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金茂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词的“红都名医”》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4-20 23:25:10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088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金茂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词的“红都名医”》

2018年4月20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王帅、池子华的《金茂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词的“红都名医”》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大学毕业时的金茂岳

 

 

毛主席为金茂岳题词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开赴延安,为根据地军民服务。在这支医疗队中,有位妇产科医生备受推崇,经他接生的有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林彪的女儿林豆豆、贺龙的儿子贺鹏飞等多达3000余人。他就是金茂岳,人称“红都名医”。

 

改编中国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

金茂岳祖籍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1906年出生于泰安。

1935年,专攻妇产科的金茂岳从齐鲁大学毕业,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成为会员。1936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举办第十一届年会,金茂岳应邀参加。年会上,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会员讨论如果中日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红会的应对之策。金茂岳参与讨论,最后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任务就是进行战场救护,并借鉴外国经验开展战地防疫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齐鲁大学响应国民政府号召西迁成都,这时老齐鲁毕业生王禹昌看到齐鲁大学还有不少医学、护理学毕业生滞留济南,没有随学校西迁,萌生了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战地救护的念头。金茂岳报名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前往南京与王禹昌汇合,成立了一个医疗手术队,前往安徽安庆的一个重伤医院救治伤兵。

12月13日,南京陷落,安庆岌岌可危,金茂岳一行撤往汉口救治伤兵。12月27日,金茂岳所在的这支手术队改编为中国红十字会第23医疗队,并于1938年初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接生3814个婴儿

1938年1月13日,金茂岳乘坐的卡车一到延安,立即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当晚,八路军在医疗队住处附近一个礼堂召开欢迎大会,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临大会,欢迎医疗队到来,金茂岳一行深受鼓舞。

当时,宝塔山边区医院归边区政府卫生系统管辖,傅连暲院长提出,医院要保证边区150万群众身体健康,希望能把医疗队专科技术人员留在医院工作。鉴于边区医院急缺妇产科大夫,金茂岳就留了下来。

1938年1月至1947年3月,金茂岳先后在边区医院、甘谷驿兵站医院工作。1939年9月,中央医院成立,金茂岳调至中央医院任医务副主任,主持妇产科医务。不久,组织上又调黎平(1942年与金茂岳结为终身伴侣)与魏洁赴妇产科担任助产士,组成了妇产科的基本班底。

在延安期间,金茂岳一直在中央医院妇产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9月至1949年4月,金茂岳共接生婴儿3814个。

以当时条件来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在国统区,一般初胎分娩时间要48小时以上,而在边区只要16至18小时。

1940年7月,江青来到妇产科生产,因为是第一胎,所以很紧张。金茂岳给她做了细致的产前检查,并教给她一些生育常识。8月3日,江青在医院顺利生下了李讷。

40年代初,毛泽东由于长时间伏案写作,患上肩周炎。1942年初,金茂岳到杨家岭给毛主席看病,发现与主席的工作环境有关——窑洞很简陋,办公桌正对防空洞的洞口,常有冷风灌入,加上长时间的疲劳,很容易诱发肩周炎。

金茂岳提出的办法是将桌子挪一下位置,再吃一段时间药。主席听了点点头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有道理,看起来,防病治病还是要以预防为主啊!”

这次诊治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他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还特别讲起这件事。

 

三位伟人为他题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所属医疗队被强制进入国统区工作,第23医疗队也收到了从延安撤离的调令。

但是面对源源不断的伤兵和亟待解决的边区医疗问题,金茂岳无法做到撒手不管。他看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积极抗日,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也是一派民主气象。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在延安的使命还没有真正完成,国际友人马海德、白求恩的事迹也激励着他。最后,金茂岳毅然决定,继续留在延安开展医疗卫生事业。

为鼓励和表彰金茂岳为边区医疗事业贡献更大力量,1941年,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先后为金茂岳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努力救人事业”;朱德的题词是“不但医人,还要医国”;周恩来的题词是“为边区卫生工作创新纪元”。

抗战胜利后,1949年4月,金茂岳随中央机关进京,在北京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58年4月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1972年任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1987年7月17日在北京病逝。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