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髓其实很平常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06-5-19 18:02:06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3
捐髓其实很平常
郝如一
 
  随着报名捐髓志愿者的不断增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也逐步扩容,据悉,年内可望达到20万人份。于是,捐髓者与白血病人配型成功和实现捐髓的数量都在上升。这对中国和海外华人华裔中的血液病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
  不少地方的媒体对当地实施捐髓的新闻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全方位的报道,当属无可厚非。这种慷慨捐髓救人性命,有利促进精神文明的善事义举理应大力宣扬。然而,遗憾的是,某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偏颇,反而给捐髓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造成被动局面。比如,有的媒体在获悉捐髓者因故延期或不能践诺捐献后,竟指责人家“临阵脱逃”或“见死不救”。更多的是,媒体为颂扬捐献者奉献精神,细腻地刻画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的现场感人之处,结果把话说过了头,将捐髓者正常的善举写得过于悲壮,反而给民众造成了捐髓伤元气、损健康,至少有点可怕的负面印象。
  笔者认为,媒体对捐髓新闻的报道也要抱以平常心。说它平常,是因为它和捐血并本质上的不同。说它平常,还因为骨髓和血液一样,都是健康人体内的可再生资源。捐髓绝对不比捐血悲壮,都是很平常的爱心行为。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捐髓来之不易呢?造成造血干细胞“物稀为贵”的,并不是骨髓本身,而是骨髓细胞基因检测上供者与受者的配对相合成功率很低,仅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分之一。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并非是要求供者作出多么大的舍己救人般的牺牲。如果捐髓也和捐血一样,在许多城市都有成千上万乃至十几万人次的捐献量,那还有什么稀奇呢?因此,我们千万别被配对相合率低的“稀奇”所误导。
  媒体也好,市民也好,都不妨以平常心对待捐髓志愿者。捐髓与捐血,前者不比后者悲壮。稀奇的,只是前者与病人配型上的技术要求高于后者,配对成功率比较低而已。以笔者经手的4例成功捐髓者为例,他们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短则几个月、长则过一年,无一影响健康。他们自己也觉得捐髓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笔者以为,对于配对成功却违诺不捐者,人们池不应指其“见死不救”——这是一种志愿行为,而非法定责任。捐,固然值得颂扬;不捐,遣责于法无据。对此,不妨也以平常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