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贝克:“借调”来的总干事》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9-2-22 10:02:3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327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贝克:“借调”来的总干事》

2019年222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崔龙健、池子华的《贝克:“借调”来的总干事》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1937年10月2日,颜惠庆等旅沪中外慈善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简称“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目的在于向海内外广泛募捐,推动伤兵救护和难民救济工作。该会以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总干事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出人意料的是,事务所的工作人员都是“借调”来的,包括总干事贝克。

 

“以救济管理者最著盛名”

贝克(1880—1957),全名约翰·厄尔·贝克,美国威斯康星州人。1916年来华,任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顾问,1921年担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担任铁道部、财政部、中央信托局顾问等职。除此之外,贝克在华期间长期从事慈善工作,有“办赈专家”美誉。

1920年,中国北方五省发生旱灾,灾情严重。美国红十字会慷慨捐款,并推选贝克负责在华赈灾事务。贝克考察灾情之后,决定实行以工代赈,修建公路850英里(约1368公里),在慈善界名声大震。1929年,美国华灾协济会驻北平委办会成立,贝克当选为干事。1930年西北旱灾,贝克就任赈务督办,协助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办理赈灾,他冒着酷暑前往关中调查灾情,开筑泾惠渠,附近的一座桥被当地人命名为“贝克桥”,以示纪念。1931年长江水灾,贝克担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运输处处长,放赈粉麦共计45万吨。1936年5月出任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总干事。

1937年,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迁往上海,适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颜惠庆将贝克及其同事全部“借调”,他认为贝克丰富的慈善管理经验正是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所急需的。

 

总干事工作事无巨细

总干事如同大管家,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多方事务由其总领。从经费管理到伤兵救护,再到难民救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贝克因此成为“最忙碌”的人。

1937年10月27日,对于无法准确掌握租界内各医院空余床位数,耽误救治伤兵的情况,贝克专门致电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建议开展一次大检查,并与有关方面共享数据,得到工部局卫生处积极回应。11月19日,鉴于持续严重的麻疹疫情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贝克向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全体办事人员发去一封公开信,严厉指出少数难民收容所管理员不配合医师诊治,甚至瞒报疫情,使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要求所有管理员务必与医师合作,降低麻疹死亡率。12月1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开启募捐周活动,在上海静安寺路美国妇女俱乐部举行盛大的开幕典礼,旅沪中外慈善界、商界、医界等百余人出席,贝克做了关于会务的主题报告。

1938年1月7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创立三元救命会,贝克等人率先入会。1月14日,贝克授权参照救世军救济难民经验和饮食平衡需要,制定难民给养标准,并通函所有难民收容所依标准执行。4月21日,为了更好地推进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防疫注射运动,贝克致信所有相关慈善团体,详细讲述了防疫注射的现状和重要性,并请求各慈善团体督促所属难民收容所管理员予以协助。5月26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广东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汉口国际红十字会等在上海成立支配赈款顾问委员会,贝克当选为副主席,并代理秘书一职,拟订工作纲要。此外,随着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经费渐趋紧张,给养难民压力日益增大,贝克提议并谋划难民参与生产,取得良好成效。

贝克就任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总干事后,事无巨细,勤勉工作,为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有效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中国难民“代言”

1938年9月20日,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案,决定自10月31日起终止救济工作,收缩工作范围,仅限接收和分配捐款。9月26日,贝克辞去总干事。10月7日,他乘太古公司“四川”号轮船离开上海,接受美国华灾协济会驻沪顾问委员会委托,只身前往西南各省调查灾情,历时两个月,遍历汕头、香港、海口、昆明、成都、重庆、贵阳、柳州、桂林、衡阳、长沙、醴陵、金华、丽水、温州等地,形成《西南救济情况调查报告书》,记载了所经之处的难民救济状况。

1939年11月21日,贝克由上海搭乘“柯立芝总统”号返美休假,向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华灾协济会等汇报了在华赈务,并受邀出席慈善界集会,做关于中国难民救济工作的演讲。适值美国推行第二次“一碗饭救济华灾运动”,贝克前往各地宣讲,劝募捐款,为中国难民发声和“代言”。

1940年9月,美国红十字会驻沪顾问委员会改称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任命贝克为中国救济事业部主任,主持在华救济事宜。此后,他为推进援华物资的运输和分配,往返于美国和中国内地,继续为中国难民“代言”,以争取美国红十字会更多援助。

(作者分别是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