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工作活力是这样来的
——上海市红十字会参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观察(二)
“红十字会专兼职人员不多、组织基础不扎实、社会动员能力较弱、配置资源少、工作开展不活跃等,是当前基层红十字组织存在的客观情况。深入基层,贴近社区,依靠群众,是做好红十字工作的有效途径。”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浩亮为整合人道资源,壮大红十字会救助实力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自2016年7月参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市各区红十字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强基层、补一线”的要求,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整合人道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激发基层组织活力,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服务站点 共建共享共赢
11月8日,上海市红十字会“博爱家园”建设评估组一行来到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验收评估市级“博爱家园”建设工作。
江浦路街道是一个老式社区,人口密度大,服务场地有限,群众人道需求旺盛。针对这个实际,街道红十字会主动携手“三心”(社区睦邻中心、街道家庭计划指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红十字服务总站,利用“三心”资源,开展红十字工作,开创了“博爱家园”共建共享共赢的“三共”模式。
“服务站多措并举,通过加强人文关怀体现红十字的‘温度’;打造心灵家园体现红十字的‘高度’;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体现‘热度’;加强调研评估提升群众对红十字的‘满意度’。”在杨浦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陶岚看来,服务站就是这样一个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平台。
评估组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成为整合人道资源,推进基层红十字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举措。”
与江浦路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运营不同,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力量。
“服务总站从筹划到建成,历时半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选址。在靠近外滩的寸土寸金之地,要占用一栋占地面积不小、内含三层活动场地的小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浦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李婷介绍,“小东门街道党政领导对红十字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
服务总站现址“浦江公馆”,原由部分社会机构和企业公司共同使用,在当地街道党政部门积极协调下,这些单位相继搬出,这幢价值几千万元的小楼免费提供给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建设和使用。
服务总站建成后,摆在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如何运作总站。“街道红十字会兼职人员很少,一个人要担负多条线的工作,很难有完整时间聚焦在红十字服务总站的工作上。但是,总站既然建成,就应当让它长效发挥服务百姓的作用。”小东门街道服务办副主任、红十字服务总站负责人顾怡文说。
黄浦区和小东门街道红十字会经反复研究讨论,决定与社会组织合作,由“新活力公益”与街道红十字会、服务总站一起,从组织建设、基础工作、救灾、救护、社区宣传、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全年活动策划与布局,积极发挥公益青年的团队力量,联系和整合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实现服务联动、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工作合力。同时,由社会组织为总站派驻项目干事作为联络员,负责总站日常工作,弥补人员不足的短板,夯实服务站良性运行基础。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是我们与公益组织合作的初衷。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红十字会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的三方共赢。”顾怡文说。
每个星期五上午,小东门街道红十字服务总站都会响起《红十字旗帜》的歌声。一楼红十字文化传播区,二楼救护培训教室和三楼志愿者园地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红十字会工作和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理想之地。“在这里,‘红十字’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悄悄出现在社区居民身边。”黄浦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春玲说。
人道服务 由基层提供
“群团改革试点后,上海市红十字会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坚持资源向基层下沉、力量向基层汇聚、服务由基层提供。”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江英说。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和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为依托,通过公开征集符合红十字宗旨和理念的公益项目,吸引大学、医疗机构及活跃在社区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参与红十字事业,形成为易受损人群和困难家庭服务的合力。
“博爱家园公益服务中心”是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发起创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它是区红十字会的‘亲生女儿’,在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爱心项目的过程中,担负着策划、组织、监督、评估等总揽角色。”中心负责人朱慧介绍,该中心已经进驻浦东公益服务园,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了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联系。
目前,浦东新区向社会征集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15个,投入资金78万元,服务人群覆盖低收入家庭、自闭症儿童、失独老人、失能老人、临终病人等,参与项目的志愿者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红十字青少年、医务工作者、专业社工、社区志愿者等。
这些项目中,一朵迎风绽放的“风信子”格外吸引民众目光。
“想给外甥包一顿馄饨”“要为福利院的孩子送一颗平安的苹果”“送老板一箱金银花露”“给小孙子买一件玩具汽车”……2016年圣诞节,一群特殊的“圣诞老人”派送出自己的“礼物”,他们都是“风信子”脑卒中病友俱乐部的病友。作为浦东新区15个红十字志愿服务特色项目之一,“风信子”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社工部为出院脑卒中患者打造的延续性、公益性康复平台,于2016年10月13日正式启动。“风信子”拥有一支由医生、护士、社工、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元化、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为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提供“预防为主,延伸服务”的专业性、公益性、人性化健康照顾。
“风信子,是一种朴素的小花,花语是希望,寓意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项目负责人介绍,当初为了给项目取一个响亮又温馨的名字,曾向社会广泛征集项目名称。最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彭春燕提供的“风信子”高票当选。
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副会长盛平表示:“未来,新区红十字会将强化项目化运作机制,力争通过‘三级联动’,即居村发现需求、街镇发挥枢纽功能、区链接和输送资源,最后在居村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爱心救助 不靠红会一家
除了与社会组织合作外,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爱心企业联合开展救助行动是上海市红十字会工作的另一个亮点。
普陀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体,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爱心企业联合设立了不少特色救助项目,如与区计生委合作实施“失独家庭助医”项目,与区教育局退管中心合作设立“红烛助医”捐助项目,与区民宗办合作设立“民族同心”慰问项目等。
这些项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合作。”“红十字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有资质、有能力吸收社会爱心援助,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打造爱心救助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服务困难人群。”普陀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帅卫刚如此总结。
丁同学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四的学生,家庭的贫困没有磨灭他好学的天性,反而让他更奋发努力。普陀区红十字会“菁英助学”项目的资助让他得以安心继续学业。今年暑假,他再次收到了普陀区红十字会为他提供的1万元助学金。该项目由普陀区红十字会与爱心企业合作设立,每年帮助100名与丁同学类似的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子,资助金额不等。目前,丁同学正在学校备战硕博连读考试,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回报社会。
同样身处困境的还有重症患者小金。今年,他刚刚40岁,本应成为上孝顺父母、下抚育子女的“顶梁柱”,但由于罹患重症糖尿病,并发双目失明,一直未婚的他无奈成为“啃老族”,依靠父母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和治疗。今年,小金所处的真如镇红十字会连续第二年为其申请了由普陀区红十字会与香港吴仲敏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的“贫困家庭尿毒症”项目,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群团改革为上海市红十字会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一年多来,上海市各级红十字会整合各方资源,大胆创新模式,激发了基层工作活力,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明显增强。”张浩亮在谈到“强基层、补一线”对于红十字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时这样总结。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