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1-12-31 13:02:0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2636
 
2011年国际红十字运动新动态
池子华  呙盼盼
 
    2011年对于国际红十字运动来说又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武装冲突旷日持久,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安,自然灾害肆虐。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与各国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密切合作,开展广泛的人道救援。回顾2011年的国际红十字运动,除了对自然灾害如日本地震、海啸以及“非洲之角”大旱灾等的人道救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医疗需要与医疗服务
    2011年局部地区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武装冲突旷日持久,造成人道主义灾难。自3月以来,受暴力事件影响,叙利亚许多人伤亡或流离失所,成千上万人被拘留。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少食品,而是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①]10月,的黎波里发生激烈斗争,“医院内部的情况混乱不堪,令人沮丧。有不少遭受严重烧伤和炮弹碎片炸伤的伤员。其中一些人刚做了截肢手术。少数人还处于半昏迷状态”[②],急需医护人员的帮助。在也门首都萨那和其他地方,暴力事件也大幅增加,医疗、电力、供水和学校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受持续激化的暴力事件影响,伤亡人数迅速攀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员工保罗-亨利•阿尼表示:“从索马里医院遭炮击,到利比亚救护车遭枪袭,再到阿富汗伤员在检查站耽搁数小时饱受煎熬,这些事件说明,迫切需要确保就医者或医务人员得到保护。”[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门代表处主任萨马尔克莱先生也表示,“我们决心竭尽全力确保人们至少能够获得救命的医疗服务。”
    炮火和轰炸声已经成为冲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园面目全非,居民被迫陷入不断升级的暴力局势,无法获得安全用水、耕地、基本服务或人道援助,甚至因本可预防的疾病而死。这就迫切要求红十字国际委员通过医疗机构来提供援助。但路障、封锁的街道和其他障碍物却常常使急救队和医疗队难以抵达伤者身边,甚至急救工作者多次遭到拦阻,无法接近并疏散伤员。一些急救和医务人员还频频受到威胁或攻击。[④]对伤病员、医疗设施及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无论是实际发生还是威胁性的,成为严峻却被忽视的人道问题之一。
    ICRC(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2011年8月启动了一项为期4年的倡议,主题是“战地救护面临危险”。该倡议直接基于ICRC的一线经验,以及该组织在其开展工作的16个国家就战地救护遭受攻击情况进行的调研。该调研记录了两年半内针对战地救护实施的655起攻击,其中包括攻击医务工作者、医疗设施和医用车辆。在这些事件中,有1834人在提供或接受战地救护时死亡或受伤。[⑤]“针对战地救护的暴力行为必须终止”,这是ICRC官方网站上一句警示语。红十字会基本人道原则规定:伤病员以及医务工作者、医疗车辆和设施必须不受骚乱的干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再三谴责不尊重医疗服务的行为,呼吁暴力局势各方“要尊重在示威行动中救治或疏散伤员的急救工作者”[⑥];“必须确保所有伤员都能安全且无阻碍地获得医疗服务,并保护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免受冲突影响”[⑦];“尽最大努力尊重红新月会与红十字会所开展的急人所难的工作,并为其提供便利。安全部队必须遵守规制武力使用的国际法律与规范”[⑧]。强调“国际人道法规定他们有义务保护平民、医务工作者和医疗设施以及病者、伤者和被拘留者”[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世界各地爆发的冲突做出紧急应对,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和医疗车辆在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中的安全亟需改善。为更好的保护医疗服务行为。7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了新版《战地求生:人道工作者冲突地区安全指南》,介绍了人道工作者面临的新威胁及相应的救护方法。8月又专门出版了《战地救护面临危险:一个严峻的事实》,介绍了威胁医疗服务的暴力行为的严峻现实,以引发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确保一线的人道工作者在其行动的所有地方能够遂行安全、有效和公正的战地救护。[⑩]
    11月3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昆士兰大学和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共同举办,在布里斯班召开了“保护武装冲突中的医疗服务”大会,政府官员、学界专家、医务人员、军官、律师、人道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士参加研讨。会议指出,针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以及伤病员和医用车辆的蓄意攻击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昆士兰大学人口健康学院院长阿兰•洛佩斯(Alan Lopez)教授呼吁人们关注对医务工作者实施暴力袭击所造成的惊人的长期危害,“不仅会对医疗系统所服务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以及失去重要的医护人员可能会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中对医疗服务的提供产生实质性影响。”[11]澳大利亚红十字会会长格雷格•维克里(Greg Vickery)表示,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坚定承诺,努力加强对身处冲突和暴力局势中的医务工作者的保护。
    以上表明,针对医疗服务的暴力行为——这一当今最为严重也最为广泛的人道挑战,已经引起严重关切。为确保伤病员能够及时获得救护,也确保医疗设施有充足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供给,医务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治疗,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二、平民安全与有效武器管制
    由于政治、种族或宗教方面的不满等因素,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不断且具有持续性,每年都有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惨遭强奸或杀害。造成这样局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武器的易获得和滥用。武器获得轻而易举,一旦落入那些从事违反国际人道法行径之人手中,就会造成对平民安全的威胁。在世界许多地方,武器有时比食物、医疗或药品更易获取。在萨那武装冲突不断,居民区和民用建筑(包括一些学校)中也发生了战斗,造成孩子们无法上学甚或伤亡。如果能禁止把武器带入公共建筑,将能够避免很多伤害。[12]在利比亚,未爆炸弹药和装甲车残骸已经成为街景的一部分,常常能够在被毁车辆周围及内部发现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未爆炸弹药,这给平民造成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利比亚许多地方都已成为战区。[13]武器污染已对该国平民居民构成巨大威胁。
    早在1995年,ICRC受各国委托开展一项相关研究,并于1999年发表了《武器的可获性与武装冲突中的平民处境》,该报告认定武器的普遍可获性助长了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并在武装冲突期间对平民造成损害后果,只要轻易获取武器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仅可能出现更多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人道救助活动也将受到威胁。[14]因此,及时对武器进行有效的管制,迫在眉睫。自1999年完成此项研究以来,ICRC一直呼吁更为严格地规范武器和弹药的国际转让,以此减少因对武器的可获性规范不力而造成的苦难。2003年举行的第28届国际大会通过了《人道行动议程》。各国在该文件中再次商定,通过加强对武器转让的管控来减少因武器的可获性不受控制及武器的滥用而造成的苦难。2007年举行的第30届国际大会又重申了此问题,强调各国应采取适当措施对武器和弹药的可获性加以管控,以免其最终落入那些可能将其用于实施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者的手中。[15]
    2010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于2012年召开联合国《武器贸易条约》大会,制定一项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条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表示支持。2011年2月28日到3月4日,在纽约武器贸易条约筹备委员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武器贸易条约中的武器和交易范畴以及武器贸易条约标准发表看法,比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将运输、转运、租借等行为都视为该定义的覆盖范围,并且为确保该公约尽可能全面,这些行为无论如何都应属于《武器贸易条约》的管辖范围。[16]还建议对草案中一些措辞进行补充修改,“在第2款第2项中,我们建议用‘或’来代替‘和’。原来的措辞可能会被解释为只有在出现同时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的重大风险时才需要禁止转让活动。由于这两个法律部门并非总适用于同一情况,这一条款需反映两个独立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17];“与附件A中的措辞保持一致,建议增加‘设计或改造用于军事或执法用途’这句话”[18]等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草案措辞细细斟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拟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常规武器转让的尽可能高的共同国际标准的文书”大有好处。
    7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通过<武器贸易条约>保护平民和人道行动》手册,意在让公众明确《武器贸易条约》的谈判和最终实施为我们创造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它将减少因常规武器的普遍可获性及对此规范不力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提高公众对武器转让规范不力所致人员伤亡问题的认识,鼓励所有国家通过一项全面、有力的《武器贸易条约》。[19]10月11日,红十字国际委员在联合国大会再次发言敦促所有缔约国承诺在未来一年内加紧工作,以确保将于明年7月召开的《武装贸易条约》外交会议获得成功。
    另外,9月8日至10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人道法国际学院共同在意大利的圣雷莫举办圆桌会议,集中探讨现代战争中的新武器技术、其人道影响以及国际人道法的规制作用。新科技可以更好地保护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但在武装冲突中,同样会导致伤亡和破坏。因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表示:“探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评估人道后果,并确保在无法保证国际人道法得到遵守的情况下新技术不被贸然使用,这些都非常重要。”[20]
    以上可见,要保护平民的生命安全,除了对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中的人们提供保护和援助之外,事先做好武器领域的预防和规范管制可以拯救更多生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呼吁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发挥各自的作用来实现武器的有效管制。
三、信任危机与信用重建
    红十字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项高尚而神圣的事业,公众的信任是红十字事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时下慈善组织公信度的缺乏是却成为了普遍存在的现象。[21]
    2011年8月,在利比亚许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及米苏拉塔和卜雷加,战斗仍在继续。数万人流离失所,许多家庭离散,数千人下落不明。物资匮乏加速麻疹等疾病的传播,导致利比亚死亡率攀升[22]。人道主义受到严重挑战,但由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利比亚知名度还不够,各方怀疑其独立性、中立性,导致救护人员迟迟无法获得当局许可,在许多地区要想获准接触冲突受难者都十分困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北非和西非行动部主任鲍里斯•米歇尔表示,他们会竭尽全力应对这些挑战,加强部署,迅速行动来满足需求,并向一线人员网络阐明他们的职责和局限。
    2011年6月20日,一位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炫富的背后因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引起轩然大波,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针对“郭美美事件”,为澄清事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迅速作出回应,先后于6月22日、24日两次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就“郭美美事件”发表声明,并启动法律程序,向公安机关报案。6月28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有关“郭美美事件”及相关问题,重申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未设“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23]在警方调查中,郭美美称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此前并不了解,也从未担任相关职务,为满足炫耀心理,自行杜撰了“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提交微博网站审核通过并加“V”认证。在审查中,郭美美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表示后悔和歉意。[24]事件发生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建议中国红十字会“在网上建立捐赠信息平台,提高问责制和透明化程度。并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经准备好,也非常愿意和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也非常愿意和他们分享在财务报告上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事件”对中国红十字会来说,一方面引发了公众的误解和不满,损害了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声誉;一方面,发现了行业红十字会乃至整个红十字会系统在组织建设、业务开展、资金募集、项目运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推进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其他NGO来说,也是个很好的借鉴,NGO目前最紧迫和最重要的就是走公开透明化的道路,这不仅是公众的强烈要求,也是改善社会环境的方法。雅各布•克伦贝格尔表示,“维持信任——是一项永无停止的斗争,我们的行动一直坚持独立、公正、中立的原则,如果非常仔细地坚持这些原则,就不会出现这些信任危机。而坚持独立、公正、中立的原则对任何一个国家红会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5]尤其是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以及其他暴力冲突地区,独立、中立、公正的原则,双方之间的信赖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①] ICRC中文网站:《叙利亚:急需医疗服务》,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all/syria-interview-2011-08-29?opendocument,2011年8月29日。
[②]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网站:《利比亚:苏尔特医院情况危急》,
[③] ICRC中文网:《澳大利亚:“保护武装冲突中的医疗服务”大会》,
[④] ICRC中文网:《也门:暴力不断升级,平民损失惨重》,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yemen-update-2011-10-27,2011年10月27日。
[⑤] ICRC中文网:《武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2011年)》,
[⑥] ICRC中文网:《马达加斯加:400名军官加强对武力使用规则的了解》,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madagascar-news-2011-10-24!OpenDocument,2011年10月24日。
[⑦] ICRC中文网:《巴林:医务人员必须不受阻碍地接触伤员》,
[⑧] 《ICRC谴责不尊重医疗服务行为》,2011年9月27日《中国红十字报》。
[⑨] ICRC中文网:《利比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外科小组奔赴的黎波里》,
[⑩] 《战地救护面临危险:一个严峻的事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2011年版。
[11] ICRC中文网:《澳大利亚:“保护武装冲突中的医疗服务”大会》
[12] ICRC中文网:《也门:暴力不断升级,平民损失惨重》,
[13]ICRC中文网:《利比亚:未爆炸弹药对平民构成重大威胁》,
[14] ICRC中文网:《武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2011年)》,
[15] 《通过有效<武器贸易条约>保护平民与人道行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2011年版。
[16] ICRC中文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关于武器贸易条约标准的发言》,
[17] ICRC中文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关于武器贸易条约标准的发言》,
[18] 《武器贸易条约中的武器和交易范畴》
[19] 《通过<武器贸易条约>保护平民和人道行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2011年。
[20] ICRC中文网:《法律监督下的新武器技术》,
[21] 《公益机构如何重获信任》,《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7月26日。
[22]《利比亚:人道主义受到挑战》,《中国红十字会报》2011年8月23日。
[23]《“郭美美事件”子虚乌有“百达翡丽”指鹿为马》,《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7月12日。
[24]《北京警方证实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关联》,《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7月12日。
[25]ICRC中文网:《维持信任,是一项永无停止的斗争——专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
 
 
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互动
——常州的实践与探索
俞  坚
 
    多年来,常州市红十字会始终坚持高扬红十字大旗,大力倡导“人道 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十字运动全过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本地“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爱心精神成为引领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元素,共同构建“爱心之都”城市品牌,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1年4月26日,笔者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城市品牌》课题组的采访,采访内容主要为红十字会在助推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采访时间有限,没有完全展开。采访结束后,作了一些思考,重在研究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常州成为“爱心之都”有其慈善土壤
    常州是一座当之无愧的“爱心之都”。从历史看,常州人的爱心善心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季札三次让贤隐居常州,开“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苏东坡有感于常州人的热情友善和常州城乡的淳朴民风,曾十一次来常并终老于此。漫步在常州街道,历史遗留下来的慈善痕迹处处可见。世丰桥、椿庭桥、润之桥、琢初桥(中国红十字会常州分会会长伍琢初遗嘱捐款2万元所建)……都是常州慈善家所捐建。常州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从事慈善事业也是企业家的一个优良传统。常州出生的洋务派著名人物盛宣怀是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天津、北京、上海等地著名的慈善机构广仁堂的创办人,晚年在上海创立“愚斋义庄”,并在遗嘱中把一半遗产留给“愚斋义庄”,用于慈善事业。刘国钧、查济民等也是集实业家、慈善家于一身的杰出代表。刘国钧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了感谢常州人民的支持和厚爱,他在常州出资建造了刘国钧职教中学、刘国钧图书馆,以及常州纺织一厂、纺织二厂和纺织三厂。常州拥有这样丰富的文化传统,既是常州人的骄傲,也是重塑常州爱心文化的重要资源。
    从常州的当代看,常州人的爱心善心薪火相传、绵延不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州倾全城之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心大行动。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从耄耋老人,到少年儿童,从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失业下岗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残疾人,捐款捐物、出钱出力,一笔笔款项、一车车物资,带着常州人民的体温和情意,汇往灾区,运往灾区。在这次赈灾募捐中,全市各界累计捐款捐物高达4.1亿元,其中,红十字会系统共收到捐款超过1亿元,救灾物资5000多万元,全市慈善会共收到捐款2.3亿元。此外,无论是我国玉树、盈江地震和“莫拉克”风灾、南方旱灾、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还是印尼海啸,海地、智利、日本地震,常州人民都纷纷伸出援手,献出爱心,捐款捐物。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超亿元,受助者35万余人,实现了对全市困难群体慈善救助的全覆盖。大灾迸发出大爱,大爱凝聚成大力。“爱心之都”铸就了爱的丰碑,常州人民展现了团结的力量。
    有这样一组数据记载着常州五年来的“爱心”历程:从2005年底至2010年底,常州市累计募集和认捐的慈善基金总额从1.95亿元达到17.32亿元,增长之快,令人瞩目。为汶川、玉树、海地、智利地震灾区和“莫拉克”风灾、南方旱灾、舟曲泥石流等灾区募集救灾款物近5亿元,数额巨大,史无前例。这22亿多元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定向用于救灾,帮助灾区人民恢复重建;它意味着,这笔钱中的大部分用于社会救助,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它意味着,常州民营企业家捐赠的踊跃程度和捐赠额度在目前的全国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它意味着,在基金不动的情况下,每年用其增值部分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它更意味着,常州是一座充满人间温情的“爱心之都”。
    常州——“爱心之都、慈善之城”,它不仅意味着在这座城市里充满了爱心与人情,洋溢着温暖与关爱,它更标志着常州城市文明、城市精神的重大飞跃与提升,一改世人对这座制造业名城的传统印象,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这一崭新的荣誉背后,是360万常州市民和150万新市民的执着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才使得常州的慈善事业如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为所有迫切需要爱心者提供了庇佑的参天大树,也为爱心人士搭建了奉献爱心的桥梁。
    常州是一座充满爱心和温馨的城市,“奉献你我所爱,共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和自律意识,“热心慈善,回报社会”也已成为全市企业家的共同情怀。“爱心之都、慈善之城”所蕴含的慈善激情,不仅观照自身,还向全省全国传递着这座城市实践慈善事业的骄傲,传递着全体市民的博爱、务实和责任。2007年初,原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评价“慈善常州模式”时说道,“什么叫伟大?我认为,此时此刻发生在常州的慈善捐助这件实事就是伟大的!……常州的慈善基金一年内捐款达到10亿元,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省、一个自治区、一个直辖市能够达到的,常州创造了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奇迹!”
 
二、常州成为“爱心之都”有其必然性
    常州“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能够深入人心,常州慈善事业能够在常州这片土地上超常规发展,有其必然性:“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日益深入,“两个率先”的快速推进,都是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的前提背景和必然理由,加之常州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慈善爱心的优良传统作为有力辅助,都为常州慈善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这决不是全部理由,“慈善爱心城”这一桂冠花落常州,是与常州多年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的思路和实践密不可分的。常州地方政府深知,评价一个地区发展质量的好坏,其根本因素决不在于漂亮的经济数据和指标,只有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到实惠,感受到幸福,体会到关爱,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常州市委、市政府瞄准了慈善事业这一关乎民生的新课题,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提升常州城市内涵与品位的必由之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常州试验”。
    慈善常州试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为主导、慈善为重要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首创了“政府牵头搭台、企业慷慨捐赠、社会广泛参与、高效扶危济困、规范透明运作”的新路子,赋予了慈善事业新的内涵,被社会各界誉为“慈善常州模式”、“伟大的创举”。正是这样大胆、敏锐、睿智的抉择,令我们今天在享受慈善爱心沐浴的“幸福常州”之时,深深地体会到常州慈善之路披荆斩棘的艰辛,体会到常州慈善成果的卓越斐然。今天,慈善常州模式,已凝聚上升为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巨大向心力,凝聚上升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与“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巨大推动力。
 
三、红十字助推“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建设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是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致力于“三救”(救助、救护、救灾)和“三献”(无偿献血,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器官捐献)。作为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助手,红十字会做了大量“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工作,为常州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红十字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公益性组织(NGO),有其自身特殊的性质,能够发挥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政府民政部门(含慈善会)以属地救助为主,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爱心精神和“人道无国界”的红十字宗旨,使红十字会所做的救灾、救助工作,能够做到不分国家、民族、政治、宗教、户籍,而只是站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上,帮助国外、省外、市外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们,从而协助政府做了大量的推进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
    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始终从大局出发,主动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到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中去,在民生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将红十字精神、红十字理念及红十字有关工作贯穿其中,在传播自身的同时充分兼顾到“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为常州“爱心之都”的城市形象增光添彩,这里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募捐赈灾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州倾全城之爱,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心大行动。红十字会作为社会募集、接受捐赠的主渠道之一,行动迅速、组织有序、工作有力,依法募捐赈灾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仅红十字会系统就募集救灾资金1亿多元,募集救灾物资5000多万元,成为市委、市政府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强力助手。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助推了“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
    二是“红十字蓝天助学”活动。目前常州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50万。小学、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超过了三分之一,全市蓝天学校有六、七十所,办学条件相当的差。应该说,外来务工人员对常州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活、教育等待遇。针对这种情况,红十字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系列的“红十字蓝天助学”活动,改善他们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尽可能地享受到常州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共享常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提升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
    三是今年年初为“信义夫妻”的募捐。“信义夫妻”的感人事迹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红十字会主动与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等部门联系,及时向全市人民发出呼吁,设立专门的捐赠帐户,在宣传弘扬“信义”精神的同时,为这对夫妻募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短短一个星期之内,社会各界共为“信义夫妻”捐款25万余元,其中红十字会接收到17.2万余元捐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说:“信义”是常州的城市底色,守信是常州的城市品格,而“信义夫妻”所做所倡导的正是当今时代缺失的、呼唤的一种精神,所得到的正是常州市民的“爱心”。红十字会在其中工作做得很好,助推常州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助推常州“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
 
四、“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助推红十字事业发展
    在红十字助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同时,“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确立也反过来对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提高了红十字会的地位。红十字会是市民奉献爱心的平台和载体,“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反过来助推了红十字会地位的提高。回到几年前,很少有人知道红十字会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工作。当时的红十字会还是卫生局代管,工作人员很少,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近几年,红十字会积极参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建设,积极参与全市有关重大工作、重大项目,有了作为也有了地位。依法理顺了管理体制,独立开展工作并提高了机构规格,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常州红十字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知晓率、认同率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是激发了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捐款是一次全国全市人民爱心的总爆发,是超常的。那么2009年,为“莫拉克”台风灾区募集善款683万余元。2010年,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集善款776万余元。期间,还先后为海地地震、南方旱灾、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等募集善款近100万元。2006年至2010年,红十字会市本级共募集救灾救助捐款达10702万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常州奉献爱心已成为市民、企事业单位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不需要行政干预,更不需要摊派。而且目前常州市民、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同,捐款要到红十字会,捐得放心、捐得明白。
    三是拓展了市民奉献爱心的方式。奉献爱心的方式很多,有捐款捐物,有志愿服务,有献血献髓,有献人体器官等等。多年来,红十字会除做好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工作以外,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目前,常州市临床用血基本上做到了100%来自无偿献血,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突破了5万人次,人均献血量全省第一。从2003年起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全市志愿者血样检测入库量已超过1万人份,成功实现捐献14例。开展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以来,累计已有70多人登记捐献,12人成功实现眼角膜捐献。市民奉献爱心的一系列行为,使得红十字会的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领域更宽了。
 
五、对“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现代城市形象应具备三个基本层次:城市形象(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漂亮的城市建筑、完善的基础设施、著名的经济文化实体、城市的著名标志、优美的市容市貌、众多层次较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政府形象,具有廉洁高效、高度的开放意识和城市管理才能的行政管理集团;市民形象。造就一个勤奋、正直、热情、富有创造力、爱护城市形象、具有较强文化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爱心之都”城市形象传播更多的是从第三个方面来说的。尽管常州的“爱心之都”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红十字运动的角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支持红十字会的工作。最近几年,红十字会依法理顺了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开展救灾、救助、救护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一个群团组织,人员少、力量弱、规格低,甚至边缘化,特别是在开展救助工作方面和慈善总会相比差距很大,红十字会仅仅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小部门、小作为。实际上,红十字会发挥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构建“爱心之都”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应当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要建立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常州的慈善基金和社会募捐的主体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爱心之都”还有一段距离。做慈善,打造一个爱心社会,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形成群体效应,影响力将会更好。一个人做慈善,奉献的是一颗心;而一个社会做慈善,创造的则是爱心财富。市政府可参照民政部、省政府设立“中华慈善奖”、“江苏慈善奖”的做法,在常州设立“常州慈善奖”等奖项,来激发更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形成慈善的群体效应和氛围,构建真正的“爱心之都、慈善之城”。
    第三、要建设红十字公园。2008年,常州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慈善公园、慈善广场等,用以表彰仁义善举的先行者。建议市政府也能够参照国内部分城市建立红十字公园的做法,为全市红十字志愿者和先行者们也建立一个标志性的纪念公园。让红十字旗帜和慈善大旗一起高高飘扬,让红十字精神在全体市民中入心入脑,让慈善公园、爱心公园成为全民献爱心、举善义的星火燎原处、代代相传的爱心接力棒。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要重视慈善文化的建设。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减少冲突,调和矛盾,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形成慈善文化的环境归根到底有赖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新观念,已经成为新文化崛起的标志,而这种新文化的内涵与慈善事业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为慈善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慈善文化的发展将有力地助推“爱心之都”城市形象的传播。
    第五、要引导爱心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政府可以从“机构、基金、基地、机制”四方面搭建和统筹整个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爱心机构,划拨专款成立“爱心基金”、“人道基金”,建设一整套爱心志愿服务网点,通过爱心文化的影响和政策资金的牵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爱心行动、享有爱心服务。利用爱心体系这个平台,将施者与受者连在一起,实现关爱源于社会、施于社会。
总之,常州的实践与探索表明,红十字与“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爱心市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只要红十字高举“人道、博爱、奉献”的大旗,致力于红十字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就一定能够使常州的“爱心之都”城市形象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打造成常州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作者系常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回望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三大工程建设
呙盼盼
 
    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为红十字会三大博爱系列工程。本文仅就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三大工程建设简要回顾。
 
一、救援工程——生命无价,人道无界
    据近年的灾害报告显示,中国在和平崛起,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可谓多灾多难。备灾、救灾是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中国红十字会救援工程开展募捐与救济工作,及时向灾区群众和受难者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国内救援
    2009年秋开始,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到2010年春季,旱情持续加重,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面临世纪大旱,受灾人口达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①]群众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红十字会始终高度关注,要求各级红会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紧密配合政府,全力以赴支持抗旱救灾,截止4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系统接收捐赠款物6013.02万元。[②]根据灾情及灾区需求,中国红十字会科学调拨款物,及时给灾区人民送去了“爱心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灾难使玉树瓦砾遍地、死伤过万,九成以上民房被毁,近10万群众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在8000亿以上[③]。面对突如其来灾难,中国红十字会及时向灾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并组织了救援队赶赴玉树灾区实施援助。充分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利用一切现代媒体资源进行宣传和募捐,与各级红会一道展开了“抗震救灾保卫战”。灾难已经过去,灾后重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中国红十字会一直持续关注,2010年7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合作,派出心理救援队对玉树地震灾区的青少年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地震灾害给他们心灵带来的影响,重新开始美好生活。[④]9月30日,四川省红十字会还签订了援建玉树地震甘孜州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10年中国还发生了南方水灾、粤西“9·12”特大洪涝、舟曲泥石流等灾害,每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国红十字会都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参与到灾害紧急救助当中来,为灾区群众奉献爱心,凝聚人道力量,救助受灾的群众,受到了政府和灾区人民的充分肯定。
    (二)国际救援
    “世界上有一面旗帜,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政治体制,只要出现了天灾人祸,只要出现了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事件,那面旗帜就会高高飘扬在那里,这就是红十字会会旗。”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7.3级地震,造成20万人死亡,300多万难民,财产损失70多亿美元。虽然中国和海地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人道无国界,响应国际救援的号角,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行动,全面展开接收救助海地地震灾区捐款工作,中国红十字会自愿延长工作时间,尽全力给予支持和帮助。总共筹集资金超过千万元,对海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27日,智利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震灾50年不遇,地震强度大、波及范围广。2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对智利地震灾区的人道援助工作: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的名义向智利红十字会发出慰问电;紧急提供10万美元人道主义援助;要求各救灾备灾中心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工作。[⑤]同时,立即向社会公布了捐赠热线和捐赠方式,呼吁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一场大规模海外救援拉开序幕。3月5日,中国红十字世博爱基金向智利地震灾区捐赠120万元人民币。这是中国红十字世博爱基金成立后启动的第一次跨国捐助行动,带去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文明的温暖力量和亲切问候,[⑥]也带去了红十字人最真诚的祝福。
    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工作,反应迅速,组织干练,救援得力,是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不可或缺的助手,在红会救援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在救援国内外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二、生命工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道出了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以来一直为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做着不懈的努力,到1997年形成“生命工程”,更凸显出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道情怀。
    (一)推动无偿献血事业
    血液被称为“生命之河”,生命的延续离不开血液。1990年中国红十字会开始参与血液管理以来,坚持无偿献血原则。“无偿献血者献出的血液使垂危的病人重新获得了新生,他们不是用钱和物,而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补充、营养他人的生命。”[⑦]生命在这里得以延续,人道在这里熠熠生辉。
    “面对‘血荒’,我们行动”。2010年10月,昆明、北京、合肥等城市血液纷纷告急,血荒由此成为关注的热点。10月25日,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红十字会等组织发出开展无偿献血倡议。血库的告急,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号召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志愿者积极踊跃献血,为解决 “血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⑧]11月6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交通大学红十字会共同主办的“汇聚力量热血浓,拯救生命学子情”——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大型无偿献血暨首都高校大学生发起无偿献血倡议活动在该校举行。来自首都30多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齐聚北交大,踊跃参与无偿献血。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指出,“参与、推动无偿献血”是“献血法”和“红十字会法”赋予中国红十字会的神圣职责。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到99%。王海京也现场参与献血,作出表率。[⑨]而献血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王海京指出,目前,我国献血人群的结构单一,固定献血者比例不高,导致血液库存不稳定,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屡有发生。他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人加入献血者行列,希望更多献血者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临床用血的供给和安全,从而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长足发展。
    (二)捐血献髓,爱满中华
    1992年,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开展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工作,1996年9月,首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2001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全面启动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据统计,2010年元月中华骨髓库有43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创建库以来单月最高,比移植数量最多的2009年月平均增长48%。[⑩]2010年9月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中华骨髓库)获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2010红十字博爱周活动优秀组织奖”,在2010年红十字博爱周期间,中华骨髓库举行了“爱心四叶草——白血病患者关爱行动暨爱心企业捐赠仪式”等活动,与此同时,各分库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及宣传报道,弘扬了红十字精神,传播了中华骨髓库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集中展示和提升了红十字和中华骨髓库的整体形象。[11]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综合性公益事业,红会领导十分重视。1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视察了深圳市血液中心,对深圳市捐血献髓及其志愿服务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题词“捐血献髓,爱满中华”,鼓励捐血献髓者、志愿工作者和工作人员要保重身体,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将深圳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以推动全国相关工作的发展。[12]2010年10月24日,“生命相髓——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活动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出席,她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以来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不断扩大人道主义工作领域,中华骨髓库事业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华骨髓库积极与国(境)外骨髓库交流与合作,加强沟通往来,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量已突破120万人份,成为世界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成功移植1850多例,为国(境)外的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两岸三地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血脉相连的同胞情谊。[13]
    此外,艾滋病的流行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预防规划署估计,艾滋病正以每天16000个新感染者的速度流行,其中青少年占一半,令人触目惊心。1994年,红十字会总会就开始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起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关怀项目。2010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举办“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举重冠军救助艾滋孤儿募捐活动”。活动的口号是“关注艾滋孤儿,捐多捐少都是情”。活动中北京奥运、广州亚运举重冠军等体育明星捐出自己的物品,并将拍卖所得捐赠给红十字帮帮基金。[14]中国红十字会反对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倡导社会多一点关爱,同时与政府、其他组织和社会各界形成工作网,共同合作关怀和支持艾滋病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爱心工程——爱的奉献,春满人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对“鳏寡孤独”、弱智儿童、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救助,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共创和谐社会,要求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红十字会的责任。中国红十字的“爱心工程”就是倡导“敬老助残,恤孤济困”,让春满人间,爱心永存的公益事业。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这一传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是博爱之都。为了让五保老人度过一个祥和节日。南京市红十字会开展“春暖敬老行动”,向全市征集爱心家庭,组织爱心家庭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得到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有70多名爱心使者参加。2月12日,“红十字春暖敬老行动”如期举行[15],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被这爱的奉献所感动。上饶市红十字会创建“博爱敬老”工程。2010年用于敬老工程款物合计7.8万元。重阳节还联合上饶移动公司在信州区福海老年公寓开展2010年“博爱敬老”活动,慰问、走访8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发放慰问金及救助物资。[16]其他各级红会也组织了一系列敬老活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扶助贫困学生,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至关重要。11月8日,石棉县红十字会在草科红十字博爱学校举行助学金发放仪式,11月11日,县红十字会又奔赴石棉中学、城北中学等小学发放助学金,为贫困学生送去了爱心的温暖和学习的动力。石棉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郝玲玲向师生们介绍了助学金的来源,希望所有受助学生铭记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市红十字会的关心和爱心人士的无私援助,秉承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7]向往着理想大学,憧憬着美好未来。但贫困确实使一些学生与大学“擦肩而过”。近年来,荣昌县红十字会连续开展了“关注高考,情系贫困生”等助学活动,博爱助学活动正逐渐成为荣昌县红十字会的品牌公益项目。2010年荣昌县红十字会再次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将社会各界捐赠的2万元爱心款给予被中国矿大、重庆大学等高等院校录取的曾依明、唐宪继等20名大学贫困学生。传递爱就是最大的感恩,爱心接力会一直进行下去。[18]
    扶贫帮困,敬老助老,助残济困,中国各级红会和广大会员始终在行动,用爱心浇灌着人道主义之花,真正发挥了“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作用。同时,要让花朵勃发生机,永不凋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①]《西南严重旱情6130多万人受灾》,《文汇报》2010年3月25日。
[②]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快讯:我会接收旱灾救援捐赠款物6013万多元》http://www.redcross.org.cn/zx/yw/201004/t20100402_35616.html,2010年4月2日。
[③] 《青海玉树地震损失预计达8000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网络版),http://www.gdwz.southcn.com,2010年4月22日。
[④]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总会玉树灾后心理救援与慰问队启程》,http://www.redcross.org.cn/wjztpd/zt2010/ysdz/201007/t20100727_40407.html,2010年7月27日。
[⑤]《总会就智利地震召开紧急会议》,《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3月2日。
[⑥]《世博爱基金向智利捐款120万元》,《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3月16日。
[⑦] 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7页。
[⑧]《面对“血荒”我们行动 》,《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11月2日。
[⑨]《总会举办高校学子无偿献血活动》,《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11月9日。
[⑩] 中华骨髓库网站:《人捐造血干细胞 今年喜迎开门红》,
[11] 中华骨髓库网站:《中华骨髓库获得“2010红十字博爱周活动优秀组织奖”》,
[12] 中华骨髓库网站:《华建敏视察深圳血液中心及其志愿服务工作》,http://www.cmdp.com.cn/cmdpboard.do?method=showContent&boardId=31&parentId=3&id=2807&unmenu=1,2010年1月15日。
[13] 中华骨髓库网站:《两岸三地相见欢,血浓于水同胞情——“生命相髓——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江苏举办》,  http://www.cmdp.com.cn/cmdpboard.do?method=showContent&boardId=31&parentId=3&id=3228&unmenu=1,2010 年10月25日。
[14]《“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举重冠军救助艾滋孤儿募捐活动》,2010年10月25日《中国红十字报》。
[15] 南京网络问政网:《南京市红十字会“春暖敬老行动”征集爱心家庭 》,http://www.njbbs.gov.cn/read.php?tid=2509,2010年2月4日。
[16] 《凝聚爱心呵护生命》,《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10月22日。
[17]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传递爱就是最大的感恩——石棉县红十字会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http://www.redcross.org.cn/wjztpd/wjzt09/wjzt09gtsj/201011/t20101112_41262.html,2010年11月12日。
[18]《莘莘学子喜获救助爱心共圆大学梦——重庆荣昌县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助学活动》,2010年10月1日《中国红十字报》。
 
2011年红十字会救援日本地震述论
池子华  呙盼盼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超级大地震[1],并引发海啸,造成惨重生命财产损失。强震海啸还引发了核泄漏危机,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震撼。在山崩地裂的自然灾害面前,人道主义的大爱超越国界,化为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世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给予了日本灾民从精神到物质的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也不例外。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考察。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但日本此次地震强度之大超乎想象,为日本国内有地震记录以来的最强烈地震,震源多发,余震不断[2],级别高、裂度大、震感明显。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原首席预报员孙士鋐按静态推算,“日本此次强震的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3],释放能量巨大。
    3月22日日本警察厅宣布,截至当天21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9099人死亡,13786人失踪。[4]大海啸彻底毁坏了受灾地区的海陆空运输设施,高速公路完全瘫痪,水路运输受到重创,宫城县仙台盐釜港、岩手县的釜石港失去功能;仙台机场也无法使用,跑道上堆满了土石和瓦砾碎片。强大的物流网无法发挥作用,救灾物资难以送到灾民手中。[5]由于交通和通讯困难,在遭地震和海啸重创的岩手、福岛、宫城等县,很多避难所几乎成了“孤岛”。这些在重灾区避难的“孤立者”不仅面临物资匮乏、停电、寒冷和医疗滞后等问题,还必须时刻与精神上的疲惫与恐惧抗争。[6]
    经济方面,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以出口贸易为主的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使得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日本财政雪上加霜,为了救灾只能扩大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使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7]世界银行21日发布报告说,这场天灾给日本汽车、电子等产业以致命打击,日本邻国会暂时面临“零件荒”。同时,“住房和基础设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世行估计,地震、海啸造成的损失在1230亿美元至2350亿美元之间,并推断日本重建可能需要5年。[8]
 
    面对灾难,日本红十字会及一些国家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开展了力所能及的人道救援。
    (一)日本红十字会在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援行动。
    首先,满足日本灾后初期恢复阶段的基本需求。灾后,日本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向灾区运送了大批救援物资。短短一周,已向宫城、福岛、茨城县等各临时安置点发放毛毯逾9万条。此外,还向宫城县的气仙沼市和石卷市发放了4068个家庭应急包。[9]震后一个月,日本红十字会为7万个临时住所配备了最基本的电器设备,其中包括冰箱、洗衣机、电饭煲、微波炉、饮水机以及电视。援助金额约为1.6亿美元,有超过28万人从中受益。[10]另外,日本红十字会还努力改善疏散中心的生活条件,如通过隔板为每个家庭留出更多的空间和隐私,帮助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其次,提供应急医疗服务,保护和挽救生命。在11日地震和海啸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日本红十字会向灾区派遣了62支应急救援队,这些医疗救援队由400名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后期保障等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能为在大规模灾难发生后,迅速赶到灾区,开设紧急临时医疗站,在对伤病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服务的同时,对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支援和帮助。此外,还配备各种通讯仪器,成为受灾地红十字分会以及当地灾害应急中心对外发布灾情的基地。[11]到4月份,已经动员了约579支医疗队参加救援工作。另外,还有163支队伍进入待命状态,准备随时出发。总计将有约3000名工作人员参与救援行动。[12]
    第三,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减轻心灵创伤。灾难发生5天后,在重灾区石卷市便建立起了第一个帮助缓解失去家人悲痛的心理辅导中心。4月4日,第二个心理辅导中心在岩手红十字分会建成。同时,红十字推广宣传小组也开始工作。另外,日本红十字会还派出5支心理支援小组,活跃在宫城县各个临时安置点,为灾区民众进行心理舒压,提供精神、身心的抚慰。
    (二)国际红十字组织及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日本地震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日本红十字会合作,立即设立了专门网站帮助那些正在焦急寻找灾区亲人下落的人。由于日本大地震后失踪人数持续增加,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合作伙伴的配合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原有的日文及英文页面的基础上,开辟了中文、韩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的寻人网页,帮助人们寻找在灾难中失散的家人和朋友。人们可以在家庭联系网(www.familylinks.icrc.org)上登记信息,向家人和朋友报平安并提供自己目前的联络方式,而寻亲者也可以查看名单寻找所需信息。同样,人们也可以登记失踪家人和朋友的姓名,请他们与自己取得联系,这是一项面向所有人且完全免费的人道服务。[13]截止到4月2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家庭寻人网站上有4995人注册,其中的一些人通过家庭联系网找到了他们的家人。
    另外,多国明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向日本受灾民众表示慰问,伸出援手。美国高尔夫球手布兰德•斯勒德克尔(Brandt Snedeker)决定加入日本球员今田龙二(Ryuji Imada)的行列,帮助受9级大地震以及海啸影响的日本人民募集救济金。斯勒德克尔在竞争美巡-全视线锦标赛,每打出一记“小鸟球”,他将捐赠500美元。据悉,募集到的所有资金将进入美国红十字会日本地震和太平洋海啸救济金帐户。[14]美国流行歌后“嘎嘎小姐”(Lady Gaga),21日到达东京,准备参加25日在千叶举行的MTV颁奖典礼。由于今年3月日本遭受地震灾害,MTV今年与日本红十字会合作,计划将颁奖礼办成慈善募捐晚会。[15]“嘎嘎小姐”还拍卖一个写有“为日本祈福”字样并留有唇印的英式茶杯以及一套自己用过的茶杯,为日本地震灾区筹款。另外,她设计出一款慈善手环,敦促自己的“粉丝”花5美元购买,所得资金全部捐赠给日本受灾民众。在听说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的消息后,韩星崔智友也通过韩国红十字会捐赠两亿韩元,用于帮助日本地震灾民购买急需的救援物资。[16]到4月25日,中国、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北美各国的国家红会已经为日本红十字会提供了相当于340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
 
    日本大地震也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尽管3月10日中国云南省盈江县也刚刚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忙于抗震救灾,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日本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中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除了从政府层面对日本表达了关切并提供援助以外,中国红十字会也掀起了援助日本的浪潮。
    (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多次捐款并呼吁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提供紧急援助。
    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与日本红十字会保持沟通,密切关注灾情发展。3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向日本红十字会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同日,向日本红十字会发出慰问电,向日本受灾群众表示诚挚的慰问,对地震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并表示将根据灾区需求继续提供及时的人道援助。[17]15日,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再次向日本地震灾区提供5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用于支持日本红十字会的救助工作。3月29日,红会决定第三次向日本地震灾区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用于支持日本红十字会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18]
    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向社会公布了捐款账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纷纷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捐赠善款,表达爱心和关切之情。3月1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代表两家协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并委托中国红十字会转交日本红十字会,用于日本地震灾区救援行动。[19]3月21日,复星集团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为福岛核危机救灾人员及其家属捐款500万元。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根据需要,为灾害中受影响的相关人员进一步提供支持。[20]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吴骏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人民币,委托中国红十字会转交日本红十字会,用于援助日本地震灾区。[21]另外,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上,自12日以来,已经有大批网友留言,表示愿意援助日本人民。网友“东走西游一--ss”16日留言说:“我通过红十字会捐了2000元,虽然微不足道,但希望能帮助到福岛县的灾民,一切平安!”[22]中国红十字会将大众的点滴爱意汇成了大海。4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社会发布关于接受为日本地震捐款情况的公告。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发生后,截至4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为日本地震灾区捐款3173万元,已拨付日本红十字会2600万元,派员赴日参加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高级支持小组灾害管理工作费用2万元,结余571万元。而部分地方红十字会的捐款仍在汇缴中。[23]
    (二)各级分会迅速响应总会号召,积极募捐。
    面对地震海啸灾害,中日两国人民感同身受,相互支持。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日本红十字会以“爱无疆界”之精神,帮助绵阳市游仙区2所卫生院、2所学校、28所村卫生站灾后恢复重建,援助资金2748.534万元,并援助魏城镇博爱卫生院医疗设备285万元。[24]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日本发生9级地震的第二天,四川省红十字会迅速开通向日本地震灾区捐款的通道,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等汶川地震重灾区红十字会,以及日本援建四川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地均主动开通募捐通道。[25]3月24日,四川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文家碧、副会长何旅章携带全省各级红十字会为日本地震灾区募捐的100万元人民币和一封给日本地震灾区的慰问信前往日本驻重庆总领事馆,请总领事馆将爱心款和慰问信转交日本红十字会,表达四川人民对日本红十字会和日本灾区民众的慰问。[26]
    其他省市分会也纷纷通过媒体公布了接受地震灾区捐款账号,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为受灾地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截至4月2日,苏州市红十字会系统收到对日本地震捐款共计107.88万元,其中市本级红会共接受捐款50万元,下辖的吴江市红十字会收到48.9591万元。[27]截至4月5日,湖南省红十字会共接收定向捐赠日本地震灾区20万元。[28]香港红十字会4月6日宣布,拨款3000万港元支援日本红十字会,以协助进行地震海啸救援及前期恢复计划。截止4月7日,香港红十字会共收到来自个人和机构逾8000万港元捐款。[29]这些款项将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一汇往日本,用于支援日本红十字会的救灾、灾后重建工作。
    (三)中国红十字会在日参与灾害管理,并紧急启动“寻人转信”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除为灾民提供紧急援助外,3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副部长任浩应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邀请,参加国际联合会高级支持小组赴日参与灾害管理工作。[30]3月16日,来自国际联合会、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及土耳其国家红会的支持小组一行离开东京北行,赶赴日本地震重灾区仙台市,走访避难所,了解避难人员情绪、食物分配及运输补给等情况。该小组还在两天内两次穿越福岛核电站核辐射区,了解相关情况,为日本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提供灾害管理支持。[31]
    为尽快恢复离散家庭成员的联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合作伙伴的配合下,与日本红十字会合作设立了“日本大地震•家庭联系(寻人)”网站。重建家庭联系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长期开展的一项传统业务,在汶川地震中取得了较好效果。3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启动重建家庭联系(寻人)工作,并向各省级红十字会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红十字会积极行动起来,应对中国公民不断增多的寻人需求。中国红十字会根据此次灾情和需要,向公众提供了网站查询和“急切盼望消息”通信两项免费服务。需要寻人者可通过国红十字会网站的“重建家庭联系(寻人)”栏目登陆“日本地震寻人”页面进行登记和查询,或者联系所在地红十字会填写“急切盼望消息”红十字通信,由中国红十字会转交日本红十字会协助查询。截至3月17日早9点,网站上的寻人信息已达4281条,并在不断增加中。[32]从Missing到Alive,红十字人没有放弃希望,许多寻人信息前黄色的“失踪”标志,经过红十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努力,变成绿色的“平安”标志。
 
    这次特大地震对日本造成的破坏不亚于一场“中型战争”。[33]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国红十字会及国际红十字组织及时伸出援手,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共同谱写了一曲博爱的赞歌。透过本次救援行动,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危机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了救援工作迅速、及时、高效的开展。在国际上,中国红十字会协调好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关系,共同维护“日本大地震•家庭联系(寻人)”网站,第一时间公布了日本震后寻人转信工作联系方式,及时为那些焦急寻亲的人提供免费的人道服务;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副部长任浩还应邀参加国际联合会高级支持小组赴日参与灾害管理工作,妥善运用在灾难救援中累积的经验,结合日本灾区情况,提供灾害管理支持。在区域上,协调好各省市分会及港澳台地区的红十字组织,呼吁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募集赈款。中国红十字会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对日本的救灾、灾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二,对捐赠款物管理规范,善款的利用更透明化,提高了自身的号召力和公信力。中国红十字会及时将款物送往日本,比如,为支援日本地震灾区福岛核电站注水冷却作业,3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接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日本灾区急需的捐赠的泵车,3月22日上午11时就由上海港启运,于当地时间3月24日凌晨3时抵达日本大阪。[34]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在接受捐赠时除了表示感谢和敬意,还多次表示中国红十字会将及时向社会公布为日本地震灾区捐赠的信息,并向日本红十字会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公开透明地使用这些款物。[35]4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社会发布关于接受为日本地震捐款情况的公告。另外,社会各界积极向红十字捐款、众多企事业单位将捐款通过中国红十字会转交日本的举动,也表现了他们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副部长任浩在接受捐赠时也表达了感谢。
    其三,有益的启示。日本9.0级大地震令人震惊,但日本社会在大灾难之后井然有序,从政府到民间,都以最快的速度和非常专业的方式投入救灾。处“震”不惊,有条不紊的救灾行动背后,值得我们去思索和学习。日本救灾体系不是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机制,而是个人、团体、民间组织、政府等方方面面力量整体联动的体系,各界合力协作联动。几乎与自卫队的反应同步,日本红十字会和中央共同募捐会等民间组织,很快就在社区、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头等设立了募捐网点,企业、社区、学校等募集的善款,最终都将通过日本红十字会和中央共同募捐会所辖分配委员会直接交给受灾者。[36]截至6月2日,日本红十字会和中央共同募捐会收到来自全国的捐款共251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3亿元),[37]就如何向东日本大地震灾民分发捐款,由日本政府研究的“比例决定委员会”决定,将按各受灾都道县对死亡人数及房屋损坏等受灾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分数估算发放给各地的捐款,管理非常规范。这些方面,对中国红十字会能力建设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1] 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将此次地震的震级修订为里氏9.0级,这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从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至20时,短短的7小时内,日本东北、关东大地震曾出现了4次不同的震级:分别为里氏7.9级、8.6级、8.9级和8.8级。(《7小时内震级四变》,《文汇报》2011年3月12日)
[2]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第一次地震震级为里氏6.2级,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15日13时31分,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38.6度。第二次地震震级为里氏6.0级,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15日15时23分,震中位于北纬40.4度、东经143.1度。(《日本本州岛东部及附近海域发生6.2级和6.0级地震》,《文汇报》2011年3月16日)
[3]《国内地震专家评价日本强震破坏力相当于20多个汶川地震》,《文汇报》2011年3月13日。
[4]《死亡9099人失踪13786人》,《文汇报》2011年3月23日。
[5]《日本遭遇三重灾害的警示》,《文汇报》2011年3月18日。
[6]《灾区面临“孤岛”危机,志愿者以各种方式支援灾民》,《文汇报》2011年3月17日。
[7]《日本经济复苏前景迷雾重重》,《文汇报》2011年3月13日。
[8]《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认为日本灾后重建或需5年》,《文汇报》2011年3月22日。
[9]《日本红会积极救灾》,《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2日。
[10]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网站:《日本大地震过去一个月后》,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japan-feature-2011-04-25,2011年4月25日。
[11]《日本红会积极救灾》,《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2日。
[12]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网站:《日本大地震过去一个月后……》,
[13]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网站:《日本大地震:红十字与红新月家庭联系网站》,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japan-news-2011-03-13,2011年3月13日。
[14]《高尔夫球手为日本地震募捐》,《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2日。
[15]《嘎嘎小姐为日本地震灾区筹款》,《京华时报》2011年6月24日。
[16]《文体明星助力日本救灾》,《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9日。
[17]《中国红会援日百万元人民币》,《京华时报》2011年3月13日。
[18]《中国红十字会再向日本灾区捐款2000万元》,《人民日报》2011年3月30日。
[19]《中日友协向日本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20]《复星向核危机救灾人员捐500万》,《国际金融报》2011年3月22日。
[21]《博鳌亚洲论坛向日本灾区捐款5万元》,《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5日。
[22]《中国民间掀起为日本捐款潮》,《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23]《总会公布接受日本地震捐款情况》,《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4月29日。
[24]《感同身受与“感恩的心”——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为日本地震募捐》,《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18日。
[25]《通过红会向日灾区捐款》,《人民日报》2011年3月25日。
[26]《四川各级红会向日本捐赠100万元》,《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9日。
[27]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苏州红会系统为日本地震灾区募集善款逾百万》,
[28]《湖南红会积极支援云南和日本地震灾区》,《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4月15日。
[29]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香港红十字会向日本地震灾区捐款三千万港》,http://www.redcross.org.cn/zx/yw/201104/t20110408_42093.html,2010年4月8日。
[30]《总会工作人员在日参与灾害管理工作》,《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18日。
[31]《对外友协、中日友协捐款10万用于救援》,《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32]《从Missing到Alive,不能放弃希望 中国红十字会为应对日本地震紧急启动“寻人转信”工作》,《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18日。
[33]《面对天灾,中日有难同当》,《人民日报》2011年3月13日。
[34]《三一重工捐泵车支援日本灾区》,《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2日。
[35]《中日友协向日本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18日。
[36]《日本救灾:各界合力协作联动》,《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3月22日。
[37]《日地震捐款发放标准出炉 1000多亿日元有待发放》,《中国红十字报》201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