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开后百花开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月启动暨深圳器官捐献2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在深圳举办
20年前,深圳大学女青年教师向春梅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开创了中国人体器官志愿无偿捐献的先河;
20年后,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超过122万人,实现捐献2.3万余例,捐献器官超过6.6万个,2018年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为了表达对捐献者及其家属、志愿者的敬意,5月12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广东省深圳市红十字会联合举办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月启动暨深圳器官捐献20周年大型宣传活动,邀请11位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莅临现场,深情讲述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汝鹏,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广东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史先东,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吴以环等参加活动。
“拓荒牛”的最后奉献
“父亲给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我也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活动现场,器官捐献志愿者杨小芹讲述了父亲杨伯初的捐献故事。
杨伯初是最早来深圳的“拓荒牛”之一。2018年4月11日,杨伯初因病去世,在生命的尽头,他选择用捐献器官的方式,把自己献给了这片为之奋斗一生并深深爱着的土地。
谈起器官捐献,杨小芹心中满是感叹。多年前,杨小芹的丈夫患有心脏室壁瘤要做心脏移植,却在苦苦等待中绝望离世。这份悲痛和遗憾铭心刻骨,使她深深体会到等待器官移植患者的痛苦感受,也因此非常支持父亲身后捐献遗体和角膜。
父亲捐献后,杨小芹和母亲、弟弟也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并积极参与到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当中。
穿越时空的牵挂
“我遵从他的生前意愿,把他的角膜、器官、遗体捐献出来,帮他实现他对深圳的这份爱,我想儿子一定会很满意妈妈的做法,对吗?”这是一个妈妈与天堂儿子的对话。
2018年12月17日,乖巧听话的大男孩宋科运离开了,生命定格在19岁。刚满5岁那年,宋科运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症。长达14年的药物化疗,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万一真的不在了,就把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宋科运离世后,李爱玉和丈夫遵从儿子生前意愿,把器官捐献出来,让3个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重获新生,让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据悉,深圳市红十字会1999年启动器官捐献事业,2003年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填补了我国器官捐献立法的空白。截至2019年5月,深圳已有1043人身后捐献角膜,430人身后捐献遗体,359人身后捐献器官。
(新闻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