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事业自信 奋力负重前行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3-5-21 9:18:5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104
 

坚定事业自信  奋力负重前行

    编者按:5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莫雷尔。习近平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消息经当晚《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本报特约几位红十字同仁和专家撰文,畅谈体会与感想。

     

   挥独特优势  推动改革创新

   

 

   ■ 孟纬鸿

    “这是对‘非常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对‘忍气吞声’、‘埋头苦干’的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的巨大精神鼓舞和信心提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红十字事业的理念自信、精神自信、价值自信。”

      孟纬鸿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毛雷尔先生时,“指出”和“强调”的中心内容。这是对“非常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对“忍气吞声”、“埋头苦干”的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的巨大精神鼓舞和信心提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红十字事业的理念自信、精神自信、价值自信。
    坚定事业自信,深刻认识红十字运动的崇高价值 一个半世纪以来,起源于战场救护的国际红十字运动,是目前全球唯一拥有188个会员国的国际组织。其强大的号召力,使其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自然灾害肆虐之地,还是事故灾难现场,都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红十字理念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以人类共通的“人性”、“人道”为基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融相通,距离老百姓最近,最具感召力、亲和力。所以,尽管网络上有这样那样的质疑的声音,但我们始终坚信,谣言终将破灭,理性必将回归。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红十字事业的理念自信、精神自信、价值自信。
    发挥独特优势,探索践行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的推进,中国红十字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是法治优势。中国政府不仅接受了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理念,加入了《日内瓦公约》等国际公约,对红十字品牌高度认同,而且有了新的发展。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使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政治优势。红十字会成为党和政府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受到高度重视;1994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聘请国家主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已成惯例,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也一直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兼任。去年7月,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三是组织优势。在我国,从中央到省、市、县,建有四级红十字会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开支均由财政保障,不需要从捐赠中提取行政费用,是政府支持人道事业的有效形式。完善的组织网络可以有效地调动资源、快速反应,提高人道救援的效能,雅安地震救援行动之科学、迅速全社会有目共睹。
    注重改革创新,促进保障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要求红十字会改革的呼声日高,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国情,必须与我国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协调同步,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不可盲目冒进,不能一蹴而就。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红会改革简单“去行政化”不足为据》认为: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又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客观上具有社会性、国际性与行政性三重特征,这些特征使红十字会与一般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有着多方面重要区别,改革必须在三重属性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政府背景成为一个优势,以促进和保障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推进红十字会的改革创新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环节。一是突出职能的科学界定。中国红十字会除承担具有“慈善”属性的人道救助职能外,还需要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政府不便、不宜出面的国内和国际人道工作任务,如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赠,宣传推动无偿献血等。二是突出内部治理结构。重点是优化行政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民主决策机制,提高组织执行能力,提升工作效能。三是突出信息公开。做到资金募集、财务管理、招标采购、分配使用等信息公开透明,切实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进而推进组织体制的社会性、开放性。四是突出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监督体系。
    优化人才资源,不断提升红十字工作者专业素质 加强红十字会能力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红十字工作者队伍。在这种素质要求下,他们要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心用情,即使做得辛苦也要无怨无悔,处处显示一个红十字工作者的高尚精神和无私境界。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是露出了人才不够、专业不强、准备不足的“短板”。身处舆论旋涡时,屡屡“技术变形”,甚至一张口就是一个“乌龙”,被动地一步步跌进网络“陷阱”,表明危机公关人才和经验对于我们是多么宝贵。
    可见,打破“人才瓶颈”是红十字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优化红十字会人才资源和专业结构,一是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拓展培训,加快能力提升;二是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招录、充实红十字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三是依托社会智库,购买特殊的专业技术服务,为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增强自觉  实现自强

   

 

   ■ 胡晓强

    “一些网络以谣言甚至蓄意污名化红十字会的现象损害了红十字会的声誉。对此,广大红十字人应找准反击谣诼和应对危机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

      胡晓强                                         

    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莫雷尔的消息播出后,在福州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关心红十字事业的社会人士纷纷在福州市红十字会官方微博“榕红在线”跟帖,给处在舆论漩涡中的中国红十字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一段时间来,一些网络言论以谣言甚至蓄意污名化红十字会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红十字会的声誉,干扰和破坏了红十字会的正常工作秩序,给红十字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此,广大红十字人应痛定思痛,找准反击谣诼和应对危机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用实际行动重塑形象,再现辉煌。

   坚定自信  红十字旗帜永远不会褪色

    回首国际红十字运动150年和中国红十字会109年历史,红十字会在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生存境况,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诸多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高度评价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150年来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莫雷尔也做出了对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谢意和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的表态,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创新,让人们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对此我深受鼓舞,我也要赞扬它在雅安地震中的快速反应。中国红十字会急人所急,通过实际行动捍卫了作为一个可信赖的重要人道参与者的信誉。”
    习近平的评价和莫雷尔的表态,充分表明了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性和历史性。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自己所从事的红十字人道事业充满荣誉感、自豪感,坚定对这项事业美好前景的信念,进而重拾自信。

   增强自觉  红十字精神需要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管理复杂程度的不断加深,红十字会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正视问题的存在,勇于拿起武器,敢于付诸行动,自觉维护红十字的声誉,捍卫红十字的尊严,光大红十字的精神,这是当前和今后我们面临的一项神圣使命。正如习近平所言,“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这一论述,给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思想上,我们要深刻认识红十字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运作上,要正确把握有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规律;行动上,要主动担当促进新时期红十字事业科学跨越发展的历史责任。

   实现自强  红十字事业必须创新发展

    习近平在会见莫雷尔时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愿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莫雷尔也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危机,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习近平和莫雷尔所强调和指出的,给我们发出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红十字工作,实现红十字事业自强的动员令。首先要强身健体打基础。接种好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安全参与等的“疫苗”,实施人才战略,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抗病防毒的免疫力和整体出击的战斗力;其次要改革创新抓根本。转变观念,自我加压,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努力打造捐献者安心、受助者舒心、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放心的红十字会组织;第三要突出重点显实力。“三救三献”作为红十字会的核心任务要紧抓不放,要建立和完善募捐和救助长效机制,以信誉获取支持,用品牌赢得配合,努力提高人道救助能力;第四要凝聚人道正能量。通过宣传红十字无私义举,树立红十字公益理念,弘扬红十字志愿精神,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形象,以圣洁无私正义的名义,向社会发出红十字人的最强音。
    (作者系福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使命与责任

   

 

   ■ 池子华

    “红十字会一定能够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赢得越来越多的公众信任,携手同心,共同参与到人道主义事业之中,为中国和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做出新贡献。”

      池子华                                       

    习近平主席会见莫雷尔时对红十字事业的高度评价,令人鼓舞。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次下发文件加以推动。此次习主席讲话,表明中国政府重视、支持红十字事业的决心不动摇。红十字事业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成立以来,无论战争救护、自然灾害救助,还是社会服务以及诸如推动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人体器官捐献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业绩。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尤其在公共外交领域以及国际救援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红十字人的光荣。
    诚然,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网络事件”以来,红十字事业及红十字人面临严峻考验。习主席讲话,对红十字人及志愿者,无疑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对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对此,红十字人应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新发展建功立业。
    首先,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光荣而神圣,红十字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逆境和舆情,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充满光荣感、自豪感,即便身处信任危机之中,也没有理由遮掩,更没有理由自卑。同时,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和使人信服的嘉言懿行自觉呵护、诠释她的圣洁,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份伟大事业。
    其次,正如《人民日报》刊发的《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指出的那样,“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是在社会上仍然有相当高的信任度”。截至515,中国红十字会系统接受雅安地震捐赠款物达85325.35万元。逆境之中,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爱心支持,特别值得我们格外珍惜。作为红十字工作者,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更应以超强的使命感、责任感,用心“善待这份社会信任”,这是红十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再次,要发扬光大红十字精神,必须让公众真切了解人道主义事业的崇高,这同样是一种使命。在网络上充满恶意的跟贴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红十字会,恐怕少之又少。这些网民中,不乏爱心人士,因为不了解红十字,才采取人云亦云群起围观之举,这也暴露出我们在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何构建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传播的“多媒体”,传播“正能量”,是人道主义事业的使命之所系,更是红十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次,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人道主义事业的圣洁。不能否认,尽管红十字会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改进,但绝不是可以任人嬉笑怒骂的发泄对象。国有国格,人有人格,社会组织也应该有自己的尊严,人道主义事业的圣洁更是不容任意践踏。
    总之,在习主席讲话精神的激励下,相信红十字会一定能够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赢得越来越多的公众信任,携手同心,共同参与到人道主义事业之中,为中国和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自信源于信念 

   

 

   ■ 张立明

    “社会民众越是厚爱,红十字会越要保持纯洁高尚,及时去除任何点滴的灰尘,越要珍惜和对得起公众的信任,经得起任何批评、质疑甚至造谣谩骂。坚持用行动、用事实说话,相信总有真相大白于天下、烟消云散的一天。”

      张立明                                          

习近平主席会见莫雷尔时的重要讲话,对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广大工作人员、会员、志愿者是莫大鼓舞,将增强和提高全体红十字人对发展红十字事业的自信心和高举人道旗帜的自觉性。
    自信源于信念。151年前,亨利·杜南在《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中建议,成立一种一视同仁救助交战双方伤员的救护团体(即后来的红十字会),并制定一个国际公约(即后来的日内瓦公约),作为这些救护组织的依据并支持它们的工作。在该书结尾,亨利·杜南展示了他的信心:各君主、政府和军官、军医都不会拒绝支持建立这样的“伤兵救护组织”,都会愿意帮助和支持这个组织履行救护任务,因为“人性和文明急切呼唤成立这样的伤兵救护组织”。
    亨利·杜南有理由展示他的自信,如今已有188个国家建立了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194个国家加入了“日内瓦公约”,组成了遍布全球的红十字运动。
    红十字人应该相信,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土壤之中,它既蕴涵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又是人类共同的道德高地。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接受和践行红十字精神。
    在我国,红十字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传播红十字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有了这样的信念,同时又能身体力行红十字精神,红十字会工作者就会在任何情况下,不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和干扰,都能充滿自信,坚定不移地为弘扬红十字精神、发展红十字事业不懈奋斗。
    旗帜引领前行。红十字精神不是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放眼全球,哪里有战乱、哪里有灾害、哪里有危难,那里就有红十字旗帜飘扬。全世界公认和通行的“红十字”,已成为人道救援、志愿服务、乐于奉献的象征,成为给予困境者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它无上光荣、崇高和神圣,能够引领社会汇聚爱心、形成众志成城的人道力量。2008年,为支援汶川地震,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募集了近200亿元款物;今年在“网络事件”引起的不利环境下,业已接受捐赠8亿多元,在全国募捐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明了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民众会一如既往的选择红十字会?因为红十字人在行动,红十字旗帜猎猎飘扬!“大灾大难面前,红十字会的旗帜最具号召力”,这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救灾特派员、志愿者侯晓涛在雅安灾区现场的深刻体会。
    当然,社会民众越是厚爱,红十字会越要保持纯洁高尚,及时去除任何点滴的灰尘,越要珍惜和对得起公众的信任,经得起任何批评、质疑甚至造谣谩骂,以博大的胸怀和铁肩担起“三救”的道义。广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头践行红十字精神,解囊捐款、无偿献血和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器管和遗体,竭诚地救灾救难。即使受到巨大的误解和委屈,也要义无反頋、忍辱负重,坚持用行动、用事实说话,相信总有真相大白于天下、烟消云散的一天。
    (作者系江苏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原载《中国红十字报》20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