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0-9-30 15:51:30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210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红十字会七项原则的贯彻
张立明
 
    在我国,红十字会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否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的领导是否会影响红十字会七项原则的贯彻,特别是能否按照中立、独立的原则开展工作?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阶级性很强的政治组织,而红十字会是在人道救助中不介入政治的社会救助团体,所以这个问题很敏感,因而有些同志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活动是不容置疑的,党的领导只会有利于红十字会把人道工作做得更好同样是不容置疑的。毋庸讳言,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特别是“文革”动乱中,我们党对人道主义和红十字会有过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党内和社会上曾出现过严重违反人道原则的现象。但这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是我们党自己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汲取了历史教训。同样毋庸讳言的是,我国当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符合人道原则的现象,但这不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问题,而正是我们党要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来逐步消除的问题。所以,从历史总体和发展方向来观察分析,不论是从实践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成员的先进性是红十字会遵循七项原则做好人道工作的有力保证和重要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红十字会及红十字事业领导的必然性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由它的先进性所决定的。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对七项原则之一的“独立性”规定: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并受本国法律制约”,第三条第一项规定各国红十字会“依据自身的章程和本国立法”从事人道主义活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四条中规定:“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章程》更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政治上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党必须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言而喻、毫无疑义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十字会贯彻七项原则做好人道工作的有力保证
    这里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党的领导是否会影响红十字会“公正”、“中立”、“独立”这几项原则的贯彻。因为红十字会在开展救助活动中应“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在冲突双方不采取立场”、“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中国共产党能认可并支持红十字会按这些原则行事吗?答案是肯定的。
    1、从实践上看,不加歧视地对所有的人特别是陷入困境者的人格、尊严、生命和健康给予尊重、保护和救助,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政府的一贯做法
    为了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反动政权及其军队以及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对各种犯罪分子进行制裁,这正是为了实施最广泛的人道主义。即使如此,对已放下武器或丧失战斗力的敌方军人或受到法律制裁的罪犯,仍给予人道保护和善待。早在红军时期,就将“不虐待俘虏”作为八项注意之一。抗日战争中,就优待日军俘虏问题,八路军总部多次发出通知:“要给予优待,须以弟兄待遇彼等”、“愿意回去的立即释放”等等,“对违反者均须处分直至送军事法庭”。八路军、新四军官兵极端艰苦、忍饥挨饿,却尽可能给日军俘虏以大米、面粉,甚至水果的供应,还为愿意留下并希望学习的俘虏创办了“日本工农学校”。1944年美军观察组考察该校后予以极高评价。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挨饿受冻,也尽量让美、英等国军队俘虏吃饱穿暖,还为战俘营购置各种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开设英语广播,举办战俘奥运会等。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对美、英等军的伤病员同样精心救治,并派小分队到战俘营开展医疗服务。有的战俘讲:“一生一世没见过这样仁慈和负责任的中国医生,更没见过对战俘这样宽大的军队”(《百年红十字》第311页),有的战俘家属写信赞扬“中国军队是文明之师”、对俘虏“像母亲的心一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22名美军俘虏最后拒绝回国而要到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后来的中印、中越边境武装冲突中,对印军、越军俘虏同样善待,治伤、抢救和生活照顾,及时而周到,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得到尊重,法国记者参观越军俘虏营时说更像一个休假营。以致于他们获释回国时唱起了“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有的俘虏甚至说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俘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原则的日内瓦公约和两个附加议定书保持郑重负责的积极态度,直至1989年,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加入日内瓦四公约和两个附加议定书并独立承担所有义务的国家。我国还通过立法将虐待俘虏行为列为军人违反职责罪予以惩治。
    在对待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方面,我国法律规定,即使对死刑犯,他们的人格、尊严和上诉等权利仍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对服刑的罪犯,他们人身、财产、政治三方面权利都应得到保障和关怀,为维护这些权利,还规定他们享有辩护、申诉、控告、受教育、文化娱乐、休息等19项权利。在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中,监狱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而保护犯人的生命安全的事例也有多次报道。
综上所述,既然我们党和政府对所有人的生命、人格等基本权利的尊重、保护和对所有需要救助的人都能一视同仁,那么,对红十字会按照人道原则不加歧视地救护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只会给予支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了红十字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按照七项原则开展救灾救助和参与境外救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法律的保障。
    2、从理论上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怀中包含着最彻底的、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最根本的理论核心和价值目标,是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意味着摆脱盲目的自然力、异己的社会关系和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物质和精神需要、身体和谐力、才能和潜力、人格和道德、兴趣和爱好等各方面得到丰富而充分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但是,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中,劳动异化和人际关系异化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异化的人,包括那些压迫剥削他人、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也是在为自己锻造镣铐,是不能获得解放的。而消灭剥削制度,也正是人对自我异化的扬弃,向人本身、向社会人的复归。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可见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最彻底的人道主义——解放全人类;同时,包含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这个科学途径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相信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认为,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改造客观世界包括对敌人的教育改造;还认为,人是可以改造的,世界观是可以转变的,剥削阶级的成员、敌对分子和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摆脱反动或错误意识的束缚、认识罪恶和错误,纠正扭曲的人性,树立新的观念,改造成为新人。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这样博大的胸怀,对包括敌对分子在内的所有的人都给以人格的尊重和保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将“尊重已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同样视为“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各种政策、方法、方式是由此产生的。“优待俘虏、瓦解敌军”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使得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国民党军队能在很短时间内改造整编为新型的人民军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对犯罪分子坚持“犯人是人”的原则:“要恢复他的人格,必自尊重他是一个人始”,因此,确定监管所“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更明确规定了对罪犯坚持“劳动改造与教育学习相结合”并以思想教育改造为主的原则。对罪犯教育改造的成功,使一大批侵略者变成和平友好的使者和新中国的拥护者、建设者,使绝大多数罪犯成为奉公守法、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新人,回归社会后,许多人成为创业者、劳动模范、企业领导者和技术发明者。
     综上所述,既然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包含着解放全人类这个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对红十字会以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各项原则予以理解和支持,是不言而喻的。
    3、红十字会的“人道”、“公正”、“志愿服务”等原则及其开展的社会救助工作,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要大力弘扬的精神和致力开展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十字会在指导思想、宗旨、目标、活动原则上虽然有区别,但并不相悖和抵触。红十字会的人道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广泛性道德要求的层次,是向更先进、更高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提升和发展的基础;红十字会的公正原则是我国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妥善协调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利益,使最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红十字会“志愿”原则,则更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大力提倡并践行的精神,广泛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在整个社会救助中处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但却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社会“安全网”、维护社会稳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可见,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共产党在宗旨、目标等方面既有层次和范围上的区别,更有相融一致的内容要求。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消灭剥削、消灭贫穷、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为远大理想,以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为现阶段奋斗目标,其中必然包含着红十字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必然包含红十字会“改善最易受损害者境况”的工作目标。但是,红十字会作为社会团体,只能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给困难人群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阶段性的帮助。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奋斗目标、政策措施不仅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红十字会的人道原则,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教育、宣传等手段来保证它的实施。同时,通过统揽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来逐步消除产生弱势群体和非人道现象的根源,这也是中国人权状况得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绝大多数国家代表赞赏的重要原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正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先进性,才能更加真诚、更加真实地支持和保证红十字会七项原则在社会救助活动中的贯彻实施。同样,各级红十字会组织中的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不仅不应轻视和排斥红十字会的七项原则及救助工作,相反会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加模范地遵循红十字会七项原则和做好人道救助工作。在这里,共产党员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红十字工作者的人道性、公正性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犹如毛泽东当年论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时指出的:新民主义革命是要建立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中国,“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同样的道理,从事红十字工作的共产党员,以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就必然会模范地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真诚地遵循红十字运动七项原则,为发展红十字事业而不懈地努力奋斗,否则就不是一个自觉的真诚的共产党人。
 
    三、怎样体现和保证党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社会救助团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开展活动,各级红十字会及其工作机关在会长、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执委会领导下独立自主工作。怎样体现和保证党的领导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各级红十字会的领导和领导机构遵守宪法、法律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政治和思想领导主要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识,并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来推动贯彻实施。各级红十字会遵守宪法、法律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红十字会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规划和开展红十字工作,是坚持党的政治和思想领导的重要体现。
    2、各级党委推荐红十字会的重要干部。各级红十字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重要领导人选,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推荐,经过红十字会的法定程序产生,这是坚持党管干部、组织领导的重要保证。
    3、各级红十字会工作机关中建立党组织。根据党章规定,具备条件的应建立党组,对红十字会机关及下属单位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党外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在机关内部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基础。
    4、红十字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所谓领导权,不是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去服从我们,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共产党员带头学习、宣传和贯彻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将更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
    5、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支持和引导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发挥“规范行为、反映诉求、提供服务”的作用,是党对社会组织领导方式的重要转变。同样,各级党委、政府履行《红十字会法》规定的对红十字会“支持、资助、保障、监督”的职责,关心和支持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机构建设,将红十字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帮助解决红十字工作中的困难,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人道助手的作用,是党对红十字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
(作者系江苏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创新:红十字组织能力建设的动力与活力
许君
                    
    中国红十字会在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后不久提出能力建设这一命题,这既是红十字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能力建设是红十字组织永恒的主题,而提升创新能力是红十字组织增强动力与活力的可靠保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要适应新要求,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的独特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人道需求,当好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关键要不断提高红十字会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否定自我,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逐步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局面,从而推动红十字组织整体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坚持体制创新,增强红十字会的发展动力
    1、在理顺管理体制中抓住发展机遇。全面理顺市和市(县)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要着力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制定并落实新的“三定”方案,切实解决好机构级别、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为红十字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目前,在人民团体中,红十字组织是机构级别最小、编制最少的部门,要争取党政领导和编制部门支持,将红十字会机构级别定为与其它人民团体相同级别。二是完善红十字会机关内部的决策机构。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执行委员会和党的组织(地级市建立党组),实行党政合一的集体领导班子,提高红十字会的宏观决策能力和微观执行能力。三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红十字会自主独立,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体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就是将红十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红十字会自主独立,就是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就是要将红十字相关工作纳入本部门职责,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
    2、在转变政府职能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争取地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逐步确立,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将由全能型成为有限责任型,由管理型成为服务型。同时,它还会积极培育扶持并依法管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发挥他们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社会功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近几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方面,首先在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部门实行管办分离试点,分别建立了事业性质的医院管理中心、文化管理中心、学校管理中心和体育设施管理中心。从实践看,实行管办分离改革,有利于政府部门集中精力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随着形势的变化,红十字会完全有可能承担更多的政府交办的符合红十字宗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3、探索建立红十字会系统领导干部双重管理体制。要健全各级红十字会领导班子,选好党组书记和常务(专职)副会长,选配热心红十字事业、能吃苦、能奉献、能拼搏、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干部成为红十字会机关的带头人。领导班子选配实行上级红十字会与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培养、共同考察。同级党委决定红十字会领导干部配备时,应事先征求上级红十字会意见。
    4、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红十字服务机构。多年来,各级红十字会在发展红十字冠名单位和团体会员单位工作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就省级以下红十字会来看,归属红十字会自己管理的服务机构不多。面对日益增加的工作业务和事多人少的工作局面,笔者认为,应把现有的红十字会服务职能独立出来,建立适应事业发展的、面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红十字服务机构,如备灾救灾中心、救护培训中心、红十字志愿服务中心等。机构性质可以是公益类全民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不同类型,要通过服务机构创收,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金等形式扶持红十字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红十字会与服务机构之间稳定的管办分离新模式。
 
    二、坚持机制创新,激发红十字会的自身活力
    中国红十字会“九大”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方向。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红十字会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思考,并把创新理念始终贯穿在实践的全过程。
    (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工作思维的创新。红十字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换思维方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只有自觉地融入大局,主动地服务大局,找准推动工作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红十字事业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注重抓学习,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将红十字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团体;注重抓调研,把调查研究作为红十字会机关的基本制度和方法,作为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功;注重抓落实,建立起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有效激励、上下贯通、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目标管理机制。
    三是工作领域的创新。首先要扩大传统业务工作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今年,无锡市红十字会启动了两个在全市较有影响的项目。一个是彩票公益金救护培训项目,由彩票公益金出资,红十字会组织实施,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免费救护培训。另一个是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展贫困白血病患者专项医疗救助项目。建立专项救助资金,两家每年各注入50%,具体日常工作由市红十字会一家承担,改变了原来两家各自为主的状况,提高了社会救助效率。
    其次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一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公益捐赠上来。慈善基金劝募的“江苏常州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他们采取“一次认捐、按息捐赠”、“一次认捐、分年捐赠”和“定向捐赠、冠名基金”三种方式;采取“重点劝募、有情运作”方式,将劝募重点放在骨干民营企业;采取“论绩进会、政策引导”的方式,按认捐金额大小推荐担任慈善总会领导职务,该市还明确规定把支持慈善事业作为评定星级企业和企业家劳模的必备条件。二要完善红十字会应急反应机制。参与突发事件处理,开展救灾、救助和救护,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面对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必须继续大力加强红十字会的应急能力建设。注重从基础性工作着手,建立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组建专业的应急队伍,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努力把应急工作做实做细,当好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
    (二)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1、建立完善红十字会干部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一是红十字会机关首先要解决如何吸引人、培养人、用好人的问题。在各级政府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编制总量的情况下,要采取各种形式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少的问题,可以形成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中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聘用制、志愿工作等多种身份并存的状况。二是充分发挥广大红十字会员、红十字志愿者的作用,探索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符合自身特点的组织架构,探索并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运行机制。
    2、建立红十字事业信息化工作机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红十字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红十字会信息化建设,要基本实现红十字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网络化,建设公众信息网和红十字事业数据库,为红十字事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要建立完善红十字系统统计指标体系并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要加强各级红十字会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红十字会系统应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整体水平。
 
    三、坚持制度创新,提升红十字会的影响力
    1、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广大红十字会干部要将认真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与解决红十字会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掌握知识、掌握法律工具,创新工作思路,争取人大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研究出台适合本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稳步推进红十字事业法制化建设。
    2、加强理论研究,用好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红十字运动的伟大实践,必将产生伟大的理论,同时也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从国内外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红十字理论。要让理论研究经常化、制度化。各级红十字会在自身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可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强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按照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原则,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基础性制度、管理性制度等建设。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优化制度建设结构,既重视基础性制度建设,又重视具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定;既重视单项制度的建设,又重视各种制度的优化配置。近两年来,无锡市红十字会制定了如《无锡市红十字人道救助实施办法》、《无锡市红十字备灾救助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无锡市红十字会捐赠表彰奖励办法》、《无锡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等管理性制度,为规范红十字会开展备灾救灾、人道救助、基金管理、捐赠者奖励、志愿服务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红十字会的制度越健全,操作越规范,办事越透明,社会公信力就会越强。
    倡导创新实践的根本之策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推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践中,特别需要大批创新型领导干部和专业工作者。让我们在加强能力建设的规划实施中努力将创新意识在广大红十字人心中深深扎根,让培育创新能力成为红十字组织能力建设不懈的追求。
(作者系无锡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浅论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吴贤当
 
    红十字文化是在红十字事业发展过程中,红十字工作者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放大和提升形成以“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红十字文化。红十字文化弘扬的是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主张,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行为。本质上要求“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卫生文化是指卫生事业在长期建设发展和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卫生行业特色的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卫生系统的整体风貌、人员素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
    卫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①独特性;②价值性;③共识性;④科学性;⑤人本性;人本性就是重视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的需求,自我实现,被尊重和尊重别人,关心他人等。英国著名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霍布斯认为,人也完全是按照力学性质运动的机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情欲是动力。人的一切行为背后的规则是生命体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或提高自身生命力,所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卫生工作是以人性化服务为前提,围绕疾病预防,增进人类健康为目标。咋一听好象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卫生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人本性”。“救死扶伤”,“人爱为怀”,“悬壶济世”,都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其中不免也包含了卫生文化的内涵。“人道为本”的红十字文化就充分体现卫生文化的“人本性”,就是要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施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博爱为怀”就是要更加广泛地施行“人爱之心”。“奉献为荣”就是要更加广泛地奉献于社会,以人为本做好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卫生等各项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这与“悬壶济世”卫生文化相得益彰。
    一、充分认识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的历史渊源
    红十字运动有着百余年的历史,红十字精神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早在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活跃在战场与灾区,开展救死扶伤,救助灾民和难民。在人道主义的救护和救助事业中做了许多有益社会的好事、善事,为人民作出了不朽的光辉业绩。
    建国初期,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修改的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明确了红十字会是人民卫生救护团体。到1985年红十字会定性为人民卫生救护、社会福利团体。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定性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红十字会法》规定的红十字会宗旨就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在法定的职责中也明确规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参加人道主义救援等都说明了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文化与社会大卫生,卫生文化存在着血肉联系和密切关系。
    二、切实找准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的结合点
    “人道为本”,“人爱为怀”是红十字文化和卫生文化的共同点,其实质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重点是突出了“人本性”。人道主义是人类优秀的传统思想,尊重人、尊重生命始终是人道主义的主题。
    我们开展的骨髓资料库建设和广泛性救护培训工作,是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在社会化服务的结合点,这两项工作都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单靠红十字会或医疗卫生单位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两者结合,共同实施。红十字会着重于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资料管理;卫生单位侧重于志愿者体检,血样采集和技术保障。
    首先,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开展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大家清楚地知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救治白血病的有效手段。我国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每年还有为数不少的新病例发生。为了拯救千千万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镇江市红十字会已连续8年和镇江市团市委、镇江市卫生局共同开展了镇江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截止2009年3月,采集入库的血样标本数已达10000余人份,19名骨髓捐献志愿者成功实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骨髓移植)。给白血病患者以获得新生的机会,给患者家庭点燃了生命的希望。镇江市这项工作一直走在江苏省前列。市红十字会也被江苏省红十字会评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先进单位。
    其次,为保障社会生产力,积极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救护培训是红十字会的传统业务。镇江市红十字会长期致力于社会性的救护培训工作,多年来在社会机动车驾驶员,学校的学生,社区居民,公安干警,供电系统、矿山开采业等高危人群中积极开展“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救护技术”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共计培训38.36万人次,其中学生、居民、公安干警25.7万人次,占培训人数67%,机动车驾驶员培训8.8万人次,占培训人数22.9%,导游、教师、医务人员等其他人群培训3.9万人次,占培训人数10%。近年还在许多中外合资企业员工骨干和在校大学生中开展救护培训工作,为保障社会生产力,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三、努力践行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为群众服务
    “博爱为怀”,“悬壶济世”的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和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社会有许多人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作为自己行为的宗旨。愿意出来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作奉献。他们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为减少伤亡而奔波;在灾区和贫困地区中传递着人间的爱心与关怀;在无偿献血和骨髓捐献中为危重病人送去生命的希望。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红十字精神所在,是卫生工作者的责任。
从救治汶川地震灾区伤病员的事例中不难看出经红十字文化与卫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卫生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良好品格。
    首先,能以博爱为怀,精心为灾区伤病员医治身心创伤。“5.12”汶川地震后,镇江市红十字医院、江滨红十字医院等医疗机构接收了131位从四川地震灾区转来的伤病员。这些来自灾区的伤病员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创伤。为让这些伤病员得到有效的治疗和休养,镇江市政府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做了周密安排。为了让伤病员住好,吃好,治疗好,全部安排到市三级医院进行救治,住在高干病房,调集医疗技术骨干为其服务,给予最好的治疗。灾区伤病员和陪护人员在镇所发生的医疗费用200余万元,全部由红十字会支付,不要伤病员掏一分钱。镇江人民给予灾区伤病员兄弟般的关爱,常有群众自发地为灾区伤病员送鸡汤、送食品和生活用品。端午节那天,镇江市红十字会与社区志愿者给在镇伤病员及陪护人员送去了价值2000余元的绿豆糕、524只咸鸭蛋、专门包了1250只粽子,为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让他们在异地他乡同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5月21日,四川安县茶坪乡灾区来镇江投亲靠友的14位受灾群众,在镇江火车站受到市红十字会和志愿者专程接站,并为他们准备了价值3000余元的食品及生活用品,帮助安排临时住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给予心灵上的安慰。
    其次,能以奉献为荣,大爱镇江承担起民族的赈灾责任。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受灾人群身心受损害;生态环境受损害;个人和地方经济受损害;社会机构和家庭受损害等。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有着悠久历史和良好社会声誉的社团组织。在严重的地震灾难面前,急灾区人民所急,想灾区人民所想,积极承担起民族的赈灾责任,也展现了大爱镇江的风采。地震发生后,镇江市红十字会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移动、联通和文件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发出为四川地震灾区紧急募捐的呼吁。从5月13日起,仅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红十字会就接待社会各界捐款数3000多笔,截止6月24日,为四川地震灾区募集款物总计达3000余万元,创红十字会历史记录。我们靠什么?靠的是志愿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医生、主任、护士长)本身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们一下班就到红十字会帮忙,还利用双休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商场、车站、广场、企业等开展募捐活动。他们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爱,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也树立了卫生人以奉献为荣的光辉形象和风采。
(作者单位:镇江市红十字会)

加强备灾中心建设  提升救灾实力
刘斌
 
    随着地球气候、环境逐渐变暖趋势的增强,温室效应造成的自然灾害将会不断地增多,人类社会因此而受到的灾难性侵害也会随之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将会成为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常态的安全工作。因此,各国红十字会系统在和平时期的职能将会更加注重到备灾救助的工作中去。同样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结合国情将会更加重视救灾救助工作,特别是经过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检验和认可。目前,中国红十字会系统的救灾工作已经完全纳入到了政府救灾工作的大系统中,已成为了中国救灾系统链中一个重要的结点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红十字会系统救灾救助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特点和特色,那就是快速、及时、救急、灵活和自主。当自然灾难发生后,红十字会系统根据自身的救灾应急程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把灾区急需的生命救助物资快速、及时、适用地送达和投放到灾区一线,送到最急需的受灾人群手中,确保在黄金救助时间内,使一线受灾人员得到必要的救援物资以备救急需求,为后期政府和社会的大规模、大数量的救援救助工作争取了时间,起到了先头部队的作用,起到了物资救急,稳定人心、提供信息的先期急救作用。
    红十字会这种救灾救援的特色主要源之于红十字会组织机构的机制灵活、反应迅速、自主性强的特征。同时更是得益于红十字会系统在平时的灾前备灾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省、市红十字会相继建立了备灾救灾中心,使得红十字会的救灾救助工作的实力、能力和效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得红十字会系统的救灾救助的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和发扬,多年的救灾实践表明,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中心已经成为了红十字会系统救灾的前沿力量和得力助手,备灾救灾中心工作的能力、实力和效力成为了红十字会系统救灾救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同时也是颈瓶之一。为此,加强各级红十字会的备灾救灾中心的建设,提高备灾救灾中心的工作能力、实力和效力已成为了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工作的重点和重要的建设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红十字系统备灾救灾中心的建设,增强救灾能力,本文对怎样做好此项工作做出一些探讨和建议:
    一、确立备灾优先的救灾理念
    没有正确的理念,就很难有正确的行动和良好的结果。在日常救灾工作的理念中,人们往往注重救灾行动,特别是注重灾难发生后的救援救助工作,往往把重点放在“救”字上,忽视或不太重视平时备灾方面的准备,结果是当灾难来临时往往因备灾工作的不力、不扎实、不充分,从而造成救灾救援工作的困难,降低救灾的能力、效力和成效,加重灾难损害造成的后果,挽回损失的见效不大,这种因防备不足而造成灾难损失巨大的历史教训是俯首可拾、举不胜举的。
    为此,在防灾救灾的工作理念上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重“救”轻“备”的理念,要转变成为重“备”重“救”的理念,只有备得好,才能救得好,特别是在红十字会系统,必须要增强备灾救灾的实力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在灾难发生时救助救援的能力。备灾的实力、能力、效率是救灾的实力、能力、效率的逻辑前提,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备灾实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救灾能力和取得很大的救灾成效,备灾与救灾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实际上这些道理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准备中就有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备战思想,古人早就提出“有备无患”的道理,关键是这些非常明白的道理有没有真正成为人们的行动理念和座右铭,这种理念有没有在人们的思想中真正的扎根、落实。因此,本文强调,在红十字会系统中一定要不断强化这种“有备无患”,备在先、救在后,备得好、救得顺的救灾理念,整个红十字会系统要扎扎实实地重视平时的备灾工作,要加强对各级备灾救灾中心的建设、指导和管理工作,并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二、加强备灾中心的硬件规划和建设
    正确理念确立之后关键是落实,目前我国红十字会系统备灾建设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各级红十字会都意识到备灾救灾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国家总会也正在新建中央级的备灾救灾中心,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相对于整个红十字会系统未来救灾形势的要求和应担的任务来看,备灾救灾中心的规划建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目前,有的省级红十字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备灾救灾中心,有的是有名无实,有的仅是一二间简单的库房,根本不能适应救灾工作的需求,即便已经建立备灾救灾中心的省份,由于历史因素,现有房屋面积、硬件措施也跟不上不断增大的救灾任务的需求。因此,加强各级红十字会系统备灾中心的硬件规划与建设是当前各级红十字会必须要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认真落实的重要大事。备灾救灾中心没有一定库容和硬件设施,就很难担当救灾时各种物资储备、储运任务,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送达、投放救灾物资,这样就失去了整个红十字会系统救灾救助的特色、特点,从而也就失去了红十字会在救灾救助中应有的功能和地位、失去了红十字会在整个社会上的公信度,使红十字会的社会地位、社会存在受到影响,所以各级红十字会必须要加强对备灾救灾中心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工作,确保红十字会系统救灾救助的物质基础。本文认为,国家总会应根据我国红十字会系统的状况,协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各级红十字会的备灾救灾中心基本建设的规划、标准和等级的指导意见,最好能纳入到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标准中去,这将对各级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在全国形成一个层级性的备灾系统的硬件网络,促进了整个红十字会系统救助实力的整体性提升。
    三、规范和统一各级备灾救灾中心软件管理
    就目前红十字会系统已建的备灾救灾中心的软件管理来看。诸如:备灾中心的职责、定位、救灾物资储备的种类、物资存放管理、物资发送投放机制、制度等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规范和统一的管理模式,与国家的一些规范、要求相差甚远,实际上它还处在现代管理层的低端,对现代物资的仓储、现代物流管理的知识了解很少,整个系统中缺乏这样的管理知识和管理人才,因而还不能充分发挥出已有硬件的最大效应和效率。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中心的软件措施,要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未来的发展需求,研究和制定出符合本系统现状,又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工作程序,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已建备灾救灾硬件的作用,提高红十字会系统的现有救灾效率和能力,并为今后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系统建设做好前期的软件准备工作。在做这个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汲取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备灾救灾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方式,使我们的管理措施、规范和程序能够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救助工作也能具有一定的实力、效率和能力。
    四、加强备灾救灾的网络信息系统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提升工作效率、实力、能力的辅助工具和助手了。同样,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系统也应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要将全国范围内的备灾救灾系统进行网络化连通,使全国的备灾信息做到开放和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便于国家总会适时适地的了解全系统备灾实力、能力和效率状况,便于指导全国各地救灾的进程和协调救灾力量。根据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网络信息化技术已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物流服务、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的救灾物资仓储、运送、投放工作,要想在实际的救灾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要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中的先进理念,要积极增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减少救灾物资在物流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无效用功,提高救灾物资救助效率。另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备灾救灾中心对救灾物资的品种、数量的储备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及时掌控和了解调进、调出物资的流量,根据救灾的需求,准备和接收应需的各类救灾物资,减少因信息不明而造成救灾物资的损耗和不匹配的损失,使救灾物资尽量发挥最大的效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构建和谐江苏的助推器
李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理论上揭示了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上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谐发展、和谐互动,因此,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只有自觉坚持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和谐社会必然是科学发展、充满活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
红十字会工作的核心体现在“人道主义”精神上,人道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精神是一致的。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红十字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成长空间,红十字会的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江苏的强力助推器。
    一、红会组织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力量
    和谐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一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为红十字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自主活动空间。红十字会作为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人道组织,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生命和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红十字会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红十字职能为构建和谐江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具体实践,在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但是总的来看,这些矛盾大多数是发展中的非对抗性矛盾,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解决这些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小政府、大社会”是现阶段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这要求政府从事无巨细、包办一切的社会公共事务中退出来,将微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相关事务交给社会自行运作。因此,红会组织所具有的悠久历史、较高的国际地位、良好的美誉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又成为构建和谐江苏的强力助推器。
    三、“红十字民间外交行动”为和谐江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靠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做基础,这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中,红十字会作为国际性组织,积极参加国际红十字运动,开展“红十字民间外交行动”,加强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各国红十字会的良好合作和关系,既有利于配合国家整体外交,也为和谐江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当前,江苏人民在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同时,更加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更加向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期盼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红十字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历史优势和影响力优势,按照“党政所急、群众所需、红会所能”的要求,当好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江苏。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

以宣传为先导  多渠道推动红十字募捐筹资工作
李红
     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国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筹资是红十字会实现自身宗旨、履行法定职责的前提,是发展红十字事业的物质基础,因此是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慈善、公益事业方兴未艾,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为红十字会创造了良好的筹资环境。但是,当前筹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各类公益组织林立,募捐活动竞争激烈;二是与募捐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三是红十字会干部的筹资观念需要更新,筹资能力还有待加强。红十字会必须迎难而上,以宣传工作为先导,拓宽筹资渠道,多元化推动红十字募捐筹资工作,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募捐工作的新渠道,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以宣传工作为先导,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人道主义是社会的基础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也是红十字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并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创造和传播现代文明社会的公益文化。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如何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培育和传播公益观念,启发公众参与公益的需求,引导和规范公益行为,是所有公益组织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人道主义助手,红十字会更要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在创造和传播公益文化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逐步奠定红十字工作的社会思想基础。红十字组织要以宣传工作为先导,充分动员社会上的人道力量,拓宽筹资渠道,不断改进传统的筹资方式,不断创新多样化的筹资方式,着力建立长效机制。要依照《红十字会法》所赋予的救灾、救助职责,完善筹资方式,争取相对稳定的物资及资金来源。
    二、以宣传工作为先导,各领域拓展并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程序
    红十字会要贴紧市场经济,运用多种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以爱心捐助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充分利用各类主题活动,例如“5.8”世界红十字等纪念日,举行大型助困募捐活动,积极募集资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助社会力量,精心策划与培育党政重视、群众急需、符合红十字会宗旨、能吸引公众参加的公益项目,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红十字公益品牌,并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筹资机制,提高项目运作能力。
    三、以宣传工作为先导,充分挖掘周边可利用的资源
    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的人道主义助手,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红十字工作在社会各界中的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赞助,夯实红十字备灾、救灾资金的储备。一是树立和推广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充分发布信息,与公众、潜在的捐赠者、受助人、专业机构、媒体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了解、信任和支持;三是要树立作为公共机构的服务意识,努力为捐赠者、受助人做好中介服务;四是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自律,同时也学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关系。
    四、以宣传工作为先导,维护和提高红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是红十字会的生命。多年来,红十字会正是以严格的自律精神、规范的管理和稳健的作风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信任和赞誉。它不仅管理和运作资金,还承载着道义与价值,凝聚社会的爱心、良知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这是红十字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业务的拓展和采用社会化的工作方法,红十字会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可能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或暂时难以把握的。在这种情况下,红十字会要高度重视自律问题,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恪守“人道、廉洁”的职业道德,提高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杜绝一切违背法律法规和公共利益的行为,维护和提高红十字会的公信力,珍视和增进红十字会的崇高声誉。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