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蒋梦麟:从北大校长到红会会长》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6-2 10:25:3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18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蒋梦麟:从北大校长到红会会长》

2018年6月1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沈璐、池子华的《蒋梦麟:从北大校长到红会会长》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在中国教育史上,蒋梦麟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将近20年,是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43年出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开始了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的“蒋梦麟时期”。

 

实地走访,制止“人道灾难”

蒋梦麟,浙江余姚人。191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代理北大校长,1930年受蒋介石之聘正式出任北大校长。

作为教育界名流,蒋梦麟对红十字事业表现出极大热情。早在1936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北平设立中国红十字会经济委员会华北临时分会时,蒋梦麟就受聘为委员,“筹募救护经费”。

1941年,蒋梦麟和学生带着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的药品到后方视察。在贵州壮丁收容所,他从与广州来的壮丁谈话得知,从曲江动身的700名壮丁,现在只剩下17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衣少食,加上卫生条件差,大部分人死于路途。在广西等地,经常可以见到野狗争食被丢弃壮丁尸体的惨状,触目惊心。

“这简直就是人道灾难!”蒋梦麟忍无可忍,上书军事当局,要求查办。蒋介石派人前往重庆某壮丁营调查,印证了蒋梦麟陈述的事实。主持役政的兵役署署长程泽润被执行死刑。

 

出任会长,为红十字事业鼓呼

1943年1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改组,蒋梦麟出任会长。他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得到升华:“参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之职,对于红十字会的事业,更有清楚的认识。红十字会的事业愈发达,对人类的贡献愈大!”

虽然公务繁忙,但蒋梦麟尽心尽职,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后,立即视察重庆医院、沙坪坝诊疗所,赴图云关救护总队部看望工作人员,邀请新闻媒体为红十字救护事业鼓呼,并多次前往桂、湘一带视察前、后方救护工作。

1943年10月,第三届红十字周开幕,蒋梦麟在《大公报》上发表《回顾与瞻望——为第三届红十字周而作》,呼吁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投身红十字事业。

1944年10月,第四届红十字周开幕,蒋梦麟特地从外地赶回重庆出席茶话会,报告会务。在蒋梦麟“扩大征募十万会员”的号召下,各地红十字会开展了热烈的征募竞赛,盛况空前。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全力以赴,开展卓有成效的人道救护,救治军民达1600余万人。

1945年,蒋梦麟当选为国际红十字会协会副主席,这是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第一次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制定“服务信条”,开展社会服务

抗战胜利,中国红十字会进入“复员”时期,顺应新形势,将工作重心转变为“服务社会,博爱人群”。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梦麟就清楚认识到中国红十字会的任务远远不止于战地救护。他说,“红十字会工作,无论在战时和战后,都有其特殊任务。救护只不过是红十字会工作之一种。”

1946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制定《复员期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初步工作实施计划纲要》,蒋梦麟将其工作目标概括为两点:“一、打定会的基础;二、促进社会安全。”前者指健全组织,刷新会务,后者指增进社会福利事业。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有机体,要“促进社会安全”,必须“打定会的基础”;而“打定会的基础”,为的是“促进社会安全”。此后,除了继续举办红十字周,各地红十字会还开展了流动服务站、儿童营养站、红十字青年服务团、图书阅览室、乡村服务站等一系列服务社会的新举措。

为开展更为广泛的社会服务,蒋梦麟还特别制定了“服务信条”八条,强化会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会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资质:“策社会安全、增人群幸福”是红十字会所应发挥的功能,红十字人必须清醒认识自己的使命;“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就是“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配做人道工作;“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确效率”,要求红十字人应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要有未雨绸缪的理念和行动,要有快速反应能力和较高的工作效率。

如此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其丰富的内涵,直到现在仍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分别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