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就参加新四军 苏州88岁抗战老兵捐献遗体
14年前,抗战老兵陈国文立下遗嘱,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给医学院,作教育科研使用”;今年2月24日深夜,这位抗战老兵因病离世,享年88岁。家属为他兑现了遗愿。
昨天,苏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离休干部陈国文遗体告别捐赠仪式,在苏州大学医学部举行。在老人体内,至今还有战火中留下的炮弹弹片。他的遗体将用于医学教育事业。老人生前曾说,捐献遗体是自己能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做的最后一件事。
15岁参加新四军头顶留有炮弹片
1927年,陈国文出生于南通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1942年春,在南通当学徒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新四军六师十八旅部队。
15岁的他,成了团部的一名通信员。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淮海、渡江、上甘岭等著名战役战斗,多次英勇负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陈国文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
1943年,陈国文所在部队在高淳发展抗日武装。县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全苏联装备,北边是侵华日军驻守的南京城。由于两面受敌,部队最终撤退了,在撤退时陈国文所在分部队的一营为了掩护全团撤离,大部人都牺牲了。当时,天气很冷,有的人穿草鞋,有的人还光着脚,陈国文把发给自己的鞋让给了战友。
1948年,陈国文在一次战斗中,被国民党的炮弹击昏。一个弹片嵌在了他头顶内,一直没有取出。
老夫妻携手成为捐遗志愿者
“过去的条件,多艰苦啊。我刚参军时,当通信员,打着摆子、发着烧、赤着脚去送信……”这是陈国文在世时常常提及的事情,述说着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村里很多人参军,能活着回来没几个,姑姑家的两个表弟都牺牲了。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战场,我能活下来,很幸运。”陈国文于1982年离休,他一直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家庭慷慨解囊。他还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军队建设和国家大事。
2001年,陈国文从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捐献遗体支持医学事业的呼吁报道后,萌发了当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想法。“当时,他和我说这个想法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反对他,而是应该支持他。”陈国文老伴张幼玉说,“他思想开通,带头这样做,我觉得我也可以向他学习,我也要捐献遗体。”得知二老都要捐献遗体,两个儿子,担心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担忧将来连祭奠老人的地方都没有,但还是尊重老人的选择,在二老的捐献遗嘱上签了字。
现场和网络都可表达哀思与敬意
“我和陈国文在同一个党小组,他是小组长,我是支部书记,他待人诚恳、学习抓得紧。”与陈国文同在苏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的离休干部马法棠说,大概是五年前,陈国文告诉他自己要捐献遗体。“我记得当时他说,人死后,火化能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为社会做点贡献。一番话让我听了后很敬佩。”苏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政委邱亚东说,干休所有两对夫妇自愿捐献遗体,陈国文夫妇是第一对登记捐献的。多年从事遗体捐献相关工作的苏州大学医学部副教授陈尔齐说,老人的遗体我们将用于医学教育等方面,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人的期望。
捐献者的家属、亲友能不能以传统清明扫墓方式寄托哀思?苏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委员会成员、遗体捐献志愿者陆国备说,我市已在上方山为成功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设立了纪念园,与此同时还可以登陆苏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纪念网,网上祭奠表达敬意。另据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到目前,我市已有300多人成功捐献遗体。
(消息来源:苏州市红十字会网站 责任编辑:欧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