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锵锵,声声都是爱的回响
——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88岁红十字志愿者吴锦泉
2月14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一身旧衣、肩背微弓、满脸风霜的吴锦泉老人胸佩红十字徽章,踏着红毯第一个出场,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一代艺术大师闫肃等接受国人致敬。
颁奖盛典现场,已经退休的敬一丹宣读了吴锦泉老人的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镌刻在感动中国人物丰碑上的五个字是“高节卓不群”。
26年磨刀,枚枚硬币皆为大爱
颁奖盛典的开场是专门为老人设计的,背景是老北京胡同。主持人白岩松和老人在街角相遇,开始娓娓讲述老人的爱心故事。“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老爷子捐得不算多,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一帧帧画面闪过,让白岩松唏嘘感叹,也让台下观众眼眶发热。
吴锦泉老人是江苏省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62岁退休后,老人操起了磨刀手艺,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出门,走街串巷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一次次接过顾客手中的零钱,晚上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家。送走酷暑,迎来寒冬,这样的日子老人坚持了26年。
从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几毛钱,到现在不过三四块钱。吴锦泉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天仅赚几十元。他生活十分简朴,青菜自己种,几乎没买过新衣服。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过300元。他省吃俭用,却将磨刀积攒下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颁发的慰问金、奖金慷慨捐了出去。
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第四天,老人来到南通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将随身携带的布包往募捐台上一倒,一堆硬币“哗啦啦”倾泻出来,共计1002元。“四川受灾,我心里很难过。这是我磨刀挣的钱,一点心意捐给灾区人民。”握着空空的布袋,老人说。
2010年玉树地震,老人捐款1000元;2013年芦山地震,老人捐款1966.2元;2015年,老人又捐给14岁的白血病女孩600元,捐给红十字会11840多元……老人累计捐款超过4万元。
一盏明烛,照亮满城爱心如潮
4万余元,对于一些大慈善家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靠磨刀为生的吴锦泉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的善举,一次又一次感动着社会。但他更像一盏烛光,召唤着无数胸怀善意的爱心人士,也感染了满城爱心。
以吴锦泉为榜样,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吴锦泉带头捐款3000元,还发动儿子捐款。村里的15家企业自发捐出了3万余元,一些普通村民也加入到爱心捐献中来。目前爱心社救助资金达到5万余元,已救助39人次,向伤残、重症、贫困家庭发放救助款1.4万余元。“更多的人不一定像吴老一样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贡献。他给村里带来一种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家庭。”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褚君芳说。
2012年,南通市红十字会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吴锦泉个人捐款3000元,截至目前,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15万余元,惠及60岁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难环卫工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吴锦泉骑着自行车外出磨刀时,人们都认出这位就是用微薄收入慷慨行善的“磨刀老人”。不少人在磨刀时,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爹爹,不用找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挣的钱捐给了困难人群。你也算帮我捐一点。”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心里感动着,但他一定让人写下自己的名字,代为捐赠。
“我是一个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通过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成为有爱心的人。”吴锦泉说,自己要活到老,磨到老,捐款做好事到老。“做点好事,这辈子的最后几步路也走的舒坦。”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