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奋力挖掘不该被遗忘的“角落”
——一位历史学者与红十字运动的缘分》
2017年4月4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奋力挖掘不该被遗忘的“角落”——一位历史学者与红十字运动的缘分》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我是一位学者,与红十字结缘,说来纯属偶然。
我是历史学出身,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政治史,出版过《曾国藩传》《张乐行评传》《晚清枭雄苗沛霖》《幻灭与觉醒》等著作。1991年,只有本科学历的我幸运地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从此研究重心转移到更广阔的社会史领域,并以“冷门”的近代流民问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流民是什么?是弱势群体,兵灾匪祸战火不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流落街头,居无定所,命运多舛,经常陷于无以为生的艰难境地。在搜集整理流民资料的过程中,“红十字”进入我的视野。作为社会救助团体,她把“博爱”甘露洒向流民,给予他们生的希望。我觉得很新奇,对红十字会就有一种探究的冲动,萌发撰写一部《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学术著作的“奇想”,加上1991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红十字人活跃的身影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
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我开始了与“红十字”的最初接触,发现这是一个比流民问题还冷的“冷门”,想找几篇文章看看都难!
通过整理资料,我又发现,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而中国红十字会居然存续了将近90年,这在中国社团发展史上,堪称历史悠久。
更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与那场同样不可思议的战争联系在一起,即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一场爆发在日、俄两国之间的战争,战场居然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国,而是在中国。更奇怪的是,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置身事外,竟然还在东北划出交战区,任凭两国在那里厮杀、践踏。这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咄咄怪事。
战争引发了汹涌的难民潮,东北同胞走死逃亡,令人唏嘘。战争中,日本、俄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穿梭往来,救护伤兵。可是东北难民呢?清政府宣布“中立”不能直接插手,中国传统的善会善堂能力弱小,有心无力,也没有资格进入战地。
生死存亡之际,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登上了历史舞台。1904年3月10日,由中英法德美5国友人联手在上海发起成立的这一人道救助组织,成为东北救援的“诺亚方舟”,使身陷死亡边缘的46.7万名难民脱离苦海。而且历次战争、重大自然灾害中,都有红十字旗帜高高飘扬。可以说,“红十字”代表了希望,承载着人道的理想。遗憾的是,这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重大作用的人道组织,学界居然无人问津。我被红十字精神所感动着,意识到这个领域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从最初的接触中发现的这片“新大陆”,的确令我兴奋,也看到了自己未来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我由此“走进”红十字。不过,学位论文选题已定,而且还没动笔就被浙江人民出版社约稿,这对一个青年学人而言,实在是难得机遇,撰写《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的愿望,只好埋在心底。
1994年,我博士毕业后回安徽师范大学执教,两年后调河北大学。工作变动以及教学、科研任务沉重,尤其是承担教育部《中国流民史》课题,无暇兼顾红十字研究计划,但没有动摇埋在心底的那份热情。
1999年,流民课题完成,终于把“红十字”研究重新拾起。这年金秋,我贸然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建议强化会史研究,并提出写作《红十字与近代中国》的构想,希望能够得到总会支持。这样的信很容易石沉大海,所以当时,我不敢心存奢望。
令我感动不已的是,这封原本无足轻重的小信,竟引起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孙柏秋女士的高度重视,孙副会长亲笔复函,表示支持,并表达了合作意向。激动万分的我当即打电话给安徽人民出版社,邀其加盟,汪鹏生社长二话没说,纳入出版计划。鉴于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即将迎来一百周年纪念,经商先写一部全面再现中国红十字会风雨历程的《百年红十字》,作为百年华诞的献礼书。于是,我带着研究生,信心满满地“泡”在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从此正式走上了红十字运动研究之路。
2001年,我调到苏州大学,虽然工作有所变动,但没有影响研究计划的推进。2003年春,煌煌60万言的初稿完成。按照原计划,2004年出版,但就在书稿即将杀青之时,我应邀去台湾访问,并拜会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台湾红十字组织领导人徐亨先生,从他那里得知,台湾红十字组织委托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张玉法院士在组织编写“百年会史”。这就意味着“撞车”了。我想,无论如何要抢在台湾之前出版。书稿经修改于当年9月出版发行,由此开辟了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新领域。老会长、前卫生部长钱信忠为《百年红十字》作序,对此书称赞有加。
2014年,《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出版,我对红十字的研究“一发不可收”。2005年创建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至今已有60余部著作面世,填补了许多空白。这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苏省红十字会、苏州市红十字会、苏州大学、苏大社会学院领导集体所给予的关心、支持,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2015年“十大”,我被选举为中国红十字会十届理事会理事,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十字人”。这种缘分,如今想来,“偶然”中孕育着“必然”,竟是那样的美好!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