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最后修改于:2020-6-30 15:21:09 点击开始打印

页面地址是:http://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5684

【观察思考】

确是一只最前进的号角

——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常州专辑》之后

张涛

 

2019年8月,由江华、张涛主编的《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第十三辑“常州专辑”正式出版,并列入“红十字文化丛书”,备受瞩目。近年来,常州市红十字会高度重视红十字理论研究和会史研究,2010年至今,坚持编印《常州红十字》季刊,刊发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2014年恰逢建会100周年,又出版了《常州红十字志》和《人道百年》两种图书。2018年,举办盛宣怀与中国红十字事业学术研讨会,并刊印《论文集》一部。这本书作为这一传统的延续,将1914至1949年间,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常州红十字会的报道汇为一编,收集信息六七百条,超过30万字,涉及报刊文献达四五十种。同时还通过常州档案馆、红会前辈的后人等,收集到了一批珍贵的档案和照片,为那些泛黄的文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画面。有助于让读者感知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最后,该书还附录了民国时期常州红十字运动的研究文章八篇,这些文章系本人根据史料重新创作的,可以视为一部小型的民国时期的常州红十字志。仔细阅读此书,感觉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一、寻根之旅

红十字会与常州的渊源很深,尽管常州红十字会并非全国最早成立的红十字会,但自它成立之后,工作开展时间之长,工作之细,影响之大,在全国全省也是极为少见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盛宣怀、庄录、闻兰亭、苏克己等常州人在中国红十字会的贡献和影响,深刻影响着家乡红十字会的开展。盛宣怀是官方任命的中国红十字会的首任会长,他早年就参与多次赈济工作,1904年,参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组建工作,参与日俄战争的伤兵救护工作。一直到1916年去世,他始终关心支持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庄录是盛宣怀的内侄,是银行的董事长,从1921年到1929年,他当了八年的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最为人熟知的是1923年带队参与日本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闻兰亭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就以慈善家闻名于上海,曾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做了不少捐款捐物,抢救伤员的工作。1937年8月,红十字救护队长苏克己在上海罗店营救飞行员时,被日军残忍杀害,引起各国公愤,后被追认为烈士。常州人敢为天下先,兼济天下的情怀,与人道为怀,慈善为本的红十字精神相得益彰,完美融合。为了纪念这些先驱者和牺牲者,这本书特意把相关资料收入进去,以志怀念。

二、初心之旅

什么是红十字人的初心,从1914年,30岁的王完白先生受命筹备常州红十字会的那天起,就十年如一日的为红十字会而努力工作。在回顾个人在常州的成绩时,王先生深情的指出,创建中国红十字会常州分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地方永久慈善机关,这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事情。屠寄是常州红十字会的首任会长,曾做过县令,写过很多著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抱病参加了红会的创建,并召集了一些会议,还部署了长江大水的防疫工作,可以说是死而后已了。第二任会长龚承祖先生,把自家的房子拿出来,设立伤病救护站。第三任会长伍琢初先生多次向总会求援,争取各项支持。临终前,他捐款五千元为常州百姓修建一座平桥,方便商旅通行。抗战初期,武进医院的医生被编为红十字医疗队,除部分撤到后方外,很多人因公牺牲。复会功臣吴逸樵先生,乡村服务站推动者杨迪群通过努力,让常州红会工作一跃成为全国的楷模。服务更多的困难群众,是红十字人的的初心所在。常州红十字人的自我奉献、甘愿付出的精神,正是初心不改的写照,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前行。

三、辉煌之旅

民国时期的常州红十字会曾经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得到各方的认可。县知事,各机关领导,本地乡绅,还有很多普通市民和学生,都在红十字会的感召下,积极参与常州公益事业的发展,努力的做着工作,捐款捐物,从不落后。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分会谨谢广告和征信记录,各类的募捐呼吁,关注儿童健康、举办儿童比赛,开设医院,注射疫苗,放映电影,征募会员开展一衣运动和一升运动,广设城市营养站和乡村服务站,为保护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做出了贡献。征募成绩极为突出,征募会员数万人,经费上亿元,位居全国县级分会之冠,获总会颁发的甲等奖状。在短短的三年复员时间中,武进分会创造了中国红十字分会两个最,即创办了最多的儿童营养站,建立了最多的乡村服务站,且成效显著,工作扎实,总会领导纷纷前来参观指导。为了开办医院,红会理事自行垫资,先看病,后收费,让红十字会在群众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这也是常州红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宣传之旅

常州红十字会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从这本书就可以看出一代代的红十字人是如何的敬业,如何的自觉宣传。早期的文章都是王完白先生自己写的,很多照片也都是他本人拍摄的。民国时期,常州的报纸业很发达,光是日报就有《武进报》《中山日报》《武进商报》《武进新闻》很多种,每一次开展工作,召开会议,分会都会在第一时间在本地进行报道,同时转送总会《红十字月刊》,并在《申报》《新闻报》等国内大报上进行宣传。所以往往同一事件,同一内容,会在好几种报纸上出现,这一点实在让后人钦佩。最值得指出的是,王完白先生1924年底,赴上海调查第一次江浙战争的受灾状况,写下了两万多字的《战地见闻录》,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灭绝,苦难的人们、绝望的气氛都写的淋漓尽致,堪称一部中国版的《索尔费里诺回忆录》。抗战结束后,为了尽快回复地方红十字会工作,吴逸樵等人依托武进商会的资源,把包括刘国钧、刘靖基等大商人都拉进红会理事会,广泛发动会员征募活动,筹资能力大大加强。无怪中国红十字会的陈蕙君处长发出这样的感慨:“个人觉得该分会不仅本身拓具了现代化的规模,并已将红十字会的性质与任务及工作精神,深深印入当地官商及一般人民的脑中,所以深得当地人士协助,乐于捐输,乐于于红十字会合作,确是一只最前进的号角。”

总之,《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料选编·常州专辑》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地方红十字史料汇编,为其他地区的史料汇编工作提供了范例。

(作者单位:常州市红十字会)