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投资:不以赔赚“论英雄”
——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公益投资的启示
2013年,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简称“盖茨基金会”)曾对一家小型生物科技企业Anacor投资500万美元,以支持后者开展针对罕见疾病药品的研发。此后短短两年半时间里,Anacor的市值从两亿激增至45亿美元。盖茨基金会最近售出手中绝大部分Anacor股票后,获利8000万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7倍。目前,这家企业已经被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
“赚钱”当然不是盖茨基金会的目的,但其在公益性投资方面做出的尝试,不仅证明了让市场为穷人服务是可能的,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拓展和改进旨在实现公益使命的新机制和新方法,慈善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为穷人投资,
更注重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孟加拉国有近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许多要将微薄积蓄汇回家乡的孟加拉劳工来说,省下一笔汇款费用,意味着能让留守家人的生活稍加宽裕。
孟加拉国七成以上人口生活在缺乏金融服务机构的农村,银行账户覆盖率还不到该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名为bKash的公益性金融服务公司注意到近七成孟加拉人拥有手机,于是据此研发出一套基于移动电信网络的现金交易系统。这套系统的实质,是将每个边远地区的小卖部变成一台提款机,通过让现金在社区内部流动起来的方式降低远程汇款成本。
在bKash系统惠及大多数人以前,亏损几乎不可避免,盖茨基金会于2014年向bKash投资1100万美元。依靠这笔投资,bKash从零开始,在三年时间内建立起了涵盖十余万商户、两千万人口的支付网络。如今,在这个支付网络上,月均交易频次超过七千万笔,周转资金规模超过一亿美元。
与传统投资者不同,盖茨基金会在向bKash提供资金时,并不以回报率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而是格外注重考察投资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盖茨基金会之所以向bKash投资,是希望孟加拉国广大贫困人口能够享受便捷、廉价与安全的金融服务,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盖茨基金会的投资并不是无条件的:只要基金会持有bKash股份,就会在董事会内部确保该机构将针对贫困人口的小额信贷作为首要业务。因此,即便在bKash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对每个用户每天转账和每月交易的额度有着严格限制。
项目相关投资,
探寻公益与盈利的兼容
公益性投资的概念始于上世纪中后期,近几年,随着盖茨基金会等大型慈善组织正式将项目相关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公益行动模式,公益性投资才真正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项目相关投资兼有投资与慈善的特点,但又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与慈善行为。项目相关投资的首要目标并非获取利润,而在于推动被投资机构为投资方所关心的特定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产品和行动。同时,项目相关投资并不单纯为慈善活动提供资金和补贴,而是重在帮助被投资机构尽早实现“造血”,从而确保慈善使命的持续性。
项目相关投资虽然不同于传统商业投资,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投资行为。因此,项目相关投资者不仅会使用许多成熟的投资手段,也会利用投资者所具有的优势来推进自身所关心的议题。当然,如同所有其他投资行为一样,项目相关投资也有成本和风险。
与传统的慈善行动者相比,公益性投资者拥有更强的雄心壮志。盖茨基金会项目相关投资业务前负责人朱莉·桑德兰坦言,她的团队对于那些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项目和模式不感兴趣。公益投资人不仅希望解决具体问题,更注重慈善的长效机制。因此,项目相关投资虽然不以回报为目的,但投资人对项目的损益程度往往非常关心,而且有时还会利用投资人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和干预能力,为投资对象的健康持续成长保驾护航。
公益性投资,
获利不是首要出发点
桑德兰认为,盖茨基金会作为一个慈善组织,不仅要将投资的全部收益用于其他公益项目,而且其公益性投资从不以获取利润作为首要出发点。
盖茨基金会所进行的不少项目相关投资,虽然从账面上看略有亏损,但依然实现了基金会希望实现的社会影响。例如,2012年,盖茨基金会向以研发新型免疫方法为主要业务的Genocea公司投资500万美元,用以支持其开展针对T淋巴细胞的研究。2015年,Genocea上市后,盖茨基金会售出了手中的所有股份,收回了470万美元资金。虽然盖茨基金会的这笔投资在账面上亏损了30万美元,但依据投资协议,Genocea公司必须将相关研发成果廉价供应给贫困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盖茨基金会以30万美元的低成本,激发了一连串影响深远的公益链式反应,这是同样额度的捐款和补贴等传统慈善投入根本无法达成的。
当然,盖茨基金会的公益性投资尝试也遇到过挫折。例如,该基金会针对营利性企业的第一笔项目相关投资,就因基金会的公益逻辑与投资接受企业的成长模式存在冲突,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基金会慈善使命的实现程度。
正如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苏珊·德斯蒙德-赫尔曼所言,通过项目相关投资与私人部门展开公益合作的新尝试,有时候能帮助像盖茨基金会这样的慈善组织拓展使命,有时候则不能,但慈善组织有必要掌握这些新工具。
(作者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高级讲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