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张鸿:一代文豪的博爱情怀》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9-4-23 9:02:26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381

《中国红十字报》刊登《张鸿:一代文豪的博爱情怀》

2019年423日《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池子华的《张鸿:一代文豪的博爱情怀》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燕谷老人”的《续孽海花》与曾朴的《孽海花》一样,都是如雷贯耳的文学巨著。“燕谷老人”不是别人,正是红十字人张鸿。

 

热心公益的“燕谷老人”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常熟县受到波及。为了救护伤兵难民,9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恢复重建,“燕谷老人”张鸿出任会长。

张鸿何以被推为会长?这与他热心公益有关。

张鸿(1867—1941),字隐南、师曾,号燕谷老人。常熟本地人。1889年考中举人,1904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等。

张鸿身为京官,心系桑梓,尤其重视教育,提倡新学。他曾和同乡好友曾朴、丁祖荫等在城区组织中西学社。1904年创办中西蒙学堂,四处化缘筹措办学经费。1905年与亲族在施家桥创设孝友初等小学堂,拨义庄租息及自家祖宅建校。1906年起,他先后出任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成为外交官。在任仁川领事时,仍不忘公益,一手创办华侨子弟学校。1916年回到故乡,一心扑到慈善公益事业上。1918年,他在常熟北门椐树弄购地筹建新校舍,次年将孝友小学堂迁入县城,自任校长;他还在寓所燕园独创苦儿园,专门收养孤苦儿童。1922年,又在椐树弄添建教学楼,创办私立孝友初级中学。1923年至1926年,他和夫人一起开办刺绣女校,夫妻俩亲自授课。1924年,作为一位公认的经历丰富、具有博爱胸怀、热心公益的绅士,他被公推为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会长。

 

成就中国红十字史上一段“传奇”

张鸿出任会长后,与副会长张玉、宗舜年,理事长张建铭等,同心协力投入江浙战争救护之中。在常熟北门大街设立伤兵医院,收治伤兵;设难民收容所10余处,留养难民2000余人;派出医疗队,实施战地救护。自1925年起,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几乎每年夏季开办时疫医院,为贫病患者施医赠药。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淞沪抗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开始了抗战救护的伟大事业。常熟分会在张鸿统筹下,全身心投入淞沪抗战救护。

沪战一开,常熟分会就组织两支救护队奔赴前线。第一队由时寿芝、陈德公、邓虎生等12人组成;第二队由谢开热、俞寿甫、陈开甲等12人组成,奔赴太仓、昆山等地救护伤兵、转运难民。同时“举办难民收容所及军士治疗所”。

3月9日至5月15日间,常熟分会在西门李王宫关帝殿设立伤兵医院,聘请医护人员邵预凡、顾见山等人担任医护工作,先后收治八十八师伤兵122名,四十七师伤兵91名,八十七师伤兵43名,警卫军等伤兵8名,平民5名,共计269人。另外,门诊伤病兵民1641人次。先后开办6处难民收容所,收容安置嘉定、太仓、昆山难民534人,战火平息后又全部护送回籍。淞沪抗战救护,常熟分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35名工作人员获中国红十字会嘉奖。

1933年4月,为纪念淞沪抗战,弘扬红十字“尽力于社会”的服务精神,常熟分会编印《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二十一纪念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书名,国民政府要员及十九路军将领题字志贺,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军政大员所以乐于为常熟分会《纪念册》题字,固然有张鸿的“名人效应”,也是对他领导的常熟分会的褒奖,表明官方对红十字事业的重视和肯定。

红十字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张鸿在将近十年的人道实践中,有独特的感悟,他在为《纪念册》所做的序中,第一句话就说“红十字会者,世界不祥之物也”。在他眼中,红十字会总是与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希望见到红十字会活跃的身影,红十字会的活跃,就意味着“凶灾”的肆虐。

另一方面,“世无凶灾”只能是一厢情愿,战争、自然灾害、突发灾难,不可避免。残酷的现实,呼唤“吉祥物”现身,红十字会于是有了用武之地,并以其博爱之行给予被“凶灾”者人道关怀,驱散“不祥”阴霾。张鸿感慨,“执此例以观于会中之事,专以救助困苦颠连为惟一之责任,则所谓不祥之物者,亦可谓为大吉祥者。”

红十字会既是“不祥之物”,也是“大吉祥者”。张鸿会长的“辩证法”,耐人寻味。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点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