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突出“五有”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精准化
池子华 王金海
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议题进行部署,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这对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志愿服务”是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之一。作为群团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重要助手,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汇集社会人道资源、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的积极力量,本质也属于志愿服务组织。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格局中,顺应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要求、新期待,展现组织的特色和形象,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志愿服务,突出“五有”,十分必要。
第一,有正确的轨道。这是保持红十字组织不偏离方向、活动不违背原则的根本保证。中国红十字事业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土壤,风雨如磐不动摇。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红十字组织、红十字人,以及在这个组织感召下的志愿者牢记宗旨,赈灾恤难,共赴国难,凡人善举诠释人间大爱,以人道博爱传递着悲悯情怀,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的赞歌;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后,红十字组织和红十字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广大志愿者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的各项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不仅是国内,也包括在国外,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普遍认可,关键也在于明确了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助手的定位,确立了红十字会的法定地位。有了正确的轨道,便于各级红十字组织快捷找准在党委、政府全局工作中的位置,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中谋求有所作为,赢得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并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宗旨的高度契合,使得红十字组织不论在工作思路上,还是工作的具体举措上都围绕“人道”这个基准点,把关注与改善民生、改善易受损害人群的境况始终放在红十字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工作的中心位置和中心环节,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存在的价值,并能够顺应潮流创造性地履行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以此来推动红十字事业持续地向前发展。
第二,有主动的意识。这是红十字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应有的觉悟。民为国之本,安居乐业、幸福和谐是美好愿景,但实际生活中,社会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幼有所养,老有所靠,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样需要红十字组织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作为。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和享政策优势之先的“等待”心理和“评点”心态,而应以“主角”的姿态在参与中体现主动,在主动中体现作为,在作为中体现价值。要积极探索、研究和掌握经济社会广泛深刻变革情况下的各界合理诉求生成、演变规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条件下的主流价值引导规律,自媒体时代下草根公益组织发展规律,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人道领域的规律,主动进行服务理念和行动的创新。要以人气活动、品牌项目为突破口,当重则重,当简则简,形式手法灵活多样。重则集中力量,组织系列化、阵地化的立体服务,出规模、出深度、出声势、出好的效果。简则雁过留声,不劳民伤财,不搞虚空花架。无论重、简都做到鲜活接地气,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要破解形式化、同质化的服务内容与方式瓶颈,要以法律许可不许可、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为标准,把更多的评价和话语权交给社会正道和各界困难群众,更多反映民生、民意、民情,主动转型升级,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策划有分量、有影响、有力度、有持续性的服务项目,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主动,在让人民群众满意上下工夫,使人道服务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有鲜明的特色。这是红十字组织打造志愿服务工作优势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红十字组织致力于备灾救灾、应急救护、社会救助、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红十字青少年等业务性很强的核心工作,特别是在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与死神赛跑跨国骨髓捐献等万众瞩目的大型工作和特色活动中,给人以兵团化、高大上化的感觉,似乎与普通群众有一段距离,这也是红十字组织专业于业务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而红十字会以“人道、博爱、奉献”为精神,以“改善最易受损害人群境况”为宗旨,以“推进人类文明、和平和进步”为目标,这就需要动员尽可能多的资源、凝聚尽可能大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推动红十字事业尽可能顺利、尽可能快地向前发展。在政府简政放权,大力推进购买服务的新形势下,必须一以贯之地体现组织特色,不断拓展履职空间,不断丰富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志愿工作,积极实施人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大众参与和需求心态,做到立足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用参与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与具备令人情感升华的有效性,努力把组织特色优势转化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优势。
第四,有高质量的服务。这是红十字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价值体现。不可否认,目前不少红十字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时候,还存在应付式、跟从式、作秀式现象。像一些地方采取拉郎配方式发展志愿者,采取听从上级指令、靠行政推动为主的方式组织发展成员,安排集中服务,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缺乏自主性及社会社团(协会)的参与协助,服务效益不高,且不能按志愿服务的类别进行区分,并根据志愿服务的对象和项目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导致志愿服务活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针对性不强。更为突出的是不少志愿服务内容和安排主要集中在重大节日期间,短期化活动走过场形式容易撞车而且也不利于红十字组织的形象塑创。事实上,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无偿的服务,更是一场暖心的事业。要以志愿的名义而服务,才能让志愿服务更显单纯,温暖人心,也会更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此次会议也意识到志愿服务客观存在的不足,明确要把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这样的方向,与红十字组织的救灾救护救助工作内容吻合,也更加迫切地需要红十字组织和服务要唯简、唯实、唯准,既简明扼要,又靠实务实,还要精当精准,对组织来讲,这无疑是一场“考试”——围绕大纲,高质量做题,精准应考。
第五,有健全的机制。这是红十字组织有力有序、常态常效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和服务项目,加快建立以“党政领导、群团负责、全员参与、社会支持”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协作、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的整体力量,构建持久化、人性化、效益化、优质化志愿服务新体系。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志愿者的吸纳与培养。因为红十字志愿者是聚集在红十字旗帜下的、具有人道理念、博爱情怀、奉献精神的群体,有着共同的人道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蕴育着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志愿者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红十字工作开展的程度和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要把选拔和发挥志愿者作用放在重要位置,要制订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和措施,以及志愿者自身的努力,来着力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忠诚服务,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培养过硬作风,更加尽责,上心、操心、尽心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求实,坚持沉下心来,深入下去,把人道服务往心里做,往细里做,往精里做。力戒应付差事、表面文章、官僚作风,坚决清除借志愿者名号占用红十字公共资源和财产为个人谋取功利的人员。要根据《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志愿服务工作队,加强志愿者的联系联谊,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并完善志愿者服务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同时,逐步建立志愿服务成本补偿制度,解决志愿者出人出力又出钱的现象;实施特定志愿者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和特殊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志愿者培训,尤其是对需要专业技能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未经专门培训和考核批准,不得安排志愿服务。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莫雷尔主席时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中国的红十字事业有着辉煌的过去,要保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长远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宗旨意识,狠抓组织、队伍、业务、制度、作风、公信力、基层等一系列接地气的建设,扎扎实实打基础,踏踏实实开展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时代重任。
(作者分别为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部长)
润物无声 博爱永驻
——红十字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姚文晗
红十字精神,一直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并为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信仰的民族、不同肤色的种族所认同,就在于它弘扬人道、博爱、奉献,而这,也正是青少年的教育中着重强调的几个因素。本文试图从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内涵入手,探求其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进而对如何将红十字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中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内涵及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红十字文化,其精神内涵便是三个词:人道、博爱、奉献。实际上,这些因素和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一) 人道精神
人道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属于人类文明中共同的精神财富。从文艺复兴开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人道主义已经在西方世界存在了几百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有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形式怎样,其核心内容则始终如一: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以人的本性来观察、衡量人类社会和其他事物。在我国,道家的人本思想却并不完全等同于近代西方的人道思想,但是它的人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故此人性与人权、人本与人道具有相通性,人本思想是成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道家的人本思想为我们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养分,使我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容。
(二) 博爱精神
尚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贤就非常重视仁爱,孔子强调“泛爱众”。主张对人当有爱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努力帮助别人。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不做别人不愿意的事。孟子也强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唐朝著名诗人韩愈在《原道》中则直述“博爱”之词,他说:“博爱之谓仁。”仁即是博爱。在佛教文化中“博爱”是布施的一种,它是人类天赋的情感,是自己与别人间情感的关系。佛法中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所发的爱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力,正是现代人所谓的博爱。到了近代,“博爱”思想很快与中华民族传往文化的大同思想相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将之升华为新的治国理念。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中国扩充自由、平等、博爱于全人类,大同盛世则不难到来。为实现这一美好大同社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民主义”,从而为促进民族独立、民主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尽管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以诚信和仁爱的优良传统著称于世,但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它似乎成为了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不高,相互猜疑和防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就“爱”来说,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情爱、亲人之爱、熟人之爱,真正缺乏的是兼爱或博爱。博爱是人类理性的理想表达,它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成员的尊重和认同,对处于危难和困境中的同类表现出的怜悯、同情和关心。因此,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 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奉献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为奉献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基础作为前提。奉献精神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奉献精神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奉献精神正是通过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红十字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一) 是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需要
当今社会开放交流频繁,东西方文化交汇,社会价值多元 ,而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品质的成长期 ,他们天真无邪,判断力不强 ,急需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教化、熏陶和引领。以博爱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正是当今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因此,加强以博爱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 ,有利于社会多元价值的正确引领,有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启发和蒙正。
(二)具有国际视野的博爱情怀的需要
虽然爱的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文化 ,但是我们平时开展的爱的教育是基于一种中华情结的“五爱”教育。今天,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具有一种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博爱情怀。红十字文化是一种国际文化 ,通过以博爱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意识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博爱情怀。
(三)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和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
社会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 ,学校是社会的细胞之一 ,确保学校细胞的健康将有利于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因此,加强以博爱为核心的红十字文化教育,对于倡导高尚的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如何将红十字文化渗透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
(一)将红十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
可以将红十字精神、红十字知识、红十字元素融于各门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和技能的培养。例如,语文课以爱为主题,让学生编写童谣、儿歌、短文;美术课让学生发挥我校纸艺的特色,制作红十字会标、画红十字会标;音乐课学唱红十字会歌等。 通过“融红于教、融红于美、融红于艺”,可以有效地进行红十字文化博爱精神的培育,提升学生的素养。
除此以外,还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红十字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弘扬,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红十字精神。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主题活动,如“亲近自然 ,保护野生动物我行动 ”,创建“绿色教室”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和谐美好的自然 ,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与愿望。
(二)创设红十字校园文化环境
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红十字文化元素创设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红十字文化熏陶。比如用红十字文化元素装饰校园,让学生浸润于红十字文化的环境中,给学生以文化浸润 ,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融红十字文化教育于学校节庆活动之中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节日,那么,可以通过节庆的形式强化红十字文化教育,甚至也可以举办红十字文化节。通过节庆形式演绎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使师生沉浸于红十字文化的洗礼中。每年的文化节都要选一个明确的主题, 如 “弘扬人道、会聚博爱、情系奉献”等,还可以开展吉祥物设计、小报评比、绘画童谣比赛、主题班会、义卖会等活动。 教会孩子们感恩父母之情 ,传承孝道文化;欣赏同伴之美,常修思齐之心;博爱社会之风,展示人间真情。当然,还可以开展一些如同 “千万人帮万家 ”活动,捐款捐书等,并且进行救护技能训练和比赛、疏散演练等。
总而言之,红十字运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对大力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学校可以把开展红十字工作,作为学校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和载体。
当然,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开展红十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有效地教育引导,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注重德育目标的隐性化,立足于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无痕化,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和风细雨地影响学生;注重观察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倾听学生的诉求和感受,让更多的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