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6-3-30 20:13:2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332

【理论园地】

2015:理论研究的新气象

池子华

盘点2015年,红十字理论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不仅总会主编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丛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编的“红十字文化丛书”,新作迭出,而且有大量理论文章涌现,令人欣喜。除此之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新气象”:

其一,研究机构的新设。一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扩容”。9月25日,苏州大学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在贵州省红十字会挂牌,为红十字运动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二是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成立,并于11月27日举行成立仪式,这是第一家省级红会或红十字会自身独立创设的理论研究机构,为构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理论体系,推动理论研究和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

其二,嘉兴座谈会的成功举办。9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市红十字会(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嘉兴研究基地)承办“‘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50余人出席座谈会,收到的21篇交流论文,多侧面、多角度探讨了依法治会的思想内涵、方法路径以及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意义。中国红十字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郭长江出席座谈会,并就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势提出“两个转变”——由偏重历史的研究向历史与现实并重转变由偏重国内的研究向中外比较的方向转变——的指导性意见。

其三,征文活动收获满满。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是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喉舌的《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征文启事,征集专题文章,并开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学习‘十大’精神”专栏集中刊发。红十字系统、理论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几十篇文章的发表,为理论研究增色不少。

其四,总会领导率先垂范。总会领导集体,不仅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理论研究的开展,而且率先垂范,对关涉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索。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在《中国红十字报》理论版(第三版),郭长江副会长、王汝鹏副会长、郝林娜副会长等,都有极有分量的文章刊发,高屋建瓴,针对性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孙硕鹏、副理事长刘选国等,也都有多篇文章发表。这些文章,对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营造了浓厚而良好的理论研究氛围。

其五,重大项目的启动。作为全国红十字运动重要研究基地,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累计出版学术著作50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中心在迎来十周年华诞之际,启动了《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重大项目。据悉,《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共计8卷,2017年完成,约300万言,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再现中国红十字会110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业绩。这将是红十字运动研究标志性成果。

过去的一年,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新的一年里,也有新的愿景与期待。

一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成立。有不少省市,已经具备建立研究机构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上海的经验、贵州的做法,虽然各有千秋,但都可以借鉴。

二是希望期待多年的由总会牵头组建全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会能够“尘埃落定”。这对凝聚研究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引领、推动全国理论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

三是希望举办一次大型红十字理论研讨会,交流成果,分享经验。自2009年在苏州大学举办“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这样的大型学术活动,至今没有举办过,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四是期待更多更优质的研究成果面世。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在业界、学界的积极参与下,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有望突破,如在红十字历史与文化、红十字事业法制化进程、公信力建设、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等等方面的研究,可望取得新的进展。

五是期待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为一体的红十字国际学院,能够在苏州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这样的国际学院落户中国,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势必成为红十字理论研究的“新高地”,令人憧憬。

总而言之,在总会的倡导下,在《中国红十字报》的推动下,开创2016年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是可以预期的。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