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道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4-10-17 22:36:2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629

让人道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纪实之一

编者按:

近年来,上海市红十字会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积极探索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深得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在第二届亚太地区青年峰会召开前夕,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全面介绍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以期相互交流、互鉴互学。

■  郝如一  刘贵朝  路琮玮

“青少年是民族、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未来。在红十字青少年中传播国际人道法是红十字会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 这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对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深刻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红十字会以红十字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国际人道法传播工作,10年来在全市140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花结果。

辩论比赛的不凡魅力

匡蓓,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冠军——同济大学代表队伶牙俐齿的女辩手。回忆起两年前那段经历,她不禁眉飞色舞:“这个比赛真是太有魅力了!” 她说,比赛不仅开启了大家的智慧,锻炼了口才,增长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对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知识学习研究的兴趣,让同学们以人道主义理念和眼光去审视国际形势,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对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从2011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教委在每年春季举办“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迄今已举办4届。参加的高校从起初的8所增加到今年的40多所。“因为它适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国际人道法在高校传播的极佳方式。”上海市红十字会分管青少年工作的李明磊副会长强调说。

虽然每所高校只有4名辩手(三男一女)正式参赛,但从赛前的宣传动员到辩手培训,从预赛到决赛,从学习到观摩,“一整套动作”下来,国际人道法在上海高校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如今,这一赛事已成为上海高校唯一的全市性辩论赛,吸引着大学生热情参与;国际人道法及相关知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接受、传承和运用。

作为上海高校红十字文化传播的闪亮品牌,历届大学生国际人道问题辩论赛的举办,都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大力支持。代表处不仅派法律专家为竞赛队员授课,而且在辩题设计、辩手辅导、评委担纲、赛事点评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帮助。代表处主任梅拉还亲临赛场发表演讲。

“上海的国际人道法传播状况让我们很受鼓舞。” 梅拉说,“国际人道问题在这里被讨论和辩析,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人道法,这种传播是对当今国际人道行为的莫大支持。”

非同寻常的十年探索

拥有62年校龄的同济小学,门旁挂着“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知识传播与急救技能培训中心”的牌匾,在全市小学红十字知识传播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校长方向红自豪地说,10年前该校就成为上海市首家红十字学校,2008年又成为首批全国红十字模范校。

走进“培训中心”,各种各样的国际人道法教育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国际人道法基本知识被创造性地融入图片、实物乃至电脑游戏之中,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受到教育。一幅60厘米见方的棋盘引人注意,这叫“红十字知识游艺棋(小学版)”。这副极像跳棋的小玩意,也被赋予传播国际人道法的重大使命。

据介绍,上海市红十字会除在同济小学设有“中心”,还在华东政法大学设立了国际人道法研究与传播中心,在中山学校设有探索人道法教学与培训中心,辐射对象分别为高校和中学师生。据称,近年来仅培训中学国际人道法传播师资就达300余人次;培训内容则在“国际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

2004年底,上海市红十字会拉开了“探索人道法”项目的序幕。次年起,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全市中小学校按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专为13至18岁青少年设计的“探索人道法”国际教育项目,开展了系统性培训,以期将人道理念深植于每位青少年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人道规则防止或减少非人道的痛苦与伤害。

同时,努力使人道教育与学校的生命教育、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处长丛海鹰说:“教委支持学校利用专题教育时间为学生做国际人道法教育。”

李明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探索人道法”项目实施的若干环节,包括师资培训、讲义修订、教学观摩、主题活动、阵地建设、展示交流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他们还面向全市中学生举办了探索人道法系列宣传活动,包括教案征集、主题征文、书签设计等,并进行评比选优,奖励优秀作品。李明磊说,这些符合青少年特点、体现红十字特色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和互动性,增强了青少年学习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2012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对上海“探索人道法”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给予较高评价。代表处传播与媒体部主任马丁认为,上海市红十字会非常注重国际人道法普及推广中的分享与交流,多次邀请国际组织的专家、官员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并认真听取意见与反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为上海的青年学生建立国际人道主义视角发挥了重要作用。

泽人心田的校园文化

今年5月9日,以“红十字精神伴我成长”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五届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时任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部部长李江英介绍,从2010年起,市红会就与市教委联手举办一年一度、为期半年的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把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贯穿于上海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以此推进校园红十字文化建设。

历届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邀请专家学者办讲座、开论坛,开设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文化节主题歌、吉祥物、标识征集、微电影视频创作,红十字知识和急救技能比赛,海报、书签、招贴画、明信片设计征集,自编自演文艺汇演,“唱响心中的红十字”歌咏比赛等。

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市级红十字示范学校,也是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该校把“博爱泽人”立为校训,把红十字文化作为办校特色。踏入该校校园,浓烈的红十字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宣扬红十字精神的横幅、旗帜迎风飘扬,“博爱楼”、“博爱主题园”、红十字主题雕塑映入眼帘,走廊上红十字宣传橱窗、教室里红十字板报、校网站的红十字版块触目皆是,会议室甚至用一整面墙壁展示了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

亲自担任校红会会长的李建黎说,红十字文化对学校文明建设、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的极大促进作用。开展校园红十字文化建设以来,学校把相关内容列入课程教育,编印校本教材,以浓厚的博爱氛围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润泽全校1500余名师生的心田,有效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尝到了开展红十字文化建设的‘甜头’”。

上海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部周湘兰部长介绍,红十字文化进校园活动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建立红十字会的大中小学校,各校不同程度地尝到了这种“甜头”。

深受欢迎的急救培训

应急救护起源于150年前的索尔费利诺战役,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内容和中国红十字会的传统业务,也成为上海市各类学校校园红十字文化重要的“技能型”组成部分。

名为“东方绿舟”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位于远离市区的青浦,是一个占地五千余亩的“广阔天地”。营地教育活动部部长黄一鸣介绍,营地从2010年起与市红十字会合作,承担了每一届高一新生的国防教育军训中的急救训练任务,并在次年合作成立“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现场初级急救培训东方绿舟基地”。

营地拥有良好的培训条件和上百名急救师资,每年有8万至10万余名高一新生轮流封闭训练10天。每年11月,市红十字会还联合教育、气象、消防、地震、交通、民政等部门在基地举办上千人参与的全市中小学生识险避险、安全保护、自救互救训练成果汇展和评比。“这意味着,若干年后会有成千上万上海市民有在营地训练的经历,红十字文化就会被带进上海的大街小巷。”黄一鸣说。

除高一新生的急救课程,各大中小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安排不同难度的现场初级急救训练课程,作为校园红十字文化的技能型项目。为检验训练成效,各区县、学校还会组织不同规模的急救比赛或演练。每年的红十字文化节上,全市高校的急救比赛都是一场人气旺盛的“重头戏”。

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得到了各方热切关注及肯定。2010年世博会期间,时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克里斯蒂娜·贝利访问上海市红十字会时称赞:“上海走在了世界城市的前列。”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欧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