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华发表《闪光的足迹(五)》
2015年7月3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文章《闪光的足迹——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史事编年(五)》,全文转载如下:
1937年(10月—12月):冒着枪林弹雨前进,黑暗年代的人道之光
10月12日,总会集合旅沪各国名流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设南市难民区收容难民,至1940年6月,近30万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与救助。这一模式在南京、汉口等地得到“复制”。“南市难民区”案例与西班牙案例,共同催生《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诞生。
10月15,被称为“伤兵医院之冠”“打破世界纪录能容五千床位之大规模重伤医院”的首都医院于中央大学(今南京鼓楼医院)开办。
10月24日,上海市分会第十队队员龚维纲,郁善章等在浦东其昌栈码头救护时,遭日舰以机枪扫射,均受重伤。
10月28日(一说“25日”),曹惠丰、翁福根、王元发同驾车至昆山,行至洛阳桥附近有敌机10余架追车掷弹,三人遇难,汽车被毁。
11月13日,昆山伤兵分发站完成分发任务奉命撤退,途中“一部分人员路遇敌机轰炸,以致失散九名,迄今存亡莫卜”。昆山伤兵分发站自10月26日开办,至11月13日结束,在短短不足20天时间里,分发伤兵计达3200余名。
11月13日上海沦陷前后,经红会疏散安置的伤兵:杭州5750名,松江264名,苏州405名,嘉兴659名,吴兴321名,无锡67名,香港91名,宁波5607名,温州291名,其他1603名,伤愈归队895名。
11月16日,红会首都医院“奉令赶办结束”,所有全体医师护士,除遣散一部分外,其余200余人分三批撤退武汉,“听候调用”。
11月30日,苏州红十字会救护队20余人在队长蒋雄率领下徒步到达南京,参与首都保卫战救护工作。
11月,青浦分会努力开展掩埋工作,自11月27日至12月23日,共埋军民尸体866具,畜类尸体106具。
12月1日,上海市分会在宴海路二百七十号郁宅设施诊处所为难民轮流施诊,每日200人,药资号金一概免费。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分会会员和员工,奋不顾身,救护伤员、难民,掩埋死难者尸体,并设施粥站。据统计,从12月至1938年5月底,半年中,南京分会共掩埋军民尸体22371具。
12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23医疗队14人乘车北上陕北,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护服务,受到八路军留守处首长肖劲光等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并商定:第23医疗队到距离前线最近的第二后方医院(后改为兵站医院)协助工作,负责该院手术治疗任务;妇产科医师金茂岳、内科医师谢景奎及同行的第7、第39医疗队留在边区医院协助工作。第23医疗队在陕北的近800天中,完成各类大小手术3000余例,无一死亡病例。
12月,苏联红十字会通过苏联驻华大使,送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汇票折合国币336842.11元,用于救助中国难民。
中国红十字会会同上海国际救济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地方协会等团体,收容难民。至1937年12月,租界弹丸之地以及南市难民区共大小收容所300余处,难民多达20万。
该年登记在册的分会由464处减少到254处。其中,除少数分会未及更换新图记未列入统计,绝大多数分会因战争原因被迫宣告解体。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