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综述】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19-9-30 18:12:51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487

【学术综述】

罗生特研究综述

商东惠

 

罗生特是抗日战争时期来华的一名犹太裔奥地利医生。在1941年至1949年间,他先后辗转江苏、山东、东北多地,为中国战地救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陈毅誉为“活着的白求恩”。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罗生特鲜被提及。1992年,我国首部罗生特主题资料汇编《罗生特在中国》问世。此后十多年内,陆续有数本著作出版发行,相关文章也常见诸报端。但就总体而言,罗生特研究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足之处十分明显。本文即尝试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对促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952年,罗生特在探亲途中因病于特拉维夫逝世,其后数年一直默默无闻。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罗生特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并取得一定成果。迄今为止,共有六部相关著作问世。

《罗生特在中国》是出版最早的一部罗生特主题资料汇编。该书主体部分由28篇熟悉罗生特的老同志所写的回忆文章、4篇已在书刊发表的综合材料、10篇罗生特的遗作和战争年代报刊上关于罗生特的报道构成,书后附有罗生特年谱,较为全面的反映了罗生特在中国期间的言行风范,是资料建设方面的一部拓荒之作。

黄瑶、张惠新《一个大写的人 罗生特在中国》,使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故事,塑造了罗生特国际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是国内出版最早的一部罗生特传记。在该书的基础上,出版了专门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罗生特的故事》。相较前者,该书在结构和内容的设计上都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除对内容进行细化处理外,重点突出了罗生特与陈毅、罗荣桓、万毅等军内高级将领的交往。

格尔德·卡明斯基是国外最早研究罗生特的学者,所著《罗生特传》一书细致的考察了罗生特的生平经历,资料详实,行文严谨。在“罗森费尔德神话”一章中,作者简要梳理了中奥两国在罗生特研究方面作出的努力,探究了中国方面“罗森费尔德神话”的产生与发展,并认为这与中国“正名”的历史传统关系匪浅。这一观点对于辩证看待中奥两国的罗生特研究颇具启发意义。此外,书中还收录了罗生特初抵上海时写给妹妹施苔菲的一批信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罗生特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弥补了已有资料的不足,也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末期流亡上海的犹太人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材料。

《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又名《罗生特与中国》)是格尔德·卡明斯基教授的又一力作。该书以罗生特的手记为主体,分新四军时期、山东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时期展开,真实的反映了罗生特生前在华行医和参加革命活动的情况,是研究罗生特的重要一手资料。同时,手记对当时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中共军队也多有描述,对于了解当时百姓的生存状态、中共军队的内部情况以及中共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等都颇具价值。在手记的基础上,作者还补充了详细的注解与分析评论,为读者进一步认识、理解罗生特提供了途径。

200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王相连、孙建宏的《罗生特》一书问世,该书是继《一个大写的人——罗生特在中国》、《罗生特的故事》、《罗生特传》之后的又一部人物传记作品。相较于前述诸书,该书着重讲述了罗生特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开展,重点考察了罗生特在山东时期的生平事迹。在写作方式上,仍旧延续了叙事史的风格,通俗易懂。

1992年《罗生特在中国》一书的出版为界,相关文章的发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据不完全统计,在1952年至1992年间的40年中,仅有5篇文章3篇综合材料公开发表。而自1992年至今,相关文章已达40余篇。

19831129日,王军在《沈阳日报》上发表了《一纵队的首任卫生部长——回忆白求恩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文,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篇追忆罗生特的文章。其后邸文、黎风、王庭岳、李磊等人也相继撰文。在罗生特诞辰90周年到来之际,随着黄瑶、张惠新等旧日战友不遗余力的宣传及山东莒南县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展,罗生特引起公众的关注,相关文章陆续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但就总体而言,2017年之前公开发表的文章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以罗生特的生平事迹为关注的焦点,文章叙事风格明显。在这一时期,罗生特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基本形成,但涉及其生平的一些时间节点至今也未有统一。相关研究“浮于事迹”,亟待进一步突破。

20174月,山东医专成立了罗生特研究中心,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罗生特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

王光荣的《罗生特医学人文精神及时代价值》初步从医学人文角度探讨了罗生特精神的内涵,并对其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高树记《罗生特在战时医院和部队卫校建设中的贡献研究》细致考察了罗生特在华中新四军卫生学校、山东军区卫生学校及莒南陈家老窝中心医院建设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从红十字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人文关怀四个角度概括了罗生特为抗日军民及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认为“罗生特身体力行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模范言行对当代医学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纪念傅莱和罗生特在新时代医学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一文中,高树记、刘欣追述了抗战时期援华的傅莱、罗生特两位奥地利医生的感人事迹,并从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树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三个方面,阐释了纪念傅莱和罗生特在新时代医学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篇文章,基本代表了当前罗生特研究的三个方向:罗生特与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建设、罗生特研究的现实价值、罗生特精神内涵,对于未来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1992年以来,罗生特研究的热度不断升高,但其研究对象始终局限在生平事迹一个方面,直至2017年罗生特研究中心成立始有变化。已出版的文章书籍,大多是叙述性、通俗性的回忆录或人物传记,尚无一本成熟的研究性著述问世。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整个研究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注意与深思。

首先,资料考订与运用不充分。一方面,从已出版的著述和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涉及罗生特生平的一些时间节点,如考入维也纳大学的时间、初抵上海的时间等尚无统一标准,有待进一步考订。另一方面,尽管一些重要的资料已公开出版,但截至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者对资料的使用仍表现为简单的“拿来主义”,并未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其次,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够。就目前公开发表的数十篇文章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对罗生特研究予以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一如《罗生特在中国》一书后记中所言,给罗生特出书的目的是“把他帮助中国人民革命的感人事迹宣传出去,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增进中奥人民友谊”,“使其国际主义精神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早期发表的期刊文章,其意图更多的集中在宣传层面,研究方式也以叙事为主。考虑到国家大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罗生特人物形象的不断成熟,发生在罗生特身上的故事愈发为公众熟知。研究者也应顺势将注意力从罗生特“面前”转移至“背后”,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加强薄弱环节。目前,罗生特与抗战救护工作的开展、罗生特精神的时代价值、罗生特精神的内涵研究刚刚起步,罗生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罗生特对抗战的宣传等也有待展开。

综上所述,罗生特研究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一课题的研究才更值得挖掘和期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纪念活动的增多,罗生特的影响力得到加强,相关研究也慢慢进入学界视野。近两年来,一些学术性文章陆续发表,不失为罗生特研究的一个可喜趋势。期待有更多研究性文章发表,形成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将罗生特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作者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