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曾涵、高忆陵、池子华发表《慈善人生:庞京周二三事》
2009年8月1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庞曾涵、高忆陵、池子华文章《慈善人生:庞京周二三事》,全文转载如下:
翻开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抗战初期,这个瘦高的身影,曾奔波于大江上下,驱车于南北东西,组织救护团体、组建伤兵医院、实施战地救护、运送医药物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绥远战事奔波调度牵动人心
1936年秋,庞京周归国不久,傅作义在百灵庙抗日奏捷,人心大振。上海市商会、上海市地方协会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三团体联合发起成立“绥远剿匪慰劳救护委员会”,庞京周为常委。11月23日到26日,他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总干事身份到绥远(今呼和浩特)劳军,与颜福庆代表总会暨各团体向傅作义的部队献赠医疗药械,并“督当地分会加速进行救护事宜”。 前方虽有绥远红十字分会从事战地救护,但力量单薄,缺医少药。鉴于此,12月1日,总会特派庞京周赴南京,而后“转赴北平,与各大中学及协和平大医学院接洽,组织训练救护队,组成后,即赴大同、绥远,从事救护”。 庞京周到北京后,于12月上旬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华北临时分会”,接受总委会之托,办理“华北临时救护防疫工作之补助事宜”。 临时分会成立后,迅速组队驰赴前方,开办临时医院,救护伤员。到12月中旬,“前线一带,已遍布红十字会之旗帜”。庞京周也再度飞往绥远前线,指挥调度,悉心尽力。 绥远抗战中的慰劳救护行动,不仅激发起前方将士高昂的斗志,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全面抗战前的一次预演,为战争全面爆发时组织战地救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活跃在抗战救护第一线
1937年初,庞京周接任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一职。 卢沟桥事变后10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声明,旋召庞京周上山垂询救护准备情况,“因南京电促,复匆匆于十五日下山,遄程东下,昨晨过宁,竟日与卫生、军医两署会商救护事业各要案”。 紧接着,“八·一三”炮声响起,红十字会以上海为中心,沿京沪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战地救护工作。当时庞京周既要作为领导处理会务,又要指挥救护队,经常往返于京沪间。 8月下旬,中国红十字会拟在南京“设立打破世界纪录能容五千床位之大规模重伤医院”,以期为持久抗战救护做准备。 承担任务后,庞京周每每于夜间驱车在京沪道上,白天分在两地处理各种事务。不到10天功夫,动员了上海大批医护人员随带多架X光机及大量器械赶赴南京,组织起有5000床位(一说3000床位)的首都伤兵医院,规模之大与组成之速为世所罕见。 尽管战事急转,医院发挥效用的时间短暂,但作为具体执行者的庞京周在此事中有着令人难忘的出色表现,可以说创造了战地救护事业中的奇迹。 南京形势危急后,庞京周辗转到达武汉。当时由南京溯江西撤的伤员和救护人员已先到武汉。不久,国民政府卫生署长刘瑞恒偕同协和南下的林可胜教授也抵达武汉。于是刘、林、庞三人共同重整队伍,组建救护总队,林可胜任总队长,下编分队,派赴各地。在此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理监事先后转移香港,设总会办事处于香港,以便接收侨胞及国际援助,转供内需。庞京周遂于1937年末离汉到香港,任秘书长主持日常会务至1939年。 1939年夏天,中国红十字会收到爪哇华侨指名捐助八路军的一大批药械及食品。庞京周受托由香港将这批物资亲运至武汉,并与林可胜一起代表红十字会,组成车队送达延安。毛泽东接见他们并做了抗战形势与持久必胜的谈话。庞京周一行还曾与白求恩大夫等人会晤,了解八路军救护工作的情况。
重庆空袭救护舍家失子
从1938年10月开始,日本对当时的陪都重庆展开狂轰滥炸,许世英主持的赈济委员会拟组织空袭救护,邀庞京周到重庆组织空袭救护委员会。 自1939年冬到次年春,庞京周主持空袭救护委员会利用重庆雾季空隙,招募人员,组建院队,使重庆的空袭救护组织粗具规模。 他任主任委员期间,是重庆遭轰炸最严重的时期,一天内数次拉响警报。空袭救护委员会除了组织老百姓进入防空洞,还要在轰炸结束后,到被炸的地点清点伤亡情况,抢救伤者,掩埋尸骸。有时,前一场轰炸的善后工作还未完毕,下一次轰炸即至。庞京周总是冒着危险亲临一线指挥。 因忙于工作,他连大女儿结婚都没时间参加。更让他感到内疚和难过的是当时他夫人怀孕4个月,由于怕影响救护工作,他毅然决定打胎。当时重庆找不到专业医院,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在临时救护手术室手术打胎。 在庞京周义无反顾地承担重庆空袭救护工作一年半后,他又接到新的召唤,以他的专长——热带病防治——投身滇缅铁路卫生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