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希尔达:别样的中国“红”》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9-4-9 10:45:58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370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希尔达:别样的中国“红”》

2019年49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阎智海的《希尔达:别样的中国“红”》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她是英国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义无反顾投身中国抗战救护事业,鞠躬尽瘁,被称为“红色的希尔达”(“赤色的希尔达”)。

 

“双料”秘书

希尔达·塞尔温-克拉克(Hilda Selwyn-Clarke)是香港当局医务总监司徒永觉(英文名泼西·塞尔温-克拉克,Percy Selwyn Selwyn-Clarke)的夫人。司徒永觉自1937至1943年任香港医务总监,夫人希尔达则投身中国抗战救护事业。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保盟),为中国抗战募集物资。希尔达积极参与,并担任保盟名誉秘书。

希尔达是保盟香港委员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员,因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帮助,一些在香港的英国人把她称作“红色的希尔达”。宋庆龄称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帮手和有办法的组织者”。她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做事果断干练,著名反法西斯女战士王安娜说她“在那群死气沉沉、贪慕虚荣的人的社会圈子里,希尔达这个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妇女带来了一股新风”。

希尔达不仅是保盟的名誉秘书,同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后援会的秘书。正是由于她的“双料”秘书身份,把保盟和红十字会联系了在一起,相互协作,共赴国难。热心参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红色的希尔达”是一抹别样的中国“红”。

 

“她建立了一个国际援助网”

事实上,中国红十字会后援会的发起人不是别人,正是希尔达。

1938年夏天,希尔达专程赴湖南长沙考察中国战时救护情形。

7月21日至23日,日军连续三天大举轰炸长沙。长沙“乃竟与不设防之广州同其命运,惨遭轰炸”,让希尔达愤怒不已。《申报》记者曾对希尔达进行采访,希尔达谈到了7月22日亲历的日军侵略中国的种种暴行:“上星期五日上午,日机施炸之后,本人亲见断瓦颓墙倒压死伤之事件不可胜计,各医院充满可怕景象。孩提之童陈尸道左,重伤灾民喘息街中,此种行为,非兽行而何?”

希尔达亲眼目睹大批的伤兵和难民云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总队长林可胜组织的救护队马不停蹄进行救护。

返回香港后,希尔达立即组建了中国红十字会国外后援会,亲任秘书。后援会也是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的香港办事处,是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大批援华物资、国际援华医疗队包括著名的“西班牙医生”,通过后援会和保盟源源不断输送抗日前线。在此过程中,“双料”秘书希尔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建立了一个国际援助网,组织了能使医疗物资的运输穿越日军战线的复杂体系。她把香港的中国难民收容所变成了红十字会活动中心,让那里的妇女和姑娘们卷绷带、缝制床单和外科医师用的围裙。她在她的岗位上坚持到香港遭到进攻,接着就加入医务工作者的行列,保卫香港直到最后”。

 

希尔达与林可胜

希尔达是宋庆龄的得力干将,也是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香港办事处的核心人物,她与总队长林可胜保持着密切联系。

1939年春,林可胜赴香港募捐。此前,他于1938年12月派遣3支红十字医疗队去陕北兴县,协助改组了当地的医院;白求恩负责的医院于当年10月份开办,布朗负责的医院也于12月开办,都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补充。需要做矫形手术的残废军人也很多,而中国却没有一所矫形医院。所以,林可胜希望在贵阳再开办一所有250到300个床位的矫形医院,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培训学校的附属医院。

希尔达责无旁贷,奔走联络。3月1日,她和香港维多利亚教会、香港国际医疗救济会专门举办招待会,募捐2750元,宋庆龄和林可胜出席招待会并发表演讲。3月4日,希尔达在致友人的募捐信中谈到了国际和平医院的开办情况,以及林可胜在香港的募捐情况。希尔达说:“我们提请英国援华委员会做出安排,派遣一位矫形外科医师和技师来华,并请英国矫形外科学会帮助提供该医院的设备。”另外,保盟也将相关方案提交给国际和平运动诸委员会,一旦得到英国援华委员会答复,保盟将就贵阳矫形医院的相关问题进行协商。

林可胜赴港期间,希尔达积极协助募捐。保盟收到的海外捐赠为数颇巨,包括价值150万元的五副卡车底盘。保盟又专门购置了卡车车身、汽油,需要运载的物资包括4捆亚麻布、10万片奎宁、6箱敷料和绷带、400条毛毯,以及部分食物、衣物、医学用品等,所有援助物资只用了两卡车就装满了。此时,希尔达协助开展了“为中国各地难民和伤兵筹措物品、使卡车满载”运动。在转运募捐物资过程中,希尔达在各个团体间协调奔走,甚至得到在港教会的热烈响应。最终,五辆救援卡车装满了救援物资,陆续运赴贵阳、西安、延安等地,支援西北抗战的八路军。

1941年12月,日军对香港发动进攻,25日香港沦陷。保盟、中国红十字会香港办事处陆续撤出。战争中,希尔达加入医务工作者的行列,救死扶伤,践行人道之责。香港沦陷后,她和丈夫双双被俘,囚禁在日军的赤柱集中营,受尽折磨。直到二战结束,希尔达获释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在英国援助中国运动委员会工作,继续对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国进行人道援助。

(作者分别为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无锡博物院文博馆员,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