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慈善超市发展模式探究(下)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8-3-30 9:09:49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058
苏州市慈善超市发展模式探究(下)
苏州市慈善超市发展模式调查课题组
 
六、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友新街道“邻里情”慈善超市
  在“幸福社区”的实践中,沧浪区积极倡导社会救助,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建立“邻里情”互助中心,规范和加强经常性社会捐助、救助工作,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募集慈善资金和物资,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区困难户、优抚对象以及新苏州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多重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建设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为更好地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新路子,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沧浪区创新地把邻里关系建设提高到品牌的战略高度上来。2003年5月,由区政府率先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邻里情”社区服务商标,成为全国首个政府申报注册的公益性服务商标。为了突出社区建设特色,2004年9月20日,苏州市第一家街道“邻里情”互助中心、胥江街道“邻里情”互助中心率先成立。沧浪区政府立即加以培育,全区各街道“邻里情”互助中心相继建成。作为建设在老新村、建设在居民的家门口的“邻里情”互助中心,中心接收社会捐赠,免费发放救助物资,免费发布单位、居民供求信息作为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邻里情”救助中心的出现,兼具了社会慈善和政府救助的特点,标志着苏州市沧浪区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化、民间化、专业化。
  截至2007年4月4日,沧浪区共有6个街道:双塔街道、葑门街道、南门街道、胥江街道、友新街道、吴门桥街道。每个街道都相应设立了捐助站。
  友新街道“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坐落于友联二村72栋门面,依附于一个盈利性质的零售商店之内。这个地段属于街道的中心,交通方便,便于老弱病残来往。据居委会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的人富了,但也有人还比较贫穷,贫富差距拉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切实帮助这部分受困人群,以维护社会稳定局面,成为了需要落实的一项具体的工作。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友新街道于2005年建立了“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
  友新街道的“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是由友新街道行政部门与民营商店经营者通过协商合作,联合举办的。街道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慈善超市扶贫帮困的一块(主要针对辖区内的低保户、残疾人、贫困学生等弱势人群),对超市经营者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并定期与超市经营者进行资金结算,而对超市的正常经营活动基本不作干涉。超市经营者主要负责超市的经营和管理,包括正常的超市经营活动和慈善经营活动。正常的超市经营活动与普通超市的经营活动无异,慈善经营活动目前主要就是代理社区慈善针对困难群众而提供的低价商品销售优惠。超市的资金筹集、人员聘用、进货、储存、销售、价格等都由经营者自己决定。
  据居委会负责人介绍,街道很多扶贫帮困的项目都通过这样的载体去实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运营模式,主要还是考虑到成本效益的问题。如果居委会自己建立一个超市,场地租金一年也要三四万,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为承担整个友新地区的扶贫帮困工作而积压的大批量的货物,这样算来运作经费就要达到十多万元,而扶贫帮困的资金可能只有五万元,“这样就不合算了,这样的经营是不科学的”。做慈善也要讲求实效,如果居委会有五万元的扶贫资金,就要尽可能地将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帮困,因此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出这样的运作方法是通过实践得出的,很好,很方便”。对贫困户来说,领票来购买东西本身是很方便的;对于街道来说,它把上级的、街道辖区募捐的钱都百分之百、有效地给了贫困人群,没有在发放的过程中付出“给”的成本。“这种方式应该说苏州市是没有的,是挺先进的,值得推广”。
  笔者走访了这个慈善超市,并参观了超市内部。该慈善超市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共有4名工作人员。慈善超市由两个部分组成,外间正常营业,针对普通顾客开放,货架上从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用品到烟、酒、补品应有尽有,商品种类比较丰富。里间是一个捐赠物资的存放点,不过目前看来只是堆放了一些库存商品。凡是属于该街道辖区的低保户、大病困难者、困难残疾人、优抚对象、孤老、困难单亲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中的特困对象等社会困难人群,在通过自己申请,居委会相关人员审核走访确认之后,每月会领取到社区居委会发放的申领券,该券票面金额为20元,凭券可以到“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选购金额不超过票面金额的生活物品。“一般每个社区居委会都会调查出社区内贫困户情况的,如果没有调查到就是失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居委会负责人如是说。有多少低保户、多少贫困的、多少残疾的、多少生病的,都会记录。所有记录都会列表,申领人签名就可以拿到票。这个也是动态的,有的以前是贫困的,现在不贫困了,有的以前不困难的,现在进入贫困的了,居委会都要进行实地了解、走访。
  据居委会负责人介绍,每年的十二月份,友新街道会组织一次面向社区各界的慈善捐赠活动,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在固定站点设立慈善捐赠箱或者通过上门募集的方式,筹集资金和物品。友新街道“邻里情”社区慈善互助平台所提供的帮困物资主要就是来源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捐赠,这些捐赠主要是货币形式。当被问及有没有收到实物捐赠时,社区负责人这样解释道:街道或者下辖各个社区一般不接受实物捐赠,原因是实物捐赠管理起来太过繁琐,容易出现质量、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捐赠的物品不一定是困难群众所需要的,不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要,难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变现,这样付出的人力、时间、管理、经济成本又太高,划不来。再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苏州这样国内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贫困有时只是相对的,很多贫困群众更期盼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对别人捐助的旧物品也不是很乐意接受。像过时的旧衣服什么的已经没有人要了,就是低保户也不要。正因为如此,在综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后,友新街道及下辖的各个社区都不接受实物捐赠,而只接受现金捐赠。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街道各个社区的居民对这种做法并没有反对,相反,大家已经接受了这种捐助方式。据了解,社区居民对这样的慈善活动比较支持,一般居民都会前去捐献,五块、十块、五十、一百、三百都有,甚至有个别曾经受助现在已经脱困的群众也从自己不多的收入中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样就不难解释这家慈善超市的捐赠物品存放库里为什么只是堆放了一些库存商品了。实际上,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起初慈善超市也接受实物捐赠,捐赠物品存放库里也存放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捐赠的物品,只是时间一长,暴露了诸多如前文所述的问题,才没有继续存放,也不再接受实物捐赠了。
  募捐所得资金连同平时由单位捐赠的款项将被一同上缴到沧浪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会同其他街道上缴的善款,再由区政府财政注入一定的资金,根据每个地区具体的贫困户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后再次下发给各个街道。街道领到相应款项,再以申领券的形式发放到下辖的各个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将申领券发放到每一户困难群众的手中。这样子,相当于每个困难户每月有20元的补贴。贫困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慈善超市里自由选择消费,这些人中有些需要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有些人像老年人和生病的人除了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会购买一些营养保健品之类,对此社区居委会基本不作硬性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会定期走访一些贫困户,了解他们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再同慈善超市进行交涉,促使其及时进货,以更好地满足困难户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慈善超市收券付货,并接受街道行政部门的监督,定期与街道进行资金结算。除了使用申领券购物以外,贫困户前去购物,只要出示相关证明,经营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他们。在实地察看后我们发现这家慈善超市的商品标价与普通超市基本相同。超市经营者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免引来其他普通居民的意见,优惠的价格并不直接标示出来,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实现。
  从中国各地区慈善超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慈善超市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具体实施模式:一种是一次救助型模式,即把捐助物资放到慈善超市中,通过发给贫困者具有一定数额的救助票证或救助卡,使贫困者凭票证到慈善超市中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一种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即对所有市民开放,与其他市场中的超市商店等进行完全的竞争,一方面通过争取尽可能多的顾客而尽快把获赠的物品卖掉变现,变现所得的资金再用于对贫困者的救助上;另一方面正常营业,利润所得也用于对贫困者的救助;第三种为混合型模式,即以上两种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向贫困者发放免费的救助卡或者凭证,让贫困者免费到超市中选取所需要物品,同时超市坚持向普通市民开放,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将获赠物资变现或者通过向市民提供便民超市服务实现一定程度的盈利,来补贴超市持续运作所需的经费。
  友新街道“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可以看作是混合型模式的一种初级形式。
  所谓初级,一方面,在它的运作上已经具备了这一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即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由政府宏观政策的监督指导,并注入一定量的资金,加以慈善超市正常的市场化运营。从目前各地慈善超市运营的现状来看,“市场”的缺位从一开始就是“软肋”,许多慈善超市,绝大多数都处于依靠捐赠、政府资金来维持“生计”,自身“造血”功能极其缺乏。有调查显示,尽管已有超市开始将捐赠品义卖变现,但所占比例仍然过少,而且毫无收益可言,像国外那种标高价格、以供愿意献爱心的顾客进来慈善消费的超市,更是一家也没有。在许多地方,所谓“慈善超市”,已经异化成了“救济物资中心”。如果纯粹只是依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捐赠资金来维持运营,成本太高,负担过重,容易陷入难以维持的尴尬境地。慈善超市的“长久之计”,应在“市场机制”。通过向普通市民开放,盈利资金来补贴超市的持续运作,可以减少“慈善”成本的开销,将更多的资金真正用于救助有困难的人群。但是光有市场机制亦是不够的,市场化经营原本便是以实现利润为首要目的的,如果缺少了政府的监督,慈善超市就有可能丧失公正,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因此将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谨慎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友新街道“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出这种混合型模式的优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民政部门对慈善超市的发起和宣传工作是有益于社会的,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但是若没有市场各利益主体的配合又是很难完成的。换句话说慈善超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运作。要建立商品的市场供应机制,价格机制以及合作机制。唯此才能将社会公益事业发扬光大,造福困难群体,建设和谐社会。
  笔者在走访友新“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的过程中发现,大米这一生活必需品并没有在商店内销售。询问了居委会负责人,他表示,这段时间正值梅雨季节,超市经营者担心大米存放时间长了会变质发霉,进货过多就大大增加了风险,所以不愿意购入太多,此前购入的大米已经销售完。针对这一情况,友新街道的负责同志已经同商店交涉过了。可见,由于这家超市规模较小,且面向友新街道所有居民,所以主要经营大众化的商品,且要根据市场行情调节进货,这样困难群众所需要的生活类的商品相对就少了。因此,贫困户需求的物品种类和数量有时还是有不小的局限性的。
  另外,前文所述的贫困户凭票去慈善超市购买商品可以得到一些优惠,但是超市并不把优惠价格直接标示出来,只在实际收款时优惠,这样就难以保证慈善超市慈善活动的透明和公正了。街道与之协商了几次,但超市经营者都以这样做会引来不能得到优惠的居民的意见,进而影响到超市正常生意而拒绝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可见,作为商业组织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而并非站在居民的立场,为他们的实际需求考虑。如果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工作不能很好落实,与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不能很好地协调,那么慈善超市“慈善”、“互助”的性质便不能有效地突现。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慈善超市的组织和管理,而且还会影响到慈善超市的发展方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阻碍慈善超市的进一步发展。
  2、服务、人员和形象没有很好的管理。笔者采访了慈善超市内的营业员,他们似乎对慈善超市的了解并不多。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接收申领券,此外,给予优惠价,别的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并不清楚,这样对于那些贫困人群所能提供的服务就极为有限了。并且这家慈善超市的店面装饰装修并不出众,与普通超市区别不大,员工都穿便服工作。
  3、缺乏科学管理,慈善超市功能单一。仅仅只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筹集资金,发放申领券来救助贫困人群。慈善超市经营者虽然承诺以优惠的价格将商品卖给生活困难的群众,但是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一行为。哪些商品可以优惠,哪些不可以优惠,优惠的商品该优惠多少,这些都没有一个成文的协议加以规范。在商业化运营模式和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又如何保证这种优惠切实有效地实施?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对超市经营者的约束力似乎还不够。
  目前,友新社区的“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基本上还处于根据领用券销售商品的状态,其功能还比较单一,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慈善超市的全部功能。它对小范围生活困难的居民有所帮助,但受益面还不大,受益程度也不很高。加之慈善超市里的货物都是经营者根据市场行情而购进的,因此难免出现种类不全、数量不足的窘境,部分困难户有时是抱着希望进入超市,却往往失望而归。
  4、宣传不足。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宣传不足,另一方面是对社区内乃至社区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宣传不足。对自己的宣传不足,主要是对友新街道的“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这样一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慈善互助模式,以及它的策划、运作、保障团队的宣传不足。这样就可能导致其他的街道、社区难以找到发展新型社区慈善互助事业的新路子,超越以往举办慈善事业的旧观念、旧经验,促使社区慈善事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居委会负责人也坦言,经常有媒体来采访他们社区的慈善活动,但是往往只是报道活动本身,其它更深层的东西并没有重点宣传。他们也没有很好把握住这些搞宣传的好机会,多向媒体介绍他们的发展模式、运营团队。他们很多发展社区慈善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想法也没有很好地传到其他社区去。这就阻碍了社区慈善事业的向前发展。
  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宣传不足主要是对社会各界观念的引导方面的不足。如前文所述,许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很支持友新的社区慈善活动,也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还远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办慈善的氛围,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邻里情”社区慈善超市的真正含义,不了解它存在的意义。即使有宣传,也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就发现很多社区居民根本不知道慈善超市的存在,只知道那是个超市。这样就不能发动更多的单位和个人主动参与到社区慈善事业中来,做大做强社区慈善。笔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很多单位和个人只是在街道、社区发出倡议或者举办活动的时候才会实施捐助,平时只有很少的单位和个人主动前来捐助。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捐赠氛围,社会各界的潜力就得不到有效挖掘,经常性社会捐助就形不成良性循环,慈善捐赠的长期进行令人担忧。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改正意见。
  第一,政府可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形式,在政策、管理、经费上鼓励、扶持公益性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捐助。如政府可以对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单位进行表扬,在税收上给与优惠。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慈善超市的指导和服务,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规范政策、协调工作等方式,推动慈善超市的健康发展。要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汇报慈善超市的情况和困难,提出建议意见。尤其应重视解决慈善超市的场地、人员和经费等问题,为慈善超市运转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第三,加强对慈善超市工作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业务精、态度好的慈善超市工作人员。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此外,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开展富有地区特色和爱心特点的各项服务工作,使慈善超市成为联结社区热心慈善事业居民和困难群众互帮互助的桥梁和纽带。
  第四,扩展慈善超市功能,使其具备募捐、帮困、变现等功能的集合体。要充分发挥捐助工作站的作用,把推广建立慈善超市与调整、扩充社会捐助工作站结合起来。
  第五,落实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建立高效、完善、便利的新型社区慈善互助平台。合理规划慈善超市的布局,在场所选择上,应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以利物品的接收和领取。在经营方式上,可结合本地实际,采取自营、联营、委托、授权、购买等多种形式运作,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更不要减弱政府部门对慈善超市的监督和指导力度。要严格规范慈善超市的各项管理,健全物品募集、仓储、发放等各项规章,确保操作规范、公开透明。
  第六,强化宣传,推动社区慈善事业发展。宣传活动应突出“扶贫济困”的主题,突出慈善超市的宗旨、意义,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慈善超市的工作制度、规程。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广泛调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驻军部队和居民等社会各界参与捐助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同时宣传自身特色和团队建设,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改进管理,把社区慈善事业做大做强。
 
七、宗教慈善型——苏州寒山寺慈善超市
  佛教一直以来以慈悲为怀,倡导扶弱济贫,所以宗教慈善在我国也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寒山寺作为中外驰名的寺庙,多年来实践“人间佛教”重要思想,一边修复殿堂塔宇,展现古刹历史风貌,一边积极开展佛教慈善事业,佛教文化事业。学修并重,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事业。帮助一些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有困难的残疾人员改善生活条件,帮助受灾地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信心早日脱贫。
  “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于2004年4月,所属的第一个实体——寒山寺慈善超市,正式运作,继而成立泰州分部、沧浪分部。该中心是经苏州市民族宗教局批准,苏州市民政局登记,由寒山寺主办的慈善机构。其主要宗旨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集佛教活动场所和僧众之力,并接受海内外和各界人士的捐款,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济困,造福社会。
  超市位于寒山寺北侧的枫桥大街6号。“寒山寺慈善中心”匾额由寒山寺法超市位于寒山寺北侧的枫桥大街6号。“寒山寺慈善中心” 匾额由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长老题写,大门两侧的门框上书写的抱住联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超市面积300平方米,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大厅里,货架上摆着各种日用品和生活用品。首批捐助的对象为金阊区的200人,他们分别是低保户,大病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下岗职工及遇突发事件的困难人员,这些困难人员凭“物资申购券”  每人每月在寒山寺慈善超市领取60元的物资。对行动不便的困难人员,慈善超市还将服务上门。
  就管理结构而言,寒山寺慈善超市隶属于寒山寺慈善中心,与综合管理部,助学广场并列,下属沧浪分部,泰州分部,其中各分部又分为物品入库,资料登记,微机管理,物品配送四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多是义工居士,他们大都是已经退休的中年妇女,主要负责慈善工作的便是常真居士。由于是义工,他们都是不领取工资的,超市的三名工作人员是寒山寺的职工,但每人每月也只领取500员的工资,明显低于苏州市最低工资标准。超市的运作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的募集,由于寒山寺的特殊优势,超市在资金方面并不像有些超市一样存在很大的困难,2006年共募集善款148万5043元,帮助困难家庭800多户,共计9200人次。超市的货源主要来自临近的大润发超市,慈善超市将购买来的物品以原价出售。机构的最高权利组织是理事会,它是由捐出大规模善款的企业家组成的,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超市的运作,财务情况都要向理事会汇报,同时各位理事和工作人员再商讨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安排具体工作。超市的财务状况每月将会向理事会公开,重大事件要经理事会批准通过,如遇特殊事件则将会召开临时理事会。
  就管理结构而言,寒山寺慈善超市隶属于寒山寺慈善中心,与综合管理部,助学广场并列,下属沧浪分部,泰州分部,其中各分部又分为物品入库,资料登记,微机管理,物品配送四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多是义工居士,他们大都是已经退休的中年妇女,主要负责慈善工作的便是常真居士。由于是义工,他们都是不领取工资的,超市的三名工作人员是寒山寺的职工,但每人每月也只领取500员的工资,明显低于苏州市最低工资标准。超市的运作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的募集,由于寒山寺的特殊优势,超市在资金方面并不像有些超市一样存在很大的困难,2006年共募集善款148万5043元,帮助困难家庭800多户,共计9200人次。超市的货源主要来自临近的大润发超市,慈善超市将购买来的物品以原价出售。机构的最高权利组织是理事会,它是由捐出大规模善款的企业家组成的,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超市的运作,财务情况都要向理事会汇报,同时各位理事和工作人员再商讨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安排具体工作。超市的财务状况每月将会向理事会公开,重大事件要经理事会批准通过,如遇特殊事件则将会召开临时理事会。
 
  寒山寺慈善超市在创办的几年间,利用自身显著的特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慈善机制,而作为我们此次调查的特色超市之一,从寒山寺慈善超市的创办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宗教慈善超市模式的一些特点,一下就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坚持以慈悲之心做好慈善工作。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寒山寺僧众的精神,也是他们做好慈善超市的指导思想。鉴于自身并不受所在地政府部门的管理,寒山寺慈善超市的创办思想少了一些政治色彩,而多了一分佛家精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少了些行政过程的束缚,可以更加灵活,便捷地达到助人的目的,这也是就一般官办超市而言较显著的一个特点。
  二,慈善资金筹集是慈善超市工作的保证。
  做好慈善超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广纳财源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许多已经创办的超市也因为没有处理好上述问题而只能关门歇业了。对于寒山寺慈善超市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算太突出,他们利用自己的知名度,通过媒体,寺院网站和《寒山寺》杂志宣传,募捐;还举办联谊,书画义卖活动募捐;同时也采用寺庙里普遍使用的设置功德箱化缘募捐,也有义工居士包爱心粽子义卖募捐等。总之是渠道多样,方法灵活。当然这也是基于寒山寺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并不是所用国内寺庙都能受到同样的效果的。资金的筹集既然问题不大,那么,接下来的管理可是不那么容易了。宗教历来等级森严,僧众也都有很好的等级意识,这也为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是严格的管理制度便于实行。同时经验丰富的理事会让资金的使用,再增值科学化,效果显著。财务公开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可信,也为再次募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遵纪守法是做好慈善超市工作的前提。
  “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是寒山寺慈善超市中心工作的基本原则。虽然在实施慈善的过程中,面对资金落实这个艰巨,难度大的工作,寺里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免税或减税的优惠,但从超市创办以来,他们一直坚持依法纳税,遵纪守法开展慈善工作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对于税务上的优惠也是众多慈善超市所希望的得到的,因为据调查,每年超市向政府有关部门上交的税款确实占了善款的很大一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助人的质量。对慈善超市给与税务优惠不仅能提高济贫的质量,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
  四、不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寒山寺慈善中心现设有一个总部和三个分部(沧浪、泰州和慈航分部)。目前为止中心会员已达1500人次左右,其中超市工作人员3人。会员多是来自苏州、上海、浙江等地热爱慈善事业的正信居士,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他们在平时的助人活动中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助人的质量。
  从以上可以看出寒山寺慈善中心在创办过程中确实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对慈善超市可能出先的商品更新不及时,价格过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该超市并未存在以上问题。
  但是就在此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寒山寺慈善超市从六月底将停办,对于运作良好,资金相对充足的寒山寺慈善超市是什么原因使它停办呢?我们从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此次改办并不是停办超市,而是将家住金阊区而一直在超市领取申领券的受助人转交给金阊区有关部门,但其接受的扶贫资金依旧由寒山寺支付。而原来的超市也将继续存在,只是其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寒山寺周围的人及一些有困难的居士。
  同时,寒山寺自2006年起就已经开始将工作的中心转向创建佛教敬老院(养老院)方面了,不难看出寺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更多的老人得到照顾,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声誉,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中老年居士来为寺院服务,献计献策,让他们感到佛法的慈悲,相信这才是寺院进行慈善改革的根本目的。
  慈善超市在此次调查共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政府与市场二者合一、宗教模式四种,而宗教模式毫无疑问是最具特色的模式之  一,但从寒山寺慈善超市在创办两年来所进行的改革来看,宗教色彩不光有其利,其弊也是不可避免的。寺庙不免要宣扬佛法,使救助过程不那么纯粹,也不免要对居士进行额外的照顾,例如:义工居士往生会由寒山寺法师和中心助念团参加助念24小时送往生。而被认为会是宗教办慈善特色之一的对普通受助人的精神解困我们在这里却没有看到,相反一些政府办的救助中心已经抢先一步办起了心理辅导中心。其次,寒山寺慈善超市虽不受政府部门的管理,但其宗教内部的等级制度也使整个慈善过程难免出现专制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通过方丈,大和尚一人的思想有意无意地主宰着寺庙慈善事业的方向。理事会的组成也是由其所捐出的善款的数量决定的,那么也免不了一些独断专行,以钱控权的现像发生。对此我们将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宗教慈善发展中有关问题总结如下:
宗教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慈善组织建设方面的问题有机构数量少、机构自身能力差、管理方式落后、社会公信力低和协同能力弱等,而管理方式落后是其主要根源。
  1、    机构的自身能力问题
  慈善组织能力建设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战略管理能力、慈善资源的动员和管理能力、社会公关互动能力和综合运作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支撑的。慈善组织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加盟,除了思想认识、社会氛围和组织能力等影响因素之外,也与目前国家对慈善机构的定位和缺乏相关政策法律有关。
  2、管理方式落后问题
  对于宗教类慈善组织,它的管理方式还是遵循着宗教内部的等级观念影响的家长式管理。一般来说,宗教慈善会隶属于某个宗教机构的分支部门。以自主式管理为主,很少受到行政类干预。但宗教内部森严的等级观念,束缚住了慈善机构对于现代管理模式的把握。遇到重大事情,都是由主持或者分管的宗教人士一人定夺。缺乏相关监督和民主机制。
  3、    公信力问题
  慈善组织的善款善行来自于民,服务于公益,公信力是它成功的关键。慈善事业的透明度是慈善事业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中国目前慈善组织的账目基本上是不对外公开的。财务制度不透明,会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不高,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容易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慈善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弱。由于社会和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定位不明确,慈善机构能力不足,以及慈善文化不普及,从而使得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差。
  1、社会慈善意识淡薄,慈善精神缺失。
  由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心态“不露富”,使得很多企业和高收入者窃于捐助。另外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不足,激励效果欠佳,也使得企业没有捐助慈善的积极性。在于慈善机构内部,它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同样影响着社会人士对于慈善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更多的运用财税手段吸引富裕阶层捐助慈善事业。
  2、加强慈善资金筹措的市场化运作。
  在慈善超市的运营过程中,应融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引用市场机制,还原慈善超市本来面目。
  三、慈善公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使得一些有意于有产慈善者裹足观望。
  从长远来说,慈善事业的发展依赖于第三部门的整体进步,并且和私权的转让与继承、企业财产的转让与捐赠、国家税收征管及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制度息息相关,这些政策需要做出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改进或调整。
国民待遇的平等性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只有极少数慈善机构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这样就造成了慈善事业的垄断,这样不仅提高了慈善的成本,而且使得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活动,使得慈善组织无法发育完善,实现专业化。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随后的佛教、道教典籍里亦有关于慈善的论说。譬如,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这些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以及人类共通的人道观念和道德准则。宗教类的慈善一直在历史上尤其重要的地位。
  宗教信仰使个人和家庭相信人们应当从事慈善活动,增进社会福利。所有主要的宗教都鼓励对穷人的赞助。有些宗教组织承担了对穷人、残疾人和被遗弃者提供照顾的责任。有组织的宗教和非宗教的慈善活动组成了社会福利的志愿部门,有时被称作“第三部门”。
  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和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便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和劝善理论特别丰富。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同时也是佛教慈善渊源中最重要的内容。佛门讲“大慈大悲”,把慈悲扩大到无限,扩大到一切众生。中国佛教的劝善理论,正是通过俗讲、变文等通俗形式的宣传配合,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吸引并劝化了众多的善男信女。
  现代的宗教慈善,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劝人为善,以及传统的救济手段。逐渐的加入了现代慈善元素。比如,当今政府号召建立的慈善超市,宗教界也逐步的参与其中。所以目前即使是宗教类的慈善,即使是当前慈善超市机构,也不免会有当前它的弱点和不足。需要我们一步步的改善。
 
八、讨论
  研究中我们发现苏州市的慈善超市事业在每个社区中得到实施的手段不尽相同,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区慈善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救助制度.目前,苏州市各个社区慈善超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慈善超市的定位还是运作问题,还是其他一些保障机制,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对慈善超市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
  (一)慈善超市的定位
  通过对苏州慈善超市的个案调查发现,苏州慈善超市事业运作形式有政府完全主导的运营,如”一家人”超市.如此运营的超市,只是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并且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房产和资金,以保证运营;服务对象仅限低保户;物品捐赠和接受不具灵活性,就可能捐非所用。另一种运行方式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将慈善超市市场化运作,如”美佳倍顺”超市.市场化运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店后厂”,能提供种类繁多的、足够的物品,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但是超市里面的物品价格是由超市方面制定的(爱心柜台上的物品除外)。此外,还有宗教慈善超市,是在宗教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慈善活动。
  (二)超市运作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慈善超市的服务。不管是政府主办的慈善超市还是市场化运作的超市,都要重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政府与企业合办的超市,员工是由超市招聘的,员工的素质应该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政府主办的慈善超市也应该注重员工的素质,提高办公效率。而且,不能因为慈善超市的顾客是弱势群体而对他们有偏见,相反,还要帮助他们。扩大服务的范围,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提高低保户的生活水平。
  其次,慈善超市救助对象大都是低保户,并且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低保户。政府的救助能力的提高,就要求发放对象确定标准的改变,救助的范围应该夸大,保障更多低保户的需求,并且发放的标准也应该适当改变。
  再之,超市的管理要向现代化科学方向发展,要能适应竞争的潮流,能保障慈善超市的发展。慈善超市的物品来源除了捐赠之外,也应该从别的渠道获得,以保证对物品种类和数量的需求。
  最后,慈善超市要能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就需要扩大超市的规模,提高超市的竞争能力,提高慈善超市的服务水平。
  (三)政府对慈善超市的引导
  政府应当对慈善超市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慈善超市的运行中,政府要监督慈善超市的状况,指导慈善超市的发展方向,对慈善超市的发展提供援助。政府主办的慈善超市中,政府提供大量资源,在市场化运行的慈善超市中,政府也要提供援助,便于慈善超市的快速发展,如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慈善超市的运行,应当符合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的战略,慈善超市的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四)慈善超市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慈善超市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有发展模式的问题,有超市运行中的问题,也有发展规划的问题。慈善超市的发展需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
 
九、结论
  通过对苏州慈善超市的四个典型的调查分析,发现苏州的慈善超市主要有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与民营合作模式、寒山寺代表的宗教模式。四者具有代表性的慈善超市反映了苏州慈善事业目前存在公众慈善意识淡漠、资金来源匮乏、运作方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等制约其发展的障碍问题。慈善超市的发展方向一般有两种观点: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一次性救助模式。国外“慈善超市”已经形成一种较完善的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变现过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管理,有清晰的成本概念,做捐赠不是不断给予,而是从培养困难群体的造血功能入手。中国主要以上海与广州的 “慈善超市”的经营为代表,通过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我们觉得应借鉴上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产业化、规范化:1、实行企业化管理;2、懂得“慈善评估学”;3、善于组织“货源”;4、探讨通过个人所得税政策鼓励捐赠。即要使慈善超市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该把慈善超市的性质(或发展方向)定位于社区非营利组织。这样的定位概括了慈善超市四个特点:1、其功能是发展公益性慈善事业;2、其组织属性是非营利组织,享受相关政策优惠;3、其服务范围具有社区性;4、其运营方式是市场化和社会化。
(课题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司杨、江玉珠、李和栗、季小会、陆怡婷、唐利、龚琦、沈新良、雷蕾、潘俊)
 
参考文献:
[1]韩全水:《如何经营管理“慈善超市”》,《社区》,2004年第6—11期
[2]孙京江:《慈善超市面面观》,《社区》,2004年11月
[3]刘珂:《慈善超市悄然兴起》,《今日中国》,2005年5月
[4]费湘军:《“慈善超市”——路在何方?》,《江苏商论》,2005年8月
[5]曾庆均,丁谦:《农贸市场改建超级市场之路》,《江苏商论》,2005年第8期
[6]何兰萍、陈通:《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7]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8]郑永寿:《“慈善超市”物品来源的思考》,《中国减灾》。
[9]顾志勇:《非营利组织募捐机制研究》,《中国期刊网》,苏州大学05届硕士学位论文。
[10]董淑芬:《构建和谐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观察》,2006年第1期。
[1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2]高功敬:《慈善超市的运行模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3]高功敬:《慈善超市的运作模式——济南市慈善超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4]李雪萍 陈伟东:《社区慈善超市:慈善为本,市场为径》,《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15]徐卫华:《发展慈善事业理念认知与行为方式》,2006年5月
[16]张彦:《社区慈善超市如何做久做大?——以上海的经验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6]窦玉沛:《中国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2006年10月》。
[17]徐丽敏:《关于我国慈善事业社区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前沿》,2007年第1期。
[18]杨团 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2007年1月。
[19]贝希·布查尔特·艾德勒 大卫·艾维特 英格里德·米特梅尔,《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2007年6月
[20]庞陈敏 徐富海 :《不为盈利为助困——苏州市平江区慈善互助超市调查》,《中国减灾》,《创造经常性社会捐助新模式专题报道》。
[21]罗天莹 张兴杰:《论社区工作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论学刊》,2007年2月第2期。
[22]李保梁:《我国慈善事业社区化发展探析》,《学术交流》,2007年3月。
[23]《佛之韵》,寒山寺慈善中心 第1页
[24]《苏州市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一周年纪念册》,寒山寺慈善中心 第1页,第10页
[25]《沧浪区:情系居民“邻里情”》苏州宣传www.xcb.suzhou.gov.cn  2007-04-25
[26]《慈善超市:慈善为本 市场为径》,青翼社工网之社会工作者资源中心
[27]宋文辉、许培强:《建设幸福社区  构建和谐沧浪》http://www.szkj.gov.cn/development/2006qy10.htm  2006苏州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