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4-9-30 10:17:59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603
 

“救”在身边:红十字会与应急救护普及*

崔龙健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的指导和要求下,各地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相继重视和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培训和普及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中国红十字会也与时俱进,率先加入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全球备灾中心启动的全球通用急救手机软件项目,成为第一批17个试点国家红会之一。2014年春节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便与百度联合推出了“红十字掌上学堂”,向公众免费提供手机软件下载,并通过政府系统和媒介渠道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大力推介,以期推动应急救护工作的开展。这是中国红十字会面对自媒体时代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所做的一次主动应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红十字会在新形势下普及应急救护的努力和思索,这就是社会迈入自媒体时代以后如何向公众开展应急救护普及的问题。

 

一、应急救护与红十字会的主体地位

应急救护一般是指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或灾害时,有可能或已经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公众能够通过自身掌握的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在救援力量到达之前,对自身或他人实施迅速、科学、有效的紧急救护,以抓住“救命的黄金时刻”,最大程度控制事态的发展和扩大,达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的目的。应急救护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群众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是公众以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身份在第一时间进行的现场救援行为。

随着社会的变迁,应急救护的概念也逐步发生改变和扩展,涵盖了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处置、意外伤害与紧急避险逃生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内容,而在面向公众的应急救护普及时,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教授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两个方面。

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护的内容就有所不同。以常见伤害事故的现场急救为例,日常生活中时而遇到的意外伤害主要有颅脑外伤、胸部创伤、腹部外伤、骨折、肢体切断、烧伤、眼内异物和刺伤等等。遇到以上意外伤害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救护方式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某一种意外伤害,也要根据情形采取不同的应急救护措施。譬如胸部创伤分为胸壁皮肤软组织伤、胸廓骨折和胸腔内脏伤三类,前两类伤的处理主要是进行止血包扎,但第三类胸腔内脏伤按胸壁有无刺穿又可分为封闭性创伤和吸气性创伤。封闭性创伤因肋骨折断刺进肺中造成的,伤者会局部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会加剧;吸气性创伤多是胸壁为利器刺穿或折断的肋骨凸出胸壁外造成的,伤者呼吸时,空气不经过呼吸道,而是直接从伤口吸入胸内,同时带血的液体会由伤口冒泡而出。两者造成的原因不同,症状表现也差异甚大,其急救要点当然也就有所区别。因此,应急救护知识不仅信息量大,其专业程度也很高,普通民众了解和掌握起来并非易事,这也是应急救护需要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急救护应当是每一位普通民众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伤害、危重急症或突发公共事件,普通民众作为事件的当事者或目击者,如果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就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或伤病者采取及时、准确的初步救助措施,“尤其孩子吃东西卡住喉咙时,几分钟就会憋得满脸通红,甚至会引起窒息。还有看到眼前的人心跳骤停,几分钟往往会夺取人的生命。若旁边的人能及时进行对其心肺复苏,往往就会挽救一条生命。”[①]即使是遇到地震、洪涝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倘若公众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和防灾避险知识,相信一定能提高灾害应急救援的效果。

虽然应急救护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仅为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普及率,而我国城镇居民受过应急救护培训的比例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公众掌握的应急救护水平堪忧。所以,大力开展应急救护普及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它关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应急救护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生存技能,即是在面对突发状况和生命受到伤害时采取的临时性的能提高自身或他人存活率的紧急救护能力。也正如上述所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故而普通民众只能作为受众参与到应急救护普及活动中来。

那么,应急救护普及的主体是谁?就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综合来看,红十字会理应承担这一职责,这与其“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是相符合的。

普及应急救护是红十字会的历史使命。国际红十字运动和中国红十字运动皆肇始于战争,其最初的功能之一就是实施战地救护。当战争结束以后,红十字会救护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公众日常防护之中,包括疫疠和流行疾病的防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民众个人素质的提升,红十字会救护工作遂演变为应急救护。“从此,应急救护就一直都是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核心工作。向全民普及自救互救技术,组织群众进行现场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和光荣使命。”[②]

普及应急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三章第十二条红十字会履行的职责第二项中明确规定:“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 2012年7月10,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5号),向红十字会提出五点要依法履行的职责,其中之一即“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对红十字会提出了明确的建立应急救护培训机制要求。《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积极推动红十字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③]

基于历史使命和法定职责,中国红十字会在公众应急救护普及中一直处于主体的地位,《中国红十字会20002004年工作规划纲要》和《中国红十字会20062010年卫生救护工作规划》对于应急救护普及都有整体的规划和目标要求,“近年来,在全国各级红十字会的共同努力下,救护培训普及率显著提高,全国平均每年培训救护员300余万名,救护知识普及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④]这使得中国红十字会成为我国开展公众应急救护培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公益性机构。

 

二、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普及活动概述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得到各地政府和红十字会的积极回应,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救护“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通过回顾和整合各地近些年来开展的应急救护普及活动,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其一,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目前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一般是合并进行的,通过举办讲座或开办辅导班,先讲授基本的救护知识,随后进行救护技能的演练。譬如2014318,由义乌市红十字会主办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班开课,对来自各街镇的中心卫生院及市红十字志愿队的32名学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培训期间,著名急救培训专家马桂林老师现场授课,为学员讲解应急救护的特点及救护新概念、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心肺复苏等知识与技能。”[⑤]此次培训结束之后,还要对学员们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以及试讲考试,只有通过各项考核才能获得浙江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这批学员拿到证书后,将在各街镇和社区传授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应该说先培训志愿者成为应急救护培训师,再由这小部分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人去培训普通民众,这种模式弥补了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是可取的。而大多数的培训是面向普通民众的,2014年初,泰州海陵区红十字会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应急救护技能,开设了两起免费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等。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培训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让大家现场操作,边学边练。”[⑥]不管培训的对象是谁,就目前的培训内容而言,基本都能做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两方面的结合。

其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竞赛。竞赛是科学普及中常用的方式,此种模式既能检验应急救护培训的效果,还能调动公众的参与兴趣,同时也为不同地区的培训提供了交流的平台。20131220,吉林省红十字会就举办了首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来自全省9个市(州)红十字会和吉林省红十字会通化医院的10个代表队约50名选手参加比赛。大赛分为理论知识竞赛和实际救护演练两部分,考察红十字基本知识和救护知识。最后,吉林省红十字会通化医院、延边州红十字会获得一等奖。”[⑦]这类竞赛活动,不少地方红十字会都有开展。

其三,开通应急救护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科学普及的重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116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1.77亿,占比为28.6%,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5小时。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应急救护网络平台势必能够有所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和广东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平台是其中的典范,该平台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应急救护培训资料、视频播放、专题讲座、在线测试等。

前两种普及形式是科学普及最为传统的方式,而第三种类型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向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急救新概念”。三种普及模式尽管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都是以应急救护知识为基础的,彼此之间也时常发生联系,可同时存在于一次普及活动中,全国青少年红十字知识竞赛就是竞赛和网络于一体的一次普及活动。大赛自2013627启动至1026公布评选结果,为期4个月,通过在中国青年网设立的官方网站建设了网上红十字知识库和网络答题系统,“连续发布60余则国际人道法及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短文,近300万人次通过在线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超过23万青少年通过在线竞赛系统完成答卷。”[⑧]这种两种普及方式相结合的模型也可应用到应急救护普及活动之中。

当前在国家政策驱动和政府部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各地开展应急救护普及活动方兴未艾,大有掀起一波高潮的趋向,这对应急救护普及的推动意义无疑是积极的,然而由于应急救护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应急救护普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是普及方式单一,培训不专业。以上所述三种普及方式尽管传统与现代并存,但仍显得过于单一,缺少变化,可利用的手段和资源严重匮乏,其所能起到的普及效果也有待验证。至于培训,其不专业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教材方面,到目前为止,各地培训主要依赖教师的经验传授,全国没有权威、统一的教材可以参照,尽管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十分重视救护培训教材的编辑工作,也适时引进了《2011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但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或许是其救护培训内容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第二,师资方面,高素质、专业化、稳定的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较为缺乏,师资队伍是否专业直接关系到培训的结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体系,严格考核;第三,专业的培训基地少,各地的培训班大多临时开设,缺少专业的培训基地和演练设施;第四,培训时间短,培训班一般的培训时长为几个小时至几天不等,而应急救护不仅内容涵盖广,还需要准确、专业的现场操作,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给予学员应急救护师资或急救员证明,过于草率。

二是网络平台滞后,互动不积极。超过6亿网民的网络世界,为应急救护普及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空间,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建设并不理想。首先,网络平台数量少;其次,网页内容单调,设计过于严肃,知识更新严重落后;再次,没有互动板块,网民学习的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这种单线式的普及引起不了网民的兴趣,达不到普及的效果。

三是顶层设计不足,区域不平衡。由于当前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没有建立应急救护培训机制和体系,地方遂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沿海地区等发达省份开展的较为积极,部分市县已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了地方民生项目,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在内陆省份显得较为滞后,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凸显。

 

三、自媒体时代的应急救护普及

20037月,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由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两人联名提出的“We Media”报告,“We Media”的中文名称即“自媒体”,其二人对自媒体有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从该定义不难看出,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一般民众可以运用它收发新闻,加上自己的感受,与匿名在网络中的众人分享。”[⑨]通俗化解释就是普通民众通过电脑、手机转发微博、张贴博文、微信互动等实现网络信息的瞬间流转和传播。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公众参与度极高,这些优势都是普及应急救护所需要的,因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应急救护普及提供了一个新型渠道。

中国红十字会与百度共同推出“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是运用自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款手机软件依据《2011年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设计内容,“涵盖了出血、骨折、中风、心脏病发作等21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置方法,以及地震、火灾、洪水等20种常见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知识。当网友遭遇意外伤害,或身边亲友突发急症时,只需在‘手机百度App’或其他任意手机浏览器中,通过百度搜索‘急救常识’、‘心脏病急救’等关键词,即可进入该轻应用,依照视频、动画指示,分步骤进行自救互救。此外,网友还可使用急救轻应用的‘一键订阅’功能,把‘急救卫士’带在身边。”[⑩]软件完全免费下载,离线使用,不占用手机流量,不捆绑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使用时所占用的手机内存也很小。

    为了提高此款轻应用的知晓度,向更多的群众推广,中国红十字会和百度在宣传和推广上可谓不遗余力。除中国红十字向各地方分会发布《关于宣传推广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的通知》,将轻应用下载量作为评估地方红会救护培训工作的指标之一外,还有其他四项举措:“一是在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发布《春节常见疾病意外急救提示报告》,总结十类春节期间常见易发的疾病、意外伤害和解决方案,提醒公众学习急救知识,平安过年;二是发布温情篇、趣味篇、实用篇等三组漫画,虚拟卡通人物‘红十字急救侠’,通过百度官方微博、红十字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渠道发布,用轻松愉快的方式给用户温馨急救提示;三是百度官方微博发起百度急救轻应用互动问答活动,通过话题讨论,转发轻应用截图微博,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并了解急救轻应用;四是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飞鱼秀’栏目开展“你曾遇到的意外伤害”话题讨论,介绍急救轻应用,普及急救知识。”[11]

    中国红十字之所以如此大力推广,是因为“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就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代表红十字人道精神的大众项目,这是一个以应急救护为中心的公共服务项目,这是一个以新媒体、新科技为主导的创新项目,这是一个以学习挽救生命为目标的信息和知识平台。”同时她强调,“从此,学习急救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这些知识和技术全部依据最新的国际标准,得到各国红会的认可和采用,是科学、权威、可靠的。”该轻应用的启动上线,“开启了我国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的先河,它的推广不仅成为传播急救知识的新途径,好方法,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是为当地居民带来最科学、权威、可靠的急救知识,倡导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12]

“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轻应用的推出,不仅符合国际潮流,也是因应我国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的一次变革。据最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13]这是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受众群体,也是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工作的肥沃土壤。“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共有7家主流平面媒体和24家网络媒体对红十字急救轻应用进行了报道;中国红十字会、百度官方微博急救轻应用转发4537次,评论809次,得到网友广泛好评。百度官方微博急救轻应用互动问答活动共吸引500多名网友参与,直接影响5万多人。”[14]该款轻应用的推广得到红会系统内部、媒体和网民较为积极的回应是不争的事实。

“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也标志着我国应急救护普及正式步入自媒体时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平台,没有任何现成的案例和普及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中国红十字会的此次探索固然可喜,但也要冷静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譬如该款轻应用在急救知识方面存在瑕疵和争议的地方,而且在线测试只能考察网民是否掌握了基本急救知识,对于其现场操作能力则无法给予考核。因而自媒体时代应该如何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工作,是既现实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自媒体平台对于应急救护普及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运用得当考验着普及主体的智慧。

 

四、关于应急救护普及的几点建议

自媒体的优势在于受众的庞大和信息传播的迅捷,其劣势也显而易见,要想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护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传统的培训方式相较于自媒体而言,并未丧失其所具有的优势,二者并非不可兼容,而是能够相辅相成地运用于应急救护普及。关于如何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工作,在此仅提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红十字会的普及主体地位。

应急救护普及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在这方面首先应当有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统一和规范全国的应急救护普及工作,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利于普及工作的开展。其次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国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护普及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仅仅指出应急救护普及是红十字会的职能之一。毫无疑问,应急救护普及一直是红十字会的重点工作,其不但具有开展普及工作的历史经验,也具备实施的现实条件。然而目前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向公众培训的任务,二者职责重复,且在培训师资、教材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虽然明确肯定了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护普及中的主体地位,但该《意见》的出台,却让更多政府部门参与进来,极易导致某种程度的混乱局面。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办、市应急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织,尽管其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的出发点是好的,政府的重视也能为普及工作带来便利,但成立这样的政府组织,无疑削弱了红十字会的主体作用,而且政府部门的参与往往带有强制实施的性质,不仅不能博得公众的好感,反而会增加公众的抵制情绪。应急救护普及是一项公益性工作,应该由公益性组织来具体实施,政府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在机关人员培训方面予以配合。

(二)建立培训基地,健全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

目前传统的普及模式流动性和偶然性都较强,由于应急救护培训具有独特性、实用性等特点,应急救护只能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而在练习操作时又需要特殊的器材,流动式的培训班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各地应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由红十字会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包括师资考核、学员招生和考核、教材编订、发放证书等内容,同时基地可以在教学之余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尤其是面向中小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夏(冬)令营活动。

固定的教学地点、完善的教学实施,能够保障长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此外在教学时间上也可自由安排,对于白天不便参加培训的人员可安排夜间上课。对于培训过程,浙江省奉化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国其提出的“三阶段”设想是可行性的方案,即“第一阶段是理论阶段,参训人员自学培训理论资料、在教室收看培训理论光盘录像。完成理论培训后,安排人员参加理论考试。第二阶段是创伤救护阶段,理论合格人员安排创伤救护的模拟操作,先安排观看现场操作演示,达到课时后,分别进行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科目的实际模拟操作,由培训中心各个培训操作课目的义工进行相关指导。第三个阶段是预约操作科目考核。由红十字师资进行操作科目考核,采取多个操作科目抽考的形式,考试没通过可以补考,直到合格方可领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人员,可以随时来参加复训,直接安排模拟操作和考试,合格后加盖复训合格的证章。”[15]这个方案类似于目前驾校通行的培训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三)转变普及观念,塑造公众应急救护意识。

在科学普及领域,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科普学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科普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的活动。把科普看成是三个层面构成的立体,即从知识到思想再到文化。第二定律: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科学家、技术专家、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人)和受众(农民、城市居民、工人、青少年、领导干部、军人等)是平等的、互动的、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使受众能理解、接受并共同参与。也就是说科普活动是科普工作者和受众共同的活动,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第三定律:科普是国家指导、科普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社会活动。该定律意在说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但国家的投入和强力指导是不可缺少的条件[16]。严格来说,应急救护普及属于科普的范畴,科普学三大定律同样适用于应急救护普及工作,二、三定律所阐释的内容在上文中也略有提及。依据科普学三大定律,结合当前的应急救护普及现状,相对应的要转变三个观念:第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只是最低级层次的普及,塑造公众应急救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应急救护文化才是较高层次的普及;第二,主体和受众的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而不是单线式的传授;第三,国家和政府在应急救护普及中的作用是投入、指导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参与。

(四)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同有关部门、学术机构的交流。

理论研究和学术调查是科学普及的基础性工作,是展开普及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国家制定政策和顶层规划的依据。具体到应急救护普及方面,理论研究可以包括长效机制的制定;受众的水平分布和分群对策;普及工作的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普及现状调查和手段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和自媒体平台的运用等等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应急救护普及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作为交叉学科领域,既没有得到科普理论研究过多的涉及,也没有引起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足够的重视。学术调查不充分,理论提炼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应急救护普及手段的创新和普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应急救护普及作为科学普及的一部分,其理论研究完全可以借鉴科普理论研究的模式,因此,中国红十字会可以和中国科协及其理论研究机构——中国科普研究所展开交流和合作,借助于科普网络也可进行应急救护普及。还要加强同卫生医药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术的方式完善应急救护知识体系和应急救护普及手段的创新。此外,还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积极参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盟会开展的应急救护普及项目,勇于借鉴各国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我国的应急救护普及及其理论研究。

总之,应急救护普及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公益性项目,现在可供选择的普及方式愈来愈多,在运用不同手段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发动公众主动参与,还要注重对公众应急救护意识的塑造,以期公众在遇到危急时刻即使是在下意识中也能应急救护。应急救护普及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要想实现国际联合会提出的“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接受急救培训”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红十字会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 苏州大学2013年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博士学术新人奖中国史项目资助,项目编号5832001713

[] 陈金路、牛瑞超:《40名红十字志愿者现场学到急救技能》,《聊城晚报》2014318A12版。

[]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11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中文版前言》,201111月内部资料,第4页。

[] 《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zwgk/2012-07/31/content_2194990.htm

[]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11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中文版前言》,201111月内部资料,第4页。

[] 石薇:《红十字会举办首期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义乌商报》2014324

[] 《海陵区红十字会开展免费救护培训》,《泰州晚报》2014319

[] 《吉林红会举办首届应急救护技能大赛》,《中国红十字报》20131227

[] 张楠:《全国青少年红十字知识竞赛评选结果揭晓》,http://news.youth.cn/gn/201310/t20131026_4094219.htm

[] 孙玉双、戴璐:《传统主流媒体应对自媒体挑战的策略》,《青年记者》201135期,第38页。

[] 《中国红十字会与百度联合推出急救轻应用》,http://www.redcross-sha.org/Home/View.aspx?id=8399

[11] 《中国红十字会与百度联合推出急救轻应用》,http://www.redcross-sha.org/Home/View.aspx?id=8399

[12]周小璐:《“红十字急救掌上学堂”推广启动仪式在京举行》,http://news.youth.cn/gn/201311/t20131103_4138583.htm

[13] 张辛欣、沈洋:《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手机网民人数5亿》,《广州日报》2014117,第A10版。

[14] 《中国红十字会与百度联合推出急救轻应用》,http://www.redcrossol.com/sys/html/lm_8/2014-02-11/105041.htm

[15] 王国其:《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思考》,《中国红十字报》20131213

[16] 参见周孟璞、松膺:《科普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