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0-12-31 20:05:45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2191
 
工作成效,源于意识和能力
——关于地市县级红会机关能力建设的思考
苏州市红十字会
 
    在我国,地市县级红会普遍处于机构较薄弱,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缺,但工作却偏重于相对微观的操作型,成效得失较易显见的矛盾状况中。
    那么,如何处理上述矛盾,进一步凸显地市县红会的工作成效,防止和减少失误,加速推进当地红十字事业发展呢?本文结合苏州市红十字会近五年的工作实际,对加强机关能力建设问题展开一些探讨和思考。
 
确立一大目标:整体工作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苏州市红十字会第五届理事会确定了2005-2009年工作规划,总的目标要求是:整体工作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部分单项位居领先水平。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五年努力,我们实现了上述目标。通过以下十大进展和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如是结论:
    一是继2004年理顺市本级红会机关管理体制后,又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基本理顺5个县级市和6个区红会管理体制。全市红十字基层组织由过去的700多个发展到839个,会员由15万人壮大到23多万人。
    二是苏州下辖昆山、太仓、张家港市和金阊区分别建成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市(区)。全市红十字志愿者建立9支专业分工的队伍,志愿服务正在遍布城乡。
    三是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的学校红十字会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建成一所全国红十字模范校,13所省级示范校,50所市级示范校。红十字青少年会员数量占全市会员总数近2/3。
    四是红十字新闻宣传工作保持全国领先,荣膺全国“十佳”先进。5年间在全国、全省和市级媒体发表红十字新闻2400余篇次。本会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全国首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5年已出成果(著作)11部,其中3部获省市社科成果1-3等奖项,成功举办全国首次红十字运动研究国际研讨会,引起红会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被总会领导誉为“引领之举”。
    五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居全国领先,已有1.25万人报名,1.14万份HLA资料进入中华骨髓库,初配相合320份,成功实现骨髓捐献36人。
    六是5年来接受社会爱心捐赠4.2亿元人民币款物,其中仅2008年抗震救灾就募得3.8亿元(其中昆山1.2亿元),为全国同类城市之最。2009年为台湾抗击“莫拉克”台风募捐近1200万元,又居全省第一。
    七是联合外商等园区企业创立“善”字系列救助品牌,德善、明善、爱善、诚善、义善、吉善等募捐共获赠近600万元人民币,用于救助本地贫困弱势人群。
    八是成立“共享阳光”组织,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关爱帮助。利用外资项目,在全国率先以建筑业外来民工为对象开展艾防教育,被荷兰红十字会授予国际合作优秀奖。
    九是建立全国同类城市首家红十字眼库,并开展了角膜捐献和移植工作。
    十是遗体捐献工作进展快步伐大,市政府出台相关规章,4年间已有1400多名志愿者报名捐献遗体,其中成功捐遗101人。国内占地最大、设计建造别具特色的捐遗纪念园最近在苏州落成。
 
增强三个意识:勤奋敬业以作为提升地位
 
    以上十个方面的成效是如何取得的?我们的体会是:勤奋敬业、自加压力、展示作为、提升地位。这就应该具备和增强三个意识:
    第一、服务大局的意识。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根本体现,就是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从服务于文明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服从服务于维护社会公平及救助弱势群体。只有在这些大局问题上强化服务意识,为党和政府当好人道领域的助手,发挥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红会事业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地位,并且更有作为。
    近年来,在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红会开展的爱心捐赠救灾扶贫,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献血捐髓拯救生命,捐献遗体奉献毕生等活动,都为建成文明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骨髓捐献,更是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支持和热情参与,从报名采样到资料入库,从初配相合到成功捐髓,各项指标始终居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在全国文明城市考核中,经对1200位市民的街头随机调查,认同支持率高达95%以上,高居各项测评指标之首,创下最高得分。此外,我们还在协助政府安抚某些社会特定人群不满情绪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努力,多次受到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归根到底,红会就是要做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推进文明的催化剂,关注民生的甜味剂,服务大局的能量合剂。
    第二、标新立异的意识。就是要不断创新,与众不同;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要创特色打品牌。国际红运有150年悠久历史,我们的业务大都比较传统,但这不能束缚我们的创新意识。
    我们要善于“穿新鞋走老路”——做传统业务要有创新思路。比如,我们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善”字系列募捐救助机制、在建筑业外来人口中开展艾防教育、红十字青少年入会宣誓仪式等等都是人无我有的;我们的红十字新闻宣传“十佳”称号、抗震救灾募捐3.8亿元款物、成功实现35例骨髓捐献等等都是人有我强的;我们的“共享阳光”、“明善眼库”、遗体捐献纪念园、高一新生军训学急救等等都是人强我特的。
    总之,我们就是要在标新立异的意识驱动下,做出独树一帜的成效来。
    第三、加压争先的意识。我们苏州红会的工作,用中国红十字会彭珮云老会长的话来评价,那就是:总体有非常好的印象,应该祝贺所取得的成绩,很全面,各方面做得很好,应充分肯定。苏州红会很有很多特点,例如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援助,你们对台工作做了不少事情,你们的“一老一小”(老年康复医院和脑瘫儿童矫治机构),你们与外企合作建立的“德善”救助机制,你们与苏州大学合作率先开展理论研究等等。很多地方红会都应该学习苏州,应该总结经验供全国参考。
我们的工作能获得彭会长如此评价,能在全省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保持位居领先,能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具有多个单项领先,其动力就来自于加压争先的意识,不甘落后,不怕冒尖。
    同道中常有人抱怨红会没地位、政府不重视、民众不认同。其实,如果我们以自加压力、争先创优的意识去发奋努力,做出成效后何愁地位不提升、政府不支持、民众不参与?这也验证了“有为才能有位”那句话。当我们已经有了理顺体制、独立设置和相应级别的地位后,理应以更加有为的业绩成效来博取更高的地位,要把“有为才能有位”上升为“大为才更有位”的新目标,不断地自我加压、争先冒尖。如果全国地市县级红会都这么做了,何愁全国红会系统创不出更大的辉煌?
 
炼就六种能力:把红会事业运作得更有成效
 
    红会机关能力建设,我们以为不外乎以下六种能力:
    一是统筹协调能力。鉴于地市县红会具体运作性的任务较为繁重,而红会在运作中常常要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这就需要进行统筹协调。统筹要具备相对宏观的思维能力,努力将一切掌握于胸。协调要具备善于沟通、随机处理、化解矛盾的能力。特别是开展社会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运作周期长的大型活动或重要工作,必须统筹有序、按部就班、协调多方、精心组织。如遇突发事件,在应急状态下的统筹协调能力更是至关重要。例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反应、发动募捐、提供援助、重建家园,都是对统筹协调与应急处置能力的考验。我们苏州红会能募集到3.8亿元款物,居全国副省级和地级市之首,这半年多时间里的统筹协调工作,繁重艰难可想而知,但其成效也很突出。
    二是策划运作能力。组织红会活动,特别是具有宣传成分的社会活动,事先有无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对活动成功与否,效果理想与否影响很大。策划是一种思考,是一项决策;运作是一种执行,是一项实施。无论开个会议、搞个仪式、办个演出、弄个义卖、拉个赞助、接个项目等等,我们都要求有关部门事先拿出个比较周全的策划方案,经研究修订后付诸实施。因而我会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动一般都办的比较成功。
    三是总结归纳能力。善于总结归纳工作,就能出经验、出思路。早先,总会把各项业务工作总结归纳成“博爱系列三项工程”,即生命工程(含卫生救护、无偿献血、骨髓捐献、艾防麻防、遗体捐献等)、救援工程(含救灾备灾、应急处置等)、爱心工程(含志愿服务、扶危济困、敬老助残等),这是总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归纳出一个工作框架,我们觉得相当受用。针对市民百姓需要获知红十字会知识的现状,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并在全国首创了《红会常识12345》,很受欢迎与好评。具体说就是“一百、二特、三人、四救、五捐”——红十字会“一百年历史”;红十字会法、国家主席出任名誉会长为“二大特征”;人道、人权、人文关怀的“三人理念”;救护、救灾、救济、救助的“四救任务”;捐款物、捐血液、捐骨髓、捐器官、捐遗体的“五捐项目”。
    四是思维辨别能力。无论从法律、政策层面,还是策划、运作层面,我们都要有清醒的思辨头脑,不唯上,不盲从,对上级机关(领导)不一定正确或值得商榷的提法、做法,下达的指令、任务,我们可以表示质疑,大胆提出论据。我们也会对当地政府部门的某些决定提出理由充分的异议,使他们收回成命、修改决定。这是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也是机关能力水平的一种体现。
    五是写作摄影能力。在地市县级红会机关,编制少人手紧张,一般不可能有专职秘书和摄影师,那就更需要大家成为能写会摄影的“多面手”。不仅要擅长写公文,也要学会写新闻;不仅要会写文字稿,还要会拍图片稿。无论是新闻宣传、网站用稿,还是办公发文、档案存留,都应培养锻炼这样的“多面手”。
    六是谈吐演讲能力。红会工作的社会性很强,需要鼓动民众认同、支持、参与才能更有活力。所以,红会干部尤其是领导是否善于言谈表达,能否达到演讲的程度,也应是一种能力。当你在进行人道法传播讲座时,当你向市民群众普及红会知识时,当你在作工作报告时,当你接受媒体采访面对记者镜头时,要是你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运用口头的、姿体的、表情的多种“语言”,并以演讲的方式表达你的理念、愿望、心情,鼓动市民参与,那效果一定比不善言辞者要强多了。语言谈吐能力的“佳境”,是边打腹稿边即席讲话致辞,而不是只会干巴巴地念属下为你写好的讲稿。
    我们觉得,红会工作的广泛社会性,需要红会干部比较擅长有针对性的、有感染力的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郝如一执笔)

 
破解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之难题
孟纬鸿
 
    在全国范围内理顺县级(含县级)以上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方分会倾力推进的一项工作,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回顾艰难的推进历程,确有一些值得总结和改进的方面,如在推动方式上过多地依赖领导人的个人影响力。依法设置、职能优先是机构设置最重要的原则,但对这些影响红十字会体制机制和机构设置的基础工作,如职能的科学界定、职能的法定化等我们研究得不够,这对推进理顺体制以及体制理顺后的运行都是有一定影响的。笔者作为一名熟悉机构编制管理业务,又了解红十字工作的同志,想就进一步做好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工作谈谈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一、阐明理顺管理体制的理由
    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让红十字会机构回归群团机关序列;二是使红十字会机构设置与所履行的职能及实际工作量相适应。因此,在提出理顺管理体制申请时,务必要紧贴上述目标陈述理由、提供依据。
    1、突出法律依据。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的人道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组织的重要成员。《日内瓦公约》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章程规定了各国红十字会应遵循的原则。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四条规定: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级红十字会的工作机构不应设置为政府机关,更不应以政府某个部门的处(科)室面向社会开展工作,否则,不仅有悖于红十字会的宗旨和原则,也不利于红十字会开展国际合作,发挥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关于这一点,机构编制部门是普遍认同的,也就是说,理顺红十字会机构序列是容易得到支持的,这也是机构编制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强调“政社分开”原则的体现。
    2、科学界定职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职能是决定机构性质、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及内设机构的基本依据;但也正是职能配置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理顺。目前,红十字会职能设置过于宽泛,虽然都符合红十字宗旨,但概念化、大而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实践中缺乏法定性和操作性。因此,在提出申请时,必须努力克服这个先天缺陷,科学地界定和表述红十字会职能,分清哪些是法定的职能、哪些是独有的职能、哪些是新拓展的职能、哪些是日常工作职责、哪些是突发性工作任务。红十字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起源于战地救护,突显于灾时救援,更多的应体现于平时救助,特别是日常工作职责,往往决定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的多少,必须充分表述。
    3、强调地位作用。机构编制是最宝贵的执政资源,任何一级党委、政府都不会支持设立一个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无所作为的机构。必须充分阐述红十字会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道职责和独特作用。尤其要强调红十字会在那些政府不便出面、不宜出面的,如动员捐血、捐髓、捐遗体器官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等方面发挥的人道作用;红十字会通过募集与救助实现社会财富的“三次分配”,在帮助那些因个体原因,政府公共服务或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不到或力所不及,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困难、最易受损害的特殊人群方面,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所发挥的重要补充作用;强调红十字会在民间外交中,按照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原则,担当的特殊角色和发挥的独特作用,等等。事实上,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全球重特大灾害频发,全社会各种人道需求必然增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红十字会肩负的责任必然更加重大。红十字会工作做好了,对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社会事业是无可替代的、巨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理由,如上级要求、领导批示,本级红十字会机构状况、机构编制动态管理规范要求等等,都需要一一陈述清楚。
    二、厘清管理体制理顺的要素
    为确保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真正得到“理顺”,红十字会干部需要恶补一下机构编制方面的知识,弄清管理体制理顺的一些标志性、关键性要素,并努力实现,从而为各级红十字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1、机构设置与机构序列。机构独立设置并进入相应机关序列,是保障红十字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基础,中央编办《关于群团机关机构编制问题答复意见的函》(编综函字[2007]188号)明确,红十字会机构性质属于群众团体机关。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一个进入相应机关序列的独立机构,在同级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中才会有一席之地,才有相应话语权,就可以在这些重要场合宣传推介红十字工作,扩大红十字会社会影响,促进红十字事业的长远发展。
    2、机构性质与中国特色。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1个群众团体机关机构改革意见》(中办发[2000]31号),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组通字[2006]28号)都明确红十字会机关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每四年一次的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都承诺支持红十字会开展工作。将红十字会机关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围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对红十字事业发展最有效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保证各级红十字会更加专注于人道事业,而不必在募集款物中列支人力资源成本,进而使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度更高。其实,各国政府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方式支持资助红十字事业发展也是一个国际惯例。
    3、机构级别与领导职级。中编办发[1995]3号文件关于印发《关于地方机构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编办发[1995]3号)明确社团机关一般不套用行政机关的级别,但作为过渡,可以明确其主要领导成员的职级待遇。在实际执行中,各地群团机关的领导都是有级别的,并与同级其它机关保持平行,有些地方还明确了群团机构的级别。因此,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理顺县(市)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通知》就明确了县(市)区红十字会机关领导参照同级其他群团机关领导级别配备。应该说,这个表述是到位的,但具体执行中,仍有少数地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就是主持红十字会机关工作的常务(专职)副会长是不是认定为“机关一把手(正职)”的问题,对此,只要弄清红十字组织与红十字会办事机关的区别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理解偏差,可以另行规定红十字会机关领导职位序列,如设置执行会长、执行副会长或执委主任、副主任等。
    4、人员编制与内设机构。关于编制类别问题,中央编办发[1995]3号文件同时明确,群团机关除工青妇使用行政编制外,其它社团可使用行政编制,也可使用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但无论什么类型的编制,都不影响其机构作为群团机关的性质。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编制数的核定,编制多少取决于职能和工作量,同时又决定着中层机构的设置,编制数过低则不可相应设置中层机构,这一点必须特别关注。
    三、选好理顺管理体制的路径
    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有效推进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理顺工作,这里有一个理念和共识问题。各级编办是按照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履职的,上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关于机构编制的决策属必办事项,而上级其它业务部门文件中提出的机构编制要求,则属于条条干预,依据《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应予清理。因此,我们要把理顺红十字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与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有机结合,在需要与可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路径选择上,要以依法推进为主线,并积极争取行政支持。
    1、坚持舆论先行。宣传传播是红十字会的工作常态和基本功,理顺体制工作同样要舆论先行。要把红十字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大力宣传其在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的独特优势和职能作用,尤其是作为党委、政府推进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的得力助手所履行的人道职责,扩大社会影响力。
    2、加强沟通交流。编办是各级编委的办事机构,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是编制部门的职责,对于相关部门提出的每一项机构编制请示,编办都会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供编委会讨论决策。因此,红十字会要主动与编办沟通情况,安排实地调研,提供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一些关键要素,要反复沟通形成共识。这个沟通磨合过程非常重要,因为编委会上的主导意见是编办提出来的。
   3、争取领导支持。依法争取同级党、政领导的支持,通过邀请人大、政协执法检查加大红十字会法执行力度,对推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领导,当他们对红十字运动的历史起源、宗旨原则、独特的地位作用了解后,那种对红十字事业的崇敬是由心而生的,进而会更加主动地关注支持红十字工作。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更需要同级党委、政府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的直接关注,在与编办初步达成共识后,向当地党政领导作一次专题汇报是十分必要的。
    4、注重细节技巧。细节决定成败,在推进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安排,如汇报资料准备,汇报时机、方式、对象的选择,沟通技巧的把握,人脉资源的利用等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还包括与原挂靠部门关系的协调,对现有红十字干部后顾之忧的关心等。另外,对人员编制、内设机构等也不能苛求一次到位,按照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要求,机构编制是可以随职责变化现时动态调整的。注意了这些细节技巧,对理顺体制工作不无卑益。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重视各级红十字会机构的职能研究,无论是现阶段的推进理顺体制工作,还是体制理顺后的事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各级红十字会职能的科学化、法定化,即使在外部干预下理顺了体制、建立了机构,这样的机构也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甚至萎缩。建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进一步加强各级红十字会职能研究,科学界定总会与地方分会的职责关系,强化总会的行业管理职能,为地方分会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努力推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更大发展。
(作者为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关于做好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的思考
陈金山
 
    红十字活动依靠的是品牌力量,各级红十字会组织要在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重视树立品牌意识,精心策划每次活动,结合活动抓好每次宣传,打造红十字品牌,树立红十字形象,搭建救护平台,汇集人道力量,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一系列救助活动,推动红十字事业不断发展壮。因此,本人认为,要使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更好的了解红十字会,更加清楚红十字会存在的重要意义,营造一个“红”星闪耀的氛围,使广大民众、社会各界人士自觉投入到红十字的行列中来,就必须建立红十字工作的大宣传格局。
    一、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机制
    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需要动员社会、动员广大民众参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其宣传仅靠红十字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宣传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我们要充分利用红十字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积极主动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事业,借助外力,借用外脑,延伸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的手臂。
各级红十字会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条件的红十字会要建立“红十字会宣传工作委员会”、“红十字新闻工作志愿者委员会”等,聘请党和政府宣传部门领导、媒体负责人和知名人士担任宣传委员会委员,吸收热心公益事业的媒体记者参加志愿者委员会,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红十字宣传骨干队伍。
    二、构建红十字大宣传格局
    红十字宣传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类、立体化的大宣传。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动员和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让更多的爱心人士投入到人道救助事业中来。其次,要把红十字宣传工作贯穿于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第三,各级红十字会机关以及机关的每一个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要有很强的宣传意识,人人都要成为宣传能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红十字大宣传格局,才能有效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完善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为主线,构建以特色活动、品牌宣传、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助等宣传活动为重点的大宣传格局。此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及时报道红十字志愿者开展活动的情况,加大对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知名度、信誉度,扩大红十字会工作影响,营造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创新宣传内容与形式
    在创新宣传形式上,我们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强化媒体资源建设,完善红十字会新闻发布机制。(2)根据宣传受众不同特点,丰富适应性强、感染力大的宣传形式,搞好宣传品的开发、制作,开展创新性宣传,增强传宣效果。(3)积极组织广大会员、志愿者在县城、乡村、学校、社区开展宣传、义诊及各种救灾救助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放法律法规及各种业务宣传资料、活动简报,开展各种讲座,举办宣传专刊。(4)学校红十字会还可以举行红十字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5)充分发挥红十字网站作用,使之成为广大会员、志愿者和热心红十字事业各界人士的信息中心和服务站。
    在宣传内容上,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原则,不断提高红十字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重点宣传红十字会精品工程,加强重大主题活动的宣传,在开展经常性宣传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策划好每年的“5·8”纪念活动。
总之,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需要动员社会、动员广大民众参与、造福人类的崇高而伟大事业。要使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更好的了解红十字会,更加清楚红十字会存在的重要意义,必须构造和完善红十字工作的大宣传格局,即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机制、构建红十字大宣传格局、创新宣传内容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大发展。
(作者陈金山,副教授,连云港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奋发进取  严谨求实
——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几点体会
  顾益民
 
    自2004年启动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工作以来,在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我县红十字会以奋发进取,严谨求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组织、宣传、动员、服务及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启动当年,招募志愿者达352人。至2010年6月底,共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103人,实现初配18人,实现高配5人,体格检查2人,成功捐献2人。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舆论引导,深入宣传发动,造血干细胞捐献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由于传统捐献骨髓方式,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谈起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们普遍有惧怕的心理。所以,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和先进事迹,是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多年来,我们一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和先进事迹,先后在广播、电视播出专题、新闻、短讯、专访等40多次,刊登各类稿件50余篇,编印宣传材料2万多份,深入基层进行专题宣传、讲座20余次,尤其是在射阳电视台《周末卫生》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后,许多热心市民纷纷来电咨询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利用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6.14”世界献血者日、“9.12”世界急救日、“12.1”世界艾滋病防治日、“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进行大型广场宣传;三是利用“红十字博爱万人捐”、“红十字博爱进万家”、“流动红十字博爱超市”、“红十字博爱助困、助学、助农、助孤、助医”等活动进行宣传;四是利用深入基层调研、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各种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社区红十字服务站这块阵地进行宣传;五是充分利用红十字青少年宣传阵地,采用符合红十字青少年特点,结合青少年开展的道德教育进行宣传;六是编写小册子、用快板、小品等文艺宣传形式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让广大市民了解情况。一是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救人生命的高尚行为,是无私奉献的具体体现;二是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损害人体的身体健康,消除对捐献者的恐惧感;三是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现状,积极自愿地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四是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全过程,使他们在捐献过程中十分淡定。通过广泛宣传,引导他们尽快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二、把握捐献对象,严格操作程序,精准指导填写好志愿者登记表
    我们在选择招募志愿者对象中,曾走过弯路。2004年,我们刚启动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工作,由于没有经验,又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我们将招募对象主要选择大学生志愿者,后来证明这一选择给再动员带来了许多困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天南海北”,难以寻找。在校大学生,偶然性太多,他们当中或者是一时性冲动、或者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父母亲的反对等原因,再动员十分困难。不管你如何动员,就是不为所动。鉴于此,我们在随后招募工作中,改变了方向,主要从医务工作者、无偿献血者等对象中招募,效果十分明显。我们十分注重帮助志愿者填写好志愿者登记表,不厌其烦的解释怎样填写。在采样过程中,我们严格操作程序,采前进行培训,每一道工序均有分工,尤其对样本采集者,进行了重点培训,使之所采血样基本达标。
    三、沟通从零做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捐献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要想实现成功捐献,我们就必需要对捐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采样、初配、高配、体检、直到捐献,要做大量的过细工作。尤其是初配以后的第一个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个人。大多数捐献者通过网络等媒体,基本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但思想顾虑难以消除,有许多顾忌。我们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心理状况等不同对象制定再动员方案。我们和他(她)们聊家常、讲道理、摆事实,既讲正面的东西,也讲捐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还让他们同已经实现捐献者进行联系,让实现捐献者现身说法,消除他(她)们的顾虑。二是跑家庭。家庭成员的支持是成功捐献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亲人要捐献,家庭成员的担心和顾虑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做家庭成员思想工作中,主要采用找一位这个家庭成员比较信得过的人一同前往。当然,我们首先要让这位同志相信我们,理解捐献工作的意义,如果这位同志思想通了,工作就已完成了一半。二是跑单位。从注射动员剂到实现捐献,一般都要一个星期左右,加上回来休息,近一个月时间。而捐献者的工作岗位常常不允许这么长时间的离岗,特别是一些关键性岗位,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主动到捐献者所在单位拜访领导,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关情况,真诚表达我们对他们支持公益事业的感谢之情。经过有效沟通,争取到他们理解,他们都能坚决表示全力支持我们这一救助生命的行动,他们从各个方面来关心、支持和安排捐献者生活和工作。在捐献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服务工作。请地方领导和单位领导及个人、家人代表一起参加欢送会;捐献过程中,领导到医院慰问;回来后,领导上门慰问等,使他(她)们有一定的荣誉感。帮助其联系好入住事宜、添置生活必需品、让家人或同事陪同,使他(她)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关注其住院期间每个细微变化、环节等,真正做到让志愿者捐得安心、捐得放心、捐得舒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