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灌区架起“老牛桥”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5座“红十字老牛桥”建设始末
两截破旧铁板衔接而成的破铁桥,杜四宽村村民一走就是32年,桥面早已锈蚀不堪,常有人跌入水渠,且农用车无法通行,出村需绕行一个多小时的弯路。
2015年10月,为解决杜四宽村等贫困农牧区的村民出行、物资运输难题,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携手老牛基金会,在包头市固阳县大圐圙村、土右旗杜四宽村、苗六泉村、兴安盟科右中旗赛罕道卜嘎查、赤峰市永胜村援建5座“红十字老牛桥”。
此前,自治区红十字会、老牛基金会已经在呼伦贝尔市援建20座老牛桥,解决了4个县级市18个村32993名村民的出行问题。第三批5座“红十字老牛桥”也在建设之中,将有效解决扎兰屯市、阿荣旗5个村的出行难题。
1500亩撂荒地因桥复苏
土右旗地处黄灌区,河渠交织,是否有桥,往往决定着一个村子的兴衰。
杜四宽村位于土右旗明沙淖乡,一条6米深的灌溉渠将该村宅基地和农田一分为二,1200余位村民住在渠北边,4000余亩农田在渠南边。32年来,依靠一座由两块旧铁板连接、仅容一人通行的小桥,村民每日晨起从北到南、日落从南归北下地劳作。
32年过去,昔日的孩童早已长大成人,杜四宽村的破铁桥却日渐老朽,出现了多处破损,村民通过时,稍不留神就会掉入渠里,赶上灌溉时节,水性不好的还会丧命。
因为出行不便,杜四宽村有1500余亩土地荒废,邻村岳家圪旦村也有1000余亩地抛荒。在黄灌区,情况与杜四宽村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
2015年,包头市红十字会业务科长于河在一次工作汇报中,偶然得知了“红十字老牛桥”项目,曾在旗县乡镇工作过的他,觉得很有必要“为乡亲们争取这个项目”。
2015年7月,于河与土右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跑遍了该旗沿黄河北岸3个乡镇的7个村子,与村干部、村民座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最终整理出6份详细项目书,为土右旗杜四宽村、苗六泉村、葛家营东村、葛家营西村、竹拉沁村和固阳县大圐圙村申建“老牛桥”。
经评估筛选,土右旗杜四宽村、苗六泉村、大圐圙村被列入援建计划,老牛基金会为每座桥捐款5万元,自治区、市、旗县三级红十字会投入资金5万元至10万元,村民自筹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承担。
2016年4月,杜四宽村红十字老牛桥竣工并投入使用,村民欢天喜地拆掉旧铁桥,开着农用车、拉着农用物资,驶上32年来第一条不用绕道的新桥,高兴得仿佛过年。
不久,杜四宽村的撂荒地也基本消失了。“家里有20多亩地,以前荒废的,今年基本重新种起来了;以前凑合种的,现在运送化肥这么方便,也要好好种起来。”56岁的村民贺生小说。
“老牛桥”促进农牧区生产发展
“老牛桥”桥如其名,有的桥稍大,如杜四宽村老牛桥长24米、宽4.5米;大多数则较小,有的只有几米长,乍一看好似一个土墩子,朴实且不起眼。
“看起来低调,却解决了困扰村民几十年的大问题。”苗六泉村老村长比喻,“就像一头老牛站在田间,不嫌脏累,不图名利,却背负着农民出行致富的希望。”
苗六泉村红十字老牛桥,是“小桥”中的一员,只有8米长、6米宽。“别看桥小,发挥的作用可不小。”老村长说,苗六泉村和邻村金家圪堵村、和义城村呈三角形靠在一起,一条窄长的土路贯穿三村,一道4米宽、1.5米深的灌溉渠又与土路十字交叉,将路隔成两段。
三村农田互有交叉,很多村民出地需要过渠。不到灌溉季的时候,村民就用土把渠填上通路,到了灌溉季再把路挖断,把水渠打通。一年要浇四次地,就得有四五个月把渠刨开,这期间过渠,村民就只能靠搭两根棍“走钢丝”,因为两侧泥泞滑溜,不小心跌入渠里是常有的事。
农用车出行更不方便,只能绕路,而且要从农民地里过。因为“你压了我的苗”“我压了你的庄稼”等小事,三个村村民屡起争执,一度关系紧张。
得知“老牛桥”要在村子落地,苗六泉村村民非常高兴,推选村里具有资质的施工队参加招投标,力争“自己的桥自己建”。“对于这座自家建的桥,大家都是百般呵护,稍有磕碰就心疼得很,赶紧想办法修补。”62岁村民邢守洁说,有了老牛桥后,苗六泉村不但再也不用跟别的村闹别扭,还因为常常借路,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
随着“老牛桥”项目深入推进,各级红十字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老牛桥的建成,不仅有效解决排洪、泄洪问题,还解决了项目村近2000多人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问题,同时直接通往县内主要国省干道,有力促进了当地农牧区的生产发展。”固阳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文评价。
于河介绍,市红十字会正在制定长期规划,计划通过“老牛桥”开展项目筹资,对土右旗黄河沿岸所有村子进行实地考察,申请企业定向捐助,带动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形成援建“老牛桥”的更大合力。
“给村民建了桥,也给企业做了宣传,我觉得长远是可行的。”对此,于河满怀信心。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