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村寨焕新颜 70个村寨焕新颜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6-8-16 19:51:55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479

 

70个村寨焕新颜

贵州省红十字会筹款2800万元开展“博爱家园”项目

三年前,位于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乡的杉树林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卖柴村”,“种田吃饭,卖柴吃盐”。

三年过去,杉树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博爱家园”的带动下,按照“5+X”扶贫模式,村委会动员村民借助爱心互助金实施精准扶贫,村里的荒山变成了葡萄园,荆棘丛铺出了畅行步道,斜坡地变成了健康文化广场。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葡萄8000亩,辐射带动全乡3.05万亩,去年还被列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像杉树林村这样得到红十字会帮扶的村还有许多。近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募集善款2800余万元,在全省9个市(州)41个县(区)援建70个“博爱家园”项目,设立爱心互助金80个,动员受益群众自愿捐款64万元,让10余万群众受益。

 

“经常扶”到“扶长远”

自从向红十字会借了1万元爱心互助金购进鱼苗,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移民搬迁户韦小全两兄弟就走上了养鱼致富之路。

一年后,他们不仅还完本金,还向敦操乡红十字组织捐款2000元,帮助和带动9户贫困村民发展独立养殖,并吸收他们加入养鱼合作社。

目前,该合作社渔产品远销沿海城市甚至出口国外,年总产量达50吨,年产值150万元。“好日子在后头呢!”韦小全感慨,是“博爱家园”项目帮助自己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博爱家园以做群众最期盼的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建立‘造血式’和‘扶长远’的救助机制,帮助受益户用好、用活爱心互助金,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增强村民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尹秋莲说。

“依靠红十字会项目支持,村委会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也越来越有号召力。”杉树林村村主任金健说,短短两年,村里已招募红十字志愿者30余人,发展会员140余人,“大家都把红十字会当成自己的家”。

 

“输血式”到“造血式”

把有限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帮助和最有潜力的项目上,为群众脱贫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这是初衷,也是目的。

在长顺县代化镇朱场村,励业帮扶户杨昌慧自愿申请成为红十字会员,参加相关培训,并用借到的1万元爱心互助金在果林里养起鸡、猪,同时在林下种植红薯、杂交玉米来作为饲料,数年间摸索出一条“以种植带养殖,以养殖促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爱心互助金帮助很大,人人有捐款,捐款帮人人。”如今,杨昌慧带动68户农户发展果树种植近300余亩,仅水果种植一项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同时,在她的带动下,该村一同发展产业的70多名农户加入了红十字会。

“通过设立爱心互助金,在村里建立起长期循环帮扶机制,既为部分村民提供无息创业资金,又向部分特困户提供无偿救助,引导更多家庭走上致富之路。”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马艳华说,“此外,项目还鼓励受助村民在归还资助金时,量力捐赠爱心款,实现爱心互助金的不断壮大和良性循环。”

 

“单向式”到“互动式”

2014年3月21日,大风洞乡杉树林村迎来了新客人。黔东南州中心血站的献血车第一次开进村里,使该村成为凯里市第一个参与无偿献血的村寨。

罗红碧是杉树林村青山组村民。听说献血车开进了杉树林村,她立刻约上10余位村民一起去献血。当天的活动中,杉树林村共有100余人前来咨询和参加无偿献血,其中33人成功献血,共计献血7500毫升。

“博爱家园项目对助力扶贫开发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推动农村创新社会管理,同时也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匡传益说。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70个博爱家园项目点乡(镇)、村先后新增了137个基层红十字会组织、92支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和80个爱心互助金管委会,发展红十字会员8200余人、红十字志愿者2100余人,各级红十字及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00余次。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