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史料】
那堪袖手看神州
——从《救护与防毒》一书说开去
汤章城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此文献给为抗日战争战地救护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
一
父亲汤蠡舟有一幅由我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作画,并赠予的山水国画,画上还有柳亚子先生落笔的题词“摇落江山万里秋,那堪袖手看神州,僊源岂是人间有,祗合先生画里求”。作画的时间没有表明,但是从柳亚子先生题词的开头两句“摇落江山万里秋,那堪袖手看神州”分析,估计作画题词时间应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国人岂能袖手旁观。汤蠡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实际行动,表明他岂能“袖手看神州”,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战地救护第一线。
我手头有一本78年前出版的旧书,由汤蠡舟编辑,上海市救护委员会出版和发行,大众印书馆印刷的《救护与防毒》一书第三版。
2014年秋,笔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汤蠡舟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本1937年8月出版的该书。随即,在旧书网站上订购了此书,不日,快递送来时发现到手的书其实已经是第三版了。第一版出版于1936年12月。虽然这是一本原版的旧书,时光已经流逝将近80年。但是,书被保存得基本完好无损,我们非常兴奋,如获珍宝,小心地把他珍藏起来。
该书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江恒源先生题名,并作序。通过序文,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救护与防毒》一书出书的背景、原由、作用和期望。江恒源先生写道:“世界上人人憬憧着的‘一九三六’的危机,虽说已经过去了;可是这一颗未爆发的炸弹,仍旧握在野心国人的手里,什么时抛到我们的头上,不得而知,在我们为保卫国家力求生存起见,却不能不先有一番准备。所谓准备,不仅是从军备的精良上,和军人的勇气上去着想,即能从容应付;因为现代战争,无所谓前后方,也不尽是完全靠军事,乃是整个民族力量的争斗。那么一般民众的常识,是必要整个的提高。就军事上说,救护与防毒,实实在在是每个国民应该具备的智识技能。本社同仁人,有见及此,特就附设之职业补习学校中,设置救护训练班,聘请汤蠡舟医师为主任导师,严格训练,已有三班毕业,且由汤医师辑有《救护与防毒》一书,内容翔实,钜细不遗;经由本社编辑部审核出版,并经各医师试用,认为善本。兹为扩大效能起见,特将是种版权,无条件地让与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以期继续付梓,普及全国。吾知吾国人重视救护事业,所在多有;是书之必能畅销,可无疑也。兹值再版,谨述其原委,以弁简端。民国二十六年三月江恒源写于中华职业教育社办公室。”
梳理一下该书出版前后的一些大小历史事件,便可以知晓其来龙去脉。从书的出版时间可以看到,该书出第一版时为1936年12月,抗日战争虽然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我国东北已经有数年,对我国其它地区更是虎视眈眈,不断施加政治高压和进行军事挑衅,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从上海《申报》的报道,可以得知1936年11月18日,虞洽卿、钱新之、黄炎培、江问渔(即江恒源)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1936年12月17日下午五时,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训练推进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会议主席为江问渔,汤蠡舟到会,会议决定自办训练班,先在北成都路和安小学开办一所。1936年12月,《救护与防毒》一书出版。《申报》又报道,1937年1月14日下午五时,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训练推进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主席为江问渔,汤蠡舟到会,决定北成都路和安小学的自办训练班于1月25日开课。并决定接受中华职教社让与《救护与防毒》一书的版权。《申报》还报道,1937年3月4日晚,第二期救护训练班在北成都路和安小学举行开学典礼,学员70多人。学期半个月,于3月17日晚7时举行结束典礼和茶话会。
江恒源先生的序文写于1937年3月,文中提到“设置救护训练班,聘请汤蠡舟医师为主任导师,严格训练,已有三班毕业”,表明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培训救护人员,推广救护与防毒知识,做好战前的准备。1937年7月20日《申报》报道,本市救护事业协进会,自开班训练以来,迄今已历三期,毕业学员达200余人,对于急救担架、防毒等救护工作,均有相当之研究。此次鉴于华北事件发生,各学员莫不义愤填膺,应抱效死之决心,以尽国民之天职,纷纷要求派赴前方实地工作。救护事业协进会负责人还表示要续办第四期救护训练班。
1937年7月21日《申报》报道,本市救护事业协进会,于昨日下午五时,在中汇大楼会所,举行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在此次大会上决定修改会章,改名为上海市救护委员会。随后,1937年8月,《救护与防毒》一书第三版出版。由于1937年1月下旬的版权让与,第三版的出版者和发行者就成为上海市救护委员会。
当第三版出版时,在我国华北地区北平市附近的宛平县已经发生了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8月9日,日军驾车直冲军用的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侵华日军以此为借口,随即派遣军舰16艘,其陆战队在淞沪登陆。8月13日,日本陆海军沿上海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战役。
中华职业教育社预见到了这种形势发展的趋势,以及它的严酷性,为应对必将出现的残酷对抗,适时举办数期战地救护训练班,组织编辑和出版了《救护与防毒》一书。因而,该书的出版和使用正是顺应了当时严峻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战场上一定发挥了该书应有的作用。
江恒源先生在序言中提及的“本社”指的就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是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民建中央主席的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等40 多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于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不但创立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大力开展了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至今,该社已经成为我国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人士组成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群众团体,满足群众业余学习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实用才干的人才。
江恒源(1886—1961)字问渔,号蕴愚,江苏灌云县板浦镇人。1915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私立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任课务。还历任江苏第二厅视学、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处主任等职务。他参与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单位,创办了《职业与教育》杂志,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1949年9月,江恒源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华职业学校校长等职务。1961年2月,江恒源病逝,上海市成立了治丧委员会,陈毅等人任治丧委员,黄炎培在其追悼会上致悼词。
二
汤蠡舟(1896-1957)应邀编辑《救护与防毒》一书时正值40岁,年富力强,而且是富有思想、专业和实践基础的。1917年,从上海南洋中学高中毕业后,他东渡日本,在通过语言关,取得中国政府公费资格后,进入千叶医学专科学校(现千叶医科大学)学习,专攻外科。毕业后,留校担任了一年多的外科助手。1925年回国后,首先前往广州,参加北伐战争的战地救护工作,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医院医务主任。1926年,受到留日同学的邀请回到上海,参与创建东南医学院以及东南医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前身),担任校董、医务长、外科教授和附属医院院长。
时隔5年多,在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为了支援配合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随即起而应战,爆发了“一二八”事件,以及随后持续3个月左右的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中,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组织起20支救护支队,队员471人,根据1932年2月2日《申报》报道,中委何香凝女士原设有“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现已改称“国难战士救护训练班”,计队员60人,假新闸路江海关监督公署为办公处所,昨特请由刘毅夫夫人持函前往红十字会接洽合作,当经该会允许,指为第七救护队,专任官兵救护事宜。1932年2月5日《申报》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会现已成立八队,第七支队队长汤蠡舟。中委何香凝女士原本加入担任第七队,现因另有其他任务,改推汤蠡舟担任。同日,另有一段新闻报道,昨午后,上海医师公会、妇女协会、同德医学院救护队、震旦医学院救护队各代表决议,为集中力量,统一工作起见,定由该四团体成立红十会第七救护队,当经公推汤蠡舟医师担任队长,业于本晨出发真茹。所有经济等事务,多由妇协会何香凝女士等担任接洽。第七救护队随即投入第一线战地救护。1932年2月13日,《申报》报道,第七支队队长汤蠡舟,在江湾一带救得伤兵13人,难民120余人,伤民52人。
救护队员都是来自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开办临时伤兵医院41处(后增加到43处),医护、服务人员多达1400余人。他们活跃在各战场上,救护伤员,出生入死。3月1日晚,十九路军因后援不继,全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嘉定、黄渡一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战地救护遂于3日宣告结束,
1932年3月5日《申报》有报道,中国红十字会自沪上发生战事以来,组织救护队30余队,队员在2000以上,在战地救护伤兵伤民难民等,陆续在五万以上,近因十九路军退却,战事移至南翔一带,加以日军迭向红会射击,自三日起,上海方面遂停止工作。救护队员激于义愤,贯彻始终,决心仍赴我军后方工作。至4日晨起,已陆续向苏州等处进发,该会已电吴县分会预备一切。一周后,3月12日《申报》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第七支队,于3月1日由真茹移至南翔,3日至苏州,所有受伤兵士一律由车送至苏州桃花坞钱业公会,即以该会为医院办公之所。4日应吴县地方治安会之请,复在留园设院收容伤兵,即晚起,又将伤兵运往常州。早在2月17日《申报》就有报道,国难战士救护会发起上海医师公会、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震旦医学院、中法药学院等合办之红会第七救护队,自在真茹开始救护以来,工作异常忙碌,队员分往吴淞、江湾、闸北各战区救出伤兵及难民无数。该队又因沪地伤兵过多,曾与国难战士救护会接洽在苏设立第七队后方伤兵医院,由汤蠡舟任院长,地址现设苏州一农业学校,约可收容二千余人,规模宏大,设备完善,所有镇茹队部及苏州后方医院经费,均由国难战士救护会诸女士概允担任。1932年春,汤蠡舟摄于苏州伤兵医院大门口的这张照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第七队伤兵医院”的牌子清晰可见。
(1932年汤蠡舟在苏州伤兵医院大门口)
战斗虽已暂时停止,但是,对于伤兵的救护工作尚在继续。为协调各支队的行动,3月6日,红十字会专门成立了“前方办事处”。5月5日,中日达成《淞沪停战协定》,至此战事告停,5月10日才从前线撤回。
1936年4月,红十字会开始筹备,并于6月1日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主席王正廷,副主席杜月笙、刘鸿生,常务委员7人,执行委员41人,汤蠡舟是执行委员之一。 《救护与防毒》一书正是他在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执行委员后编辑的。此前他实地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淞沪抗战的战地救护工作,专长外科,又富有战地救护的实际经验,因而中华职业教育社请他编辑该书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
《救护与防毒》一书共有90页,分4个基本部分:急救学、绷带学、担架学、防毒学。这是在80年前的战地环境和条件下,伤员救护人员都有可能遇到的情况,也是他们所能和所应该做到的,由此可以挽救众多军民的性命,保护无数军民的身体。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救护训练班学员所能学到的救护和防毒的知识和技巧。
急救学,1至18页,包含的内容有:
第一章创伤:(甲)创伤之种类;(乙)创伤之传染;(丙)创伤之处置;(丁)外科灭菌法。
第二章出血:第一节出血之种类及症状;第二节出血之处置。
第三章骨折:第一节骨折之种类;第二节骨折之症状;第三节骨折急救之处置。
第四章脱臼:第一节脱臼之种类及其之名称;第二节脱臼之症状;第三节脱臼之处置。
第五章外科疾病:1、休克与虚脱;2、火伤;3、冻疮;4、电击假死;5、热射病及日射病;6、淹溺;7、破伤风。
第六章人工呼吸
绷带学,19至46页,没有分章,而是包含了41小节:
1、绷带之功能及材料之选择;2、绷带之种类;3、卷轴带;4、石膏绷带;5、应用卷轴带之规则;6、用卷轴带时应当避免之事;7、绷扎法制种类;8、各种绷扎之方法;9、除卷轴带法;10、卷绷带法;11、头部绷带;12、眼之绷带;13、颈之绷扎法;14、胸之绷扎法;15、乳绷扎法;16、肩部人形式绷法;17、自手至肩全臂之绷法;18、肘关节人字形绷法;19、拇指人字形绷法;20、手指绷法;21、髋与腹股沟及会阴之绷法;22、下肢绷法;23、膝之人字绷法;24、跟之人字形绷法;25、残肢绷扎法;26、三角绷带;27、头部用三角绷带以包扎颅顶盖之创伤及固定布垫与罨剂法;28、乳部化脓时固定罨剂之法;29、肘之绷法;30、手之绷法;31、膝之绷法;32、足之绷法;33、残肢绷扎法;34、臂之绷带;35、不规则绷带或特别绷带;36、多头绷带;37、多头腹带;38、丁形带;39、四头绷带;40、十字结之作法;41、附图A - H图。
担架学,47至51页,没有分专门的章节,主要讲解:一、徒手搬运,包括单人、二人、三人等搬运方式和伤者类型;二、担架搬运,包括担架种类;担伍组成和动作规范;越过各种障碍的方式;车、骡轿、列车、渡船的装载等,还特别强调了对伤兵的搜索。
防毒学,53至90页,是该书中内容最多和份量最重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22日下午,德国军队对法国军队的阵地第一次施用了毒气,由于不明事由,法军大乱,四处狂窜,留下数百尸体和奄奄一息的伤员。以后,双方都使出了毒气这一狠招。抗日战争的事实也证明,伤心病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战场上施用了毒气,残害我国的军民。防毒学包含3章内容。
第一章军用毒气:1、军用气体的分类;2、军用气体应具的特性;3、军用气体攻击的技术。
第二章对于军用气体的防护:个人防护(1)呼吸器官的防护法,(2)整个身体表面的防护法;集体防护(平民的防护法);其它防护;防护训练。
第三章军用气体中毒的症状及急救:症象:1、伤肺气体中毒的症象;2、起皰气体中毒的症象;3、催泪气体中毒的症象;4、催嚏气体中毒的症象;5、一氧化碳中毒的症象。急救:1、肺脏中毒的急救;2、皮肤中毒的急救;3、眼目中毒的急救;4、血液中毒的急救。
从书的大致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的特点和实用性非常明显,正如序文中提到的“经由本社编辑部审核出版,并经各医师试用,认为善本。兹为扩大效能起见,特将是种版权,无条件地让与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以期继续付梓,普及全国”,“是书之必能畅销,可无疑也。”。
第一个特点是全面。就战地急救而言,从战场发现伤员、区别不同的创伤、采用不同方式临时绷扎伤员,直到运走伤员的全过程的知识和技巧都传授了,覆盖面非常全。
第二个特点是详尽。各种创伤无一遗漏,从头到脚,甚至连一根手指如何绷扎的方法都讲到了;如何使用各种绷带,各种担架;搬运伤员过程中如何越过各种障碍;如何利用各种运输工具等等。该书给与防毒很大的篇幅,预见到了后来战场上将可能发生的一切。讲解了当时使用的各种毒气,传授了毒气的各种防护方法,以及急救措施。
第三个特点直观。书中有50余张插图,主要集中在绷带学部分,可以起到非常直观的训练效果,易学、易懂、易会。
第四个特点是实用。战场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条件也总不为人所预料,在担架学部分就提到了就地取材,如被服担架、外套毛毯担架、麻袋担架以及梯子、门板、担架等等。这些知识和技巧虽然是80年前的,但是,在现代,在缺乏现代设施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在抗震救灾中,也同样还是非常有用的。
四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汤蠡舟就开始离开自己参与创办的医学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前线的战地救护工作中,他也在残酷的战场上实践自己所传授的那些知识和技巧。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全面展开。汤蠡舟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执行委员之一,投入了地战地救护工作。1937年10月17日,《申报》有一篇题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致谢”的报道:查第十一救护医院系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上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合组之共同救护委员会所主办,参加本会合作开办以来,成绩卓著。现将该院移驻松江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驻松第一重伤医院,乃请原任院长汤蠡舟医师及全体工作人员继续任事,现已布置就绪,正式开幕。所有前第十一救护医院器械药品及余款一万五千元,并承全数,慨捐本会指充本会驻松第一重伤医院之用,具见热心善举,无任钦佩,用特登报致谢,以扬仁风。旅居美国的堂兄汤维德还清楚地记得:1937年,他与胞兄维平随四叔父(汤蠡舟)入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任前方将士伤残救护医疗工作。叔父蠡舟任院长,院设松江县省立松江中学校内。敌人狂轰烂炸,每当深夜,伤患抵院,其呼疼号哭之声惨不忍闻。常见叔父于灯光灰暗中,低徊病榻,不觉其臭,也不嫌其脏,只听其细声轻询各患伤势,重者即手术治疗,轻者经抚慰包扎后,次日晨即行转送后方养息。无奈前方战事失利,不越月而医院后撤,由松江而震泽、景德镇、武汉、长沙、衡阳、宜昌,直到重庆、贵阳。叔父大人无时无地不以救护伤残和贫病民众为己任,置己身家庭于度外。
当时,上海职工成立的各类抗日救亡团体共40多个,其中以煤业救护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影响最大。上海煤业救护队得到了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为便于开展救护活动,改称“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为解决煤业救护队的给养,救护委员会多次召开干部会议,讨论救护队的经费问题,有记载汤蠡舟参与了这些会议。《皖南从军纪实——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抗战史料选编》一书中,蒋传源“从童子军到新四军”一文中写道:“11月间,日军侵占上海,租界成了‘孤岛’。留在租界个医院的伤兵,还有4000多名……。为此,救委会交给我一项任务,要我到内地‘探路’,以便把这批伤兵转运去后方”;“我带了四名团员,经当时唯一与上海通航的港口浙江海门上岸……,确定上海伤兵运往内地的地点和接受部门,完成了‘探路’任务。我们回到宁波时,第二天杭州沦陷。我们立即通知上海救委会,由上海派医生、护士带汽车、药品、器材来甬。医生有马仁源、汤蠡舟……,建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交通股伤兵接受站’,先后驻宁波龙华寺和翰香小学”。
从此,汤蠡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八年抗日战争战地救护的行列之中。在西撤的途中,汤蠡舟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医疗队驻汉口十四队队长,1938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成立后,任第三大队大队长,兼第九中队中队长。大队部驻扎在江西吉安,下辖第四(桂林)、第五(衡阳)、第六(祁阳)和第九(吉安)等4个中队,29个(医疗、医护、救护)队。负责了涉及浙、皖、赣、鄂、湘、桂等一大片战区的战地救护工作。期间,在皖南事变以前,汤蠡舟还曾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送药品、器械,帮助训练医务人员,得到了新四军首长的款待,获赠新四军的战利品。
赵兴让先生在《新沂文史资料》“一段美好的回忆——记在太行山医护八路军伤病员”一文中写道:1938年,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伤病员增多,朱德总司令电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长林可胜博士,请求派医疗队前去为伤病员做医疗防疫工作。医务人员纷纷报名,共批准三十六人,我是其中的一员。总队部在启程前,由副总队长汤蠡舟教授召集全体成员讲话,他对这支医疗队的组成作了说明,勉励大家不辞劳苦去完成这一光荣使命。他指着一幅中国地图说:“此次前往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生活上艰苦,路途上还要闯过‘三关’,那就是‘夜闯潼关’、‘偷渡黄河’、‘翻越中条’,才能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大家都是中华儿女、不甘做亡国奴的青年医务工作者,这正是报效祖国的大好机会,愿与诸位共勉之”。
1941年1月到8月,驻在江西弋阳,汤蠡舟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卫生人员训练所二分所的外科指导员兼军阵外科学组主任,训练服务于战地救护的卫生人员。1941年9月,调到四川重庆,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医务处长。1942年9月,总队长林可胜一再电请辞职,总会派已担任副总队长的汤蠡舟前往贵阳办理交接。汤蠡舟担任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副总队长直到大约1945年11月,改任总队长。1946年5月,救护总队奉命解散。之后,汤蠡舟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秘书长。国名党政府败退台湾前,汤蠡舟深感国民党及其政府的腐败,决然回到上海自己参与创办的东南医学院。
据蒋本沂、李雨生、黄叔仁等一些老教授回忆,1949年8月3日,崔义田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长的名义,约医学院负责人汤蠡舟、张锡琪等谈话,表示:“皖北和皖南还没有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下去办学,大有可为。内迁以后如有困难还可以来找我们,上海是你们的娘家嘛!”以汤蠡舟为代表,接受了内迁任务,率先响应中共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随后,东南医学院就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内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专门成立内迁工作委员会,汤蠡舟任内迁工作主任委员,蒋本沂负责教职工方面,黄叔仁负责学生方面兼内迁工作秘书长。克服了种种思想和实际困难,于当年12月27日,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开始整体内迁。在汤蠡舟院长的率领下,随迁340人,连续两天两夜未休息,于12月29日到达皖北怀远西门岗。东南医学院离沪和到达安徽的当天,当地重要报纸都予以了报道。在《皖沪关系史略》(代序)中提及,上海对安徽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上海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迁到安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安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这大概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内迁的首批单位之一。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14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园内竖有一座该校(院)创始人的塑像,汤蠡舟是其中之一。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的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创建人塑像,左一为汤蠡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