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慈善公信力的六项基本要素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1-3-12 10:31:47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2263
 
提升慈善公信力的六项基本要素
 
江西上饶红十字会  黄琴声
    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公信力作为社会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众所周知,慈善组织作为表达社会爱心的公益平台,在调节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文关怀,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等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透过这个平台,捐赠者表达爱心,受赠者接受救助,慈善组织承担着桥梁作用。作为捐赠者,只有看到或了解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用在帮扶对象身上,才会信任,从而进一步支持慈善组织。如果慈善组织不注重自律,甚至使善款“下落不明”,必然导致诚信危机,久而久之,捐赠者、受赠者就很难再与慈善组织之间形成信任关系,而慈善机构的运行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建立信用体系,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实现历史使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而又不可或缺的灵魂。
    当前,提升慈善公信力,必须从以下六项基本要素上着力。
    一是体制要素:体制是提升公信力的主体。建立相对独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既是慈善组织行使职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慈善公信力赖以确立的基础。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已经成为影响慈善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如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的管理体制是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执行机构为表现形式。而在一些地方,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组织松散,对其执行机构缺乏实质性监督。作为执行机构在自身体制上也存在明显缺陷。如有些县级以下的红十字会、慈善会作为一级组织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仍然依附于卫生、民政主管部门,不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慈善职能也难以落实。这种不健全的体制直接削弱了慈善公信力,进而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事实上,慈善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性,也往往成为一些国际慈善组织援助中国慈善事业的障碍。因此,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与国情相符,与国际接轨的慈善组织机构,形成名符其实的理事会和决策层,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关键因素。
    二是制度要素:制度是提升公信力的基本保障。慈善公益事业,与广大民众包括捐赠者和受赠者在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它所代表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信誉,不仅体现在慈善行为的感观上,也体现在规范慈善制度上。慈善事业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行业自律制度和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公开透明机制不完善,势必影响捐赠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慈善公信力的健康发展。对慈善组织来说,依法建立健全以信息公开、民主约束、财务管理、社会监督、捐赠反馈等为内容的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自律标准和管理体系,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化管理,用严格、规范的制度来保证慈善行为在阳光下有序运行,不仅是强化慈善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公信力,确保慈善组织公平运转的必要条件。
    三是能力道德要素:能力道德是提升公信力的坚实根底。广大慈善工作人员是慈善事业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的道德良知、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和法制观念,深刻影响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慈善组织只有在道德和专业的基础上,打造慈善品牌,树立慈善形象,确立社会声誉,才能以优势品牌成为慈善公信力的强力支撑。就道德素质而言,慈善组织不仅要具有鲜明的公益理念、公平意识、民主情怀,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要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能够以公共福利为追求目标并勇于承担公共责任。进一步说,慈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要成为有信仰、有使命感和有愿景的组织,它的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一支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队伍。就专业性而言,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可以使之拥有更加优化的事业发展基础和更加良性的运作结构,从而提升团队的绩效和信誉,增强团队的执行力与影响力,以至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因此,相应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的管理能力,是慈善公信力的坚实的基础。
    四是监督要素:监督是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任何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慈善事业也不例外。建立完善的慈善监督体系,包括媒介监督、主管部门监督、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等,是强化慈善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打消捐助者(包括潜在捐助者)和受助者疑虑,提高公信力的有效办法。首先是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包括项目的专项审计、年度财务审计,并将审计情况及时公开,接受各界监督。如在美国红十字会的官方网站,可以看见2005年至2007年的年度报告及财务报告等,内含详尽的各项收入、支出及解释说明,还包括全球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证明文件。在该网站首页上,还设置了举报欺骗、浪费和滥用一栏,供社会各界监督。其次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如健全主管部门、理事会的监督。这种监管,由于直接、内行,且信息含量高,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纠正弊端。第三是媒介监督机制。在现代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进行的,媒体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媒体应该从外部为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而努力,发挥其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发展,从而使慈善组织进一步获得公众的大力支持。
    五是程序要素:程序提升公信力的重要内涵。慈善事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立规范的程序化管理系统,在程序上防微杜渐,规范慈善行为,是取得公众信任的必然要求。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成立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管理经验十分有限,建立程序化管理体系,尤为迫切。如通过规范组织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通过规范监督程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通过规范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管理、使用透明度;通过规范评估程序,提高慈善效果的真实性;通过规范追责程序,遏制慈善领域的腐败现象。这些都是慈善组织的核心工作。以慈善资金管理为例,只有建成立规范、公开和透明的管理程序,慈善机构按程序定期向有关部门、公众和媒体详细公开其经费收支情况,并开设网站,在网上全部公开所有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审计部门按程序定期审计,公告审计结果;主管部门按程序加强监管,严惩有违法乱纪行为的慈善机构及其责任人,公众才会相信自己捐献的钱物是有社会保障的,且最终是按捐赠者的意愿用在帮扶困难群众的身上,慈善组织也因此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
    六是凭据要素:凭据是提升公信力的“证明”。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建立客观、科学的凭据体系,是消除疑虑,取信社会,真实反映慈善行为的“证据”,也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慈善收支均具有多重性,从来源上看,可分为社会捐赠、政府划拨、资产升值等部分;从形态上看,可分为物品、资金、服务等;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定向、不定向等。收支的多重性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原始凭据是慈善行为的“证据”。这就要求慈善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原始凭据的收集、管理和保存,通过建立标准的凭据管理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慈善活动行为。这不仅是提高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慈善管理,进一步规范捐赠收、支,尊重捐赠意愿的基本要求。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