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萍发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资料宝库》
6月3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郭进萍文章《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资料宝库——简评〈申报〉上的红十字》,全文转载如下:
近年来,国内学界、业界日益重视对红十字运动的理论研究,并出版了“红十字书系”等系列成果。但资料建设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红十字研究的深入发展。可喜的是,2011年4月,由池子华、严晓凤和郝如一主编的230万言的鸿篇巨制《〈申报〉上的红十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红十字书系”的又一重要成果,为红十字运动研究献上了一份厚礼。
本书采用编年体,共计4卷,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紧扣中国红十字运动的主要线索,比较全面再现了自1897至1949年中国红十字运动波澜壮阔的史实。纵览全书,可称道之处甚多,以下几个方面或可谓本书的贡献和特色。
其一,红十字资料建设的新范式。
红十字运动研究属于后起之秀,现成的资料少之又少。资料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然成为制约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探索一种有益的范式进行基本资料的建设就成了迫切需要。《〈申报〉上的红十字》一书即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它包罗万象,对有关红十字活动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是研究红十字运动的一座“资料库”。本书开创了以近代最为风行的媒介——报纸作为载体,开展资料建设的新范式,为红十字资料建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其二,资料丰富翔实,史料价值突出。
丰富翔实的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该书在资料上的一大特色即全方位辑录《申报》有关红十字报道的大量资料,包括各类电文、信函、广告、日记等,林林总总,靡不包揽,生动再现了近代红十字运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对研究近代的红十字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三,内容丰赡,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
本书涵盖的内容横跨晚清、民国两大时段,内容极为丰赡。红十字会所办的会务也可谓多彩纷呈,如战地救护队、伤兵医院、时疫医院、总医院护士学校、救济妇孺收容所、掩埋队等等。从本书所汇编的资料看,红十字运动在战争年代的时代特色可窥之一斑,突出体现在组织建设、战争救护、灾荒救助和国际交往等方面。
组织建设方面,中国红十字会经孙淦等人启蒙倡导,在日俄战争的催化下发轫,自创立起就积极同国际接轨,制定章程,发展分会组织,定期开会员大会,招考医学生,培养医护人员,发起征求会员运动,多次召开修改会章委员会等,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对危害红会信誉的现象严格执法,坚决取缔,使红十字会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战争救护方面,在战争频仍的时代环境下,红十字的天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红十字运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投入各项战争的救护行动,无论辛亥革命、二次战争、护国战争还是抗日战争等都可以看到红十字恤兵瘗亡的活跃身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各种慈善团体如救济会、慰劳会、慈联会、红卍字会,华洋救灾义赈会等也和红十字会一样热火朝天地投入战争救护和难民救济的活动中,呈现出全民族抗战的极大热情。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战争中得到大彰。
灾荒救助方面,在灾荒连绵的近代中国,红十字会义不容辞地组织了一系列赈灾活动,如对1917年京直大水灾、1928—1930年的大旱灾、1931年和1935年长江水灾的救济以及一年一度的时疫救治等,都鲜明地体现了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在救灾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仅开创一系列诸如灯会、游园会、募捐箱、“宝塔捐”之类的筹资募捐形式,而且设平粜局,开办妇孺留养院、灾童留养院等,尽其所能开展救援行动,在救恤灾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际交往方面,自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首次亮相国际红会舞台以来,就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活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援外事件即中国红会对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援助,充分发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之相随的则是国际红十字组织对中国的救援活动,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英、美、加、德、菲、印、瑞典等国纷纷伸出援手,国际援华医疗队如印度救护队、英美加合组的救护队等纷纷赴华,积极参与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行动。《申报》对此做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这对深化红十字外交研究大有裨益。
令人称道的是,红十字会的职能不仅仅体现在恤兵赈灾方面,它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社会服务的领域。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服务方面,设置医院免费病床,救济贫病施诊给药,设立儿童营养服务站,预防传染病,训练失学青年,女子职业培训,训练妇女家事,办贫妇免费助产,设立托儿所等等,可以说社会服务也是中国红十字会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
资料整理功在便利学界,重在完备。本书作为一本资料书,难免存在某些缺漏。但作为红十字资料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本书的出版将拓宽资料建设这一战略性工作的新渠道,并大大推动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