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栏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6-12-9 15:41:34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01
顺应社会变化  拓展募捐思路
张立明
  江苏省红十字会已成立50周年。目前,全省13个市、106个县(区)都建有红十字会,现有基层组织5000多个,会员242多万,其中有红十字青少年会员210万人。近些年来,我会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赋予的职责,围绕国际联合会《2010战略》中提出的四项核心工作,以“三救”(备灾救灾、社会救助、群众救护培训)为重点,同时认真抓好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的传播、大力推进红十字社区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我省各级政府支持下,省和无锡、扬州、盐城、徐州等市红十字会建成了备灾救灾中心,省和各市以及部分县(区)红十字会建立了人道救助基金。十年来,全省红十字会共募集救灾救助款物达3亿多元、支援灾区2亿多元,支援外省灾区4000多万元;省红十字会连续十年在冬季开展博爱送万家慰问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3000万元的款物和从社会募集的100多万件衣被。这两年中,省红十字会投入近700万元资助孤儿、残疾或大重病等特困学生,资助困难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改厕、改水和实施养羊等扶贫项目。省和各地红十字会还以开办“博爱超市”、老年康复(护理)医院、博爱幼儿园等形式,给孤、老、残等困难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十年来,全省红十字会结合安全生产、职业培训、社区保健,在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行业和人群中开展现场救护培训,总共达300多万人次;还在全省主要公路沿线设立了500多个“红十字救护点”,每年现场救护各类突发事故达1万多起,对减少伤亡起了重要作用。省和各级红十字会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目前,全省无偿献血量已占临床用血量的98.39%,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对志愿者采样63000多人份,检测入库资料42000多人份,已有62名志愿者实现了捐献。省和各地红十字会主动协助卫生等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仅2004、2005年,就印发各种宣传资料37万多份,目前开始实施的由荷兰红十字会资助的预防艾滋病宣传项目,将会使更多的人受益。我会自1996年以来大力推进社区红十字服务,目前全省建立了1800多个社区红十字服务站,有2万多名红十字志愿者在社区中开展扶贫帮困、敬老助残、便民利民等服务活动。全国首批命名的22个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中,我省就有8个。今年又有2个市、10个社区申报全国示范市、区。1998年以来,省和各地红十字会采用培训班、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传播夏令营、制发光盘、录像带、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运动知识,先后举办省级培训班16次、市级培训班62次、县级培训班232次,培训6万多人次,制作发放宣传资料30多万份。省和各地红十字会在红十字青少年和捐献遗体、眼角膜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会各方面工作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联合会关于加强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要求,从红十字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来看,仍存在很大差距,应当努力改进和提高。当前,尤其要努力增强社会救助的能力。
  近几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最近又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促进公平正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正是红十字会“三救”工作的重点。虽然社会救助的主要渠道要靠政府,但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捐赠仍不可忽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国际联合会在《2010战略》中指出“动员富裕群体的力量,关注贫困群众的需要”是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基本职责。可见努力募捐筹资始终是红十字会履行自身职责、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工作。
  我会一直致力于多种形式的募捐工作,坚持重大救援活动和经常性募捐相结合,但经常性的募捐效果不甚理想,几次重大救灾募捐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1年特大洪灾,我会接受救灾款物近7000万元,90%以上来自国际联合会、总会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捐赠;1998年“三江流域”特大洪灾,全省红十字会接受捐赠款物4020多万元,90%以上则来自省内各界捐赠,其中支援外省300多万元。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说明我省广大民众和企业“社会公民”责任意识及其回报社会能力的提高。2003年抗击SARS和抗洪救灾,全省红十字会共接受款物8000多万元,主要也来源于省内。2005年初短短一个多月中,全省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到3000余万元捐款,则完全来自省内。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我省广大民众和企业“世界公民”责任意识在明显提升。在这些可喜的成效和变化的后面,除了红十字会积极主动、广泛宣传争取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以及广大群众收入的提高是重要因素。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募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密切相关,红十字会要有意识地了解分析有关新的情况,才能适应新的变化,使募捐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募捐救助工作最具影响的莫过于民众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回报社会能力的增强。有人在评价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助的差距时说,中国的富人、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慈善心,我认为应作具体分析。其实,对我国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虽然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它的核心却是仁爱。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济世利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而且不乏其人其事。但是现代公益慈善事业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社会救助行为。中国的富人、企业家并不缺乏爱心,缺乏的是建立在现代公民社会基础上的权利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现代公民意识是欧洲伴随着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消亡摈弃了臣民意识而培育出来的,由城邦文化而兴起的公民社会在欧洲已有500多年历史,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家成长也已有200多年历史。而中国的现代企业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起至今才20多年历史。西方已形成一种富人“回报社会”的理念,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如果富人死的时候仍然富有,那他死得可耻。”这话很有代表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现代企业家刚开始起步发育的时候,西方国家企业开始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CSK)建设运动,欧美的商业组织甚至还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8000” (SA8000)来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一些有影响的外资企业把这种理念带到了中国。如摩托罗拉公司提出“做中国企业好公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口号;已多年与我会合作助学的美国AO史密斯(中国)热水器公司的理念是“做社会的好公民”,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在GDP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江苏又是外资、台资和民营企业发展更快的省份,今年全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可达1万多亿元。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正在催生“公民社会”的发育,广大公民特别是富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而且开始具备一定的回报社会的能力。民营企业家武克钢讲:“我们要记住,第一桶金是社会对我们的贷款,如果我们是有责任、有良知的,那么对于这第一桶金的机会和贷款,就应该做到十倍、百倍地回报社会。”这可以说是代表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发展。我会今年开展“博爱在江苏、人道万人捐”活动和计划实施十个社会救助项目,得到了天地集团、金鹰集团、黄埔集团、金阳公司、南极星科技公司、红太阳集团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香港苏浙同乡会也多次给予援助,扬子江药业、苏州新宝制药厂、汇才等公司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信息后,主动与我会联系捐赠救灾款物或定向资助孤儿、特困生和困难病人,有的企业则对与红十字会长期合作开展救助项目更感兴趣。我省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及外资、合资企业较发达的苏州市,一些企业家主动组织为救助肾病患者的“德善”理事会,并经常开展 募捐活动,效果显著。这都使我们看到了拓展募捐工作可喜而乐观的前景。
  综上所述,我们红十字会要认真总结近些年募捐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是多向富人和企业宣传社会责任理念,增强回报社会的公益意识。我国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确立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法人地位。企业具有市场经济法人和社会公民的双重身份,不仅自身要发展,还应为社会和谐发展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行政摊派的方式进行。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和谐文化建设中,红十字会多向企业宣传,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使命和价值观的重建,有利于促进富人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非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二要用“共赢”理念争取企业捐赠。好的社会空间环境是企业免费获得的外部红利,如果企业仅仅满足于搭便车、单方面免费享受这种外部红利,这个红利就会越来越少。许多国际品牌企业从社会获得的外部红利回报远大于它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这正是他们对公益事业投资乐此不疲的原因。红十字会在争取企业捐赠中,也要为企业获得外部红利创造条件,如给予适当的媒体宣传、荣誉或冠名合作项目,提升企业的公益形象。当然要避免变成推销商品的炒作。
  三要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募捐。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红十字会募捐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如有的地区红十字会成立由企业家组成的专门负责募捐的“董事会”或为专项募捐的理事会,请热心的企业家参与策划甚至直接组织企业募捐活动;用舞会、音乐会、宴会、义演义卖等愉悦方式募捐;请企业给红十字会救助项目以技术或管理上的支持、帮助,等等。近几年我会某些做法也可以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升,如更多地以项目争取捐赠或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面上广泛宣传和争取重点企业支持相结合;建立既 方便捐赠者又方便受助人的博爱超市;让捐赠者或企业代表到救灾救助现场参加款物发放以增加感性了解和认同感;发挥网络容量大、传输广、速度快和图文并茂、更新迅速的特点,建好网上博爱超市;与媒体、金融、电信等机构或其他公益团体合作,互助互动 互补,共做公益事业。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募捐,协助政府给困难群体多些帮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作者为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

台湾地区红十字组织备灾救灾工作
谢昭隆
  一、台湾地理环境及灾害
  台湾为南北狭长型海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方,北临日本,南接菲律宾,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型态;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更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缘,因此台风、地震、豪大雨及土石流等灾害之发生与威胁,已成为台湾无法逃避的宿命。台湾主要天然灾害包括台风、地震、水灾、土石流,而主要人为灾害则包括火灾、空难、毒(化)灾、陆上交通事故等。
  二、备灾救灾概念沿革
  921大地震是救灾备灾概念分界点: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震央在南投县集集镇规模芮氏7.3级的大地震,造成全台2,506人死亡及失踪、11,306人受伤、房屋全倒与半倒合计106,685户,灾民人数达390,454人,损失惨重。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红十字会并没有缺席,挺身而出结合海内外资源,担负起灾变的救助与赈济的责任。也因为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冲击,让我们深切体认到,建立一套有效备灾与救灾体系及机制的必要性。
  救灾备灾之道首重观念(921大地震之前):本会在921大地震之前,专职人员及志工对红十字知识、原则及理念普遍缺乏认知与了解,且没有灾害管理知识,遇到灾害多为随机应变,大多数分支会人力经费不足,缺少掌握社会资源的能力。另外,总分支会互动不足,欠缺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整个红十字组织缺乏专业人力、志工及物资,也缺乏一套整体的、包括后勤支持程序的备灾体系。
  从灾难中学习、从经验中成长(921大地震之后):921大地震过后,本会了解了备灾工作的重要性、认知到灾害管理的需要,且明了灾害应变是有组织、有方法、有策略、有计划、有技术及有原则的工作,也体认红十字会是一个救灾、救难的国际性人道救援组织。本会亦察觉必须要落实社区工作,且在志工召募方面不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
  三、备灾计划
  一直以来,本会在社会上,活跃于办理急救、水上救生、居家照顾服务及寻人等业务,灾害发生时虽亦经常办理救灾服务,但是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备灾救灾策略与备灾体系。2001年底,在联合会921地震复建捐款余额与丹麦红十字会顾问支持下,开始规划备灾与组织发展计划,并自2002年6月1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止,为期4年分5个阶段实施。内容重点包括:
  1          广设备灾中心订定使用管理要点健全备灾体系
  2          扩大召募志工办理救灾备灾训练
  3          编撰与发行救灾备灾手册、训练指南
  4          培养种子教官加强传播红十字知识
  5          吸收专业知能增加专职同仁灾害管理能力
  6          促进与协助分、支会组织发展与互动
  7          建构总分支会之互联网
  8          成立救灾队
  具体成效如下:
  1          完成制定救灾及备灾作业手册,用以理顺总分支会救灾备灾机制。
  2          在各地建立共24处备灾中心(第25处为嘉义市支会备灾中心,将于本(2006)年底设置完成)。
  3          培训红十字人员:办理专职人员灾害管理训练、志工备灾训练及基础搜救训练,并完成编纂救灾备灾训练指南及教材。
  4          成立专业行动队伍(搜救队)。
  5          除了原有的陆上急救、居家服务及水上安全救生志工团队外,增加成立救灾(难)队、青少年服务队及社区服务队,以厚植志工人力与落实社区服务工作。
  四、本会志工类别及人数:包括急救类(25队,1,386人),水上安全救生类(51队,6,441人),照顾服务类(21队,986人),救灾(难)类(11队,440人),青少年服务类(77队,3,105人)及社区服务类(21队,557人)。合计206队,12,915人。(2006年08月31日统计)
  五、备灾中心筹设目的系为灾害发生时,能及时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物资及设备救助灾民,以发挥红十字人道救援精神。储存内容包括1. 救济物资;2. 救灾(难)设备器材;3. 通讯设备;4. 运输设备;5. 救灾(难)志工队个人装备。本会并订定管理要点,并提拨每一分支会各新台币80万元救灾准备金,目前已成为台湾唯一的备灾救援物流网络,并以此为起点,加强与政府及其它NGO之沟通、协调与合作。
  六、教育训练及演习:本会为提供救护、防治与赈济等服务,积极推广急救、水上安全救生、居家照顾服务、家庭保健以及救灾备灾等专业训练,总计开班受训人数达45万人次以上,尤其是CPR心肺复苏术训练更具历史与规模,是极具口碑的专业训练组织。成效如下:
  急救类教育训练:本项训练自1965年开办,内容包括急救员训练(20,000人/年)、高级急救员训练(900人/年)、急救教练训练(500人/年)、高级急救教练训练(30人/年)、心肺复苏术训练(26,000人/年)、驾驶人员急救训练(5,000人/年)、急救人员安全卫生教育(800人/年)及初级救护技术员训练(170人/年)。本会编订之各种急救训练教材则包括:《训练规章汇编》、《急救理论与技术》、《高级急救理论与技术》、《心肺复苏术》、《驾驶人员急救训练讲义》、《急救教练手册》、《高级急救教练手册》、《心肺复苏术及呼吸道异物梗塞急救法》、《简易急救常识》等。
  水上安全救生类教育训练:本项训练自1963年开办,内容包括水上安全救生员训练(3,000人/年)、水上安全救生教练训练(300人/年)及高级水上安全救生教练训练(适时办理)。本会编订之各种水上安全救生训练教材则包括:《水上安全游泳教学教材》、《水上安全救生训练教材》、《水上安全急流救生训练教材》等。
  照顾服务类教育训练:本项训练系于1991年开办,内容包括照顾服务员训练(500人/年)及居家服务督导员训练(20人/年)。
  救灾类教育训练:本项训练内容包括:专职人员灾害管理训练(2002年开办)、志工备灾训练(2003年开办)、基础搜救训练(2002年开办)、基础搜救进阶训练(2004年开办)、基础搜救复训(2005年开办)、赈灾伙伴基础搜救训练(2006年开办)及海外赈灾代表基础训练(2006年开办)。其中专职人员灾害管理训练已完训本会专职人员计6梯次共220人次。志工备灾训练课程为期2日,已完训本会志工计27梯次共1,562人次。基础搜救训练课程为期16天,已完训本会专职人员及志工计10梯次共349人;赈灾伙伴基礎搜救训练1梯次,包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香港及澳门红十字会计28人完训。
  土石流防灾暨灾民收容赈济演习:近年本会共举行过二次演习,2005年6月12-13日举行之「松鹤演习」于台中县和平乡松鹤部落办理,专职人员及志工计289人参演;2006年5月21-22日举办之「宝来演习」于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办理,专职人员及志工共310人参演。
  七、灾害应变:自2004年7月起每逢中央灾害应变中心开设,本会即派员进驻轮值,协助灾民收容、赈济物资调度,各分支会并多已纳入地方政府灾害应变体系,以人力物力配合执行救灾任务。且为发挥区域联防,整合救灾人力,本会以任务编组方式成立北中南东4个救灾大队,未来将定期组训、演练,于灾害发生时接受调度配合政府救灾。本会并编订(一)《备灾暨救灾作业手册》:使备灾救灾具备整体且统一的观念与程序,并提供实用的救灾作业方式。(二)《备灾救灾与组织发展指南》:以辅助专职人员、培训人员与志工。内容并可满足负责灾害准备或灾害应变的通才、企划人员以及专业人士的需求。(三)《备灾救灾与组织训练教学工具书》:提供本会于备灾与灾害应变方面的实用资料,同时亦涉及组织发展的范畴,还有实用的讲义及教材,可供训练活动使用。
  八、人道救援行动经验汇集
●                          不要将灾难事件定型化,灾难的冲击在不同季节、不同社会及不同政治环境,其效果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常说没  有两个灾难是一样的。
●                         援助最好先与受灾地区有关部门或对应组织联络之后,才开始行动;以免提供的援助不适切,反而造成困扰。
                        先了解受灾地区因应灾难而将采取之有关通讯、联络及监督等紧急应变措施后再行动。
                        受灾地区政府应该立即进行快速之需求调查评估。
                        如需要援助,受灾地区政府应尽快将详细规格及数量告知捐助者。
                        援助行动应尽可能互补,避免重复。
                      援助者不应该彼此在数量或速度上竞争,品质及契合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而言,外国医疗人员很少是真正需要的,主要是因为语言、风俗及信心的问题;不过如果语言问题可获得解 决或可相通,则仍能发挥作用。
                        因网络的使用,在这类灾难常有相当大的助益。人道援助的信息,并需公开流传以提供大众监督,并确保物资合宜地使用。
                         军方通常在灾难中能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后勤工作(地面运输、通讯与空中运输),因此不要忽略与军方的联系。
                        不要对媒体的报导反应过度,在得到比较详细的信息及需求评估后,再作决定。
                       不是天灾,都是人祸;没有意外,全属人为。
                         1×1,000≠1,000×1。一次治疗1个病人,治疗1,000人;不等于1,000个病人,同时治疗一次。
                       灾害防救工作最怕欠缺整合(1)计划与计划未整合(2)部门与部门间不协调(3)灾难或演习过后,系统不见了。
                       重建工作经常会面临之问题(1)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冲突(2)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复建工作经常会面临之问题(1)个人家户问题→小利(2)为下一次灾难做准备→大利。
                       重建的目的,应该要有防灾之观念,重建工作要问:(1)方法对吗?(2)花钱对吗?(有时花钱、效果及手法会与大目标冲突)。
                       所有的防救灾作为及科技,只有在危险地区的社群懂得反应,才有意义。
  九、结语:「灾害防救」已不能再将所发生的灾况,看待为单一的事件,而需顾虑其是否可能扩大造成区域危害,甚至影响及于全人类;因此建立多方位防救灾信息、经验、技术、教育及支持之区域交流平台,并建构防救灾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下最重要且不可避免之议题。
(作者为台湾红十字组织社会服务处处长)

 
香港特区红十字会义工发展与筹募捐款的经验
李天雄
 
第一部份:义工发展
17         香港红十字会「志愿服务与义工发展」的理念
 17.1       「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原则及理念
  ●           志愿服务是「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一,阐明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
  ●            义工是红十字运动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元素
 17.2       香港红十字会的使命宣言
  ●            我们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和训练义工,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得以助人自助,实践人道精神
 17.3       香港红十字会的义工政策
  ●            我们相信透过义工参与本会的志愿服务,可以:
           更多人认识红十字运动
           各项人道服务得以实践及发展
           红十字运动中的「志愿服务」基本原则得以体现
            困弱人士的需要能被本会察觉及响应
           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得以成长
          社会人士得以对本会服务作出支持、监察及确认
 17.4       香港红十字会对义工的承诺
  ●          尽量让义工参与本会服务的推行、管理至决策
  ●           协助义工了解服务的意义
  ●          保证义工将会得到适当的照顾及发展
  ●          鼓励义工按社会需要提供创新服务
  ●          接纳困弱人士参与志愿服务,达致助人助己
18      供义工参与的「志愿小区服务」范畴
 18.1   人道服务
  ●          赈灾及寻人服务
  ●          红十字运动及国际人道法传播工作
 18.2   保护生命和健康服务
  ●           输血服务
  ●          急救及心理舒缓服务
  ●          健康推广服务
 18.3   关怀服务
  ●           关怀病人
  ●          关怀困弱人士
 18.4   社区为本服务
  ●          社区为本服务
 18.5   专业及支持服务
  ●          专业范畴服务
  ●         行政支持服务
  ●          资源拓展服务
 18.6   香港红十字会义工类别
  ●         制服义工队伍
  ●        登记义工队伍
  ●         专业义工队伍
  ●          部门义工队伍
  ●         成人义工队伍
  ●          企业义工队伍
19      香港红十字会义工系统的特点
            自愿参与,按义工兴趣、志向及能力安排工作
           有契约精神,会方与义工均清楚双方期望
          由前线工作至管理及决策层次均会有义工参与
           重视工作素质外,亦重视义工个人成长的需要
           长期参与的义工为数不少
20      香港红十字会义工发展的方向
           人道为基,社区为本
         建立品牌,优质服务
          多元参与,各展所长
         义工发展,发展义工
第二部份:筹募捐款
1          传訉及资源发展部成立于2003年,功能包括:
 1.1       负责筹募香港红十字会一般捐款
 1.2       举办筹款活动
 1.3       宣扬红十字会的人道服务及精神
 1.4       寻找企业机构赞助
2          传讯及资源发展部 – 职员架构
3          捐款的来源及方式
 3.1       捐款的来源
  ●          政府及基金的资助
  ●          公众的直接捐款支持
  ●        企业的直接捐款支持
  ●         企业赞助
 3.2       捐款的方法 :  现金,支票,信用咭,银行户口转账,缴费聆,网上捐款
 3.3       捐款的方式 :  单次的捐款 或定期/每月捐款
4          主要经费来源
5          捐款服务用途
6          筹款方法
 6.1       定期邮寄筹募通讯予会员及市民
  ●         现有的会员及捐款人
  ●       输血服务中心恒常捐血人士
  ●        香港邮政直销函件
  ●        数据库公司的直销函件
 6.2       筹募大使组于全港各区招募每月定期捐款人
 6.3       鼓励企业/团体/组织等举办筹款活动,并以香港十字会为受惠的机构
  ●          「多啦A梦」电影慈善首映礼
 6.4       举办筹款活动
 曾举办的活动有 :
  ●          每年圣诞举办的「爱心相连」活动
  ●         「人道 人人道」活动
  ●          开心慈善行车日
  ●        小小慈善家计划活动
  ●         售旗日
  ●         全港爱心义卖筹款日
(作者为香港特区红十字会成人义工委员会主席)

 
澳門紅十字會志願服務工作介紹
宋文珠
  一、現況
  澳門紅十字會目前共有志願工作者五百多人(圖一) 。根據志願工作者的專業及意願組成了四個服務隊伍:
  (1) 急救服務工作隊
  (2) 社區服務工作隊
  (3) 醫護服務工作隊
  (4) 青少年團。
  志願工作者來自本澳各階層,包括在職人士、退休公務員、學生及家庭主婦等,他們利用餘暇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志願服務。
  二、 志願工作者的招募和基本培訓
  本會的志願工作是向所有澳門市民開放的,除本會青少年團以獨立及定期的形式招募外,其餘的服務隊伍均長期進行招募。市民欲申請成為紅十字會志願工作者時,首先選擇個人的意願及符合相關技能條件(圖二)。
項 目
年 齡
條 件
急救服務工作隊
≧16歲
己修讀本會「成人急救員課程」且合格
社區服務工作隊
≧16歲
所有市民
醫護服務工作隊
≧16歲
具備醫生、護士資格或護理學院學生
青少年團
13歲至18歲
中學生
 
    所有申請者均須參加澳門紅十字會的基本培訓,包括「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關懷與溝通技巧」、「急救技巧及器材應用」等培訓,申請者需考核合格,才能成為本會的實習志願工作者。實習志願工作者須在一年內服務時數累積達三十小時,才正式成為本會的志願工作者,才能獲發澳門紅十字會義工證。
  在本會還有另一群志願工作者---澳門紅十字會青少年團,團員全部為中學生,須接受筆試及面試,方能正式加入團隊。
  三、本會各項志願服務簡介
  3.1 急救工作隊
  本會急救工作隊成立於一九九二年,主要參與政府的民防計劃及為本澳政府、社團及各界人士舉辦的活動提供專業、免費的院前緊急救護服務,急救隊隊員全部經紅十字會學校培訓並有志參與志願急救服務的人員組成。多年來急救隊的志願工作者們,本著“救急扶危”的精神,利用餘暇,為澳門政府及各社團所舉辦的各類型活動提供服務。服務除了每年國際馬拉松(澳門區)比賽、動感亞洲挑戰賽、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以及每年春節期間的炮竹煙花燃放活動外,還包括了民間機構及社團的嘉年華會及園遊會等活動,僅在2005年急救隊提供了319次緊急救護服務,出隊時數達1,771小時,出隊人次為2,563人次,為760人提供了醫療救護服務。除了日常的救護服務外,急救隊的志願工作者們還肩負着社區急救知識的傳播及推廣工作,籍此提高市民對家居急救的認識以及對緊急意外處理的應變能力。
  3.2 社區服務工作隊
  為關注社會上易受傷害一群的需要,實踐『努力防止並減輕人們的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本會在2001年成立了社區服務義工隊,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獨居長者、單親家庭、弱能人士、院舍青少年等,提供各項的社會服務,透過定期的活動讓他們感受關懷和溫暖,例如:長者外遊活動,讓長者參觀城市的風貌,有益身心之餘亦有助增廣見聞;單親家庭的小孩常因為缺乏照顧而變得與人疏離,志願工作者舉辦的“齊創生活多姿彩”聯歡活動,讓孩子們學習群體生活;還有為院舍長者及青少年舉辦的“愛心電影欣賞會”;為智障人士提供的“創出生活新天地”;為兒童及青少年設立的“愛心寶庫”;為住院兒童提供的“愛心小教室”;每年秋冬季舉辦的“寒流獻愛心大行動”,將熱心人士捐贈的禦寒衣物、食品、急救用品等送到獨居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的手中;還有每逢節日舉行的“紅會中秋顯關懷”、“玩盡吃盡美食節”等活動。透過活動把溫暖送給每一位有需要的人士,同時透過活動宣傳了紅十字會“人道、博愛、志願服務”的理念。
  3.3 醫護服務工作隊
  醫護服務工作隊成立於2004年,是由一群現職醫生、護士、護理學院學生及醫學生所組成,主要的服務是定期在本澳的為長者進行免費的健康檢查,讓長者注意及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此外亦與各社會服務機構合作舉辦健康講座,推廣健康知識,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識。去年接受服務的人數達1528人次。
  3.4 澳門紅十字會青少年團
  為使青少年在德、智、體、群、美五方面得到均衡發展,2004年本會招募中學生成立了紅十字會青少年團。透過步操訓練、急救、護理、溝通及服務技巧、紅十字運動知識、野外訓練、賑災備災知識…等一系列的學習與培訓,青少年團已成為本會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團員除學習外,還要對外宣揚紅十字理念及實踐人道精神,服務社群。青少年團共有六個目標:急救護理、服務社群、增進友誼、宣揚紅十字理念、鍛鍊自我、擴闊視野。
  四、志願工作者管理
  志願工作者是紅十字運動的動力來源,良好的管理,有助會務工作的發展。
  4.1 制定志願工作者的權利及義務
  為使志願工作者明確自己在社會服務過程中的權力和義務,本會編制了“義工手冊”,“手冊”制定了志願工作者的權利及義務,獎懲制度以及服務保障(保險、民事責任的承擔、提供工作證明)等,“義工手冊”的制定為本會志願工作者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4.2 再培訓計劃
  志願工作者的培訓是確保本會會務工作持續有效的開展的重要保證,為此本會制定了一系列的再培訓計劃。「社區」及「醫護」範疇的志願工作者,可修讀「深造培訓課程」,課程共分為四個階段:關懷章、仁愛章、人道章、榮譽章。章節的內容由淺入深,包括:紅十字運動知識、溝通技巧、領導技巧、志願服務理念等。「急救」範疇的志願工作者,每年均須接受急救技術再培訓及每年的技術考核。除再培訓計劃外,亦會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興趣班及講座,增加志願工作者的知識面以及志願工作者之間的合作,例如:歷奇活動、手語班、手工藝班、電腦班、健康知識講座等。
  此外,每年本會均舉辦「義務教學交流團」,組織志願工作者與本澳的師生前往國內的偏遠地區由本會援建的博愛小學進行教學交流活動,同時亦向當地的老師及學生傳遞關懷之情。這類活動亦可視為培訓項目之一,因為在活動可體驗彼此互助的精神,且在活動安排方面,亦可訓練大家的領導才能,培訓之餘亦能收到教學交流之效。
  通過培訓除加強了志願工作者對紅十字運動的認識,提高志願工作者在服務技能方面的能力外,還增加了志願工作者對本會的歸屬感。
  4.3 獎勵
  志願服務是無償的,但為了對志願工作者服務社會的肯定及鼓勵更多人士投入志願服務。每年本會都舉辦「傑出義工嘉許日」,嘉奬在各個範疇中,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的志願者。透過嘉奬既宣揚紅十字運動中“志願服務”的精神,同時亦肯定了志願工作者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
  4.4 適當的工作安排
  志願工作者來自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性格及專長,若能妥善運用,則有助服務的整體素質。例如:擁有美術知識的志願工作者,將會安排其教導或與服務對象一起製作手工藝,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則被安排參與帶領長者外遊活動,具有醫療護理知識的安排參與有關醫護服務的工作等。這樣志願工作者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增強對志願服務的認同。
  4.5 危機的管理
  志願工作者的流失可能是每一個志願工作機構存在的問題,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志願工作者因工作改變而無時間參與志願服務;對志願服務的誤解,有的是為一時興趣、有的是因為朋友參加而參加等,這些都很容易造成人員的流失。
  本會為減少志願工作者的流失,制定了一些工作措施,首先在招募方面,所有申請者必須參與各項培訓及考核,這對真正有志服務社會的申請者來說,措施不會減去其參加服務的意願,反而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其次是加強志願工作者對紅十字運動的認識,增加培訓;第三讓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且組織能力強的志願工作者參與服務的策劃及管理,使志願工作者在服務中得到滿足,增強志願工作者的歸屬感。
  五、發展方向
  “志願服務”是紅十字運動的七大原則之一,“沒有義工,不成運動”。本會亦將繼續秉承紅十字運動的精神,積極擴展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同時不斷強化志願服務的工作能力。在「急救」方面,在繼續完善急救工作隊的組織架構上,積極參與政府的民防工作,擴展學校及社區的急救推廣工作,同時加強與臨近地區的技術合作及交流,促進本會急救服務的發展。在「社區」、「醫護」及「青少年團」方面,將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開展多元化的服務;努力開發有利青少年成長的工作,在校區加強人道法的宣傳工作;此外,將進一步強化志願工作者再培訓工作,促進志願工作者的自身發展等。力求使本會的會務工作能有效、有序的開展,促進紅十字運動在本地區的推廣。
(作者为澳门特区红十字会医疗服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