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饶家驹:“安全区”模式创建者》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8-11-23 15:59:4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254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饶家驹:“安全区”模式创建者》

2018年1113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崔龙健的《饶家驹:“安全区”模式创建者》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领导建立的南京安全区为超过25万中国平民提供庇护。安全区保护模式,其实是由一位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创立的,他就是被称为“中国之友”“难民之父”的饶家驹神父。

 

创立“南市难民区”保护30万平民

饶家驹(1878-1946),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913年受命来华传教,1920年加入上海华洋义赈会,开始投身慈善事业。

1922年,安徽等地发生水灾,他因参加救援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嘉禾章。1927年北伐战争,他在闸北设法营救被困在修道院里的数百名修女和儿童,一时名声大噪。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他在复旦大学操场和徐家汇等地建立难民收容所,救助了数千名难民。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颜惠庆发起成立上海国际红十字会,饶家驹当选副主席兼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当时,从浦东一带逃出的难民聚集在民国路上,等待进入法租界避难,但法租界大门紧闭,大量难民逗留在南市街头,没有受到任何保护。

1937年10月底,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决定由饶家驹谋划,在南市成立一个收容难民的安全区。经饶家驹与上海市长俞鸿钧协商,国民政府同意以民国路、安仁街、方浜路为界,划为难民区。之后,饶家驹通过日本总领事冈本季正,获得日方同意,宣告成立“南市难民区”。

此后长达32个月的时间内,饶家驹设计并负责领导的这片难民区,保护了30万中国平民的生命安全,成为当时远东最早的国际难民庇护地,又被称为“饶家驹区”。

 

赴北美募捐逾百万美元

最多时,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同时为南市难民区17万名难民提供给养,耗费巨大,经费来源一度枯竭。恰在此时,美国红十字会在罗斯福总统支持下,邀请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派员前往美国募捐。

4月5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决定派遣饶家驹前往美国。5月2日,饶家驹启程赴美,在所乘加拿大“皇后”号轮船上,他就开始了募捐演说,号召乘客捐款。在抵达华盛顿之前,他在路过的檀香山、温哥华等地都发表了募捐演说,与当地媒体和官员见面,向他们陈述中国难民救济情形。

5月26日,饶家驹前往白宫与罗斯福总统会面,获批总数为70万美元的中国救济计划,通过美国红十字会汇寄给上海国际红十字会。之后,饶家驹在美国中东部各州做巡回演说,呼吁当地民众捐款。6月17日,在中国难民救济会会长小西奥多·罗斯福上校的鼎立相助下,饶家驹在纽约唐人街组织了一场“旧中国之夜”的大型募捐晚会,推动全美开展“一碗饭”募捐运动,为中国难民募集约100万美元。

此后,安全区模式援用至中国其他城市,其中以南京安全区和汉口安全区最为典型。1949年,“饶家驹区”作为交战国在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被写入《日内瓦第四公约》(即《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