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老牛桥”带来幸福新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红会“弘扬红十字精神践行七项基本原则”活动赴呼伦贝尔市采访侧记
十月的呼伦贝尔,田野流金秋收忙。玉米地里,轰隆隆的农用车声不绝于耳。
10月19日,“弘扬红十字精神 践行七项基本原则”采访组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蘑菇气镇三合村,实地感受“红十字老牛桥”为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架起一座桥,挣起两份钱
三合村林木茂密,溪水清澈。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子却一度与世隔绝:每到汛期,用几根木头搭建的简易桥在湍急的河面上摇摇欲坠,只有胆子大的人才敢过河。交通不便造成很多危重病人因延误治疗而去世。
10月19日上午,采访组来到三合村,刚一下车,热情的村民们便围了过来。得知采访组来意后,村民们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说起“红十字老牛桥”带来的新生活:
“政府给我们村修了路,红十字会给我们建了桥,我们再也不怕山洪了!”
“桥修通了,来村里收玉米的商人多了。我们还可以自己开车卖蘑菇,一个秋天两份收入。”
此时,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农用四轮车从大家身旁的“红十字老牛桥”上通过。村民们说,“红十字老牛桥”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红十字会还教大家防灾救灾、逃生避险的常识。
村长佟胜军介绍,三合村的土地不集中,虽然村落在河这边,可种地需要到河的另一边。自从有了这座桥,下地干活方便多了,“不管我们在哪里,红十字会都想着我们,太谢谢你们了”。
通向幸福生活的幸福桥
呼伦贝尔市水资源丰富,河流数量多、分布广,境内的两大水系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分支出3000多条河流。由于呼伦贝尔市雨量大,使很多村落变成了水灾、山洪、滑坡的多发地带,桥涵毁坏现象时常发生。桥,成了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
2013年6月,呼伦贝尔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150多座桥涵被冲毁。为帮助该市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自治区红十字会牵头,用募集的呼伦贝尔市水灾灾后重建资金与老牛基金会援助资金修建了“红十字老牛桥”,充分发挥了红十字会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作用。
到2014年底,自治区红十字会共建桥20座,解决了4个县级市10个镇18个村32993名村民的出行问题,同时解决了物资运输困难的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自治旗。这里是呼伦贝尔市两大水系之一嫩江的所在地,河流众多,水资源占全自治区水资源的1/6,是整个呼伦贝尔市水资源的1/4。采访组来到莫旗腾克镇伊兰台村,46岁的达斡尔族村民郭生亮激动地说:“红十字会修幸福桥,政府铺幸福路,我们离幸福生活就更近了!”
自治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自治区红十字会和老牛基金会的修桥目标,这项工程与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契合,承担起了为政府分忧的责任,拉近了群众与红十字会的距离,从细微之处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