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7-6-30 9:29:52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4803

【专题研究】

贵州红十字会“绿色家园行动”的路径选择与现实维度

罗治雄  戴斌武  匡传益

 

贵州省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重要助手。贵州省红十字会自2003年独立开展工作以来,积极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在人道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氟砷麻”(氟中毒、砷中毒、麻风病简称)项目、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红十字会前列。尤其是2008年7月启动的“绿色家园行动”,既为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有效解决和化解农村各类问题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绿色家园行动”作为贵州省红十字会倾力打造的一项新的公益品牌工程,为社会团体在贫困地区如何有效参与农村和谐发展和社会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贡献和经验价值。

 

一、“绿色家园行动”的动因与背景

 

2008年以来,贵州省红十字会连续遭遇了2008年初百年未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5·26贵州洪涝灾害等,救灾救助工作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历练。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情后,如何针对贵州“欠开发、欠发达”及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凸显的省情实际,如何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用,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如何广泛动员人道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效开展人道救助工作,大力弘扬传播红十字精神;如何让红十字事业因地制宜,实现科学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分困扰和让贵州省红十字会必须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

在具体工作中,贵州红十字运动主要遇到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红十字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救助团体,其救灾救助工作仅仅依靠被动接受捐助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搭建一个长期的,有影响力的救灾救助平台,探索一种常态、高效、迅速的救灾救助方式,才能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情,做好人道救助工作,做到有所为。特别是贵州经济欠发达、财力欠充裕和“无灾不成年”的省情以及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贵州是人道主义需求最大、强烈的地区,是群众需要得到支持帮助最多的地区,但在本地区人道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吸引和整合却是最少的,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是贵州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体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在生态脆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问题多发凸显。面对这些问题,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领域的重要助手,怎样去积极发挥作用,动员社会力量解决问题。

三是怎样解决此前日常救灾救助工作只是简单送大米、送衣服、送棉被,但往往是“发点大米吃完了就完了;发点救助金,钱发完了穷依旧”,“年年扶贫年年贫”,反而让受助群众养成了等、要、靠的思想,帮助他们找的自力更生、发展致富的路子,从而实现人道救助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由“经常扶”向“扶长远”的转变。

四是贵州是农业大省,最需要得到人道救助的群体在农村,但农村红十字事业发展最薄弱,怎样加快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发展,解决有人开展工作、人道救助工作内容和方式单一等问题,实现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立良性运转机制,从客观上加强党和政府在基层权力上的巩固,促进红十字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学院找到新的工作抓手。

五是怎样解决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中争取党和政府、各种团体、社会机构及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解决部门、团体之间的社会排他性,通过价值认同、理念导入和品牌力量,增加工作的包容性、兼容性,争取整合更多的人道力量和社会资源。

六是怎样解决红十字会在履行“弱势群体救助者”的同时,履行好“人道精神传播者”的职责,动员企业和引导富裕群体积极投身社会捐助事业、培育和增强社会公众的功德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人道及社会捐助事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事业。

为此,针对以上问题,在认真梳理总结今年来的救灾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贵州省红十字会于2008年月策划推出——“绿色家园行动”。该行动“弘扬人道精神、传播人道价值”为核心理念,以事件化、活动化、项目化推广的方式,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动员和吸收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以“灾后重建、生态文明、励业帮扶、助弱济困”等为重点的绿色家园建设,推动全省救灾救助工作上层次、上台阶,实现人道、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化、规模化。持久化,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绿色家园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全省80多个县中有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发生率16.5%,远远高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且“无灾不成年”,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致富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贵州省红十字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组织的生命力要找到扎根的地方”的工作思路,即“把党的中心工作与红十字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把红十字工作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并决定把“绿色家园行动”试点工作放在了这个主战场,为探索一种常态、高效、迅速的救灾救助方式,解决好本地区群众人道需求大与吸引、整合人道资源力量小的工作矛盾;建立一种基层红十字会开展工作的良性运行转变机制,实现人道救助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由经常扶”向“扶长远”转变;传播一种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和理念,营造全社会都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工作。

(一)长顺县试点内容与成效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顺县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可以说是贵州“欠开发、欠发达”省情的真实写照之一。全县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恶劣,喀斯特面积占93.9%,石漠化面积占77.9%,土地贫瘠,耕地破碎,交通区位差,不沿交通主干线。矿产资源较为匮乏,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属典型的传统农业县,贫困程度较深。全县17个乡镇有13个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县25.83万人,贫困人口有5.62万人,且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等集中连片地区。

2008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从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了解到长顺县长寨镇竹子村的贫困状况后,作了重要批示:“要探索因地制宜,开发扶贫的新路子”。贵州省红十字会把“绿色家园行动”试点工作放在总书记重点关注的长顺县,扛起了长顺县扶贫工作和行农村建设的大旗。

1.援建“健康新村”

以行政村、自然村或社区为单位,着眼于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按照“选择一个点、建设一条线、师范一大片”的工作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整村帮建,组织各级红十字会在贫困农村地区建立人道救助帮扶点,实施“健康新村”项目。“健康新村”建设内容包括: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红十字书库、红十字宣传栏、博爱卫生院(站)、博爱学校、通村(寨)公路、博爱新居、博爱超市、改炉改灶、改水改厕、以家庭为主的小水利工程等项目。至2010年,已通过“绿色家园行动”募集资金330万元在长顺县援建“健康新村”11个,规划建设了涉及6个乡镇的“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示范带,改善了2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

种获乡沙子关作为“绿色家园行动”在全省实施的第一个“健康新村”,两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村民住地多是木房子,遇到雨季,经常暴雨。村子里的道路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2008年历史罕见得凝冻天气侵袭,让当地村民遭受灾害的重创。为了帮助沙子关受灾群众开展灾后重建,“绿色家园行动”先后募集资金15万元修建博爱新居,10万元修建串户路,5万元建博爱卫生站,5万元建成红十字健康文化广场,15万元进行励业帮扶,发展“果——猪——沼”立体生态农业,解决了群众居住难、出行难、看病难、发展难等问题。如今,走进种获乡沙子关“健康新村”,使人眼前豁然一亮:蓝瓦、白墙、木窗、漂亮整洁,错落有致;串户路、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养殖场、令人目不暇接。“‘绿色家园行动’好啊!给我们带来了大实惠。”村民周心良坐在自家门口,与人聊起他家的变迁。“以前,我们一家挤在木瓦房,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平房。看病有博爱卫生室,休闲有文化广场。”一年前,他只花了1万多元就住进了幢5万多元的新居。

2.援建“生态新村”

针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贵州省红十字会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结合贵州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改善生态环境、村庄整治、环境保护项目和社区备灾减灾项目,不断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增加当地的备灾减灾和自救能力。“绿色家园行动”在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投入60万元,对当地具有4000多年的古银杏树群进行了保护,对常受灾害的26户农户进行搬迁建新居和村庄整治,该村已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重点,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样板村。

3.创建“励业帮扶示范基地”

贵州省红十字会着眼于帮助恢复灾后重建和生产,开展励业帮扶项目和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再就业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素质,积极创建“励业帮扶示范基地”,针对困难群众广泛开展励业帮扶服务活动,既弘扬“大爱互助”的文化理念,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致富信心;既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脱贫致富信息服务,又组织懂技术的红十字志愿者,定期开展有关适用技术培训活动,使受到帮扶的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学到1——2项适用技术,帮助提高困难群众发家致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长顺“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试点重点放在了典型的石漠化重灾区——长顺县长寨镇竹子托村至中坝乡茅山村、翁拉村已带,其贫困状况,用原长顺县委书记杨永英的话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则是,“庄稼种了几面坡,收成还不够一锅”。针对这一线地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土地高投入低产出,“绿色家园行动”以创建励业帮扶示范基地为载体,着力推动“两个逐步转变”,即把对贫困群众长期的单纯的生活救济方式逐步向扶持发展产业转变、推动贫困山区传统的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向立体的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把“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灾后重建、助弱济困项目与石漠化治理及扶贫开发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共投入励业帮扶资金近150万元,购买核桃苗及种羊、种鹅等,对励业帮扶户采取“借种还种、滚动扶持”的方式,积极探索“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模式。短期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鹅、林下养绿壳蛋鸡,确保当年见效;中期扶持农户发展种草养羊产业,确保三年大见成效;长期以草地套种优质核桃为主,确保五年大见成效。通过长短结合,使群众能够在3至5年后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基本走上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

长寨镇竹子托村农户杨佐清,在未收到励业帮扶前,经济收入仅靠种植玉米、打临工为主,一家年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08年“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项目在竹子托村实施以来,杨佐清通过“借种还种”的方式,在镇红十字会借了8只母羊和2只公羊,同时领取了60株核桃苗,种在自己的责任田中,并在种植核桃苗的土地空隙里,种上黑麦草和百三叶,供山羊食用。然后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脱贫致富。杨佐清算了一笔账,每只母羊一次可产2只羔羊,一年产仔2次,8只母羊一年可产羊羔32只,一年内就可以把借的10只羊全部还清,还剩22只羊,每只成年羊可售600元,第一年仅22只羊就可带来收入13200元。2009年得到“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项目的中坝乡翁拉村村民徐小红感慨道:“过去是烧一坡、种一坡,收成不到一背篓,现在养只羊就胜过开荒半匹坡。家里的地全种上了草、核桃和扶手瓜,帮扶给的28只羊已有5只受孕,要不了多久将有10多只羊崽降生,将来的好日子就靠它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同志在长顺调研后总结说:“长顺县通过‘绿色家园行动’发展三棵植物(核桃、苹果、烤烟)和三种动物(羊、鹅、绿壳蛋鸡)的立体种植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试点两年后,依旧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在该县“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产业示范带,到处可见“山地织绿毯、岩石变林园;满坡牛羊壮,遍地鸡鹅肥”的景象。通过“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项目的帮助,竹子托村、翁拉、茅山等产业带群众人均纯收入从1320元增加到2060元,在安居的同时,实现了乐业。同时,还在该地区残疾人群体中实施“绿色家园行动——残疾人培训项目”,开办了残疾人培训班,通过联系香港爱心基金会,为他们提供制作书包、毛衣的就业机会,由香港慈善机构收购后再将书包、毛衣捐赠给贫困学生或群众,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救助机制的同时,也让当地残疾人掌握了一技之长。残疾人吴大友感慨:“红十字会让我们残疾人感到,我们能自己生存了,有尊严了!”

贵州省红十字会通过打造这个“绿色家园行动”励业帮扶示范带,已创建励业帮扶实践培训基地5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1个,培训人数8000余人次,带动连片种植牧草1600公顷、核桃1133公顷,养鹅3.1万只,羊存栏8.8万只,绿壳蛋鸡20余万羽。

4.设立“爱心互助金”

贵州省红十字会在实施“健康新村”项目上积极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路子,设立“爱心互助金”。即以帮扶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寨为单元,通过“绿色家园行动”平台募集启动资金和动员村民发展成为红十字会会员,收益者并自愿捐赠,依托乡村红十字会和工作服务站(点),按照“放得出去、能够发展、收得回来、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引导村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既为部分村民提供无息创业资金,也向部分特困户提供无偿救助,努力创建贵州省农村红十字救助帮扶的新路子。种获种获村设立“爱心互助金”后,互助基金募集到105000元,发展了红十字会会员211名,资金来源于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会员会费、村民捐助、乡政府扶助等,资金由村红十字会互助金执行委员会进行管理,重点是解决群众性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截止2010年,共发放互助金75000元。村民张刘军、朱文华、周小平、蒋良学等25名群众先后得到了帮助。村支书刘帮权动情地说:“现在村里有了红十字‘爱心互助金’”,群众解困救急又多了条救助渠道。

长寨镇竹子托村部分村民得“爱心互助金”的帮助后,为发展种草养羊、种核桃、扶手瓜等产业在生产管理中临时缺资金解决的燃眉之急,村民们在道德精神和功德意识上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原来扶贫队拉着扶贫物资给村民,自己抬回家都要向扶贫队要下车费。现在,知道“爱心互助金”借还后虽然不收利息,但必须凭良心感受“爱心互助金”给自己帮助的大小来捐赠爱心款,让“爱心互助金”不断壮大,以帮助更多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同时,更让人兴奋的是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村红十字会向村民进行募捐,共募捐了735.4元善款。这有力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原来都吃不饱饭需要救济更不要说捐款了,村民的口袋里有积蓄了;二是村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以前等、要、靠思想没有了,一种发展要自力更生、生活要互助互爱,受恩要学会感恩、做人要乐善好施,和谐要合作共处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两年来,贵州省红十字会通过“绿色家园行动”先后向印尼、香港、澳门等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省区红会,募集了近900万元的项目资金投入长顺开展试点探索工作,惠及了长顺县10多万群众。其中:650万元援建了11个健康村,涉及改造博爱新居159户、建博爱卫生院1个、博爱卫生室5个、博爱小学2所、红十字服务站11个、健康文化广场11个、红十字书库27个、通村(组)串户路30公里、饮水工程44个,创建“励业帮扶”实践培训基地5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1个,设立村级“爱心互助金”5个,形成了涉及6个乡镇的“励业帮扶产业示范带”1个、涉及5个乡镇“健康新村示范带”1个;为群众送去价值225万元的耕地机、抽水机、拖拉机、大米、食用油等生产生活物质及22万元的学生助学款。

(二)长顺县试点做法与经验

 1.注重价值理念导入

“绿色家园行动”中“绿色”象征和平、希望、生命,“家园”从物质家园到精神、心灵家园的建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等价值理念,首先被长顺党委、政府高度认同,即通过红十字会把“绿色家园行动”的价值理念同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并以“绿色家园行动”价值理念为核心,制定了全县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目标。“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上下都对“绿色家园行动”价值理念有了认同,各方项目、资金资源都愿意纳入“绿色家园行动”项目建设中来,形成了以“绿色家园行动”推进农村大发展的实践行动。“绿色家园行动”使当地党委、政府找到了解决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主导方向,各部门有了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新闻媒体找到了宣传的兴奋点,创造了社会各界爱心公众参与的新“共振带”,党和政府的和中心工作同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共鸣。用“绿色家园行动”的设计师——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罗治雄的话来说:“不是谁的钱多就让谁主导,而是要把价值理念引入,才能获得多方认同形成合力,这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发挥项目引子作用

“绿色家园行动”原则捐助1个“健康新村“40万元,其中:30万元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10万元设立“爱心互助金”或创建“励业帮扶示范基地”,但这些资金只是个“药引子”,主要是以此为基础整合其他的建设资金,共同打造绿色家园。据长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红十字会会长郭兴文介绍,“绿色家园行动”在长顺的救助以“最困难、最需要”为准则,但这些救助对象往往是极贫困户,由于救助的资金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容易形成1+0=0,造成资金注入后“落水不响”,“钱花光穷依旧”。为避免这种“撒胡椒面”现象,长顺县注重发挥“绿色家园行动”项目的“药引子”作用,充分整合其他项目资金,“同炒一盘菜”,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

在健康新村项目中,整合了危房改造、雪凝灾害、深圳对口帮扶、一事一议、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红十字文化广场整合了农民文化家园、农村健身场所建设等项目;博爱卫生院建设整合了农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博爱小学建设整合了其他社会团体援助的项目;励业帮扶加入了扶贫、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资金。通过“绿色家园行动”搭建的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动员和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绿色家园建设,实现了“救济式”扶持与“造血式”扶持的结合,有效实现了“绿色家园行动”捐助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原长顺县委书记杨永英认为,“绿色家园行动”项目资金能在长顺发挥“药引子”的作用,关键在于“绿色家园行动”这项工作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一致,政府各部门才可“同炒一盘菜”,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化合作。“绿色家园行动的资金是‘药引子’,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统一。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是几个县领导分管,需要他们共同配合,有的投资支持买羊、有的种草、有的种树,不分你我,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的建设,才能有根本的改观,才可最终脱贫致富。”

3.培育社会公德意识

“绿色家园行动”作为参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载体和举措,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除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外,更要注重提高帮扶、服务对象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智力素质,增强发展的主动性、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觉性,培育乐于助人、互助互爱的良好习惯。在长顺试点中,一是扶“志”,在提供人道救援的同时,积极培养群众“自尊、自信、自立”精神和品质,摒弃自甘落后的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同时,积极传播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弘扬“大爱互动”的文化理念。二是扶“智”,通过博爱学校的援建,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通过励业帮扶项目的实施,抓好适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绿色家园行动”的开展,提高了全社会特别是富裕群体把捐助贫弱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的认识,引导了富裕群体积极投身社会捐助事业,树立起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形象,以赢得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化解贫困群体的怨愤情绪和不平衡心理,减少不稳定因素;动员了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其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到热心社会捐助事业,把对人的关爱和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最终让受捐助的贫弱对象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并积极参与到捐助事业中来。

4.激发基层创新精神

“绿色家园行动”在试点中,做到了总结实践经验和完善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红十字会发起,相关各部门配合参与的工作机构,形成了社会发动、媒体推动、爱心互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一是积极探索项目监管机制。先后出台了《“绿色家园行动——健康新村”项目管理办法》、《“绿色家园行动——爱心互助金”实施管理办法》及各试点的实施管理细则,从项目论证、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审计到后期管护,都制定了规范的程序,重点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二是积极探索长期救助机制。通过设立“爱心互助金”,以村红十字基层组织为依托,以制定村规民约为主要手段,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实现村规民定、村事民议、村务民管,让基金长期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开展“绿色家园行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支持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逐步实现省、市、县、乡、村红十字会项目工作五级联动;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基层红十字会组织的工作活动阵地、红十字文化传播平台,发展、吸纳“绿色家园行动”志愿者,成立多种类型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动员激励机制。积极倡导城乡对口帮扶、社会单位赞助、企业认捐、设立专项基金、广大群众动手,实行整体联动。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参观学习、印制挂历等宣传画、组建慰问文艺队、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设置多媒体募捐箱、发放倡议书、建网站、编发简报等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全国各兄弟省区红十字会进行宣传发动;聘请奥运冠军、国际影视明星、著名演员歌手等为“形象大使”,通过他们积极参与并广泛宣传推广“绿色家园行动”;抓好“绿色家园行动”专项基金的筹措,先后接受捐款2000多万元设立了“绿色家园行动——助弱解困致残性骨病专项救助金”和“助医项目”;建立项目信息库,以推介“项目”求援助,以实施项目求拓展,以完成“项目”求实效;同时,建立了信息宣传、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把开展“绿色家园行动”作为科学发展观解决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纳入红十字会参与省直目标考核内容和对市(州、地)红十字会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三、“绿色家园行动”的启示与价值

 

“绿色家园行动”在长顺县试点成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由此,“绿色家园行动”作为贵州省红十字系统的重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推广试点工作,成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农村与社区的工作亮点向全国推广,并极大地激发了贵州省红十字会深入开展“绿色家园行动”的信心和决心。“绿色家园行动”对推动社团团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动员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红十字会作为人道领域的社会救助团体,通过推广组织自身的核心价值,践行宗旨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把符合自身的特色工作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社会关注的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直接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老百姓最盼望的事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以倡导人人平等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使命,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功。实践证明,从“三农”问题到巩固党和政府在基层执政地位的需要,从发扬红十字精神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看,社会需要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参与社会管理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绿色家园行动”在长顺试点成功后,贵州省红十字会就于2010年12月召开了全省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全省9个市(州、地)20个以上县(市、区)开展“绿色家园行动”试点推广工作,为全省全面实施“绿色家园行动”提供经验。

红十字会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社会团体,要有效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必须要通过价值理念的导入,增强工作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尊重各方面的利益,最终实现多方社会化合作和共赢。

目前,从“绿色家园行动”价值理念和决策目标来看,其“绿色”象征和平、希望、生命,“家园”从物质家园到精神、心灵家园的建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等价值理念,已经在长顺试点工作中,在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环境目标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协调;从工作实践和决策行为来看,为当地党和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爱心团体及爱心人士、帮扶的贫弱群众等各个利益群体之间找到了大成某种程度的妥协结合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省红十字会倡导推行的“绿色家园行动”的价值理念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同、接受和推动,并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

“绿色家园行动”作为一项新的公益事业,要实现理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工作的长远发展,完善和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机制建设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是推进“绿色家园行动”的一个“内生变量”。在试点工作中,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和完善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基层的大胆实践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积累了一些“能够学、用得上、推得开”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更是着眼于实施“绿色家园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挖掘“绿色家园行动”的时代内涵,认真总结前期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把那些好的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转化为经常性的工作举措,在组织领导、资源整合、协调服务、管理监督、评价激励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罗治雄,原贵州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戴斌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水电移民处处长;匡传益,现为贵州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