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十年的不懈改革——回忆彭珮云坚决推进中国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往事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5-19 14:47:5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08

持续十年的不懈改革

——回忆彭珮云坚决推进中国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往事

在全国范围内依法理顺县级(含县级)以上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是彭珮云在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期间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她认为,这是破解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也是贯彻落实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关键所在,是发展红十字事业的组织保证。十年,经过她的大力推动,全国已有90%以上的地市级、40%以上的县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为推动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99-2004:艰苦“创业”,打基础解难题

2003年3月,彭珮云卸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亦不再担任全国妇联主席,转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此后,她的主要职务是继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

彭珮云感觉,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将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主要职务,她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从少年时代起就特别向往的救助弱势群体的公益慈善事业,她会沿着红十字会的阶梯走完职业生涯。这是她晚年追求的事业。

将时光向前推溯。1999年10月3日,彭珮云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会长。她和前任会长钱正英互致珍重,表示要在任期内,根据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大家一道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工作。

此时,彭珮云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任全国妇联主席,又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工作十分忙碌。但每次到地方考察,她都会抽时间对红十字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她逐渐了解到,多年来红十字会为人民特别是为处于困难境况的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受到群众欢迎。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红十字会知名度不高,缺乏应有社会地位,募集资金和实物很少,救助实力较弱;工作人员数量少,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各地红十字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红十字会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开展。

她对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做出了一个精准判断:“尽管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有百年历史,但在发展进程中有些曲折,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还处于开创时期。”

同时,她又指出:“应该看到,红十字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无形资产;有几代红十字工作者探索总结的宝贵经验;有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有红十字会法的保障;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有两千多万会员,几十万志愿者。我相信,只要我们不畏艰难,善于谋划,勇于开拓,就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红十字事业的美好明天。”

“百年老店,初创阶段”,彭珮云这一确切分析和判断,帮助广大红十字工作者增强了忧患意识和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也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和判断,她带领七届执委会艰苦创业,积极作为,先后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10余项支持和加强红十字会人、财、物建设的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打基础、解难题的工作,努力创业绩,树形象,求发展。

 

2005-2009:审时度势,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200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适逢中国红十会成立100周年,各级红十字会广泛深入开展了以“办实事、迎百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10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到会讲话,肯定“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00年来,为祖国、为人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红十字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75岁的彭珮云在会上再次当选为会长。

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紧接着,中国红十字会在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国内外良好赞誉。

这一切,使彭珮云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红十字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2005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她审时度势,要求红十字工作者珍惜“八大”以来的好形势,牢牢把握机遇,认真应对挑战,乘势而上,推动我国红十字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向前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彭珮云对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逐步形成了明确思路。她强调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把红十字会建成符合自身特点、密切联系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团体,按照社会化、开放式的运行机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红十字事业,把各项传统业务做得更好,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更好地发挥红十字会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八届执委会在五年中相继召开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农村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工作、卫生救护工作、应急工作等全国性的会议及筹资、宣传、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专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推动红十字会各项工作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持续发展。

五年中,红十字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募集人道救助款物价值约290亿元人民币,受益人数达1.2亿人次。其中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募集款物价值达199亿元,超过60年募捐的总和。建设博爱卫生院(站)5300余个、博爱新村近700个,受益农户达10余万,实施大病医疗救助近10万人次,援建博爱学校1000余个,中华骨髓库入库资料超过100万人份。

 

砥砺十年,攻克“三个不愿意”

两届红十字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可喜成就,不得不提到彭珮云十年力推的一项重要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她把这件事当作破解红十字会发展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认为这是贯彻落实红十字会法的关键,是发展红十字事业的组织保证,并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第六届红十字会领导班子的努力推动下,1999年12月29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理顺中国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经报请中央编委领导批准,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

改变管理体制,在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历程中是一次重大变化,也是一项艰难的改革。此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挂靠在卫生部,各级红十字会通常被视为卫生行政部门的附属单位,未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彭珮云担任国务委员时,分工联系卫生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讨论,知道这部法律是发展我国红十字事业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由卫生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既不符合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府与社会团体分开的原则,也不符合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要求,制约了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

改变体制有一个过程,由于存在惯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的工作进展不快,到彭珮云就任会长时,距红十字会法颁布已经5年,只有9个省(区、市)红十字会从卫生行政部门独立出来,7个省正在办理独立手续,还有近一半的省(区)在等待、观望。

彭珮云担任会长不久,即到浙江调研,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卫生厅厅长兼任)对她说,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相对独立是应该的,但要从卫生部门单列出来,恐怕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彭珮云认识到,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需要克服“三个不愿意”:一是许多地方领导不愿意,因为红十字会单独列支,就要增加机构,而且人员要参照公务员管理;二是许多卫生部门不愿意,他们已经把长期使用或混用红十字会编制、经费视为常态,不愿意“分家”弱化自己;三是许多地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不愿意,他们大都由卫生行政部门派出,担心分离以后,红十字会实力“弱小”,失去了长期倚靠的卫生部门这棵大树。

但中国红十字会应该走到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同行的轨道上,如果再将红十字会列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部分,既违反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也不符合政府机构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社分开的原则。

同时,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编办)下发的《关于理顺中国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通知》也明确指出,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是“为了推动和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贯彻实施”。

以此为依据,彭珮云带领第七届执委会开启了理顺各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工作的新征程。

 

锲而不舍,艰难改革终落地

2000年1月31日,彭珮云主持召开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会,落实中编办通知。

会上,执委会成员反映,各省红十字会普遍要求中编办针对省(区、市)政府再发一个“红头文件”,有 了“尚方宝剑”才好办事。

与会常务理事、中编办三司司长肖小堂解释,省级红十字会有必要理顺体制,但中编办只管总会一级,理顺省级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需要红十字会系统自身努力。

彭珮云在会上表示,我们要一个省一个省、一家一家地做工作,执委会成员都要下去跑一跑,了解困难在什么地方。不搞一刀切,但要争取在地方机构改革中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到明年再说。

根据彭珮云的指示,总会以执委会名义给准备上报变更管理体制方案的省级红十字会发函,通报已变更管理体制的红十字会开展工作的情况;以总会名义给未理顺关系的省级红十字会会长发函,请他们关心和支持此事的顺利进行。

彭珮云同时明确,消除“三个不愿意”需要时间,可以由上至下、先易后难,先省(区、市)、再到地(市),最后推动县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

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彭珮云先后和15个省(区、市)党政领导会面,商谈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问题,解释红十字运动宗旨和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经她约谈,这些地方的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

对那些在两会期间还来不及当面商讨的省(区、市)领导,彭珮云到各地调研时逐一拜访。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德高望重,她不辞辛苦、苦口婆心,亲自为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找各省领导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问题迎刃而解。

2004年底,31个省级红十字会全部理顺管理体制。这是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省级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顺畅了,增加了人、才、物的投入,有力推动了红十字事业发展。

在调研中,彭珮云深感地(市)一级红十字会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002年12月,总会召开专题座谈会,彭珮云明确提出,各地红十字会同志要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抓住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编办、卫生等部门的理解与配合。首先要抓紧理顺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的管理体制,带动和推进其他地市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

为了推动上海市理顺区(县)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彭珮云和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专程赴上海做工作,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商谈,较好地解决了机构、编制、干部配备等问题,为区(县)红十字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至今,上海市有关领导和红十字会同志还念念不忘老会长在关键时刻对他们的帮助和指导。

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红十字事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在第八届任期内理顺地(市)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县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

2006年12月,总会又专门召开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工作座谈会。根据调研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彭珮云指出,全国2000多个县,数量多,情况差异大,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积极稳妥地进行。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上级红十字会要下大力气帮助县级红十字会学会如何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努力做到理顺一个、巩固一个,理顺一批、巩固一批。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充分暴露出地(市)级特别是县级红十字会缺乏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与繁重的工作任务极不适应的矛盾,这使各地干部深切地感受到加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彭珮云要求各地抓住契机,大力推动地市级和县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90%以上的地市级、40%以上的县级红十字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依法理顺管理体制确立了红十字会应有的社会地位,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广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各项工作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