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近代江苏的红十字“情缘”——《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评介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8-3-30 8:54:09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055
解析近代江苏的红十字“情缘”
——《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评介
杨红星
 
  江苏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百年历程的历史基点。尤其在近代,江苏更是紧扣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脉动,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岁末,由池子华、郝如一等著《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近代江苏的红十字“情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诠释,值得关注。
  该书共分五章,二十五万余字,透过历史的烽烟,客观再现了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从启蒙、兴起到成长、壮大的行进轨迹,揭示了近代江苏在晚清、辛亥战时、民国前期、抗战时期和复员时期的红十字“情缘”。同时书后附录《慈善人生——庞京周医师的生平与事业》一文,使全书内容更显丰满。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地方红十字运动的学术著作,对推动国内外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作者在对中国红十字运动整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向局域研究的拓展,同时由于地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苏地分会与总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关联,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红十字运动整体研究的深入,丰富和充实了整体研究的内涵和生命活力。
  通观全书,发现该书除继承作者以前著述的诸多优点外,以下特色尤其引人关注。
 
 一、资料丰富,个案鲜明
  历史学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红十字会已走过百年历程,在近代社会的“风口浪尖”扮演着“博爱恤兵,扶危济困”的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末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除了史学界和治史者的指导思想和研究取向等因素之外,与史料的缺乏、零散和隐性存在也不无关系。有关红十字,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尤其是地方红会史的资料,大多散见于地方志书和年鉴的“卫生”、“社团”等条目之下,而且一般是无关痛痒的寥寥几笔。现阶段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果实,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轨迹逐渐清晰,但要想使相关研究“更上层楼”,需要深挖资料。当下学术界运用最广泛的史料是《申报》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记载,但一家之言毕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尽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所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和《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49-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先后出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一书作者克服困难,以丰厚而层次鲜明的史料连缀起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起承转合,让人读后如临其境。该书除广泛运用相关档案、报纸和大量内部刊行资料及资料选编外,还深度挖掘了地方志中的省志、市志、县(区)志、乡镇志以及年鉴资料,还借鉴了台湾出版的会史中的资料。正是由于大量珍贵史料的精心采得和巧妙运作,使得著作踏实、深沉而厚重。
  近代江苏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中心舞台,江苏各地的红十字运动同样引人注目。如何更鲜明的表现江苏近代红十字运动的特色,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个案、点面结合不失为一个策略选择。作者在这方面的谋篇布局、选材取舍非常精当,让读者全面而不失重点的领略了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多彩画卷。在民国前期的“时疫防治”一节中,作者推出“治疫之翘楚——江苏上海”;抗战时期“抗战救护的准备”一节中,以救护培训工作的表率常熟红十字分会为个案;“复员”一章中,作者又集中介绍了地方分会的典范——武进与江都。这些“个案”的介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定位准确,架构精妙
  该书的研究对象为近代江苏的红十字运动,这是一目了然的。但要知道近代江苏与中国红十字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更好地界定,如何更好的剪裁,如何更鲜明更恰如其分的体现近代“江苏”而不是“中国”红十字运动,是编著该书面临的首要难题,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总的说来,该书对“江苏”的定位是准确的,架构是精妙的。
  中国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江苏,在诞生早期与江苏红十字运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很难作明确的界定。正像作者所言,“实际上,江苏红十字运动与中国红十字运动同构共存,共生共荣,是二合一的关系,毕竟江苏是孕育中国红十字会的母体,又是其生长发育的沃土,更是其释放势能的基地和遂行天职的依托。江苏红十字运动固然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组成部分,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红十字运动又何尝不是江苏红十字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呢?”(该书第45页)这段论述可谓精辟。
  随着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也随着江苏各地分会的建立和逐步壮大,江苏红十字运动逐渐释放出其独特的光彩。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注重在总会和江苏分会的动态关系中恰如其分地把握江苏红十字运动的行进轨迹。如奉浙战争中“总会功劳仍不可忽视”,“苏南红十字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苏北红会开始兴盛,新成立了许多分会……足以证明‘红十字’意识在苏北有了进一步发展,江苏红十字‘触角’深入到更为广泛的区域”。(该书第124页);“总的说来,北伐战争中,总会对江苏的直接救护不是很出色……而地方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北伐救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书第126页);再如,“战争救护需要更多的红十字分会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但关键时刻,总会的支持也不能缺失,只有总会、分会协同努力才能推动红十字运动的顺利发展”。(该书第131页。)正是由于定位准确,统筹得当,作者才能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整体进程中有选择性的采撷出一个个历史断面,并按照其发展规律拼接在一起,完成对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剖析和论述。作者的治史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亲支近脉,她的早期足迹对中国红十字运动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为了全面展示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本质特征,作者对论著进行了精妙的架构。首先,作者在纷纭复杂的历史轨迹中采集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关节点”,它们一定程度上是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象征。这些“关节点”主要包括地域和人物两个方面。在地域上包括:江苏上海是红十字“东渐”登陆中国的“桥头堡”,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摇篮;金陵分会是江苏第一个红十字组织,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最早建立的分会之一;“复员”时期的南京分会是全国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开路先锋。在人物上,包括:江苏上海人孙淦是红十字启蒙的先驱;江苏吴江人施则敬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江苏武进人盛宣怀是产自江苏的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这些有关“江苏”和“江苏人”的“关节点”是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成就的集大成者,鲜明的架构起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骨架。在此基础上,为了全面把握红十字运动的发展轨迹和体现红十字运动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作者对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流动性考察。从“辛亥战时救护的崭露头角”(第44页)到民国前期“救护形式由总会主导型向分会自主性的转变”(第131页)再到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抗战时期的“克服困难、韬光养晦、开拓进取”又到“复员”时期的“服务社会、博爱人群”,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与时俱进的成长历程清晰可见。这就像一条线将那些“关节点”贯穿起来。
 
  三、博采众长、高屋建瓴
  近年来,有关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该书中多处可见红十字运动最新研究成果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著作的说服力和学术价值。如周秋光、靳环宇发表在《光明日报》(2006年3月3日)上的《早期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演变》一文,是两位作者在发现了最新史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重新阐释,作者及时的将其史料和观点介绍过来;再如,作者还审慎地引用了台湾版《“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的一些资料和观点,为著作增色不少;除此,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资料在书中也多处显现,足见作者严谨的学风和孜孜以求的态度。
  由于作者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红十字运动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江苏地方红十字运动,一种统筹全局的意识一直贯穿于全文,所以全书既不会迷失于整体也不会脱离整体。由此作者呈现给我们一部客观、丰富、生动的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史。
  应该说,本书值得称道之处颇多,可能读者诸君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当然,由于资料的限制,著作对一些地方分会的活动语焉不详,也多少留下了一丝遗憾,只能留到以后去弥补。总之,相信这部近代地方红会史研究的开拓之作一定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