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有效库容,参与“一带一路”,中华骨髓库提出
“希望之库”+“北京方案”
11月27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即“中华骨髓库”)首次向西班牙提供造血干细胞,完成了第7825例捐献。
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故事。7825例血脉情缘的背后,是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骨髓库应是希望之库
2008年,中华骨髓库重启7年之后,实现首个1000例捐献。此后数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红十字会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实现每一个千例捐献的时间不断缩短。
2017年12月27日,中华骨髓库实现第7000例捐献。2018年年初至今,中华骨髓库已完成830例捐献。
2018年,中华骨髓库首次向瑞典和西班牙患者提供造血干细胞,向国(境)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至28个。
“说明中华骨髓库的库容量、知名度、认可度都在提高。”李黎说,一个优秀的骨髓库,不应仅仅重视“量”的积累,还应聚焦“质”的提升,“254万余人份的库容量,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254万余个重生的希望”。
“十三五”期间,中华骨髓库启动“志愿者保留”项目,要求各省级管理中心通过组织策划宣传、联谊、慰问等活动,动员入库志愿捐献者坚定捐献意愿,激活骨髓库。各省级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需逐一核实254万余名入库志愿捐献者的联系方式,让志愿捐献者“回家”。
通过“志愿者回家”提升有效库容,只是激活骨髓库的成效之一。李黎认为,254万余名志愿者还是一笔宝贵的人道资源。这些认同红十字精神的志愿者还可能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红十字事业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让“北京方案”惠及“一带一路”
向境外的个例捐献,捐受者之间神奇的“髓缘”令人惊叹,但是类似的成功案例毕竟十分罕见。寻找移植配型犹如大海捞针,造血干细胞供体来源不足堪称世界性难题。
如何让血液病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移植?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已经有了努力的方向。
李黎介绍,提升有效库容,建立信息化系统,推广“北京方案”,是中华骨髓库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三项举措。
前两项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华骨髓库的作用,推广“北京方案”则能惠及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血液病患者。
2017年10月,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召开换届会议。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当选第八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晓军是国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权威专家,由他领衔的课题组针对白血病治疗所提出的“北京方案”,让造血干细胞移植更简单。
“北京方案”解决了造血干细胞供者来源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再需要全相合配型,其治疗效果与同胞全合移植的疗效基本一致。患者可在亲属间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该方案为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又找不到全相合配型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救治机会。
“下一步,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这项技术,让‘北京方案’沿着‘一带一路’,造福更多患者。”李黎说。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