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代表委员有“话”说
民革中央: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有限情况下,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也不足,土地政策问题是其重要制约因素。
为此,民革中央提交提案,建议加快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产业;二是落实养老服务体系系统化建设;三是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四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
提案建议,地方在落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时,应具体分解任务和目标,明确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承担的权责、执行路径、经费来源、组织保证、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同时,加快城市无障碍通道等营造老年宜居环境方面的建设。
提案建议,加快“补缺”,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建立明确的准入和考核标准;加强“统一”,汇总地方经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加强“执行”,针对养老服务相关标准的执行制定“监管标准”,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调查和评估。
成龙:组织影视艺人参与扶贫攻坚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成龙建议,组织影视艺人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参与扶贫攻坚。
“影视艺人作为高度受关注群体,在参与扶贫攻坚战的过程中,能以各自的影响力吸引社会的关注,吸引各界力量一起深度参与进来,也能以更健康的公益形像引领‘粉丝’的正确社会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成龙说。
他建议,应当以国家对口扶贫的贫困县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组织影视艺人代表认真调研,并针对性实施扶贫计划,做好物质调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同时,他强调,扶贫不仅要物质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要以对口的贫困县为依据,由影视艺人分组根据贫困县的相关故事创作精准扶贫的电影,通过影片推广宣传,吸引社会资源,实现扶贫脱贫。”
成龙认为,影视艺人所参与的扶贫项目是长期战略,要始终履行义务与责任,持之以恒,深度关切,逐步提升扶贫工作水平。
蒋颖:建立新时代慈善监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表示,慈善法颁布,我国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也对公益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更大透明度、更高公信力取信于公众,成为摆在我国慈善公益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蒋颖建议,建立新时代慈善行业监管体系,引入中正、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慈善公益组织评估体系,为中国慈善行业发展提供一片沃土。“只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才能称之为‘有效公益’。”她说。
张近东:创新电商扶贫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认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捐赠扶贫、销售扶贫等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贫困现状,电商扶贫模式亟待创新和丰富。
他建议,应将电商扶贫方式从捐赠扶贫、销售扶贫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及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等模式转移。对于具有劳动创业能力的,继续开展就业创业扶贫,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从大力推动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福利事业上开拓扶贫,让贫困户从根本上告别贫困。
他建议,在政企合资模式中,除归属贫困户的收益外,帮扶方的收益应投入到各类扶贫公益基金中,继续发挥收益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产业扶贫与公益扶贫形成良性循环。
张近东还提出,确立一批扶贫成效好、效果可持续的精准扶贫示范地区和示范企业,加快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的推广。
李晓林:推动乡村儿童大病医保
目前,重大疾病仍是导致我国许多家庭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因病致贫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40%,以上其中又以儿童群体的致贫、返贫问题最为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建议,参照“乡村儿童大病医保”模型,从国家层面制订和完善健康扶贫政策;由国家财政、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等共同筹资,以每年人均保费40~50元的标准,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儿童提供商业大病补充保险。
孙建博: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孙建博认为,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就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不能用收取残疾人保障金代替就业。
2013年以来,孙建博已在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多份为残疾人教育、就业等问题呼吁的议案和建议。“相对于提供低保补助,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残疾人来说更为重要。”他认为,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于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促进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残疾人如果不能就业,其政治权利、生存权利等都将受到极大影响,社会不能把残疾人作为包袱拒之门外。”他说。
龙墨:鼓励社会力量服务残疾儿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表示,残疾儿童是残疾人群体中更为稚嫩、娇弱的部分,需要格外关心。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残疾儿童保障在政策落实、服务供给和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龙墨建议,加紧建立健全康复救治保障制度,从源头上为儿童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好现有保障救助政策,对建档立卡的残疾儿童家庭予以精准帮扶;三是加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建设,鼓励和引进社会力量,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照料、养育辅导、康复训练等;四是提升康复教育服务水平,加大康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