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互动
——常州的实践与探索
俞 坚
多年来,常州市红十字会始终坚持高扬红十字大旗,大力倡导“人道 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十字运动全过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本地“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爱心精神成为引领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共同构建“爱心之都”城市品牌,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1年4月26日,笔者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城市品牌》课题组的采访,采访内容主要为红十字会在助推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采访时间有限,没有完全展开。采访结束后,作了一些思考,重在研究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常州成为“爱心之都”有其慈善土壤
常州是一座当之无愧的“爱心之都”。从历史看,常州人的爱心善心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季札三次让贤隐居常州,开“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苏东坡有感于常州人的热情友善和常州城乡的淳朴民风,曾十一次来常并终老于此。漫步在常州街道,历史遗留下来的慈善痕迹处处可见。世丰桥、椿庭桥、润之桥、琢初桥(中国红十字会常州分会会长伍琢初遗嘱捐款2万元所建)……都是常州慈善家所捐建。常州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从事慈善事业也是企业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常州出生的洋务派著名人物盛宣怀是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天津、北京、上海等地著名的慈善机构广仁堂的创办人,晚年在上海创立“愚斋义庄”,并在遗嘱中把一半遗产留给“愚斋义庄”,用于慈善事业。刘国钧、查济民等也是集实业家、慈善家于一身的杰出代表。刘国钧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了感谢常州人民的支持和厚爱,他在常州出资建造了刘国钧职教中学、刘国钧图书馆,以及常州纺织一厂、纺织二厂和纺织三厂。常州拥有这样丰富的文化传统,既是常州人的骄傲,也是重塑常州爱心文化的重要资源。
从常州的当代看,常州人的爱心善心薪火相传、绵延不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州倾全城之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心大行动。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失业下岗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残疾人,捐款捐物、出钱出力,一笔笔款项、一车车物资,带着常州人民的体温和情意,汇往灾区,运往灾区。在这次赈灾募捐中,全市各界累计捐款捐物高达4.1亿元,其中,红十字会系统共收到捐款超过1亿元,救灾物资5000多万元,全市慈善会共收到捐款2.3亿元。此外,无论是我国玉树、盈江地震和“莫拉克”风灾、南方旱灾、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还是印尼海啸,海地、智利、日本地震,常州人民都纷纷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捐款捐物。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超亿元,受助者35万余人,实现了对全市困难群体慈善救助的全覆盖。大灾迸发出大爱,大爱凝聚成大力。“爱心之都”铸就了爱的丰碑,常州人民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有这样一组数据记载着常州五年来的“爱心”历程:从2005年底至2010年底,常州市累计募集和认捐的慈善基金总额从1.95亿元达到17.32亿元,增长之快,令人瞩目。为汶川、玉树、海地、智利地震灾区和“莫拉克”风灾、南方旱灾、舟曲泥石流等灾区募集救灾款物近5亿元,数额巨大,史无前例。这22亿多元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定向用于救灾,帮助灾区人民恢复重建;它意味着,这笔钱中的大部分用于社会救助,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它意味着,常州民营企业家捐赠的踊跃程度和捐赠额度在目前的全国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它意味着,在基金不动的情况下,每年用其增值部分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它更意味着,常州是一座充满人间温情的“爱心之都”。
常州——“爱心之都、慈善之城”,它不仅意味着在这座城市里充满了爱心与人情,洋溢着温暖与关爱,它更标志着常州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重大飞跃与提升,一改世人对这座制造业名城的传统印象,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一崭新的荣誉背后,是360万常州市民和150万新市民的执着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才使得常州的慈善事业如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为所有迫切需要爱心者提供了庇佑的参天大树,也为爱心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的桥梁。
常州是一座充满爱心和温馨的城市,“奉献你我所爱,共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和自律意识,“热心慈善,回报社会”也已成为全市企业家的共同情怀。“爱心之都、慈善之城”所蕴含的慈善激情,不仅观照自身,还向全省全国传递着这座城市实践慈善事业的骄傲,传递着全体市民的博爱、务实和责任。2007年初,原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评价“慈善常州模式”时说道,“什么叫伟大?我认为,此时此刻发生在常州的慈善捐助这件实事就是伟大的!……常州的慈善基金一年内捐款达到10亿元,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省、一个自治区、一个直辖市能够达到的,常州创造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奇迹!”
二、常州成为“爱心之都”有其必然性
常州“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能够深入人心,常州慈善事业能够在常州这片土地上超常规发展,有其必然性:“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日益深入,“两个率先”的快速推进,都是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的前提背景和必然理由,加之常州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慈善爱心的优良传统作为有力辅助,都为常州慈善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这决不是全部理由,“慈善爱心城”这一桂冠花落常州,是与常州多年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实践密不可分的。常州地方政府深知,评价一个地区发展质量的好坏,其根本因素决不在于漂亮的经济数据和指标,只有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到实惠,感受到幸福,体会到关爱,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常州市委、市政府瞄准了慈善事业这一关乎民生的新课题,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提升常州城市内涵与品位的必由之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常州试验”。
慈善常州试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为主导、慈善为重要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首创了“政府牵头搭台、企业慷慨捐赠、社会广泛参与、高效扶危济困、规范透明运作”的新路子,赋予了慈善事业新的内涵,被社会各界誉为“慈善常州模式”、“伟大的创举”。正是这样大胆、敏锐、睿智的抉择,令我们今天在享受慈善爱心沐浴的“幸福常州”之时,深深地体会到常州慈善之路披荆斩棘的艰辛,体会到常州慈善成果的卓越斐然。今天,慈善常州模式,已凝聚上升为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巨大向心力,凝聚上升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与“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巨大推动力。
三、红十字助推“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建设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是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致力于“三救”(救助、救护、救灾)和“三献”(无偿献血,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器官捐献)。作为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红十字会做了大量“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工作,为常州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红十字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公益性组织(NGO),有其自身特殊的性质,能够发挥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政府民政部门(含慈善会)以属地救助为主,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爱心精神和“人道无国界”的红十字宗旨,使红十字会所做的救灾、救助工作,能够做到不分国家、民族、政治、宗教、户籍,而只是站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上,帮助国外、省外、市外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们,从而协助政府做了大量的推进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
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始终从大局出发,主动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中去,在民生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将红十字精神、红十字理念及红十字有关工作贯穿其中,在传播自身的同时充分兼顾到“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为常州“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增光添彩,这里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募捐赈灾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州倾全城之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心大行动。红十字会作为社会募集、接受捐赠的主渠道之一,行动迅速、组织有序、工作有力,依法募捐赈灾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仅红十字会系统就募集救灾资金1亿多元,募集救灾物资5000多万元,成为市委、市政府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强力助手。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助推了“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
二是“红十字蓝天助学”活动。目前常州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50万。小学、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超过了三分之一,全市蓝天学校有六、七十所,办学条件相当的差。应该说,外来务工人员对常州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活、教育等待遇。针对这种情况,红十字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系列的“红十字蓝天助学”活动,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尽可能地享受到常州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共享常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提升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
三是今年年初为“信义夫妻”的募捐。“信义夫妻”的感人事迹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红十字会主动与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等部门联系,及时向全市人民发出呼吁,设立专门的捐赠帐户,在宣传弘扬“信义”精神的同时,为这对夫妻募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短短一个星期之内,社会各界共为“信义夫妻”捐款25万余元,其中红十字会接收到17.2万余元捐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说:“信义”是常州的城市底色,守信是常州的城市品格,而“信义夫妻”所做所倡导的正是当今时代缺失的、呼唤的一种精神,所得到的正是常州市民的“爱心”。红十字会在其中工作做得很好,助推常州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助推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
四、“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助推红十字事业发展
在红十字助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同时,“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确立也反过来对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提高了红十字会的地位。红十字会是市民奉献爱心的平台和载体,“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反过来助推了红十字会地位的提高。回到几年前,很少有人知道红十字会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工作。当时的红十字会还是卫生局代管,工作人员很少,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近几年,红十字会积极参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积极参与全市有关重大工作、重大项目,有了作为也有了地位。依法理顺了管理体制,独立开展工作并提高了机构规格,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常州红十字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知晓率、认同率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是激发了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捐款是一次全国全市人民爱心的总爆发,是超常的。那么2009年,为“莫拉克”台风灾区募集善款683万余元。2010年,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集善款776万余元。期间,还先后为海地地震、南方旱灾、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等募集善款近100万元。2006年至2010年,红十字会市本级共募集救灾救助捐款达10702万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常州奉献爱心已成为市民、企事业单位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不需要行政干预,更不需要摊派。而且目前常州市民、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同,捐款要到红十字会,捐得放心、捐得明白。
三是拓展了市民奉献爱心的方式。奉献爱心的方式很多,有捐款捐物,有志愿服务,有献血献髓,有献人体器官等等。多年来,红十字会除做好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工作以外,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目前,常州市临床用血基本上做到了100%来自无偿献血,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突破了5万人次,人均献血量全省第一。从2003年起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全市志愿者血样检测入库量已超过1万人份,成功实现捐献14例。开展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以来,累计已有70多人登记捐献,12人成功实现眼角膜捐献。市民奉献爱心的一系列行为,使得红十字会的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领域更宽了。
五、对“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现代城市形象应具备三个基本层次:城市形象(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漂亮的城市建筑、完善的基础设施、著名的经济文化实体、城市的著名标志、优美的市容市貌、众多层次较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政府形象,具有廉洁高效、高度的开放意识和城市管理才能的行政管理集团;市民形象。造就一个勤奋、正直、热情、富有创造力、爱护城市形象、具有较强文化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爱心之都”城市形象传播更多的是从第三个方面来说的。尽管常州的“爱心之都”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红十字运动的角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支持红十字会的工作。最近几年,红十字会依法理顺了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开展救灾、救助、救护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一个群团组织,人员少、力量弱、规格低,甚至边缘化,特别是在开展救助工作方面和慈善总会相比差距很大,红十字会仅仅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小部门、小作为。实际上,红十字会发挥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构建“爱心之都”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应当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要建立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常州的慈善基金和社会募捐的主体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爱心之都”还有一段距离。做慈善,打造一个爱心社会,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形成群体效应,影响力将会更好。一个人做慈善,奉献的是一颗心;而一个社会做慈善,创造的则是爱心财富。市政府可参照民政部、省政府设立“中华慈善奖”、“江苏慈善奖”的做法,在常州设立“常州慈善奖”等奖项,来激发更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形成慈善的群体效应和氛围,构建真正的“爱心之都、慈善之城”。
第三、要建设红十字公园。2008年,常州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
慈善公园、慈善广场等,用以表彰仁义善举的先行者。建议市政府也能够参照国内部分城市建立红十字公园的做法,为全市红十字志愿者和先行者们也建立一个标志性的纪念公园。让红十字旗帜和慈善大旗一起高高飘扬,让红十字精神在全体市民中入心入脑,让慈善公园、爱心公园成为全民献爱心、举善义的星火燎原处、代代相传的爱心接力棒。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要重视慈善文化的建设。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新观念,已经成为新文化崛起的标志,而这种新文化的内涵与慈善事业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为慈善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慈善文化的发展将有力地助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传播。
第五、要引导爱心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府可以从“机构、基金、基地、机制”四方面搭建和统筹整个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爱心机构,划拨专款成立“爱心基金”、“人道基金”,建设一整套爱心志愿服务网点,通过爱心文化的影响和政策资金的牵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爱心行动、享有爱心服务。利用爱心体系这个平台,将施者与受者连在一起,实现关爱源于社会、施于社会。
总之,常州的实践与探索表明,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爱心市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只要红十字高举“人道、博爱、奉献”的大旗,致力于红十字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就一定能够使常州的“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打造成常州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作者系常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