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绽放贫困乡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派驻延寿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侧记
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省延寿县东安村,有一支由三名女性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她们是全省唯一一支扶贫“娘子军”。
以东安村为“舞台”,这支“娘子军”积极推进东安村产业转型,推广当地农特产品,为村子建起了卫生院和文化活动室,让昔日凋敝的贫困山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菌袋子”变身“钱袋子”
今年56岁的刘雅芬,是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派驻东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她的队友,是两名“95后”李翟、马冬梅,都是刚从大学毕业走进红十字会的“新人”。
2017年6月,时任哈尔滨市红十字会业务处长、机关总支兼职副书记的刘雅芬受组织派遣,带领李翟、马冬梅前往东安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东安村方圆20公里,下辖四个自然屯、350户人家,其中有92户属于贫困户,全村没有集体经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深度贫困村。
带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刘雅芬抓紧开展摸底调查,发现当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和杂粮为主,单一的种植结构,原始的买卖方式让东安村民深陷贫困泥淖。
“改变村民种植结构,开拓村民增收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刘雅芬发现,东安村距离延寿县木耳种植基地很近,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东安村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可是,东安村虽然占据“天时地利”,却找不到会种植木耳的“能人”,村民“不想种、不会种、不敢种”的抵触情绪让刘雅芬有些犯难。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刘雅芬带领工作队先自学,再从网上下载种植木耳的视频给村民看,先后组织村民到尚志市苇河镇珍珠山乡木耳种植基地、黑龙江珍珠鑫宝菌业有限公司、尚志市乌吉密小久村木耳种植基地等多地参观学习技术,让村民开了眼界,也让扶贫工作队有了底气。
如今,东安村已建成26栋木耳种植大棚,2018年7月挂袋生产的12万袋秋木耳也喜获丰收。“一共收了7000多斤,每斤售价60元,直接收入可达40余万元。”刘雅芬说,工作队正在给东安木耳申请商标,如果进展顺利,今年还将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实惠。
“我在木耳基地打工三个月,挣了8000多块,挣钱的同时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上哪找这么好的活啊!”在木耳种植基地打工的贫困户张彩虹难掩激动之情。
抱着电饭锅“推销”鸭稻米
“除了黑木耳,东安村还有许多优质农产品,比如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鸭稻米,只是社会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品牌,也缺少推广机会。”刘雅芬遗憾地说。
2017年,中国红十字会举办首届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刘雅芬看到其中机会,立即组织工作队和村合作社,带着东安村“原生态鸭稻米”报名参赛,最终从全国228个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一路闯入决赛。
决赛现场,抽到第一个登台演讲机会的刘雅芬,抱着一个电饭锅上了台:“你们闻到这阵阵米香了吗?这就是用我们没有施化肥农药、靠稻田鸭除草除虫种出来的鸭稻米焖的米饭!”
最终,东安村“原生态鸭稻米”荣获“红品项目”优秀奖,获得1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通过这场持续近百天的全国性大赛,工作队还摸索出了“互联网+精准扶贫”这一新型销售模式,并手把手教会一些农民进行网上操作和后台管理,点对点对接城市消费群体,架起了供销两头直接联系的桥梁。
有了参加首届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的经验,接下来,刘雅芬和扶贫工作队又组织村民相继参加“中国首届国际大米节”“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为东安村农特产品擦亮招牌,谋求销路。
目前,在工作队带动下,全村共种植鸭稻田350亩,预计可增收70余万元,至少将带动10户参与项目的贫困户脱贫。
“种了一辈子水稻,第一次知道‘鸭稻米’这种新鲜事物,以后还得这么干!”流转15亩土地加入合作社,每亩年增收1000元钱后,尝到了甜头的贫困户张万海高兴地说。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