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友谊——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斯里兰卡开展救援工作侧记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7-6-9 17:49:5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780

来自中国的友谊

——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斯里兰卡开展救援工作侧记

6月6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斯里兰卡灾区的救援工作进入第4天。自6月3日清晨飞抵科伦坡后,救援队员的脚步便没有停歇——他们通过当地使馆与斯方灾害管理部门多次沟通,研究制定援助物资的分配、运送、发放方案,走访重灾区的红十字临时医疗点,帮助安置点灾民搭建帐篷,培训当地官兵、志愿者搭建技能。几天来,救援队员成为灾区最受欢迎的人,与灾区群众结下了特殊的友谊。

 

帐篷是最急需物资

6月5日,根据与斯里兰卡灾害管理部沟通结果,救援队确认我国政府援助帐篷首批已运抵重灾区Ratnapura。该地区是此次受损最重、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早6时,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整装赶赴该地区。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救援队抵达Ratnapura地区。与该地区行政长官进行简短会谈后,救援队随即与地区救灾专员一起对运抵的帐篷进行了检查,并就帐篷分配方案进行了商讨。上午9时,协助搭建帐篷的军方官兵到位,救援队与救灾专员一起前往Kiribthgala、Gamekanda、Erabadda三个安置点开展工作。

经过救援队快速评估显示,当前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房屋全倒户的长期安置问题。斯里兰卡灾害管理部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政府援助帐篷运抵前,三个安置点的帐篷数量均为零。由于一周后作为安置点的学校将陆续开学,教堂及其它公共设施也需尽快恢复公共功能,帐篷成为灾区最急需的救灾物资。

中国援助帐篷的到来为当地政府和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搭建工作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由于场地较为宽裕,救援队按照最优标准对帐篷安置点进行了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舒适性、实用性、安全性。Kiribthgala安置点负责人表示,目前的集中安置环境拥挤且毫无隐私,无法满足受灾民众的长期需求,中国帐篷符合斯里兰卡一般家庭4至5人的实际需求,较高的空间和较大的窗户设计也适合斯里兰卡的炎热天气,受灾民众的安置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且可长期居住。

 

“Thank you! Chinese!”

6 月6日,救援队继续在Ratnapura地区开展工作。

Parawatta安置点,救援队到达后首先对灾情进行了评估,完成安置点布局规划后,便组织当地民众开始帐篷搭建工作。由于白天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帐篷搭建工作一度面临人手短缺问题,为了加快进度,救援队冒雨坚持工作。队员的努力感染了安置点的居民,很多妇女儿童纷纷加入,有的参与帐篷搭建,有的参与场地除草,有的清理现场垃圾,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第一顶帐篷展开后,围观民众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对帐篷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十分满意。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安置点完成了帐篷搭建,救援队继续指导灾民完成了帐篷固定、排水系统挖掘等一系列工作,安置点具备了入住条件。

安置点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受灾民众的居住和生活空间,同时为小学生预留了运动场地,得到民众和小学师生的一致肯定。孩子们用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不停地说着“Thank you! Chinese!”

两天时间,救援队与当地政府、军方及受灾民众合作,完成了4个安置点的建设,搭建帐篷83顶,培训帐篷搭建人员110人。救援队员顶着烈日、冒着大雨,不畏艰苦的工作态度让斯里兰卡民众十分感动。每个安置点建设的最后一项是在帐篷上插上中国国旗,当地人会抢着去做这项工作,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

Parawatta小学最后合影时,当地孩子主动要求手持中斯两国国旗合影,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现场老师和救援队员的心。该校校长Selvakumar深情地对救援队员说:“你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友谊,我相信,从今天起,中斯友谊的种子已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