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充电站”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基层干部培训项目纪实
时针划过12点,学员们仍不愿下课,请求老师再多讲一会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反恐学院副教授吴绍忠感慨:“你们是我遇到的最远、最勤奋的一批学员。”
“大家来自祖国最偏远的边疆地区,缺乏与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难免觉得时间不够用。”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郭燕说。“十大”前夕,乌鲁木齐市各区、县红十字会和街道、社区、学校红十字组织的25名专、兼职干部赴北京参加专业培训。
从2008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共举办类似培训班40期,培训了5000余名基层红十字会专兼职干部。
从西北边陲到祖国心脏
来自天山区的赵明自喻“一只青蛙”,从“井底”被知识的力量“提溜”到北京,不仅大开眼界,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回到新疆后,我要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画到墙上,画一张天山区红十字事业发展蓝图。”赵明说,来北京前,同事们就叮嘱她认真学习,把从首都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带回基层去。
让学员们大开眼界的,是训练中心经过多年摸索创新,总结出来的新型培训模式,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引导、合理的时间安排。“私人订制式的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是我们开展基层红十字会干部培训的特色。”负责干部培训项目的柳建华介绍,针对本期学员开展的专业培训,内容包括红十字运动知识,国际恐怖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反恐防暴应对方法等理论讲座,“三救”“三献”等业务工作方法,“博爱家园”项目管理等。学员们还前往北京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博奥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观访问,并与中华骨髓库、总会备灾救灾中心开展座谈交流活动。
“时间太不够用了,一分钟都想掰成两半用。”赵明说,以前开展工作,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做效果更好,基本是“上边发文下边照做”。通过这次从理论知识到工作方法、从经验分享到实践体会的多角度立体化的梳理型学习,回去再开展工作,可以做得更有目的性、更有创新性。
郭燕介绍,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九届理事,每次到北京开会都有新的收获,自己受益匪浅。但新疆距离北京实在太远,再经过中间环节的递减,到了基层所剩无几。因此去年底乌鲁木齐市红会召开理事会时,决定组织基层干部到北京参加专业培训。
今年春节刚过,郭燕与总会训练中心取得联系,安排在4月进行一场集体培训。
4月12日,25名学员抵达北京,入住总会训练中心。虽然培训地点毗邻王府井商圈,学员们大多也是第一次来京,但除了晚饭后在胡同里散散步,他们极少外出。
“北京以后还能来,但培训机会很难得。”来自乌鲁木齐市第39小学的马丽蓉老师感叹,“课程内容新颖,知识点多,课上不愿意落下一句话,课下不愿意失去一次讨论交流机会。”
打造红会基层干部学习交流平台
总会训练中心开展基层干部培训项目已有7年,专门针对某个地市开展专门培训这还是第一次。总会训练中心主任邵锋表示,希望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后这种专门培训将成为常态。
数据显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专兼职干部共约1.2万人,平均流动率达15%,尤其到了换届年,领导干部的流动率更高,许多新上任的常务副会长、部门负责人不了解红十字运动知识,更不了解红十字会工作,对专业培训的需求和渴望更高,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我们最多一年举办10期培训,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邵锋说,训练中心也在谋求项目转型升级,除了在训练中心开展培训项目,还赴各地开展专门培训,组织学员到红十字会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学习考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对基层红会项目专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也是基层干部培训项目的重要内容,如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这项旨在城乡社区开展非紧急状态下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的人道公益项目,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500多个社区顺利开展。
“各地情况不一,如何在项目主体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当地实情开展好项目,确保项目不走样、有实效,考验着项目执行地方红会干部的能力。”邵锋说,围绕这些项目开展专业培训,不仅能教给基层红会干部某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运作知识,还“授人以渔”,为基层红十字会拓展新的项目模式提供思路与借鉴。
“对红十字人而言,只有不断“充电”,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自我,才能适应人道救助事业发展的要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基层干部培训专家导师池子华说。
邵锋认为,当前政府职能转移在进一步提速,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将成为常态,红十字会干部必须加强能力建设,才能跟上社会治理进步的步伐。下一步,总会训练中心将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推进地区红十字会之间的学习交流,努力构建红会系统干部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桥梁和平台,为红十字会工作在基层的顺利推进夯实基础。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