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约翰·马吉:坚守南京的人道卫士》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8-17 10:16:23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187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约翰·马吉:坚守南京的人道卫士》

2018年8月17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崔龙健池子华的《约翰·马吉:坚守南京的人道卫士》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发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20余位国际友人选择留在南京,竭尽所能,为20余万中国平民提供庇护,约翰·马吉是其中一位。

约翰·马吉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1912年由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在南京道胜堂教堂布道。1937年,随着战火逼近南京,美国驻南京使馆工作人员开始劝说本国公民离开,但约翰·马吉选择留下。

11月19日,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德商西门子洋行南京办事处主任拉贝等人,援照法国天主教神父饶家驹在上海成功创建南市难民区的模式,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约翰·马吉为委员之一。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西城区划定一片区域,用来保护逃难的平民,但这个所谓的“安全区域”无法取得日本当局的承认。后来在饶家驹的帮助下,安全区获得了日方一个半官方声明:“只要此区域不用于军事,日本政府将予以尊重。”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安全区,它所能提供的安全保证是十分有限的。但在约翰·马吉等人的努力下,在南京大屠杀这场腥风血雨中,依然为20余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了生命的庇护。

由于当时有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且有许多伤兵想要进入安全区,但日本人不允许安全内有军事人员的存在,这对安全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约翰·马吉计划在南京成立一个红十字会欧洲分会,以便救护伤兵和难民。

1937年12月8日,约翰·马吉通过美国大使馆,致电驻汉口的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简称“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请求将其作为其一个分支机构,未能得到肯定答复。约翰·马吉犹豫不决,拉贝批评他说:“如果好事能成,何必要请示来请示去呢?反正到最后总会同意的。”

12月13日,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驻地,拉贝等人成立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推选约翰·马吉担任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会长李春楠为副主席,拉贝、魏特琳等人为委员,随后接管了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铁道部和军政部的军医院,并在外交部楼顶悬挂了一面巨幅红十字旗帜。

12月14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分别用英语和日语起草了准备面呈日军指挥官的文件,文件末尾郑重介绍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并就接管军医院一事进行声明,“保证负责这里的建筑物将来不得用于医院以外的其他用途”。但拉贝等人并未见到日军指挥官。

12月15日,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起草致日本大使馆参赞福田德康的文件,声称已向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申请承认,请求日本当局予以批准,以便于开展人道救助工作,文件还附上了成员名单。但日方迟迟没有回应。

1938年1月15日,约翰·马吉起草致日本大使馆的文件,再次请求准许进入医院。同时起草发给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电报,对日本人向全世界公告“伤员受到日方关怀”一事进行揭露,但电报未能发出。

1月27日,约翰·马吉重新草拟了致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电报,在电报中说明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立原委及医院的事情,并请求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作为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得到了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正式承认。

约翰·马吉还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贝尔牌16mm家用摄像机,将日军暴行拍摄成影片,名为《南京暴行纪实》,总共4盘胶片,时长105分钟。其中,第3盘胶片记录了幸存者夏淑琴家遭难后的惨状: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闯进夏淑琴家,一家10余口人遭害,那时七八岁的夏淑琴和年仅四岁的妹妹靠着炒米和锅里的剩饭,在家里躲藏了14天。

2007年11月2日,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东中野修道名誉侵权案在东京地方法院一审胜诉,约翰·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是至为关键的铁证。

(作者分别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