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报》刊登《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在<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出版之际》
2018年6月4日《中国红十字报》刊登池子华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在<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出版之际》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以下简称《晚清》)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厘清了一些基本问题:红十字会从哪里来?“童年”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先天不足的她会走到今天?
“百年老店”原来“先天不足”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3月10日,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被称为“百年老店”。百余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本博爱襟怀,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谱写出一曲曲人道赞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晚清时期是中国红十字会孕育、萌芽、产生、初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绝对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从1874年红十字理念传入中国到1904年3月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到1907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自立,再到清王朝覆灭后完成自身的转型,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历程,跌宕起伏。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中英法德美五国合办,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史上少见的“畸形儿”。因为救助日俄战争中的同胞的迫切需求,仓促间成立红十字会亦不能一蹴而就,时人先辈只能临时抱佛脚,便宜行事,好在“在中国地方创始承办,中国遂永有红十字会主权”。因此,学界才有充分的理由把1904年3月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组建视为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日。
以中国之大,不能自办而求五国“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种“先天不足”之痛,只有置于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中,才能令人体会到什么叫“来之不易”。
红十字会的“诚信危机”
廓清历史迷雾,是《晚清》一书题中应有之义。比如有人“揭秘”红会“辛亥诚信危机”“龙虎斗”等,历史真相如何?
所谓中国红十字会“龙虎斗”,就是中国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批评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发起人沈敦和及沈敦和进行反驳一事。1911年10月26日,张竹君在《民立报》上公开发表《张竹君致沈仲礼书》,说他贪腐,要求他公开账目。张竹君咄咄逼人,沈敦和也不甘示弱。10月28日,他在《申报》上发表了《沈仲礼驳张竹君女士书》,对他创建红会的历程进行说明,对所谓“沽名钓誉”“搜刮钱财”等指摘一一驳斥。
《晚清》一书对此抽丝剥茧,做了详细考订,指出张竹君组织中国赤十字会,与沈敦和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一样,都是为了救死扶伤,践行人道主义。从当时《申报》等主流媒体所刊登的红十字会鸣谢广告可以看出,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中国红十字会自1904年创建以来,每一笔捐款都公之于众,《申报》登出的红十字会鸣谢广告,连篇累牍,做到了公开透明,公众无话可说。
得道多助,红会生命力之所系
中国红十字会“先天不足”,却显示出勃勃生机,原因何在?答案是“得道多助”。
一是官方对于红十字运动的支持始终如一。清政府从加入《推广日来弗(日内瓦)原议行之于水战条约》到主导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从补签《日内瓦公约》到拨出专款支持红会创建,从中国红十字会自立到钦派盛宣怀出任首任会长,从民国肇建官方“立案”确认其合法地位到颁布大总统令任命会长、副会长,无不说明官方对红十字事业的一贯支持。
二是绅商阶层成为红十字运动的中坚力量。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绅商阶层,孙淦、陆树藩、沈敦和、施则敬、任锡汾等都是这一阶层杰出代表,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是普通民众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朴素理念,捐款捐物,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彰显出人道的力量。
四是外国人发挥了独特作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的组织架构,凸显了外国人的地位。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建立,李提摩太居功甚伟。日俄战争救护中,魏伯诗德功不可没。
“得道多助”是红会生命力之所系,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18-2019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责任编辑:刘思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