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
2009年12月1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文章《“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全文转载如下:
1997年4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正式提出了创建“红十字博爱系列工程”的号召。这个“博爱系列工程”就是众所周知的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
尽管“三大工程”充满活力,但说到底属于红十字会的“硬实力”建设,而“软实力”建设则缺乏明确的目标,由此造成事业发展的“跛脚”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为此,笔者提出“文化工程”,建议确定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体建设目标之一,以期逐渐形成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文化工程“四大工程”齐头并进,“硬实力”、“软实力”双管齐下的新格局。
“文化工程”项目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其一,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百年老店”正说明它的历史悠久,说明它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此悠久的历史传承,到了该认真梳理、总结的时候了。
志书具有存史资政功能,历来倍受重视,硕果累累。从省志、市志、县志、区志乃至乡镇志,林林总总。更有经贸、教育、公安、财政、劳保、建设、海关等等部门专业志汇集,堪称浩如烟海。可是,在中国方志百花园中,却没有一部红十字会志,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不仅可以再现百年来中国红十字运动的风采,而且可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提供史料,其意义固然不可低估。而其史鉴价值,对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不可小视。“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只有认真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才会有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是这项“文化工程”的魅力所在。
《中国红十字会志》可以分“总论”,对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发展进行全景式呈现,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一卷,形成一套35卷本的煌煌巨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进一步动员所辖市、县级红十字会编修红会志,层层推进。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值得我们去耕耘。
其二,编辑出版《中国红十字运动资料长编》
要编纂出版《中国红十字会志》,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来,资料的建设不可或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资料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整理出版了两部资料选编,即《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但这两部资料只是红十字运动资料的九牛一毛。资料的搜集整理仍显得迫切而不容稍缓。这其中,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至关重要。红十字会历史档案资料存量巨大,如贵州省档案馆藏有红十字会档案3260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红十字会档案3318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也都有大量馆藏红十字会档案。至于解放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以及各省市档案馆、红十字会档案室,所藏档案就更多了。目前红十字会档案虽然公布了一些,但仅冰山一角。如何整合人力、资源,对红十字会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工程”。中国红十字会宜与档案馆、出版社携手合作,先行整理出版一批档案资料。
其三,筹建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在于珍藏历史、启迪未来。自1905年张謇设立南通博物院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多达2200余家,但唯独没有红十字历史博物馆。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曾落户上海、南京、重庆、北京,上海、南京、重庆会址已面目全非,惟北京东城干面胡同22号会址保存较好,是中国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较为理想的馆址。总会可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藏品的征集,包括实物资料、字画、图书、声像制品等等。一旦博物馆建成,免费向大众开放,使博物馆成为红十字事业新的公益“品牌”;同时,透过这扇窗,可以开辟一块新的传播园地,也可以建设成为中小学生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基地。
其四,建立继续教育基地
继续教育并不是普通教育的机械延伸,也不是普通学历教育的翻版,它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开发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红十字会专职干部有不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亟待提高学历层次。
红十字会系统曾经有过创建“红十字大学”的呼吁。这一美好愿景,完全可以作为“文化工程”的长远规划,不过,在“红十字大学”开办之前,可以积极寻求与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的合作,“借鸡下蛋”,建立继续教育基地。
目前有一些高校开设了与红十字会工作领域“对口”的专业,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就有“社会工作硕士”班,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高校,也有相关专业。如与教育主管部门达成合作意向,可以与高校共建“红十字学院”,作为红十字会继续教育基地,有计划地对红十字会的干部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培训,这样既提高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透过“红十字学院”,创建了一个传播红十字人道主义的窗口,一举多得。
其五,构建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多媒体”
红十字文化传播是“文化工程”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除了一报一刊外,网络的传播功能强大,效果也很显著。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发现、构建更多的传播介质,所谓红十字文化传播的“多媒体”,就是要创造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比如,影视作品。中国红十字运动经历了百年沧桑,实在应该有一部纪录片呈现给广大的观众。再比如,文艺作品,也是零零星星,不成规模,诗歌、散文有一些,长篇小说就很难读到。再比如,红十字文化用品,有没有可能建立制作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许可的范围内制作红十字文化用品并赋予其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功能?再就是网络,市县一级红十字会拥有网站的比例还不算高,离“普及”相距较远。
以上所述,当然不是“文化工程”的全部,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红会同仁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但无论如何,“文化工程”应成为红十字会整体建设目标之一,切实提升“软实力”,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
(池子华 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