汇聚人道资源 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2016人道资源发展研讨会主题发言
编者按 6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京举办2016人道资源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今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召开的重要会议,体现出规格高、规模大、内容充实等特点。会上,王振耀、金锦萍等业界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的体制机制创新、筹资人才培养、慈善法与红十字会法的关系、红十字会的特殊法律地位等内容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交流;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资源动员代表就当前国际人道形势和人道资源发展趋势发表了演讲;来自阿里巴巴、腾讯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的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筹款经验;青岛市和中山市红十字会的代表分别交流了他们在专项基金规范化管理和“慈善万人行”筹款方面的工作经验。本版特将8位发言人的演讲予以提炼、整理,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善经济时代”的人道资源动员和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中国红十字事业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转折不在别的地方,转折就在今天的现场。今天,我主要想谈谈“善经济时代”的人道资源动员和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现在,世界进入到“善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不是按部就班,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模型。人道资源的动员,在这个时代也出现了全新的格局。
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带来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这个可以通过数据很清楚地显示出来。2001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300多美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腾飞后,到2011年,世界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按照经济学者测量人类发展的一个指标来看,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很多原来的认识和想法需要调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达到如此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与国家的发展形态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慈善事业、红十字事业需要做好准备,按照新的发展格局调整工作思路。
“善经济时代”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全球人均GDP开始过10000美元;二是第三产业的占比开始超过50%;三是社会价值开始逐步引领经济价值,公益慈善事业开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互联网与再工业化、再社会化进程开始兴起,企业的社会性质日益显著。这个进程将对整个经济与社会文明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善经济时代”最近几年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转型,这个转型为中国的红十字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慈善事业开始从边缘补充转向社会中心,人道资源也开始转型——从“小慈善”转向“大慈善”。扶贫济困仍然是人道资源的关注焦点,但社会服务业已经开始纳入人道主义的工作重点。“善经济时代”需要开发人道资源的专业人才,有社会价值的专业人才决定着人道资源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人道资源有四个显著特征——市场性、自愿性、专业性、全球化。开发市场性的人道资源,需要专职的募款人员;开发自愿性的人道资源,需要严密的义工组织(即志愿服务组织);开发专业性的社会服务需要设计各类适合大众需要的项目;开发全球化的人道资源,需要建立国际合作框架。在这些方面,中国红十字会系统近年来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目前,中国人道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思考的。我们现在的挑战究竟在哪里?在于知识体系的非专业化,缺乏专业化的支撑体系、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教育体制和项目、缺乏专业化的工作标准程序和机制。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呼唤着教育培训体系的创新,也呼唤着公益慈善组织,特别是红十字会系统进行具体和细腻的创新。
公益人才的教育培训需要在变革中实现。目前,我国以人为本的应用型知识严重缺乏,“善经济时代”一定需要集中“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建立学习型网络。
《慈善法》公布后,公共伦理得到重视。现在,从小爱到大爱,从公德到私德,前提是人人平等,具有社会性、公共性,也具有强制性。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能顺利修改通过,中国公共伦理的一场革命也必将到来,这对整个民族也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就是大爱。红十字事业倡导的“博爱”就是大爱,这种理念正在由《慈善法》普及到社会大众。
我认为,现在是需要中国红十字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这个大发展,特别需要专业化的人道资源开发。我们要开发人道资源,需要引进很多国际标准,也要加强人道主义的知识训练,还应建立起较为固定的人道资源开发与研修基地,并促进专业与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
祝福中国红十字会在这个转折期有更大的进步。
红十字会是公法人性质的非政府组织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金锦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原来的法条对红十字会的法律地位是这样描述的:“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正在修订的《红十字会法》对此只字未改。
梳理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建国以来较长时间内,红十字会由卫生部代管。到1999年,中央专门发出通知,把红十字会由卫生部代管改为由国务院领导联系。这个改革实际上意味着红十字会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受国家直接领导的主体。
我们平常讲非营利组织,很大层面上讲的是司法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而在政府和民间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地带是属于非政府的公法人组织。这是红十字会及大量事业单位,例如消费者协会等具有公法人性质、又不同于国家机关的组织同样面临的问题。
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法律地位、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和与政府的关系以及财税制度有所不同。
五六年前,当红十字会遭受非议的时候,来自民间最大的声音是去行政化。我在想,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律地位有没有可能走两种路子,一种走法律机构的路子,另一种路子是公法上的社团。
法律机构的特点有四点。
第一,法定性。每个法定机构由专门法律规定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撤销、职责、经费来源、主要负责人产生和任免办法、管理架构、监督机制,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边界等。对照此特性,红十字会有专门的《红十字会法》。
第二,独立性。无论是否纳入政府公务员体系,法定机构都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下,法定机构可以相对独立运作,不受政府部门的干涉和制约。但独立性不是绝对的,政府的立法部门或者政府机构通过审计机制、问责机制、制衡机制对法定机构的运作进行监督和规范。这与红十字会不谋而合。就与政府的关系而言,红十字会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专门性。法定机构都是由新职能、新任务的产生或者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调整而设立的,成立该法定机构的法律会赋予其特殊功能、任务、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红十字会与此吻合。
第四,灵活性。法定机构拥有灵活的经费筹措模式、用人机制、薪酬体制以及管理模式。法定机构的经费来源多样化,包括政府资助或购买、向市场收取、自筹资金等多种形式。同时为了向利益相关者问责,法定机构需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同时,法定机构享有用人自主权,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人员岗位、设定聘用条件,公开招聘人员和鼓励促进人才的引进与合理流动。法定机构人员薪酬相对灵活,根据岗位职责、专业化程度以及才能、经验等因素确定。同时,要去争夺人才,人才的薪酬水平也要与争夺人力资源所在的市场相适应。此次修订《红十字会法》,应该明确红十字会本身属于法定机构,它是一个公法人性质的非政府组织。
红十字会与慈善组织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宗旨与使命。红十字运动所遵循的原则是“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而慈善组织的宗旨使命可以多种多样,每一个慈善组织创业者可以根据对于美好社会的认可,来确定他应该确定的慈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区别。我们在确定红十字会业务范畴的时候,应该砍掉“边边角角”,留下核心业务。这与一般的慈善组织不一样。
其次是治理机构。对于公法人的法律机构而言,它的机构领导人往往是国家公务员或者国家元首。但对慈善组织而言,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甚至也不该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红十字会的领导者往往是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人。
第三是财产规则。如果红十字会是法律机构,国家财政会给它配置其履行法律职责需要的资金;一般慈善组织则更多依赖于民间捐赠和自我经营。
第四是与政府的关系。如果红十字会是公法人,那么它将受到公法人的约制;但它相对独立,既不属于政府机关,也不是政府机关的附属部门;在国际上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红十字运动在人道主义领域的代表。
第五是财税制度。如果把红十字会看成公法人,那么它适应公法人的财税制度。私法人更多的是借助社会的经济制度。
最后是法律适用问题。慈善组织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而红十字会首先适用于《红十字会法》。
本次修法的关键内容应该不只是加强对红十字会的监管与监督。因为监督和监管红十字会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中国红十字会发挥人道主义职责,在履行其基本原则和宗旨的时候,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所以,我认为本次修法的核心内容应以明确法律地位为核心。第一,进一步明确红十字会的法律地位,明确政府和红十字会的关系。第二,理顺管理体制,这符合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统一”原则。第三,弥补现行法中关于红十字会治理结构规定方面的不足,把一些底线性的规定在《红十字会法》中予以明确和细化。第四,完善现行法关于红十字会财产问题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红十字会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监督。第五,加大现行《红十字会法》中关于国家对于红十字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第六,明确信息公开和问责机制。
完善治理,方能凝聚会员,增强人力资源投入。如果治理结构不强化、不优化,会员在红十字会就找不到归属感,发挥不了作为会员的作用,其态度将会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要完善治理结构,增强粘合力,把会员激活。健全的监督来自社会舆论、审计、行政,还来自法律。通过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红十字会才能提升公信力,获取源源不断的支持。
多维度构建公众参与公益平台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部专家 明宏伟
在演讲之前,我先分享两个数据。
第一个是去年“双11”阿里巴巴平台达到的成交额912.17亿,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截至今年3月21日发布的数字,以阿里巴巴的财年计算,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成交的总额达到300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84.5亿的成交规模在阿里平台上产生。在这个平台上,有10亿级的在线商品、超过1000万的活跃卖家和4.17亿的活跃买家。
第二个数字来自去年民政部发布的一个报告。2014年,我国全社会公益捐赠总额是1042亿元,占全年GDP的0.16%。但在欧美国家,社会公益捐赠达到了GDP的2%,甚至3%。这说明,我国在公益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网络公益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0”阶段,就是公益项目通过网络筹集资金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阶段,是我们努力的阶段。公益项目通过互联网融入到生活场景中,成为每个老百姓参与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3.0”阶段,也是我们的愿景。该阶段的特点是去中心化,网络公益不再围绕着某一个平台和某一个群体,而是让每个项目都成为公益事件、公益发起点,让每个人成为公益主体,跨界创新助力行业生态繁荣,真正达到全民公益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带动人人参与。
阿里巴巴公益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去中心化,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起一个公益机构,和所有的消费者、商家共同促进公益生态发展。在此指导思路下,我们提出“平台公益”的概念。它把公益融入到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链接中去,让每一个商家、每一个消费者参与其中,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公益的思路,让消费者、商家、NGO,甚至围绕着阿里巴巴存在的一些其它业态,均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发展。
2015年,通过平台公益的做法,我们为网友提供参与的机会,带动了31亿次的善款捐献,累计捐款达到1.9亿元,2.7亿人、150.26万商家参与公益。
阿里巴巴的众多公益产品,一个是公益网店。阿里巴巴以平台为入口,更多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截至目前,已经有500多家公益网店,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其价值更多在于它是官网推广的平台和捐赠人沟通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企业和商家互动交流的平台。
第二个是公益宝贝,每天涉及公益宝贝的商品有60000多件。公益宝贝存在的价值在于,一是中国90%以上的网络参与捐赠;二是公益机构成长广泛,如淘宝公益基金爱心工程与红十字会相伴走过10年以上;三是我们的公益品牌具有最广泛的推广渠道。
第三个公益产品是公益众筹。它成立于2014年,通过公益和商业的创新方式实现。
第四个是支付宝在线捐赠。支付宝公益是蚂蚁金服的产品,蚂蚁金服公益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涉及一些“城市+公益”“生活+公益”“金融+公益”“健康+公益”的理念,后来又推广到“行走捐”“余额宝捐献”“小而美捐款”等。
第五个产品是公益宝宝联盟,包括公益拍卖。
参与公益的过程也会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马云去年给员工写了一封信,倡议所有阿里巴巴员工每人每年拿出三个小时做公益,然后把这个行为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合作伙伴、客户,逐渐带动更多人每年拿出三个小时做公益。从2015年5月至今,有27000余名阿里巴巴员工响应这个号召。
总之,公益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人人参与。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让每个人更好地改变自己,从而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
从“9·9”腾讯公益日谈全民公益
腾讯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窦瑞刚
2015年,腾讯公益基金首次尝试“9·9公益日”活动。三天时间,100多家公益机构、205万人次参与公益日活动,筹得善款129亿元,腾讯公益基金的匹配善款金额超过2.1亿元。同时,我们联系了大量创意机构,邀请可口可乐、肯德基、星巴克等大型企业共同参与,联系TFboy、黄晓明等名人为我们站台,与微信、QQ用户进行互动。
“9·9公益日”能够取得空前成功,核心是移动化、社交化、创新公益力手段,靠的是公益组织的力量、朋友圈的力量、转发的力量。当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还在增长,但2010年以后蓬勃兴起的移动互联网又和传统互联网有着本质区别。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线下身份和网络身份紧密连接在一起,而非传统互联网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割裂与分离。
更让我们吃惊的是,网上支付用户数超过了网购数,这与移动终端的崛起和微信支付的崛起密不可分。网购和网上捐赠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网络支付行为。腾讯去年销售收入上千亿,但腾讯没有卖出具体实物,其收入全部来自用户购买服务的体验,来自他们获得的内在价值感和满足感。
网络捐赠本质上也是如此。它通过捐赠平台提供的捐赠产品和服务,从而让人们获得内心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有人统计了美国10年来的网络捐赠数据,发现网络捐赠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一是网民数量,二是网民的捐赠体验,三是网民对公益捐赠和公益机构的信心。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10个人中,有6.7人会进行网上购物,4.1人会使用网上银行或者网上支付,1.9人会通过网络捐款,其比例约为10:7:4:2。根据这个比例,当前中国有一亿到两亿的网络捐赠用户,数量非常庞大。
腾讯于2007年6月26日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其目的是回报社会。对于腾讯来说,什么样的方式是回报社会的更好方式?我们进行了大量调研,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腾讯最核心的资源,也就是腾讯的网络平台和技术去连接腾讯背后的数亿用户、公益组织和企业,建立他们公益捐赠的习惯,可能是腾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所以我们提出“人人可公益”的概念。
经过8年的公益实践,这个平台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截至2016年6月28日,这个平台累计募集善款10.67亿元,7350万用户参与公益,上线13336个公益项目,100多家合格的公益组织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这8年,实际上也是互联网公益筹款道路的发展轨迹。2007年5月平台上线,第一次实现筹款1万元用了5个月,2008年南方雪灾第一次筹款突破1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一次突破2千万元。2013年,网络平台捐赠突破了一亿元, 第二个一亿元用了19个月,第三个一亿元用了7个月,第四个一亿元用了5个月。这是一种突破瓶颈后的加速度。截至今天,我们约有3亿到4亿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支付。
腾讯平台的核心就是强社交。后来我们又在微信、朋友圈的基础上专门开发了一个产品“一起捐”,任何人都可以针对一个项目发起一个筹款目标并转发至朋友圈,而其朋友圈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义务筹款人,通过线上为公益项目筹款。2014年,我们筹款不到一亿元,2015年筹款超过5.4亿元,其中不少核心项目都与人道救援有关。
5.4亿元的网络捐赠中,超过50%来自于微信“一起捐”和朋友圈的分享。其中,15%来自朋友圈的分享,34%来自“一起捐”。另外还有腾讯公益的微信公众号,占捐赠总额的15%,微信钱包占14%,其他方式占据了剩下的份额。
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营自己的公众平台,因为你所吸引的“粉丝”,本质上都是认同你的价值观和理念、转化率非常高的潜在捐赠人。在朋友圈里面只要有一个人发“一起捐”,差不多就有五六个人一起捐款。个人力量的强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露无疑。
所以,我们今天参加人道资源发展研讨会,关于人道资源的定义就非常准确。资源从来不只意味着钱。在当下所处的时代,全世界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闲暇时间是社会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所以我们更多的思考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让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汇聚在红十字旗帜下,共同聚集起庞大的人道资源,以此激发年轻人心中的大爱,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参与过程中找到其价值感和意义感,让公益参与改变世界,美丽中国。
儿童救助的创新之路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 姜莹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1月12日,是一家年轻的基金会。六年来,我们以儿童救助为使命,积累了约50个儿童领域公益项目,覆盖了30省市、自治区,六年累计捐赠7.27亿元,救助了百万名少年儿童。
创新是儿慈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不断创新,未来也将如此。近年来,我们的创新主要包括五方面:战略格局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筹资模式创新、平台思维创新以及公众参与的创新。
首先是战略格局的创新。不管对于哪一家基金会,整体的战略格局都决定着基金会的目标使命和运作模式。儿慈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成立之前,儿慈会的发起人、原理事长魏久明先生,就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筹备。他拜访了业内十几家基金会,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然后确定了我们基金会的战略格局——以受助人的需求、捐赠人的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基金会的使命。
其次是运营模式的创新。2014年,儿慈会进行第二届理事会选举。利用这一契机,我们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改革。也是在那一年,我们将第三方咨询引入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对儿慈会进行了全方位改革。重新搭建了基金会整体的组织架构,打破了之前多个部门之间的壁垒,成立三大总部,负责三方面的事务,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同时,引入关键绩效指标法(KPI)进行绩效评估,重塑人力资源格局。2014年是我们改革的关键之年,奠定了基金会此后的发展格局。
第三是筹资模式的创新。成立六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开拓互联网筹资领域。去年,儿慈会实现网络筹资1.7亿元,通过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平台就筹集了其中的95%。2012年至2013年,微博微公益十分红火,微博平台的传播和互动的功能也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搜狐公益、易宝公益圈、京东众筹、苏宁众筹等也都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
然后是平台思维的创新。把儿慈会打造成儿童救助领域的公募平台型基金会,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和方针。近年来,我们创立了很多关注儿童领域、扎根基层的优秀公益项目,成立了很多专项基金。我们和20多家单位合作成立专项基金,形成了25个合作项目,同时还有7个自主运营的项目。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项目依托4000069958电话热线,为大病儿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我们接到孩子的求助电话起,救助方和捐赠方就开始全方位参与,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调研,对平台筹款进行筹备,并通过网络筹资平台、志愿者参与和推广募集资金,为患儿提供帮助。项目开展四年多,我们在数百家儿童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搭建了由几百名医疗专家志愿者及专业医疗评估团队共同参与的项目平台。
最后是公众参与的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筹资的迅速发展,我们互联网筹资平台运营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通过互联网,我们还能如何更好地和公众进行连接和沟通?于是,2015年,儿慈会联合多位明星,首次推出了大型线下活动——“益童出发”公益跑。这一活动中,我们的口号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患儿,同时了解儿慈会。我们把主要的参与对象定义为家庭,由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参与活动。
未来是什么样子,未来的筹资将是什么模式,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如今,互联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手机拉近了每一个用户和公益慈善之间的距离,为我们筹资提供了渠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筹资和项目的发展呢?
第一,要实现广度和深度的合作。去年腾讯“9·9”公益日的深度参与,以及今年年初和阿里巴巴共同发起的淘宝公益圈项目,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度参与和合作是开展筹资工作的必由之路。
第二,惟有创新与精品。通过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慈善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我们正在一片互联网的大江大河中,和所有公益伙伴共同分享公益资源。但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筹集资源、做好项目、实现自身发展?那就要努力创新,打造精品,在互联网公益时代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下大力气精心打造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等公益项目的原因。
作为公益事业的从业者,我们所做的无论筹资、品牌传播,还是项目运作,都是希望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更多关注、更多爱的陪伴。希望在未来的公益道路上,可以和大家相知相伴,一起走到更远的地方,为世界带来更多爱和温暖。
中山慈善万人行品牌发展模式
中山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简海燕
一提起中山市红十字会,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山慈善万人行。这个品牌延续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这个品牌开发和汇聚人道资源,开展人道服务。
中山慈善万人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背景。从古至今,中山人一直有乐善好施的情怀。
其次是地缘优势。中山地处珠江长三角,是一个移民城市,中山人敢为天下先,历来有包容、平等的理念。
第三,我们有丰富的华侨资源。华侨对祖国心怀感情,中山是著名的侨乡,爱国华侨返乡,给我们带来了博爱的情怀、先进的理念,以及大量人道资源。
第四,地方经济迅猛发展,为人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五,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中山慈善万人行之所以能坚持20多年,不仅是中山市红十字会在努力,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为这一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成为重要的人道资源。
正因为有这五大方面的资源作为支撑,才有了今天的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品牌。但是,有了这些资源还不够,关键是要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应用。
如何进行项目运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每年活动开展前,我们都把方案呈送市委办公会议和常委会讨论,请党委和政府帮我们把握方向,确定主题。有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我们的活动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人道资源的开发过程。
其次,宗旨要明确,主题要突出。慈善万人行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红十字会的宗旨,每年以一项中心工作为主题,确定当年活动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更多企业家和华侨的支持,筹集更多的人道资源。
第三,广泛宣传,全城覆盖。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中,虽然人们走上街头时间不长,但整个活动历时100天,前三个多月都是在进行筹备。每年11月或12月,我们都会在高速公路路口和电视上对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进行宣传。这个宣传很重要,不仅为了推动这个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育中山人的博爱情怀。
第四,市镇联动,全民参与。1988年,我们只有市级红十字会组织这项活动;到1997年,中山的24个镇相继成立了红十字组织,并且全部参与到慈善万人行活动中来。把镇区动员起来后,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从1988年的1.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30万人。活动的参与面广了,品牌的影响力大了,筹集的资源自然更多了。
第五,不断创新,丰富内涵。慈善万人行活动开展20多年来,从简单的筹款和义卖,发展到今天的大型活动,我们一直在不断给这个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把慈善万人行打造成中山市的一张名片。
第六,善款善用,透明公开。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开展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公开透明,并且主动接受政府和第三方审计。每年开动员大会时,各个参与单位都可以拿到审计报告。这些都为我们打造公信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七,做好安全保障,确保万无一失。慈善万人行活动范围两公里,历时三个小时,聚集六万人。活动过程中,很多市民,包括老人、小孩都来围观,良好的安全保障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
以上七点,就是我们发掘人道资源、利用人道资源的经验所在。通过这些工作,20多年来,通过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我们共筹集资金12亿余元,每年帮扶的家庭超过一万户。更重要的是,把中山人的大爱传播了出去。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如何让它历久弥新,散发出更大的魅力,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树立红十字品牌、探索人道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是项目开发目标化。对于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而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筹资,而且要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把人道理念和奉献精神传播出去。
其次是组织建设网络化。中山有200多个公益组织,市里、镇里、村里都有。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红十字基层组织网络,使人道精神和服务理念得到最好的贯彻。
第三是内容内涵丰富化。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不仅是一次游行,也不仅是一个募捐的平台,它还包括人道理念的传播和弘扬,内涵十分丰富。
第四是活动形式多样化。不仅通过传统模式进行筹款,我们还要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开展筹资和传播活动,以获得更多的人道资源。
第五是管理制度公开化。要使一个项目成为真正的品牌,不仅要让人了解品牌本身,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六是传播活动立体化。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品牌活动进行传播,让不同受众了解我们的品牌,进而支持我们的公益活动。
第七是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不应仅凭一腔热情,也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该注重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第八是客户服务优质化。对于企业和个人捐赠者,我们都要做好沟通和反馈,确保他们捐赠的款物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以赢得他们的持续信任和支持。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近30年,既得益于对人道资源的充分开发,又离不开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将继续努力,充分利用人道资源,提高人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微尘基金模式和红十字品牌创建
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李然
微尘曾经感动青岛,感动中国,也引起了众多青岛人的效仿和参与。我们挖掘了其精神和价值,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和培育,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它成为彰显爱心的公益符号和品牌。
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新疆喀什地震,再到湖南冰雪灾害,每次灾害发生后,总有爱心人士化名微尘,为灾区捐款。于是,我们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了“寻找微尘”宣传活动,通过寻找微尘,引导市民了解微尘、学习微尘、争做微尘。这是微尘品牌的开端。
汶川地震后,青岛市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款2.97亿元,其中5800多万元以微尘的名义捐献。于是,我们和13位爱心企业家达成协议,以关注儿童的生命教育和健康为重点,成立微尘基金。由红十字会领导、基金会理事长、监督委员会主任共同成立管委会,由爱心企业家成立理事会,理事会下辖理事团、分队、分组、分基金。我们对微尘进行了一系列品牌化运作,提炼微尘的精神,向社会公开征集微尘标识,固化微尘的符号,并进行了注册。
常务理事们都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认为,微尘是青岛人的微尘,他们是代表900万青岛人民管理微尘基金。于是,他们积极发挥作用,13位常务理事每年至少捐款20万元。在他们的感召下,很多市民成为捐赠人,很多单位成为理事单位。
要实现基金的发展,光靠红十字会和理事会的作用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更大范围的传播,扩大基金影响。微尘基金吸引了很多明星的参与,如李永波、李宁、曾志伟等,通过他们为基金代言、身体力行参与推广活动,提高了基金的知名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筹资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微尘公众平台、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进行筹款,同时借鉴香港红十字会经验,通过数据库直邮、邀请捐赠人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筹资和推广。
我们还和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栏目合作,建立微尘生活在线爱心小站。爱心小站虽然很小,只有一个管理人员,但一年多下来,就有两万多笔交易,募集善款40多万元,使1000多人受益。我们还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形式新颖的公益活动,邀请明星、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合力通关的方式募集善款。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微尘基金迄今累计筹集爱心捐款5000多万元,物资价值2000多万元,项目涵盖17个省区。开展了各种救助项目20多个,直接帮助600余人,救助重大疾病患者1088人,资助了9240名微尘阳光少年。建立了30所图书室,资助了36所博爱小学。其中有10个小学连续3年获得了我们的资助。有3000多名爱心志愿者走访了290多所学校。为6万多名儿童架起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桥梁。
在此过程中,微尘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编辑了上万封感谢信,不断反馈项目和活动进展情况,在捐赠者和受助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常务理事们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从基金成立之初到现在,基金的所有管理成本都由常务理事个人捐赠,或者另外筹集,不从捐款中支付。所以,我们的捐款可以100%用于救助对象。
同时,我们建立一个综合的监督机制。一是理事自我监督;二是成立了由记者、律师、会计、道德模范等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基金的账目进行审计和监督;三是邀请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四是建立网络监督平台,实现公益项目公开透明。现在,基金每开支一分钱,网民就可以同步看到每一笔物资的走向。
媒体监督也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欢迎所有媒体对我们进行报道和监督。这既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传播,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基金的健康发展。
在微尘基金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基金建立一整套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我们推行阳光救助工程,为困难群众和捐赠人提供优质服务。这套制度和微尘品牌的打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近五年来,青岛市红十字会筹资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各项人道工作的开展。
要打造品牌,树立公信力,就一定要有所坚持。
一是要坚持公益性,坚持公信力建设。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团队的成员都一直在坚持公信力建设,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项目的每一步进展,都在向社会展示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而我们就是这个组织的代言人。
二是要坚持使命感,突出红十字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红十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对于微尘品牌的打造和红十字事业发展意义非凡。
三是要坚持整体性,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微尘品牌时,一定要和红十字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实现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
四是要坚持长效性,保证实效。发现微尘只是一个事件,成立基金则有了一个载体,而把微尘基金做成一个红十字筹资平台和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化平台,汇聚全社会的人道资源,发展红十字事业,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受益,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经过千百次的传播,我们的品牌才能深入人心,永不磨灭。
红会筹资要拥抱“数字化”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代表处资源发展和伙伴关系代表 皮埃尔·克雷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自然灾害、暴力冲突、突发疫情等随时可能考验我们。与此同时,这也是人道组织寻求技术发展和全球合作的良好机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灾害多发,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需求越来越大,人道主义援助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人道主义援助的成本不断上升。然而,面对人道行动资金来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我们需要做一些改变和努力。
以亚太地区为例。亚太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巨大。虽然东盟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改善,但仍有8亿人每天只有1.25美元的生活费。过去一年中,亚太地区有9860万人受到自然灾害影响,8%的人口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任何行动,到2050年,可能有10亿人因气侯变化而被迫迁徙。
如今,“抗灾力”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抗灾力是和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人道援助等议题紧密相关的。
人道主义援助的关注要点,是让人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的人道主义行动必须注重长效,使人们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
目前,我们筹集的资金多数给了那些直接做事的人,而不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中间人”,这种做法对于人道主义援助系统来说非常有益。
另外,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发展中的困难。持续地让多部门参与是我们发展的挑战,因为我们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涵盖发展、妇女妇权、气候变化、减贫等17个目标,这也是我们长远的理想。
关于筹资,在亚太地区,过半数客户对公益机构捐献感兴趣。比如像缅甸这样的国家,人们的慷慨程度、捐赠人数排名非常靠前,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
通过一些数据我们发现,现在的筹资,还有捐献更多地在互联网上进行。
所以,我们必须要拥抱数字化。这意味着以前不使用社交媒体或不经常上网的人,现在必须要通过互联网解决很多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在资源动员方面,相关机构在2014年的总收入超过300亿美元,其中包含很多大型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比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所有公共资助的复合年增长率是负2%,其他一些组织和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联合国儿基会、联合国难民组织等组织机构在筹资方面也已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也有独特之处。在世界各大非政府组织中,我们在筹资方面仍然排名第一,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捐助网络。在亚太区域,我们有超过5万名员工,有超过900万名志愿者(其中200万人来自中国),还有大量捐赠人支持我们的工作。由此可见,红十字会在亚太区域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我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能够不断地发掘人道资源,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虽然部分国家红会可能忽视会费收入,但不得不承认,会费收入其实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会费可以来自会员,可以来自志愿者,也可以来自其他一些基金等。
红十字会的相关立法同样非常关键。它使我们获得了一些权利,让我们有能力获取某种资源,并且促进我们和政府进行对话,使我们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
另外还有红会资产的创收和服务的创收。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在服务创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所以,红十字会要想更好地实现创收,就要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财政储备以及筹资。筹资是接近金字塔顶部的区域,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则是项目。市场研究、品牌管理等都是实现有效筹资的必要条件。
我们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资本。因此,我们要对品牌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更优的定位,以促进品牌的持续发展,实现品牌的保值、增值。
问责制、透明度、反腐报告以及风险管理机制也是有效筹资的重要保障。捐赠人越来越关注捐赠资金的去向,这就要求我们有明确的问责。我们还必须利用科技,利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媒体进行筹资。
另外,我们必须和政府以及其他多边机构和组织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人道资源。
我们还必须发挥各分会的力量,吸引更多志愿者和捐赠人共同参与我们的工作,不断提升筹资能力,汇聚更多资源。只有这样,当人们面临灾害和困境时,我们才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