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专版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4-3-31 13:19:50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299
 
广泛开展宣讲活动  大力传播红十字文化
——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运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马红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三次理事会上强调:“要深化理论研究,充分挖掘红十字文化内涵,推进红十字文化中国化,广泛传播人道理念,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这里提到了红十字文化的传播具有时代意义。深入而广泛的宣传工作是红十字组织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凝聚力量,开创红十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力开展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的传播培训,是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在第27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大上的承诺。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承诺的实施与实现,都需要各级红十字会和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嘉定区红十字会根据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需要,始终将红十字文化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凝聚并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组建了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注重发挥志愿者资源优势和自身特长,开展红十字文化传播,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加强组织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一)健全管理网络。统一的管理是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下半年,在嘉定区红十字会领导的创意和指导下,根据红十字工作开展的要求、红十字文化宣传的需要,结合红十字会法普及和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形成了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志愿服务部部长,红十字宣讲团顾问、团长、副团长、秘书长等组成的管理网络,积极做好“红十字宣讲团”的筹建、组织、协调和督促工作;同时区红十字会围绕宣讲活动开展的要求,引导街镇红会干部把宣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根据各街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宣讲活动计划,保证每月一次宣讲活动的正常开展,为红十字文化传播搭建平台。
   (二)建立志愿者队伍。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对宣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至关总要的作用。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是区红十字会在“嘉定区红十字演讲团”的基础上组建的一支热心参与传播红十字文化正能量的志愿服务队,这支宣讲员志愿者队伍由相关委办局、街镇红十字会推荐、本人自愿,年龄在65周岁以下,政治立场坚定,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投入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宣讲水平的基层百姓、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他们在区红十字会直接领导和管理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时代脉搏,为基层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他们是区、街镇红十字会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宣传红十字法律法规、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开展“三救、三献”红十字核心业务和红十字工作典型先进事例宣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让更多百姓了解并积极参与“人道救助项目”,用爱心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的任务;旨在在百姓中传播红十字文化,提升红十字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扩大红十字会组织的影响力、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的作用。
   (三)制定工作制度。为保证宣讲工作有序、有效、扎实的开展,区红十字会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区红十字宣讲团”的工作条例;编写了《红十字宣讲团记录册》;根据红十字中心工作的开展和宣讲活动开展的需要,梳理并编写了宣讲资料和ppt课件;同时制定了“2013年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工作计划”,为红十字宣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形成活动机制。红十字宣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运作机制的保障。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会议参与、培训交流、集中研讨、听课反馈、课件共享、现场指导、反馈记录等相关活动机制,做到年前有计划、年中有交流、年末有总结,保证活动有计划、宣讲有重点、现场有思考、群众有反馈、问题有改进、经验有总结,使“红十字宣讲团”工作开展日趋完善,不断提高。
   二、注重培训指导,提高宣讲能力
   (一)集中培训,明确宣讲重点。宣讲活动启动前,嘉定区红十字会召开了第一次宣讲团成员会议,让宣讲员们了解了“红十字宣讲团”的工作条例,明确宣讲工作任务和重点,特别是明确了宣讲的内容和侧重点。会上,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丽萍向大家提了相关要求,为宣讲团的正常运作指明了方向。2013年1月,区红十字会在区委党校对宣讲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会上进行了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和本区红十字会工作的介绍、《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春蚕之家”、爱心助学项目库等相关内容的宣讲等;进行了《宣讲的要点和技巧》的讲座;同时就宣讲内容、宣讲教材、宣讲课件等作了简要介绍。培训活动的开展,对宣讲员顺利开展宣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食粮,也为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供素材,丰富宣讲内容。对宣讲员来说,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大力传播红十字文化,丰富的红十字知识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区红十字会根据宣讲活动的开展需要,为每位宣讲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料,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知识。赠阅报刊杂志。区红会为每位宣讲员订阅了《中国红十字》、《上海红十字》、《嘉定红十字》《博爱》杂志等,供他们阅读了解,积累素材,增长知识。发放书籍资料。区红会把各类材料的电子文本以U盘的形式下发,同时为每位宣讲员赠送了《红十字宣传手册》、《大爱三十年》、《爱的传递》、《六五普法教材》、《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知识传播手册》等书籍,以及遗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相关事迹材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红十字法律法规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提供各类信息。区红会把上海红十字、嘉定红十字及造血干细胞俱乐部等相关的网站链接、红十字会各类活动开展情况等及时告知宣讲员,有助于他们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更好地开展宣讲活动。
   (三)交流研讨,深化宣讲内涵。为保证宣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宣讲工作的实效性,2013年2月26日,嘉定区红十字会在真新街道举行了“红十字宣讲团”成立仪式,开展了红十字知识宣讲;并组织全体宣讲员现场观摩宣讲活动,就如何做好宣讲工作进行了研讨;同时各街镇宣讲员介绍了各自的宣讲稿,大家就不同宣讲稿的框架构建、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团长对各宣讲员的讲课稿逐个进行了点评。年中,区红十字会又组织召开红十字宣讲团半年工作总结会,对上半年宣讲工作的开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对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红十字宣讲活动开展以来,在形式上体现了与百姓间的零距离、面对面;内容上体现了正能量和普及性。此次活动让宣讲员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别人的宣讲经验,也促进宣讲员们宣讲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区红十字会又根据宣讲团成员宣讲的情况,选出部分优秀的宣讲员成立了宣讲团教研中心组,就宣讲内容的选择、宣讲课件的制作、宣讲过程中方法的运用等进行集中研讨,更高的推进选宣讲活动的开展。
   (四)现场评点,凸显特色亮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挖掘宣讲员的特色和亮点,是提高宣讲效果的很好途径。为此,结合各街镇宣讲活动的有序开展,区红十字会组织力量,深入社区,聆听了每一位宣讲员的宣讲,并对的每一位宣讲者的宣讲情况进行了现场评课交流。在红十字宣讲活动开展过程中,凸显了很多亮点和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如:以提问贯穿始终,注重互动性;自制教具配合宣讲,体现直观性;渗透防病养生知识,贴近日常生活;讲解内容口语化,通俗易懂;结合家人亲身经历,具有说服力;两种语言交替讲,给人新鲜感;引导听众动脑动口,激发参与性;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以“讲故事、猜猜看”的形式吸引人。更有一位宣讲员选取了大量实例,在宣讲活动中体现了多元结合,即:普通话与洋经浜讲解相结合;录像和ppt播放相结合;提问和讲解相结合;宣讲与实地采访相结合;详讲和略讲相结合;本土活动与世界红十字活动讲解相结合;红十字文化宣讲和十八大精神宣讲相结合;近距离与远距离发生的事的宣讲相结合。有的宣讲员发挥区图书馆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的作用,开展红十字志愿者“周末故事会”导读活动,使红十字文化在少年儿童的心里扎根。
   为保证宣讲活动的顺利开展,各街镇红会干部都进行了认真的组织,每位宣讲员也都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和宣讲。每次宣讲活动现场参与听讲的百姓多则上百人,少者几十人。宣讲活动的开展,对各位宣讲员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同时也更好地扩大了红十字文化的传播面,让 “人道、博爱、奉献” 的红十字精神深入人心。
   三、广泛开展宣讲,传播红十字文化
   (一)深入基层,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
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在区红十字会的统一指导下,围绕宣讲“进街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的目标,根据各街镇不同的特点,在街镇红会干部的大力支持和有序安排下,本着“红十字文化宣传广覆盖”的原则,深入社区、学校,走进机关、企业,广泛开展宣讲,大力传播红十字文化。据统计,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员全年宣讲共计240场,听众为13649人。志愿者中最多的宣讲了24次,各位宣讲员均超过了全年要求的一月一次的宣讲量。这些宣讲活动的开展,更提高了基层百姓对红十字工作的知晓率,在提升红十字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扩大红十字会组织的影响力、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的作用等方面传递了正能量。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暑期青少年红十字知识专场,对青少年进行了红十字知识的启蒙教育,其影响和作用更是及其深远的。
   (二)注重实效,不断提高宣讲水平
   1、宣讲内容具有针对性。在街镇红会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下,区红十字宣讲团在宣讲活动中体现了以下特点:针对不同群体,宣讲内容注重对象性选择。红十字宣讲活动针对社区居民、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的听众群体,选择不同的内容。如:针对社区居民,以红十字文化知识、法律法规为主,渗透项目库内容,提高居民群众对红十字会的了解和熟悉;对于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宣讲活动,则选择红十字运动起源、红十字工作中的小故事等,让青少年朋友更多更全面的了解红十字文化;针对老年人,更多的介绍红十字会项目库的不同内容,同时大力宣传遗体捐献等方面的知识,弘扬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结合不同纪念日,宣讲活动尝试主题式开展。结合3月1日遗体捐献日,开展以“遗体(角膜、器官)捐献为主要宣讲内容的宣传月活动;结合5.8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救护日、12.5志愿者日等,重点开展红十字文化、救护知识、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红十字工作,积极加入红十字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围绕项目库建设,宣讲过程渗透专题性内容。“红十字宣讲团”成员还根据项目库的建设,进行救助救护项目、助学成才活动介绍、造血干细胞事迹宣传等,把嘉定区红十字特色工作、感人事迹向社区群众、青年学生等大力宣传、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红十字正能量。
   2、宣讲内容注重时效性。红十字的工作是贴近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宣讲团成员在开展宣讲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收集信息,做到:活动情况,适时介绍。如:红十字会“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造血干细胞集中血检、千万人帮万家等活动,让群众及时红十字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突发事情,及时融入。如:四川庐山地震、甘肃发生重大灾害等,红十字宣讲员都能及时从网上下载信息、图片等,在宣讲过程中融入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工作开展、接受捐款情况等,并进行连续、深度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红十字会在抗震救灾中的人道主义行为。重大事件,有机渗透。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赵白鸽常务副会长成功竞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等红十字会的重大事件,宣讲员们都能在宣讲过程中向群众宣传、介绍。
   3、宣讲形式体现多样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能更好的额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红十字工作。宣讲员们注重运用不同教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讲,具体表现在:互动式宣讲提高兴趣。宣讲员在宣讲过程中穿插提问,以必答、抢答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红十字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融入式宣讲拉近距离。宣讲员在宣讲过程中选择红十字会歌、《生命之歌》等音乐烘托现场气氛,让大家感受红十字文化的魅力;有的宣讲员还走到群众中去,与大家近距离沟通,采用现场采访、当事人亲自介绍等方式,活跃现场气氛。操作式宣讲生动活泼。宣讲员们根据宣讲活动开展的需要,准备了图片、视频、动画、PPT等教具材料,有的还让现场群众参与操作、演示,在看看、讲讲、做做中更好地理解、感受红十字文化的精髓。
   四、建议与思考
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宣讲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欢迎,更多的居民群众通过聆听宣讲等活动更全面的了解了红十字文化、红十字法律法规和红十字工作中的感人事迹,提高了对红十字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一年多来的宣讲活动开展,效果是理想的,作用是明显的。截至2013年12月,嘉定区红十字会共有遗体(角膜、器官)捐献志愿者871人,实现者116人;造血干细胞登记者2914人,成功捐献者12人。这对嘉定区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思考如何继续开展宣讲活动,更好地传播红十字文化正能量?
   1、加强管理,宣讲队伍稳固扎实。“红十字宣讲团”是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来自不同的街镇、机关和学校,年龄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做好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开展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为红十字文化传播发挥各自的作用,也是我们作为红十字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精心组织,宣讲活动深入持久。在今年宣讲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活动,把红十字文化传播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使宣讲活动更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3、突出重点,宣讲内容丰富多彩。宣讲员在宣讲过程中,除了要把红十字核心业务工作作为宣讲的重要内容,更要注重实际信息资料,应思考如何及时把红十字工作中的感人事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讲,才能更好地弘扬红十字正能量。
   4、不断拓展,宣讲形式灵活多样。宣讲员在宣讲过程中,在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基础上,如何根据需要采用灵活多种的形式进行宣讲,提高宣讲活动的效果?
   5、注重学习,宣讲知识更为丰富。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每一位宣讲员如何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宣讲活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积累资料,宣讲案例不断完善。对于各位宣讲员针对不同对象、结合不同内容开展的宣讲活动,一些成功案例的梳理收集、课件教案的整理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这对今后更好地开展红十字文化传播起着一定的借鉴和推动的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


 

为遗体捐献志愿者营造一个“家”
瞿大我
 
   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已31年。因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嘉定区就有不少社会爱心人士作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至2008年底,登记者已达400多人。但这支队伍平时基本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再加上由于分布面广、老年人比例高、相对比较闭塞,近年社会和家庭发展变化快、绝大多数登记者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很少,有时甚至信息不明,中断联系。因此,遗体捐献的实现率不够高,社会的影响力小,群众对遗体捐献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都比较低。为进一步倡导社会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感召更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为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提供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平台,嘉定区红十字会于2009年5月成立了嘉定区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又称“春蚕之家”联谊会),经过四年半的实践和探索,会员人数已达860多人,已初步将其打造成嘉定红会的一个品牌项目,其成效和特色日益显现。
做法与成效
   一、  完善组织网络,自主规范管理
   在联谊会的成立仪式上通过了联谊会的章程,明确了联谊会的性质、宗旨、会员义务、会长任期、经费管理等,为联谊会成立以后的合法、有序的运作奠定了制度保障基础。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者这支队伍中的人员情况比较复杂,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对象都有。因此,服务好这些对象,管理好这支队伍,首先需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班子。在区相关部门和老领导的支持下,联谊会聘请原区红十字会会长为联谊会顾问,推选原区委统战部副部长等好几位退休干部为会长和副会长,区社会志愿服务部部长兼联谊会秘书长。这些同志,德才兼备,有很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很强的组织能力,又热心于公益事业,在社区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借助这样一支核心力量,迅速形成了联谊会强有力的工作和管理班子。区红十字会在机关大楼为联谊会班子安排了办公室,在区红会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联谊会负责人自主规范做好遗体捐献登记、会员来访、咨询接待、联系慰问等日常事务和组织开展骨干培训、区层面的大型活动、指导小组开展活动等管理工作。将全区会员按居住区域划分为13个小组,每组确定1-2名能热心为会员服务的组长,明确了组长工作的职责,建立了“组长双月例会制度”、“组长年中、年终工作汇报、交流制度”、“先进组长评选表彰”等制度,确保组长规范、自主地开展工作、组织活动。2012年6月,联谊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审议通过了联谊会第一届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联谊会经费报告,并对联谊会章程进行了修改,选出了第二届工作班子,并为联谊会今后作工作了部署,使联谊会的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二、开展各类活动,激发会员热情
   联谊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激发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开展活动做到“五个结合”:第一,与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等为主要内容的红十字会普法宣传结合,组织举行嘉定区纪念《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活动,召开嘉定区纪念上海市开展遗体捐献工作30周年座谈会等;第二,与红十字会重大纪念日和其他重大节庆活动结合,开展纪念和庆祝活动,如元旦前的迎新联谊活动、国庆庆祝活动和重阳节的敬老活动,每年3月1日组织部分会员到青浦福寿园参加市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动,组织参与了市红会成立100周年的论坛,还组织会员协助和参与区红十字会举办的“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志愿者日”等活动;第三,与市、区红会层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开展迎世博志愿服务、组织会员参观世博会、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上街便民服务和宣传咨询、写春联、送春联、捐赠书法作品等活动;第四,与区老年体育协会、街镇社区开展的活动结合,组织会员旅游观光,参加迎春长跑、柔力球表演和社区歌咏队的排练和演出、市老体协举办的重阳登山等活动;第五,与兄弟区的联谊会和市各医学院校遗体接收站等单位参观学习取经结合,如连续两年与金山区开展了迎新春联谊活动,展示了双方会员的才华,增进了两地会员的友谊,扩大了社会影响,组织联谊会骨干到南京市红十字会学习考察,到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参观学习。
   三、深化服务内涵,彰显人道关怀
   经常性的联系沟通,细致热情的关怀慰问,以人为本的真情服务,是提高遗体捐献实现率和登记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联谊会从成立至今坚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覆盖全体会员的沟通联系持之以恒。以各小组组长为主,采用电话联系、上门走访、送红十字报纸和其他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定期与所有会员联系,尤其对新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的会员,要求组长必须及时上门与其本人和家属子女碰面、相互熟悉、了解情况。第二,对高龄会员、遗体捐献实现者家属等重点对象的慰问关心形成制度。坚持对全区80岁以上会员(约150名左右),每年7-8月份开展“送清凉”活动,1-2月份开展送温暖春节慰问活动,由区红会与各街道、镇的红会干部和联谊会的骨干分成若干慰问组,带着慰问品逐个上门进行慰问,4年来,已慰问500多人次,送慰问品5万余元。对遗体实现者家属,由联谊会会长、秘书长带领组长、街镇红会干部一同上门慰问家属,送上一次性慰问金500元,次年3月1日,安排家属到青浦福寿园参加缅怀纪念活动。第三、对遇困难的会员家庭给予特殊照顾。各组组长发动相对年轻、身体好、家庭条件较好的会员与身患重病、家庭有特殊困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会员结成对子,给予特殊的关爱与照顾。对个别失独老人、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的“老上访户”等特殊会员,联谊会领导几十次上门做工作,协调各方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区红会与区中心医院、区老年护理医院等共同倡导,为会员提供就医VIP卡,享受快捷特需的医疗服务和体检、医疗咨询等服务。联谊会对会员真诚的服务和悉心的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本区遗体捐献的实现人数已达116人,近几年的登记人数也超过了过去10多年的总数。
   四、拓宽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影响
   第一、每年三月份开展“嘉定区遗体捐献工作宣传月”活动,市、区红会领导亲自参加“宣传月”启动仪式,区、镇两级红会联动,采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集中宣传,声势大、覆盖面广、效果好。第二、坚持办好一份小报——《春蚕之家》(从2012年起改版为《嘉定红十字》报),至今已编印19期,为社会各大市民传递,如由本区作家撰写的反映遗体捐献志愿者崇高精神的征文《生命因奉献而美丽》(获市征文评比特等奖)被市文明办的《东方网》录用,并被区级机关党工委通过嘉定政务网向各级党组织转发。第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本区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连续三年走进嘉定广播电台直播室,通过“民生热线”直接与市民对话,向广大听众传播有关法规精神,介绍嘉定遗体捐献登记情况等。这种与市民的现场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本区还连续两年在《嘉定报》上安排了“遗体捐献工作”专版,发至全区千家万户进行宣传。第五、建立嘉定区红十字会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和嘉定区红十字宣讲团,到各街道、镇、社区、机关、、学校、部队和敬老院等进行巡回宣讲和巡回演出,宣传红十字精神和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第六、创作遗体捐献志愿者之歌——《生命之歌》,弘扬志愿者的精神。由联谊会副会长作词的联谊会会歌《奉献让我们快乐》被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同志定名为《生命之歌》,已连续三年在市遗体捐献纪念日主题活动中由本区红十字文艺宣传队上台演唱者。第七,利用红十字征文集进行宣传。本区志愿者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三十周年征文活动,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协助市红会编印了征文集《大爱三十年》,本区自己也在世博会期间编印了征文集《爱的传递》,发送各个方面,成为红十字精神传播的有效载体。
启示与思考
   第一点启示与思考:发挥“领军人物”作用是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关键。红十字志愿服务原则规定“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形式得到好处”。《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暂行)》中也明确“红十字志愿服务是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资源和时间,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行为”。同时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红十字会“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因此,红十字志愿者没有性别、年龄、学历、资历限制,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和政治见解。而且,红十字会相比其他组织具有“自身覆盖面广、动员力强、与群众联系更密切”等独特优势,它从事多种志愿服务事业,所以其拥有的志愿者人数多、其成员的复杂性也非一般组织所及。因此,红十字会更需要在其志愿服务团队中倡导奉献精神,建立共同愿景。要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让组织的价值观在志愿行动中得到体现,让组织的理念成为志愿者的信念,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整合在一起,形成内聚力与忠诚度,让志愿者与团队的目标最大限度的接近,实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红十字会也更需要在其志愿服务团队中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通过创设团结协作、民主进取的工作环境,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使志愿者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每支志愿服务团队中要有素质好、能力强、有奉献精神、有服务热情的“领军人物”作为团队的核心,这是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才能不断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才能确保高效率地完成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各项目标。嘉定区红十字会在筹建“春蚕之家”联谊会时就诚纳了一批“领军人物”,尽管他们都已退休多年,但与时俱进,老有所为,带出了好几个品牌团队,在本区红十字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点启示与思考:健全保障机制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往往都是专业性、社会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涉及法律、伦理、道德、医学等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所以,只有不断健全保障机制,真正做到投入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确保红十字志愿服务持续、有效开展。
   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随着志愿服务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本也开始增加,志愿服务的基本保障受到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困扰。因此,可选持争取政府投入、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等渠道予以解决。本区“春蚕之家”联谊会在筹备阶段即由上海嘉定曹王禅寺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嘉定区遗体捐献基金”,主要用于对遗体捐献登记者及实现者家属予以人文关怀和人道关爱,基金的设立为联谊会的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各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后,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得到加强,但由于目前对志愿者的管理措施标准还不够统一,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缺乏控制力、协调力,。所以,亟需从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制定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队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流程,规范操作。嘉定“春蚕之家”联谊会除了确立了章程以外,还制订和完善了“例会制度”、“小组活动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为联谊会有序、高效、公平、公正运作奠定了制度保障基础。
   三是建立志愿者绩效评估、激励机制。绩效评估可以让志愿者了解自己优缺点,为其指明问题所在、改进方向;激励机制是维系志愿者服务行为的外在动力。虽然红十字志愿者的行为不追求回报,但作为志愿者所属组织的红十字会如果能及时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将成为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开展的精神动力。本区红十字会经过近年努力,已形成区、镇和团队三个层面和目标激励、参与激励与荣誉激励三种类型的激励机制,促使各个志愿服务队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点启示与思考:传播红十字文化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打造品牌的根本。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是公益组织,其工作宗旨是为大众服务。因此,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是让更多社会力量和公众支持参与红十字事业,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所以,只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公众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红十字工作,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志愿服务,开展品牌创建工作,才能把品牌打造得越来越强。品牌来自文化的自觉自信,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要凸显红十字特色,所以,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要靠红十字文化来引领。品牌又是公众心中的口碑、烙印,需要反复传颂,方能铭刻公众心头,品牌创建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坚持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是红十字志愿服务打造品牌的根本。志愿服务是红十字事业的重要部分,红十字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红十字品牌创建也必须要融入大局。要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区的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教育中,融入地区的文化建设中。
   近年,嘉定区红十字会在强化红十字宣传方面已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应。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红十字宣传工作,宜从以下三方面继续深化努力。首先,应把宣传重点放在红十字文化上。红十字品牌从其内涵到外延,无不具有文化的元素,品牌运作本身就是传播红十字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把红十字文化中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融入其中的过程,筑牢红十字品牌的精神基石,才能使品牌创建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其次,应力求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如进一步构建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平台,进一步探索新闻媒体参与红十字宣传的有效方式。还可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多拍摄一些宣传红十字核心业务知识及优秀红十字志愿者事迹的视频短片等,插入电视台栏目中播放,或在各类红十字会议和活动的会前播放,利用各种时间、空间来宣传红十字品牌。再次,进一步抓好红十字宣传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团队发展的长效机制,尤其要选聘好团队的“领军人物”;要加强团队成员的学习与培训,提高队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红十字品牌形象与品牌效应的形成。
(作者系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春蚕之家”联谊会副会长)


 

让红十字会精神无处不在
潭智英
 
   众所周知,红十字会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以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应该说,这个组织从事的是非常美好与高尚的事业,我们应该弘扬他们的精神,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近两年来,我国的红十字工作却因为“郭美美事件”而颇受影响。而在校园中,也同样存在着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的实践和比较中发现,目前学校的红十字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重活动,但活动比较随性、零散;二是忽视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观照。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学校要对红十字教育工作有整体设计的意识,要注意让红十字工作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让红十字精神无处不在。
   我校是一所由完中拆一建二而成的初中学校,独立运作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一年多来,我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红十字会工作全面融入学校的文化理念和德育工作中,一把手亲自挂帅,努力健全组织机构,提高领导程度,把完善管理、丰富载体、全员培训、扶危济困、弘扬奉献等作为工作重点,形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整体设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一、把红十字精神融入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中,避免学校红十字工作走形式和空洞
   红十字会所宣扬的精神是“人道、博爱、奉献”。
   所谓人道,就是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人性的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那我们的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其实本身就是人道的体现。我们学校确立了“扬长存精,继承发展,打造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师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同时提出了“学生有特长,教师有创新,学校有特色”的发展目标。这不就是在褒扬师生的价值吗?而我们的学生培养目标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三主四会六能” [1]的学生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三主”即主动求知、主动取舍、主动创新。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参与的意识,促进他们自主求知、自主取舍和自主创新,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倡议和要求。
   2.“四会”即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1)会做人。指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具有高尚的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品质的同时,自身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会学习。包括两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在情感方面要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对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在能力方面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习惯。(3)会做事。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处理三种关系。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共处的能力;会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发展学生的管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能力;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积极履行环保义务。(4)会生活。强调学生要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六能”即能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能写一篇好文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外的语言(外语或方言)、能演奏一种乐器、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能有一项拿手的生活本领。(1)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幅好画)。要求学生在掌握写字方法的同时,能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2)能写一篇好文章。希望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情操、意志品质也得到提升。(3)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意外的语言(外语或方言)。强调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开放眼光。(4)能演奏一种乐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5)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情感,养成一生受用的健身技能和习惯。(6)能有一项拿手的生活本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感恩的情怀,养成一生受用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不难看出,我们“三主四会六能”的培养本质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让学生生活在虚幻世界中,而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立足;不只为学生升学作准备,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作准备。这些,不正是人道精神的体现吗?
所谓博爱, 是指广泛地爱一切人;所谓奉献,是指为别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而我们学校的德育理念——“用‘五心’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护航”也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种红十字会的精神。
   我们提倡的教师的“五心”是:做有责任心的教师——勇挑重担,求真务实;做有进取心的教师——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做有自省心的教师——终身学习,谦虚谨慎;做有平常心的教师——善待自己,看淡得失;做有感恩心的教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我们提倡的班主任的“五心”是:责任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爱心是纽带;公平心是法宝;宽容心是良方。
   我们提倡的学生的“五心”是:忠心献给祖国,学会尊重;爱心献给社会,学会理解;关心献给他人,学会合作;孝心献给父母,学会感恩;信心留给自己,学会创造。
   具备了这些“心”,师生不也就具备了红十字的精神吗?而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五心”活动,师生不也就把博爱和奉献化为具体的行动了吗?
   二、把红十字会工作置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课程化体系中,避免学校红十字教育的无序和盲目
   针对红十字工作重活动,但往往活动比较随性、零散的不足,我校着力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建构了系统化的红十字活动序列。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防艾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红十字夏令营、红十字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我校均在年初就纳入了德育校本课程计划,做到按时、按计划的有序实施,还形成了安全教育月、禁毒教育月等常规特色活动。
   针对红十字工作往往忽视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观照的不足,我们则注重植根于课堂,充分发挥学科德育的功能,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维度,以培养学生有人道博爱奉献之心、之智、之能为目标,积极开发学科教育中的红十字会知识,初步形成了分学科的红十字课程框架。如思想品德学科我们把引导学生通过法律层面了解红十字会的宗旨和义务,维护红十字标志的神圣和尊严,关注红十字的现时发展等作为教育重点;语文学科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道、博爱、奉献等内容,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等良好的习惯与品质;历史学科我们侧重让学生了解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和热爱自然的人道情怀;科学学科注重宣传疾病防治、毒品与烟草的危害和志愿无偿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自我防护和关爱他人;艺术学科则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体现红十字精神的影视、美术和摄影等作品,激励学生追求美的事物和美好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等等。
   三、实施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将红会精神带来的实惠辐射到方方面面
   1.德育托底——关爱特殊学生
为了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了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任务,尤其是偏差生的转化工作进行分解、细化,学校德育部门制定“德育托底(校内家长)”实施方案。让教育能力强的任课老师与班主任一起承担和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托底辅导作用,初步形成了个性化、亲情化和全员化的教育模式。此项工作自实施以来,每学期均有60名左右的教师积极履行“‘德育托底’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做着托底生的谈心沟通、家访联络、成长档案管理和与班主任的会诊等工作,成为了学生生活上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和生活中的益友。
   2.“三关”“三日”——关爱教职工
学校党组织和学校工会、教务处和政教处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职能作用,开展了关注学校发展(“三室”建设),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学科教师结对、班主任结对)、关爱退休教师生活(慰问和重阳节、教师节、门球队)的“三关”工程。又开展了“三日”活动,即党员的“安保日”——每周有一个党小组进行一次安全排查保洁工作;“保洁日”——每周二中午全校师生伴随着《劳动最光荣》和《团结就是力量》的嘹亮歌声,投入到校园清洁行动中作环境而努力;“月健康活动日” ——每月开展一次全校教职工参与的小小运动会,项目均为集体趣味项目。
这些活动的开展,或为全校教职工打造了整洁的工作学习环境,或为教职工创设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或为教职工营造了温馨的人文氛围,或为教职工提供了锻炼身心的契机,保障了教职工身心的愉悦、身体的健康和工作的成就感。
   3.爱心接力棒——关爱老宝贝
我校有一支“爱心接力棒”小队,是一支以服务独居老人为主的雏鹰志愿假日小队。该小队成立于1998年。时光荏苒,这支小队“爱的接力棒”已被无数的学生传承了十五年。
   “爱心接力棒”小队服务的第一位独居老人是居住在江桥镇杨柳社区的胡亦敏奶奶,她年过八旬,老伴已经过世,子女们都在市区定居、工作;她的下肢生有疾病,活动不便,生活起居有一定困难,耳朵也已听不见,与她交流全靠书写的方式。当队员们来到胡奶奶家中时,被她乐观开朗的性格所吸引,他们坚持每两周看望一次胡奶奶,他们把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带到了老人的心间。爱心接力棒小队伴随胡亦敏奶奶度过了13个春秋,成了她晚年生活的一大亮点。去年,“爱心接力棒”小队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位服务对象——杨柳社区的闵陶珍奶奶……
   做一天好事不难,困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天来到孤老家为她服务不难,可贵的是学生们坚持到现在,并将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风霜雪雨没有阻隔他们的身影,严寒酷暑没有打断他们的爱心,繁忙的学习没有停止他们送“爱”的脚步。
   红十字的光辉,也由校内辐射到了校外……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师生是可以在活动中、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书本里了解红十字精神的,师生也更是可以在学校创设的人文环境和和谐氛围中感受到人道情怀的。学校的红十字会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是一项让师生受益终生的工作,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把它不断地发扬壮大吧!
(作者单位: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


 

整合资源  深化内涵  创新发展
李曙霞
 
   学校红十字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我校红十字组织在区红十字会和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和《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规则》,以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为宗旨,以红十字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敬老助残”精神教育学生,通过课程融入、活动契入、服务深入丰富了学校健康教育思想内涵,有力地提高了师生思想境界。
   (一)课程融入,感悟人道真谛
   “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工作七项工作职责之一。为使学生能基本掌握一些必要的救助技能,以更好地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他人。近两年来,我校把“红十字急救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型课程的一个重要科目,进行了大胆尝试。我们制定了《红十字急救技能培训》科目设计方案:阐述开发背景、明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编制校本课程、落实课程实施、实施科目评价。
   1、投入资金,创设条件
   学校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确保红十字技能特色项目的建设。一是自制包扎用的三角巾、固定用的夹板等,便于课堂教学示范、讲课;二是配备两人一副急救包,便于学生课堂学习、模拟演练;三是特辟红十字急救技能培训室一间,以利于学校红十字队员的训练;四是征订红十字报刊,购买有关书籍,以利于师生的学习、研究与提高。
   2、营造氛围,辐射全员
   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了以红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黑板报、橱窗、荣誉栏、班级星榜、广播等阵地,介绍红十字有关知识,展示红会的风采。另外,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红十字知识竞赛。
   3加强交流,促进提高
   近两年,我们注意横向的交流活动。一是聘请区红十字会的老师来校指导。二是每学期与兄弟学校开展红十字包扎技能知识邀请赛,你来我往,互相促进。三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多媒体、DVD等进行学习。通过交流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红十字包扎技能的兴趣,培养了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更加发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两年多的实践,我校在把“红十字”知识和精神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又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自救自护本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献爱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活动中去。
  (二)活动契入,凸显博爱实效
红十字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我校红十字活动与学校品牌活动相整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贵在常态化、持续性,因此深受师生欢迎。
   1、团体辅导,自助发展
   一年级“走进封小”,让学生喜爱学校生活,乐于同伴交往,培养主人翁意识。二年级“我从哪里来”, 纠正出生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母亲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珍爱生命的情感。三年级“我十岁了”,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心、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将感恩之心化为自己的承诺之行。四年级“我是男孩(女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悦纳自己的性别身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五年级“我和伙伴”,让学生感受友情,初步建立健康的交往方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2、男孩女孩节,快乐成长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阳光教育,炫色生命”,让每个男孩女孩都快乐、阳光,我们为孩子创设了这个平台:男孩女孩节。连续七届男孩女孩节,通过与少先队雏鹰争章、生命教育显性课程、学校特色课程相整合,通过个体展示、小组合作、集体比拼、家庭参与相结合,使男孩女孩节活动更富有内涵,使体验更为真实有效,真正将快乐还原给男孩女孩,从而丰富校本品牌活动,张扬队员个性,凝聚集体智慧,体现队员自主。让每个孩子拥有三种品质:携带阳光、追求阳光、赠送阳光。
   3、社会实践,自主探究
   2010年始,学校确立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为全校性的社会实践体验半日活动,通过开发基地、课题引领、课程整合、设计教材、家校携手等全面开展“五旅程”:感恩之旅,以“感恩”为主题,以敬老院、幼儿园为基地,将感恩之心承诺在行。园艺之旅,以“美丽”为主题,以新泽源为基地,探寻花草知识,装扮美丽家园。健康之旅,以“健康”为主题,以超市、菜市场、蔬菜种植场、太太乐公司为基地,了解营养素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寻访之旅,以“寻访”为主题,以名人、名地、名品为载体,弘扬精神,传承文化。国防之旅,以“少年军校”为载体,以共建部队为基地,增国防意识,强身体素质。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十字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心,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服务深入,点燃奉献圣火
   志愿服务是红十字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坚持社区服务、爱心助学、校际牵手等志愿服务,培养了师生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推动了社会文明与发展。
   1、志愿服务增公信
   大年初一早上8时,离校较近的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家委会成员等如约齐聚学校,在祝福声中恭贺新年的到来。随后拿着学校事先准备好的清扫工具分区域分组进行社区清扫活动。大家铲的铲、扫的扫、畚的畚、捡的捡,有的还在旁耐心等待居民燃放爆竹尽兴后再进行清扫,垃圾装满了一个个橙色垃圾桶。刺骨的寒风没能挡住大家清扫的热情,虽然手背红肿了,但楼道整洁了,笑意也就荡漾了……连续12年的大年初一社区清扫活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队伍不断庞大,受到了居民的好评,提升了社会公信度。
   2、关爱篷车扬自信
   爱——树立形象:扬帆远航28次的“关爱大篷车”活动给行为偏差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辅——敦促形象:“星雨辅导站”的心理教师细致入微的辅导让他们学会了倾述,伙伴互助让他们体验了融入。助——规范形象:我们开展了党员牵手、家委会“一一向前行”牵手活动,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温馨的牵手,使师生之间、家庭之间互助协作。激——提升形象:教师充分挖掘行为偏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督——完善形象:驻校日、平衡梁、群言堂、开放日、家校通、阳光屋、无形线、亲子乐、和谐音等家校活动,家长们走进课堂,走近孩子,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底。
   3、校级牵手获共赢
   2006年6月我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庆宁小学签订牵手共建协议书,正式确立以“同一片蓝天同一种感受”为主题的牵手行动工程。援建封小流动图书馆,开展捐书赠卡活动;开设品读征文活动,共同交流开心阅读写作的快乐体验;举行入团、入队仪式,体验成长的快乐;邀请同场竞技,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教研,送教上门、校际研讨让师生享受同等教育资源;慰问川籍受灾学生,送上全体师生的真诚和祝福;资助白血病患儿,为他们筹资募款,解燃眉之急,接他们来到学校,缓伤病之痛。系列活动开展至今已有50多次,嘉定电视台、江桥镇新闻办和上海教育杂志进行了跟踪采风报道。
   献出一份真挚的爱心,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这是我们志愿服务的心愿。
   红十字事业是崇高事业,红十字工作是爱心工作。为了让人道的沃土在校园里继续培植,博爱的情怀传遍校园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奉献的热情化作幸福与温馨,我们将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深化红十字工作内涵,立足于红十字工作的优秀传统,努力辐射周边、服务社会,让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师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封浜小学)


 

凝聚爱的力量  绽放生命光彩
张洁
 
   为了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学生的心中,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的家园,我校一直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从营造氛围、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开展活动等几方面入手,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有保障,未来发展有基础,美好生活有理想。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为红十字会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校红十字会理事会,由校长亲任学校红十字会会长,分管校长任副会长,德育主任任秘书长,卫生保健教师任副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工会主席、团队干部、年级组长、骨干教师会员、骨干学生代表任学校红十字会理事,形成一个三级工作网络,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学校每年根据人员变动等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工作中,大家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为学校的红十字会工作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2、完善制度,落实常规。各项制度的完善是做好红十字会工作的有力保障,为此,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着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开展好各项工作。
   (1)坚持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红十字理事会会议,把红十字会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之中,根据学校实际,研究工作重点,及时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总结经验。与此同时,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红十字会会员代表大会,会中选举学校红十字会理事会,听取、审查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明确方向,为下阶段的工作指明方向。
   (2)加强培训力度。为了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学校要求红十字会员定期开展学习,并通过培训了解更多的红十字会知识,红十字会知识、运动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3)注重氛围营造。学校通过每周五的阳光列车,有效宣传红十字会的相关内容及开展的一些活动。同时,底楼大厅的宣传橱窗和校红十字会活动室,都有相关红十字会内容的宣传,并能做到定期更新内容。我们在努力营造浓浓的氛围,让全校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红十字的精神。
   (4)提高服务意识。学校成立教师会员小组,建有以教师为主的救护队,同时三——五年级各班均成立学生会员小组,开展好开展“三定一包”活动(即定服务对象、定服务人员、定服务时间、包服务内容),每周轮流到卫生室协助开展工作,每学期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活动,培养红十字会员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思想。
   (5)落实入会工作。每年四月,随着五年级学生的毕业,我校都要在三年级学生中发展一批新的红十字会员。学校事先下发红十字会员申请表,在自愿的前提下,让学生认真填写,经过学校审核之后方发展其成为新会员。另外每年也有新教师加入到红十字会员的队伍中。
   (6)保障活动经费。目前,学校红十字会员都按照《中国红十字会会费管理办法》缴纳会费,每年的会费收缴率都达到了100%,其中20%上缴上级红十字会,80%留学校红十字会。会费的支出有明确的帐目,与此同时,学校每年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各项活动。
   (7)完善评优机制。每学期,学校红十字会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如红十字小报的评比,黑板报专刊的评比等活动,纳入到班级日常工作考核之中,对于一些优秀的班级都会予以及时的表彰,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可以参加红十字的夏令营活动。
   (8)健全档案管理。学校开展的红十字会工作,包括制定的计划,总结,开展的一些活动等相关资料,经过整理统计,全部归档。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工作能力——为红十字会工作开展注入活力
   1、注重学习。学校红十字会结合每年订阅的《博爱》、《中国红十字报》、《上海市红十字报》等报刊杂志,通过广播、录像集中学习和下发资料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红十字基础知识及健康知识,并在校内开展一些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2、加强培训。我校利用暑期对200名学生会员开展了急救知识培训,加强了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爱心奉献精神,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置能力。至2010年8月,我校全体班主任和体育教师都参加了区教育局和区红十字会联合主办的急救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急救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我校还外请专家为全体师生做安全教育讲座、意外伤害事故等讲座,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校园逃生演练等活动。上海市少年儿童住院互助基金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共济精神。在这方面我校对班主任也加强了培训,在班主任老师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参保率达到了100%。
   三、依托活动载体,开展多样活动——为红十字会工作开展搭建平台
   1、认真开展好纪念日活动。纪念日活动是弘扬红十字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校紧紧依托这些载体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5·8”世界红十字会纪念日,我们都要营造氛围,拉横幅、张贴宣传画,并通过广播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开展会员宣誓仪式。神圣的宣誓仪式,让会员们进一步坚定了信念。活动当天还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得到了师生的热烈响应,大家放弃午休时间,纷纷围绕在募捐箱前奉献一片爱心。
   2、认真开展好主题宣传活动。学校以《禁毒法》和防范新型毒品危害为重点,大力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班(晨)会课、拓展课上进行禁毒教育;各班布置了一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版面、利用星期四的班队课统一观看了禁毒宣传片、观看了一次禁毒宣传展板、组织了部分学生参加了“上海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活动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拒绝毒品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外“5·18”世界残疾日、“6·1”国际儿童节、“9·20”爱牙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重阳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作为契机,开展班报评比、主题班会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传播人道主义精神。
   3、认真开展好夏令营活动。学校每年下拨一定的行政经费用于组织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每次活动,学校都是事先制定方案,让一些优秀的会员参与到活动中,带他们走出校园,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在活动中传播红十字运动的知识,开展一些救护知识的培训。每一次活动,谁有了困难,谁受了伤,会员们都能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在这里得以体现。
   4、认真开展好校际牵手活动。学校每年和牵手学校都要开展活动。如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奉献,共捐书籍522本,练习本244本,笔1434支,橡皮98块,铅笔盒82只,书包25只,其他学习用品76份。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有不少同学为此买了新的学习用品。捐赠会上,两所学校的队员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学生们互道新年快乐,共祝学习进步。
   5、认真开展好帮困助学活动。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学校设立了红十字帮困基金,在每年的元旦、春节来临之际,我校都认真开展好帮困送温暖活动,切切实实将关爱送给困难学生。事先学校做了大量的排摸工作,认真调查、全面了解,确定了帮扶的对象,这些孩子有的自身疾病缠身,有的父母病重,有的是单亲家庭……为了确保学生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学校领导分成几组分别走访了这些家庭,详细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在送上了慰问金的同时,也送上了新年的美好祝福。关爱慰问活动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季里感受到了温暖,他们纷纷表示在新学年中要以实际行动使自身在各方面都能获得发展。
   6、认真开展好社区服务活动。马陆敬老院,作为我校一个德育基地,除了在重阳节这天开展活动之外,我们还定期地去开展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送去了水果,献上了鲜花,也送上了一张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以此表达对老人们的爱心与祝福。由于我校和敬老院老人们结成对子,每月定期为老人服务,清扫环境卫生,受到社区与老人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我校每年定期组织会员到社区开展活动,如在世界无烟日这一天,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对路人进行劝诫,在社区拾捡香烟蒂等活动,增强了学生服务的意识。平时总是进社区开展一些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的活动。
   四、多方携手共建,共创美好校园——为红十字会工作开展奠定基石
我校的各个部门紧密携手,紧紧依托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阵地,传播人道主义,开展人道服务,弘扬奉献精神。 
   1、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我校红十字会活动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红十字的精神。一些重大的节日教育活动,德育处、少先队组织就会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如在“六一”儿童节,我校开展了由温馨祝福、美好纪念、爱心义卖三个部分组成的庆祝活动。早晨,同学们在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进行了签名活动,为远方的青海玉树小朋友送去节日的祝福。还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把“六一”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三至五年级各中队共设立20个商铺,每个商铺同学们都创意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义卖口号,纷纷拿出了文具、玩具、杂志书籍等物品用以交易。活动结束后,少先队大队部通过大屏幕及时公布了各中队的义卖金额,并将钱款全部捐给青海玉树的小朋友。
   在敬老节到来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从小养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品德,营造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队员发出了倡议:号召队员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老人,尊敬老人,关爱老人,为老人献上一份真挚的爱心。少先队员代表前去看望了退休教师张志鹏和毛迎棣老师,为他们送上了美丽的鲜花、制作的贺卡和准备的礼物。两位老人收到孩子们的祝福,非常高兴,兴奋之余他们都对少先队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队员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弘扬红十字精神的主阵地。每周三的晨会课是我校健康教育课时间,班主任们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解基本的卫生知识及红十字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我们的新教材中,包含着很多“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内容,我校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学科教育与红十字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红十字精神教育。另外我校还专门编写了红十字的校本教材——《扬起生命的风帆》,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成健康、环保、安全和法制四个篇章。同学们通过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会具有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加健康的身心,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和自救办法。这本校本教材要求在班主任老师在拓展课上有效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十六字工作方针是红十字会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红十字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学校一直积极探索实践,紧紧依托课内课外两大阵地,做到两个结合、六个认真,传播知识,开展活动,凝聚爱的力量,绽放生命的光彩。
(作者单位:嘉定区马陆小学)


 

学校红十字工作如何摆脱边缘化状态
范玉侠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兼职红十字工作者,多年从事红十字工作,对红十字有很深的感情,但所见所闻,也有很深的感触,尤其是近两年来,学校红十字工作越来越边缘化,处于一种似有似无的状态。这种状况,不是一所两所学校,而是约90%以上的学校所共有的状态(本人了解所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领导停留在纸上
   学校的红十字会会长一般是由校长担任,而校长几乎没有经过红十字知识的培训,不知自身有什么职责,没有红十字工作的意识。红十字秘书长一般由学校的卫生老师担任,人微言轻,需要上传、请示,自身很难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管领导是管卫生的校领导还是管德育的主任,往往不是很明确,人责分离。不少学校的红十字工作没有实质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往往为了应付检查而轻描淡写添上一笔。
   二、网络成员停留在墙上
   一些看起来比较成熟的红十字网络,也往往停留在纸上、墙上,实际上不重视,结构松散,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活动较多停留在形式上
   每年的红十字活动多数仅限于红十字日的标语、宣誓等形式,风光的活动也只是极少数学生参加的区市级别的竞赛活动。占学生人数很少的红十字夏令营活动也差强人意,形式大于内容。红十字老师布置的主题班会活动比之于其他班会也比较走形式,效果不太满意。相对于教育局德育部门有布置的禁毒教育等工作,学校重视,有计划、有考核,学校红十字开展的活动量少,质量差。
   四、没有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虽然要求学校红十字工作纳入学校的计划、纳入德育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很少有学校将红十字工作真正纳入班主任考核的。没有考核就做不到真正的落实。学校德育工作以《两纲》教育为主导,红十字工作基本游离在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之外,谁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怎样结合在一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是什么?这不是一个在学校不具有多少德育职责的卫生老师(多数)所能做到的。
   五、脱离现实
   一些红十字会务知识比较单调、空洞,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比较脱离现实,搞这样的竞赛没有多少意义。而现实当中常发生的一些人道主义事件,又没有能够及时地与红十字教育结合起来,作积极引导。红十字并不遥远,但离学生、离学校确实很远。
实际上,小学的德育教育还是很丰富的,形式、内容也多样,但红十字工作不在教育局德育科和进修学院德研室的职责之列,而是列于卫生工作之中,这就造成了卫生老师负责红十字工作的现状,属于学校卫生方面可有可无的考核检查之列,故总是游离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是红十字会履行的七项职责之一。《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也作出了“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的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规定了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学习、宣传人道主义宗旨和红十字运动的基本知识;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开展由浅入深的相应的卫生救护知识教育和有关活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体现红十字精神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助人为乐等活动。由此可见,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德育工作,不应游离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作为一名热爱红十字工作的学校基层工作者,为此感到焦虑和痛心,为了学校红十字工作摆脱现状,作了如下设想: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领导是最好的加强领导,最好由分管德育的校长做会长,德育主任做秘书长,红十字活动的布置和考核由红十字会和教育局德育科联合进行,这样才能落实到实处。由班主任、少先队等组成的教育网络也能发挥实效,工作能顺利开展,而不是浮于表面。卫生老师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只负责部分具体事务,如红十字会务知识的宣传、救护知识的培训、协助德育室主任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红十字工作切实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而不是几句书面文字,要有具体工作措施和总结考核。
学校红十字网络要与德育网络交叉融合,而不是另成一体,要名副其实,能真正开展起工作。
   二、活动常态化
   红十字活动如果每年只开展一两次,会让学生有距离感,不能深入人心。常态化,就是与德育的常规工作紧密结合,不生硬地划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国际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1、在常规教育中渗透红十字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并无冲突,如“善言、善心、善行”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道德实践活动中,就可以渗透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
   2、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引申富含红十字精神的国际文化教育。
   3、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一些相关的主题教育中,都可以与人道主义、珍爱生命、救死扶伤等相联系,让孩子们有一个大生命的观念,以致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4、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如学校经常开展防空消防演习,可以结合红十字救护知识进行后续教育,即发生伤害怎么办。平常的演练中没有这些要求,而这些又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
   5、与家委会工作相结合。家长中人才济济,可以请有红十字工作经验或有救护知识、技能的家长,来校做讲座或培训,同时提升德育工作和红十字工作的质量。可以作为每学期的常规工作,与课程教学并不冲突,相信学生会很感兴趣,学校和社会都是双赢。
   6、红十字会务知识可以进入课本。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涉及的知识很广,可以在高年级的课程中讲解红十字会务知识,提高孩子们对红十字的正面认识,增加影响力。(人教版中是有的)
   三、与现实密切联系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应以红十字精神教育为主、实践为辅,但教育不是漂浮在说教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
   1、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的宣传,让孩子知道这是红十字会的一项实事工程,惠及了许多生病的孩子,充分体现了自助互助的红十字精神。
   2、当学校内发生一些需要救助的事件时,及时引导学生献爱心,激发人道主义的热情。
   3、当国内国际发生一些灾难事件时,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红十字机构的动向,认识红十字的功能和价值。如最近我国南海寻找失事船员的救援船和飞机上都有大大的红十字标志;一些动乱国家的街道上,除了有UN的车辆,还有红十字的车辆等。
   4、红十字日活动与助残周活动相结合。每年的5.8红十字日紧邻上海助残周,活动各自为师,也是流于形式的多,如果两者紧密结合,可以产生很好的活动效果,让同学们感到助人我也行,爱心我也有。
   总的来说,要让学校红十字工作摆脱边缘化的状态,必须转变现有的组织领导模式,让红十字工作和德育工作相结合,给德育工作者补课,还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一个应有的位置。
以上只是本人从现实出发的一些构想,缺少理论依据,仅供专家们参考。
(作者单位:嘉定区南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