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6-8-8 8:13:3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184
民国时期的苏州红十字会
虞立安
 
  中国红十字会组织,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初名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会址设于上海。1907年改称大清红十字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红十字会。苏州红十字会建于军阀混战,疫厉(疠)流行的民国初年。
  民国六年(191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苏州妇孺医院(为美国基督教女布道会所办)派遣女医师陶漱石、女药师陈广萍和两位美籍医师、一位美籍护士长,率领五个医学生、六个护生赴海参威,参加万国红十字会组织的国际救护队工作。次年大战结束回苏。
民国九年(1920)七月,苏州时疫流行。更生医院院长惠更生(美籍)率领医学生十余人组织红十字队,在阊门石路设事务所,配置药品进行防疫,备有汽艇、快船各一艘,可随时驰赴乡间救治病人。与此同时,苏垣士绅蒋季和等邀集各公立医院院长及中西医士、地方各界知名人物,在元妙观元都方丈内商讨组织红十字会事宜。会上美医柏乐文陈述红十字会的主旨,民众遇有危险,红会有保护维持之责,对于防疫医疗亦属份内应办之事。议定由江苏省立医院蔡禹门,博习医院柏乐文、苏迈尔负责向万国红十字会总会备案,並商讨了会务进展事宜。但以后的活动情况不详。
  民国十三年(1924)秋,苏浙两省军阀交战(齐卢之战),苏州毗邻战区,吴中知名人士张仲仁、宋铭勋等发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于公园图书馆内。宋铭勋、钱鼎先后任议事长,吴问潮、季小松、吴靖澜等为理事。办理兵恤、救护、防疫、救灾事务。齐卢战争激烈时,难民、溃兵大批涌来苏州,吴县红十字会成立难民收容所多处,安置难民。粮食由官仓供给,其他费用由红会筹集。仅齐门外,一天就收容难民达五百余人。当时因游兵散勇随意闯入民家骚扰,红会在草桥省立第二中学设临时妇孺收容所,专门收容城区的妇女儿童,门前悬挂红十字会旗,防止溃兵捣乱。民国十四年正月初三大批溃军壅集齐门娄门一带,由红十字会负责接待,供应茶饭,直至遣送出境,花费五百余元,均向附近十余家商店劝募。翌日,军阀张宗昌部队由无锡抵苏,仍由红十字会出面维持,使地方免受其害。伤兵运送来苏,红十字会请江苏省立医院(在留园马路)、苏民医院、更生医院等成立临时伤兵医院,担负救护工作。普益社诸重(仲)华牧师在阊门成立红十字诊所,聘江兆兰,赵迪光等医师担任过境伤兵的救护工作。江西省九江红十字会由吴县红十字会协助,在阊门外成立伤兵医院,组织救护队。战事开始不久,苏沪水陆交通中断,经商请上海红十字总会每日派专轮一艘,往返苏沪,疏散难民,並应商界要求,兼为运输沪地日用品来苏,以维持居民需要。
  民国十四年夏,战事平息,时疫盛行。红十字会吴县分会组织临时时疫医院两处,分院六处,就诊七千余人,留院治疗者达五百余人之多。翌年七月,循例设第二届临时时疫医院两处,分设于旧长洲县署和四摆渡铁房子(原美孚行仓库)内,聘方嘉谈、陈鲁珍分任院长,上海同济大学宝隆医院也派男女医护人来苏襄助,开诊一周即达二千余人。医药开支巨大,经济见拙,红会呼吁各界捐助经费。同时因时疫方兴未艾,苏州道尹公署邀集吴县参议会、农会、教育会、市民公益事务所等团体组成卫生处,以红十字会为主,增设第三临时时疫医院,经费由地方协助劝募,至十月上旬结束。红会审议时疫医院经费收入并登报公布。以后每年仍援旧例,设立临时时疫医院。民国十八年后,时疫医院改由苏州地方人士组织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办理,红会在人力、物力均给予支持。
  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国民革命军北伐,直逼苏沪一带,直鲁联军节节败退,在吴江方面发生战事。红会钱鼎议事长以“治疗伤兵事宜应亟早筹备”,致函省立医院、县立医院及各私立医院征求意见,决定为了节省开支,医疗场所均附设于各医院内,所需药品由红会购办,至十月结束,伤兵俱已遣送出境,开支约二千余金,亏空约七百余元。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月廿八日,日本侵略军发动淞沪战争,吴县红十字会分会在阊门宁波会馆设后方办事处,由钱鼎、王畿道、刘赓华、诸重(仲)华等负责救济事宜。三月二日中国红十字会第七救护队成立,在留园内设伤兵医院收容伤兵兼救济难民。三月十八日仅昆山一次就遣送难民一百四十九人,被红会送至干将坊骧王庙战地同胞收容所,红会还多次携带慰问品去上海战区慰问,激励前方将士。
  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吴县县政府重组红十字会吴县分会,聘各界知名人士为征求红会会员委员,开展征求会员活动,总会规定一次缴入会费洋五百元者为名誉会员,一百元者为特别会员,拾元者为正会员,普通会员缴入会费五元,青年会员缴入会费五角。荣誉会员、特别会员、正会员均为终身会员,普通会员以十年为期,青年会员为期五年,老会员仍继续有效。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由新任县长邓翔海召开会议,报告筹备工作大致就绪,已征得会员二百余人,准备宣告分会成立日期及讨论理监事人选。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一日在吴县县政府会议室正式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各机关团体均派代表参加典礼,选出理事程翰卿、宋绩成、钱梓楚、丁春之、潘振霄、潘子义、范君博、吴曾善、单束笙、程叔履、杨和庆、邓翔海、张寿鹏、庞天笙、诸仲华、蒋青嵚等,钱梓楚为正会长,潘子义、范君博为副会长,潘振霄、宋绩成、丁春之为常务理事,孔陟岵、沈挹芝、潘明卿为监事。
  同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在芦沟桥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全国军民奋起抗日,随着战事的扩大,吴县红十字分会的新老会员莫不义愤填膺,积极发挥红会作用。由吴县红十字会理事,吴县县立医院院长杨和庆和张卜熊医师筹组救护总队,吴县医师公会发动苏地医务人员行动起来,分区成立救护分队,定名中国红十字会吴县分会救护总队,由杨和庆,张卜熊分任正副总队长,蒋育英、范补程,徐维达、王畿道、林苏民等医生任分队长。许多青年学生和店员志愿参加救护队,吴县中医公会也组织青壮年中医进行战伤救护训练,编入救护总队。 “八一三”上海战争爆发,救护总队在公共体育场举行救护总队大检阅和救护演习,  队员均身穿草绿色制服,臂带白底红十字袖章,接受检阅和参加救护演习,县立医院的救护车也随队参加演习。
  随着上海战事日益紧张,红十字总会在苏州成立重伤医院。吴县县立医院、博习医院、福音医院、更生医院等都成立红十字救护站或伤兵医院(更生医院一度改为吴县红十字会医院),另尚有吴县红十字伤兵医院分院多处,总院院长由余生佳医师担任。红会会员美籍医生荣梅生等也参加伤兵救治。
  红会救护队有一部分队员常驻苏州火车站,担任抢救前方转来的伤员和遭敌机轰炸的受伤群众,有的救护队员随车护送伤员转辗去大后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医疗救护工作,走上革命的道路。
  红会曾同时组织七个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达数千人,十一月苏州沦陷,红十字会吴县分会工作停顿,一部分救护队随军西撤。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红十字会吴县分会会长钱鼎,曾登报通告红会在范庄前三十八号恢复办公。但是国民党政府忙于发动内战,红会在此期间並没有做什么实际工作。
[资料来源]:上海《申报》,苏州《苏州明报》,《民国时期文教工作》。顾之钰、吕继凯等同志访问资料。
(原载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88年第2期,《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编辑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