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标准化应急救援体系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4-12-2 22:59:5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687
 

建立标准化应急救援体系

——“九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综述

11221655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23日凌晨4点,从甘孜州红十字会备灾仓库调拨的第一批救灾物资紧急送到震中康定县塔公乡。四川省红十字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组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省、州、县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这是九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并良性运转的一个缩影。

2008年汶川地震伊始,到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云南盈江地震、四川芦山地震、海南威马逊风灾、云南鲁甸地震……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帐篷、物资,佩戴红十字标志牌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

机制:有序而高效

2007年,中国红十字会制定出台了《中国红十字会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自下而上报灾、自上而下指导、信息畅通、协调有序、分级救助、反应快捷、统一高效的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应急工作体系,红十字系统的综合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红十字会在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

2008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的灾害救援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发放救灾物资过渡到以防灾、减灾、备灾为基础,以救援、救助、重建为重点的全方位救灾模式。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说,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

这一切,缘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的两个月,堆积在机场无法及时运出的大批救灾物资,缺乏科学管理的大批志愿者,经验少且数量严重不足的救灾人员……无不凸显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体系的不足。

2009年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做了大量工作,着力打造标准化、科学化的应急救援体系。王海京说。

五年努力,成效初显。2014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当晚20时,中国红十字会首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总会、云南省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人员加入省政府救灾工作组,于当晚12时到达震中。与此同时,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令,中国红十字(青岛、四川)蓝天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云南)供水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中国红十字(宁夏、广西、青海)赈济救援队、云南省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相继赶赴灾区。

参与鲁甸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并长期活跃在灾害应急救援一线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灾害管理处工作人员蔡文男说:鲁甸地震救援工作中,红十字会第一批救灾物资当晚到达灾区,各专业救援队分批抵达,分别满足灾区群众不同需求,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体系越来越有序、高效的具体表现。

物资:以满足灾区需求为原则

每次到达救灾一线,蔡文男随身总携带着一个U盘,里面保存的一份最重要的文件是一个EXCEL表格。这个表格记录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27个备灾救灾仓库内储存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有了它,我可以根据灾区需求随时向总会申请从最近的物资储备库调拨合适的物资

救灾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急需物资发放至受灾群众手中才能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就确立了逐步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的计划,并开始着手筹建备灾救灾中心。至1996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别在杭州、孝感、沈阳、成都、广州、西安建成了6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2007年出台的《中国红十字会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逐步形成以总会物资库(包括援外物资供应站)、区域物资库为重点,省级物资库为基础,灾害多发的地、县级物资库为补充的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规划要求尚未建设物资库的红十字会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建立本级红十字应急物资库,制定红十字应急物资库建设标准和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2010109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在北京落成。该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实现救灾工作高效运行创造了必要物质条件,也为进一步完善红十字会备灾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保证。

至此,中国红十字会逐步形成了国家、区域和基层三级备灾救灾管理体系和全国联动的备灾救灾网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有直接储备物资的备灾救灾中心已达27个,各省(市、自治区)、地区乃至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也相继建立,保证了灾害发生时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就近到达灾区。

五年来,在加大备灾仓库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中国红十字会着力打造管理科学、工作规范、反应快速的备灾机制。2010年底,中国红十字会出台《中国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物资库)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已逐步形成了从物资采购、入库、储存管理、出库流程,到物资种类、规格、样式、红十字标志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和标准,以期为各地红十字会建设自己的备灾救灾中心提供参考。此外,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推进备灾物资标准化建设,对储备物资的大小、尺寸、材质、面料、标识等制定明确规范。

红十字仓库的物资储备和调拨,一直坚持以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如红十字家庭箱,有食品类,包括食用油、大米等;有日常用品类,包括衣物、棉被、拖鞋等;有卫生用品类,包括洗衣粉、肥皂、牙刷等。近几年还增加了几种特别的家庭箱,如厨具箱,专门提供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品。所有种类家庭箱的设定,都是为了满足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不仅要让受灾群众吃饱穿暖,还要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更有尊严。王海京说。

队伍:建设一支来之能战的队伍

201488日傍晚,鲁甸地震发生后第6天,灾区龙头山镇葫芦路桥社灾民安置点的张阿姨终于不再使用因地震变得浑浊不堪的井水洗菜做饭。中国红十字(云南)供水救援队的到来让她和村民们用上了洁净水。

云南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番林介绍,截至812日下午6时,云南省红十字会供水救援队已为葫芦桥社、灰街子村等地送水105吨, 7100余人喝上了洁净水。

解决群众用水问题后,葫芦桥社安置点附近,一排排整齐的安全应急厕所也迅速竖起。大灾过后几天,群众个人卫生需求越来越迫切。占地约1.5平方米、高约2米的应急厕所,既能解决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方便问题,还可有效避免疾病传播,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日常储备100套安全应急厕所设备是中国红十字(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之前的标配“201412月底,新采购的350套设备即将到位,日常储备量达450套。将满足更多受灾群众的需要。番林说。

五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授旗建立了供水、大众卫生、搜救、医疗、赈济、心理援助、水上救生721国字头救援队。这些救援队在历次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按专业、分领域的救援队建设始于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通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向国际社会发出援助呼吁时,特别提出引入ERU的要求。来自西班牙、奥地利、英国、丹麦等国家红十字会的ERU以及德国红十字会支持的野战医院先后到达灾区,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医疗救治、安全饮用水和应急厕所等难题。救灾工作结束后,ERU装备和先进工作方法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各专业救援队建设的基础。

2009年开始,各专业救援队每年都举行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申报国家彩票公益金5000余万元用于支持救援队设备采购、培训和演练获得批准,从2011年开始执行,期限为5年,每年举办5期培训、5期演练。2011年,国际联合会捐助1500万元,分别为中国红十字(湖南、湖北)供水救援队和中国红十字(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提供500万元经费支持。来自政府与国际联合会的支持,进一步加快了应急救援队建设的步伐。

为了使救援工作更科学、更高效,中国红十字会制定了救援队标准化工作手册。王海京说:救援队建设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志愿服务,一专多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规范和指导各地红十字救援队建设和发展,为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需要为救援队组织体系、工作机制、预案制度、物质装备、保障机制等各项能力建设设立统一标准。”201111月,《中国红十字会七类救援队工作手册》正式出台。

专业救灾工作人员的培养也是近五年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工作的一大重点。长期在救灾一线工作的蔡文男对此深有体会:以前专业的救灾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人员流动速度快,大家在经验和技术上略显欠缺。几年培训和实战锻炼,现在各地红十字会都有了一批拉得出去,战之能胜的救灾工作人员队伍,他们有的是各救援队资深队员,有的是基层红十字会专职救灾干部,他们不畏艰苦,勇于担当。有了这样一批人,中国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工作才有了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01298日,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演练在京举行。各专业救援队现场模拟自救互救、灾后搜救、医疗救援、生活安置(包括赈济、供水、大众卫生)和心理干预等多项救援。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按专业、分领域救援队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科学、规范的救灾体系,敢打、能打硬仗的救灾队伍,使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中国灾害救助和救援的重要力量。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欧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