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2016年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工作特写
愿人道旗帜高高飘扬
玉宇澄清的东方,我们在喜迎元旦;安第斯山脉的那边,人们也在欢度新年。那是一群与我们不同的人——肤色不同、语言不通、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尽管如此,当他们遭遇劫难,我们依然会远涉重洋,伸手相助。这就是人道,是物种之内的守望相助,是生命罹难时的相濡以沫,是数百万年来生命进化的本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生活让人疲惫,尤其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我们清晨而起,甚至不知道昨夜又发生了什么,也很难看清未来的模样。但总有一种力量,让生命在身心俱疲时满血复活,让信仰在砥砺琢磨中愈发坚定,让人们在灾害降临时选择坚守,让社会在道德凉薄时传递暖意,让生命烛火在即将燃尽时,奋起余温点燃另一支烛光。
一支烛点燃,世界就更亮一点;一束光射入,生命就更暖一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一年,我们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奋力向前。我们在国际国内开展救援行动,为身处灾难现场的人们送上干净的食物、饮用水和居所;我们在边疆和山区开展扶贫攻坚行动,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推倒贫穷的栅栏;我们为大病患儿和困难家庭提供人道救助,送去党和政府、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准确的行动,推进人道服务供给侧改革,汇聚更多人道资源,努力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尊严。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并将不断遭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与挑战。但万物速朽,梦想永在,总有一群人,会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理想奋力托举,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奋力向前。这是你、是我、是每一位红十字工作者和人道工作者,也是即将加入的更多人正在从事的事业。
愿人道的旗帜在人类文明的上空高高飘扬!
红十字之信仰,即采取一切可能之措施,防止和减轻因战争冲突和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痛苦,使其拥有接受保护和尊严生活的权利
挺进,灾害现场的红十字
从雄伟的安第斯高原,到湿热的东南亚海岛;从洪涝中的南方十省,到龙卷风袭击后的盐城阜宁……2016年,灾害依然频发,生命依然坚挺,红十字依然从不缺位。我们去高山,把帐篷送给灾民;我们涉深谷,在风雨中转移群众;我们淌江河,用小船满载家庭箱;我们跨国门,彰显负责任大国红会形象——无论何时何地,红十字时刻准备着,或奋力挺进,或枕戈待旦,为身处灾害现场的人们提供人道救援,维护其有尊严的生活。
两迈国门
11月18日上午,一位名叫巴勃罗·科尔多瓦的厄瓜多尔人,匆匆从马拉维省波多维耶霍市赶到首都基多,以“4·16”地震幸存者代表的身份接受赴厄瓜多尔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的接见。“我是地震的幸存者,当时在废墟下被埋了46个小时。我要为中国对我们国家的救援向主席先生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您同厄瓜多尔人民在一起。”握住习近平主席的手,劫后余生的巴勃罗对中国人民满怀感激。
巴勃罗所在的马拉维省,是厄瓜多尔地震的重灾区,也是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的救灾区域之一。今年4月、5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受中国政府派遣,赴厄瓜多尔埃斯梅拉达斯、马纳维两省开展为期16天的救援行动,共建设安置点12个,执行发放并搭建篷1447顶、折叠床2894张,培训312名军方士兵和地方志愿工作者,累计行驶里程超过6000公里,受到厄军方、政府要员的高度赞扬。其中,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与厄军方在马拉维省圣文森特合作建设的大型灾民安置点,成为屡受赞誉的大型示范安置点。
在斯里兰卡,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深入洪水及山体滑坡重灾区,在生活不便、山路湿滑、蚊虫叮咬的艰苦条件下开展了为期10天的救援行动,共协助斯军方官兵和预备队建设16个灾民安置点,搭建帐篷446顶,发放折叠床1338张,培训军方官兵292人、受灾民众279人。
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厄瓜多尔、斯里兰卡的救援行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厄瓜多尔人民感谢中国政府提供的援助,援助力量到达很及时,救援人员十分专业,我们相信这些技术援助能够使我们的重建工作达到现代的抗震的安全的标准。”厄瓜多尔进步党主席拉米罗·冈萨雷斯说。
南征北战
每一次灾害的发生,哪怕再微不足道,对当事个体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劫难。2016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累计启动应急响应57次,向全国28个受灾省份下拨款物77批次,调拨包括棉被、棉衣、夹克衫、家庭包、救灾帐篷等在内的救灾款物,共计价值2640万元。
较近的一次救援发生在12月8日的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当日下午13时15分,6.2级地震造成玛纳斯县2人受轻伤,7间房屋倒塌、18间房屋严重受损、379间房屋出现裂缝。灾情虽小,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天大的灾祸,县红十字会连夜为受灾群众送去饮用水、方便食品、烤馕。
波及范围最广、受灾时间最长的灾害,莫过于今年暑期发生的罕见洪涝。一场场暴雨如天漏般袭击大江南北,湖北、湖南、安徽、贵州、江西、广西、河北、河南……来自全国各地的防汛救灾警报不断拉响。
短短一个多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启动32次应急响应,其中1次一级响应、1次二级响应、3次三级响应、11次四级响应、16次特殊响应,向全国15个省(市、区)提供救助,先后向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河北等重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5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灾区援助了27000只赈济家庭箱,总价值超过8000万元。
在湖北,244支志愿服务队、9868名红十字志愿者连续作战,不眠不休服务群众71526人次,接收并发放救灾款物4198.万元;在安徽,1455万元捐款、价值 1655万元的捐赠物资从全国各地涌入安徽,帮助受灾群众共克时艰。红十字成为灾区最振奋人心的旗帜。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凝聚更广泛人道力量,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推倒贫困的栅栏
集结,吹响扶贫攻坚号角
从远近闻名的“卖柴村”到漫山遍野的葡萄架,曾经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杉树林村短短3年脱贫摘帽;从人背马驼到清澈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位于川西南大青山深处的彝族村扔掉了世代相传的“水背子”;从一针一线编织地毯到招录贫困妇女成立专业合作社,1万元生计基金帮22岁维族姑娘阿孜古丽改变了人生轨迹……
2012年4月至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投入3.16亿元,其中专项生计资金1.31亿元,覆盖22个省份的802个社区、村落(包括110个国务院重点扶贫开发县的228个项目点),惠及80万人口。今年,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推倒贫困的栅栏。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是集中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出台《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2020年)》,以服务西部地区日益增长的人道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从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加大人道救助支持力度、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等7个方面全面部署对口支援工作。
4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工作会议,重点研究讨论如何积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深入推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红十字事业发展问题,强调相关省级红十字会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政府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福建等省份红十字会积极响应总会号召,与新疆、青海、贵州、宁夏、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对口支援工作对接机制,创新对口帮扶思路和模式,采取开放式、社会化方式谋划和推进帮扶工作。
6月14日至16日,中国红十字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助力扶贫攻坚——博爱家园现场会,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确保博爱家园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累计投入3.16亿元,在22个省份的802个社区和村落开展博爱家园项目。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评价:“博爱家园充分发挥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注重树立崇高道德风尚;坚持扎根基层、群众参与,注重树立稳定扶贫长效机制;坚持‘输血加造血’帮扶模式,注重实现保民生与促发展有机结合,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做出表率。”
推动供给侧改革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2月27日,饶子和、曾益新等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捐款发起“院士博爱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当前特别突出的人道公益服务供给侧能力建设,发挥“院士+”的公益引领效应,改善“一老一小”等重点人道服务领域资源供给短板。
两个月后,“院士博爱基金”启动第一个项目——“院士+”西部儿科医师培训计划新疆站行动,希望通过两年时间为新疆培训百名儿科专业骨干医师,在先心病、血液肿瘤、重症医学和新生儿等专业方面提升其诊治水平,满足西部地区儿科医疗需求。
人道资源动员能力决定红十字会的实力和影响力,6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举办2016人道资源发展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的体制机制创新、筹资人才培养等进行交流分享,强调坚持社会化、开放式的运行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和加强公信力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人道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道资源动员模式和渠道,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6年,中国红十字会通过“互联网+”赋能弱势群体,相继开展“她时代——全国‘魔豆妈妈’创就业扶持工程”“手工进家·妈妈回家巾帼扶贫项目”,分别投入350万元、500万元,帮助5000名贫困母亲实现电商创就业,为全国40个村2000位贫困妇女提供传统手工艺产品编织领域的全过程帮扶。
2016年,中国红十字会还连续17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全国各级红十字会累计筹集爱心款物价值约2亿元,为老少边穷地区的困难家庭送去关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下,对来自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660名大病患儿提供救助,累计救助金额2亿元,其中包括5505名白血病患儿、1155名先心病患儿。
只要方向正确,制度合理,就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生命走向尽头时,奋起余温为他人续燃生命之火,让世界更明亮,生命更温暖
致敬,向所有拯救生命的人
《一棵树、一株草、一杆秤》《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12月1日、2日,新华社刊发两篇长篇通讯,向生前恪尽职守、逝后捐献遗体的96岁老共产党员沈因洛致敬;
12月16日,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曲昌荣因公牺牲,头发花白的老母亲替儿子实现心愿,帮助4位重度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至少2人重见光明。
从高官到平民,从白领到学生,从明星歌手到普罗大众,截至2016年12月10日,我国已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80780人,见证成功捐献9685例,已救治器官衰竭患者27073名。
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据卫生部原副部长、知名器官移植专家黄洁夫介绍,6年前我国器官供体还主要由死囚提供,来自中国的器官移植医生在国际场合经常遭遇讥讽,颜面扫地。
2010年,我国开始建立公民志愿捐献人体器官体系,受原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在首批11个省份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3年,这项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截至目前,已经有天津、上海、重庆、山东、福建、黑龙江、江西、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市出台相关条例,推动我国人体器官事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尤其是下半年,经过五年推广和厚积薄发,我国人体器官事业开始迎来指数级增长,也引来世界注目。今年8月中旬召开的第26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以前备受歧视的中国器官移植专家登上讲台,向世界讲述中国经验。与会中外专家认为,中国在器官移植方面的相关法规、制度以及标准已经与国际公认标准保持一致。中国人体器官年捐献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10月17日至19日,中国大陆首次举办国际性器官捐献与移植大会——2016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与移植高级研讨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书面致辞,肯定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成就,认为中国遵循国际上公认的伦理学原则,结合国情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实现器官公正分配和可溯源管理,充分保障捐献者和接受者的权利,走出了一条体现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实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道路。
今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要求保障人体器官转运流程通畅,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器官转运环节对器官移植患者的质量安全。
清明节期间,由重庆市红十字会创意启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接力参与的“我在这里,我为遗体器官捐献者祈福!”活动,得到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区),以及加拿大、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孟加拉、韩国、越南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呼应,超过10万网民为器官捐献者祈福。
“捐献有用器官,传递生命的礼物”的丧葬新风尚正在形成。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