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不寻常——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6-3-30 21:09:15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322

十年耕耘不寻常

——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

池子华 

    时光如梭,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红研中心)转眼成立10周年了。10年来,红研中心在坚守中开拓、砥砺中前行,攻坚克难,取得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重镇。

一、中国第一家红十字运动研究机构

红研中心最初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与苏州市红十字会共同发起。2005年12月7日在苏州大学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标志着国内第一家以红十字运动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诞生!苏州大学副校长葛建一教授,与苏州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郝如一共同为红研中心揭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红研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

红研中心成立10年来,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壮大。

2006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天,红研中心网站(http://www.hszyj.net)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全国第一家公益性学术性网站。网站除及时发布国内外红十字会重要活动新闻外,还专门刊出《红十字运动研究》电子季刊,目前已出40期,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007年,《红十字运动研究》杂志正式创刊,是为全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学术理论期刊,每年出版一卷,目前已出版9卷,集中展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最新成果。

2009年,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主办,由红研中心具体承办的“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4月10日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共计120余人出席盛会。会议开幕前,举行了《从索尔费利诺到关塔那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珍藏图片世界巡展中国首展》剪彩仪式。中国红十字会江亦曼常务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马文德代表、江苏省红十字会吴瑞林会长、苏州市红十字会谭颖会长、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共同为展览剪彩。同年,红研中心被江苏省红十字会冠名为“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并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0月27-29日,池子华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13年1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嘉定研究基地”挂牌成立。7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嘉兴研究基地”揭牌。

2014年2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达成协议,将红研中心作为“红十字文化研究基地”,合作共建。5月,红研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共同主办,上海市红十字会协办,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嘉定研究基地)承办的“‘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在嘉定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业界、学界代表80余人出席座谈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出席并讲话。10月,红研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应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之邀对该校东亚研究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讲学,协助指导该校博士生做有关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学位论文。12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盐都研究基地”挂牌成立。

2015年5月5日至6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池子华当选为十届理事会理事。9月1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浙江省嘉兴市红十字会承办的“‘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座谈会,在嘉兴市召开。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及其嘉兴、嘉定、盐城盐都三个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红十字会代表和嘉兴市红十字会及所属各县市区红十字负责人等5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出席会议并讲话。9月25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成立,贵州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罗治雄与池子华共同为分中心揭牌。

2015年11月27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举办以“初心·守望”为主题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十周年人道公益纪念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徐科,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王汝鹏以及民政部、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资委有关领导出席纪念活动并为获奖单位、个人颁奖。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应邀出席,红研中心并被授予“人道服务杰出贡献奖”。

红研中心目前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已经形成颇具实力的科研团队。

二、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红研中心成立10年来,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出版相关著作50余部。其中先后重磅推出的“红十字书系”、“红十字文化丛书”两大系列丛书,引人瞩目。

“红十字书系”是红研中心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丛书,至2012年共出版著作18部,其中包括第一部全面再现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历程的《百年红十字》、第一部以近代中国红十字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著《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第一部检索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史事的工具书《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志书《苏州红十字会志》、《苏州红十字会志资料长编》(上下册)以及3卷本的《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4卷本大型资料汇编《〈申报〉上的红十字》等。

 

“红十字文化丛书”是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支持下、红中心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丛书,目前出版图书28部,包括《中国红十字会百年往事》、《〈大公报〉上的红十字》、《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区域研究》、《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中国红十字外交》、《红十字文化传播:实务与理论》、《〈新闻报〉的红十字》、《红十字:近代战争灾难中的人道主义》、《红十字:文化传播、危机管理与能力建设》、《〈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孙中山唯一译著的整理与研究》、《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等等,不少著作填补了红十字运动研究领域的空白。

除此之外,红研中心与其他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红十字在上海,1904-1949》、《红十字在上海资料长编》(三卷)等图书,并光明日报》、《中国红十字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前沿》、《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史学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多项课题被列入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关心、鼓励与支持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固然是红研中心团队成员呕心沥血、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更离不开各方关心、鼓励与支持。“红十字书系”的出版,苏州市红十字会给予鼎力资助;“红十字文化丛书”的出版,得益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倾情赞助;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也有部分投入。这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直以来,红研中心的工作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东亚地区代表处,总会、江苏省及苏州市红会领导的高度重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顾问曹嵩生、东亚地区代表处胡向群代表、马文德代表先后莅临中心访问,表达了对红研中心研究工作的关注与关心。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信忠为《百年红十字》作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苏省及苏州市红会领导多次亲临中心,关心备至。

令人感动的是,总会领导集体对红研中心的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与支持,郭长江副会长、郝林娜副会长先后来中心调研。

 

尤其是几任会长,热情鼓励。 2006年12月4日,老会长彭珮云来苏州视察,对红研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她指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从理论上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认识,很有必要。希望总会与中心合作,共同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


    2008年12月28-30日,江苏省红十字会举行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彭会长专程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期间,老会长在其下榻的宾馆约见了红研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副主任、苏州市红十字会原专职副会长郝如一、昆山市红十字会原专职副会长刘超英。老会长充分肯定红研中心取得的成果,希望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为推动全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09年春,彭会长专门为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题字,鼓励红研中心继续开拓进取。这使我们倍受鼓舞。

2010年3月27日,华建敏会长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全林陪同专程视察红研中心。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红研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分别汇报了相关情况。

 

华会长对红研中心的开拓性研究表示赞赏。他指出,做好红十字会工作,一要抓好能力建设,二要抓好理论研究,两者不可偏废。池子华教授代表红研中心全体同仁向华会长赠书,并对他百忙之中前来调研表示衷心感谢。

华会长访问红研中心,表明他对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也是如此。2011年1月19日至2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南京召开九届二次理事会,其中议程之一即华建敏会长接见理论界代表。池子华、郝如一等也在被邀之列。

 

2013年7月23日,华建敏会长在中国红十字会九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要突出抓好“两论一动”(舆论、理论、行动),强调进一步抓好理论研究,为红十字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9月25日,总会专门在苏州召开红十字理论研究座谈会,郝林娜副会长主持会议,华会长发表重要讲话。池子华参加座谈。

2014年9月23日,华建敏会长在徐科常务副会长陪同下再次来苏州调研,召开工作座谈会。池子华出席并做了《关于加强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的发言,受到华会长的肯定。华会长就进一步落实“两论一动”工作,发表了指导性意见。

“十大”以来,陈竺会长多次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智库建设。

总会领导关心、激励,使红研中心全体同仁深受鼓舞,对红研中心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四、打造红十字理论研究的新高地

10年中,红研中心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红十字运动研究毕竟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填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也需要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因此,红研中心的同仁将继续奋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力争把红研中心打造成理论研究的新高地。这除了办好网站和《红十字运动研究》年刊外,还将努力实现如下目标:

目标之一: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支持下,继续出版“红十字文化丛书”,拓宽学术领域,并把国际红十字运动研究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术影响。

目标之二:组织编写多卷本的大型图书《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10年的风雨历程,是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团体,堪称“百年老店”。一百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博爱众生,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奉献者之歌,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进中国红十字运动可持续发展,繁荣红十字文化事业,有必要也有条件启动这项文化建设工程,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料,组织攻关,力争3到5年时间完成这项标志性成果,以全面再现中国红十字会110年的辉煌。

目标之三:配合总会实现创建红十字学院愿望。创建红十字国际学院,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打造成理论研究新高地的必要条件。苏州大学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依托红研中心成立的红十字文化研究基地,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当学院大楼在苏州大学校园内拔地而起之时,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她必将为红十字文化建设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标之四:圆梦红十字历史博物馆。民国时期,红十字人就有创见红十字历史博物馆的愿望。而今,这一愿景的实现越来越成为红十字人的期待。据报道,被誉为“中国唯一、世界首个”中华慈善博物馆,即将在南通开馆,这是中国慈善文化建设的“大手笔”,值得庆贺。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是中国慈善界的“第一伟举”,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发展及辉煌成就,当然也会成为中华慈善博物馆的一大亮点。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红十字会的历史也只能是“一笔带过”,不能给人留下全息印象。目前全国有各类博物馆近4000座,唯独没有红十字历史博物馆,这与中国红十字会较为悠久的历史极不相称。创建红十字历史博物馆,理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于珍藏历史、启迪未来。透过这扇窗,可以让公众了解红会历史,感悟中国红十字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与辉煌业绩,传播红十字文化,也可以建设成为中小学生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基地,使博物馆成为红十字事业新的公益“品牌”。希望总会将此项“圆梦”之举提上日程。红研中心,责无旁贷,克尽绵薄之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大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红研中心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研究基地,为繁荣红十字文化、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原载池子华:《红十字运动:历史审视与现实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